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126) Back

365颗钻石的约定(126)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07-23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7月23日 佛历2564年



【第126颗钻石】

དཔལ་ལྡན་ཟླ་བ་གྲགས་པས།འདི་ན་ཇི་ལྟར་སད་བཞིན་ཇི་སྲིད་དུ།།མ་སད་དེ་སྲིད་དེ་ལ་གསུམ་པོ་ཡོད།།སད་པར་གྱུར་ན་གསུམ་ཆར་ཡོད་མ་ཡིན།།གཏི་མུག་གཉིད་སད་ལས་དེ་དེ་བཞིན་ནོ།།ཞེས་གསུངས།


月称论师:
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

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有还是没有?

外道及有实宗的疑问

中观宗抉择俱生我、遍计我都不存在了,乃至万法全是空性,若如此, 三界轮回的有情都没有了,那对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悲心,而悲心的根本是所缘对境,比如对方是个可怜的众生,我作为发了心的菩萨才能发起悲心,但若对境是空, 发心者也是空,所谓的发心又怎么成立呢?


分析他们的问题在哪里?


之所以有这种疑问,是他们因为对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分清楚,将二者混为一谈,觉得空性与现实生活是矛盾的。


其实这并不矛盾, 对有情生悲,是从迷乱现相而言的;而万法皆空,是从究竟实相来讲的,二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通达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佛陀一切经教的甚深密意,才会对万事万物现象与体性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中观宗回答

站在胜义角度,我们也承认一切众生若不存在,修悲心不应理。


《般若经》云:“未见任何缘,是为最胜见。”《经庄严论》亦云:“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真正了义的境界,是《中论》所形容的“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因此,从实相角度来讲,确实没有所缘的众生。


但是胜义中不存在,并不代表名言中不能有虚幻不实的显现。


三界众生以萨迦耶见为因,对外境执著造业,陷于地位、财产、名利、感情的惑网中无力自拔,感受如梦般的无实痛苦, 我们应对之生起悲心,不仅要令他们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还要想办法将其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究竟果位。


度众的悲心

当然,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来安立的,它并不是一种实有。


所谓的解脱不是像外道说的,把实有的轮回抛弃,寻找白色伞盖一样的色法,而是要灭尽一切迷乱,断除一切执著,《经庄严论》云:“异二无 胜者派认为,业穷尽之后便得解脱,此时此刻在位居一切世界之上,成为状如倒伞的圆形、颜色洁白的色法。我故,解脱唯迷尽。


但未获得佛果之前,迷乱的存在是合理的,《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身体中的身根遍于其余诸根,同样,没有成佛之前,愚痴也遍于一切而住。


这种迷乱的存在就如同梦境,虽然幻化无实,但对做梦者来讲,梦中的痛苦实实在在,没有醒来之前不会消失,所以在虚幻的现相中,发誓度众生、令其得佛果可以成立。诚如月称论师所言:“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打个比方说,两人睡在一个房间,其中一人做梦,另一人具他心通,可了知对方的梦境, 一旦做梦者梦中遇恶境而生大苦恼,清醒之人虽知是梦,也会帮他消除恐怖而直至苏醒。


因此,修悲心是从世俗角度讲的,悲心的对境——可怜众生也是从世俗角度讲的,但修空性和修悲心一定要相辅相成,大家不要认为:“我空性修得不错,对大圆满、大中观有所认识, 根本不用修大悲心。”


要知道,空性境界越高, 对众生的悲心越强烈,堪布阿琼在《大圆满前行笔记》中说:“信心是善趣之因,出离心是解脱之因,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而要想得到菩提心,一定要具足大悲心。”现在很多人声称自己证悟了空性,但平时对旁边的众生漠不关心,这说明他的空性值得怀疑。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千万千万不要因为空性而舍弃众生,一地至十地的菩萨看见可怜众生,也没有一个不去救的,而今个别所谓的“空性证悟者”,却对可怜的众生视而不见,这种做法完全与大乘教言背道而驰。







查看往期内容,可点击下列文字链接:

温故而知新】

1、煜煜钻石,您采几颗?

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加持

3、钻石虽久远,此颗永留传

4、一直爱,不容易

5、是宝贝,不是包袱

6、不是神话,是智慧

7、积少成多,您已渐成大富翁

8、您还在,我也在,不离。



排版 | 祥

图片 | 嘉黛





约好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