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接上文)
当你把眼光放大之后,这种傲慢心就会消失。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知见太短浅了,很容易生傲慢心、沾沾自喜,很容易产生自高自大的感觉。但是当你真正把眼光稍微放大一点,看一看世界上的情况,马上就没有傲慢心了,没有什么傲慢的资本。只不过你暂时在这个领域当中,在一个阶段当中可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也是无常的,谁知道能够保持多久呢?所以盲目的傲慢是没有什么用的,而且傲慢本身是烦恼,会引发一系列恶业和痛苦。
对治傲慢我们该怎么样做呢?就是经常观自己的过失、观别人的功德。当我们在傲慢的时候,可能是觉得我在这个方面做得不错,而对方做得不好,这时就会产生傲慢心,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反其道而行之——当我们生傲慢的时候就这样想,我这点功德也不算什么,就找内心当中的烦恼过患,找自己不如对方的地方,刻意找出来,安住在过患、安住在烦恼过失当中。
经常观自己的过失,就会觉得没什么可以傲慢的。在观过失的时候,别人没有这个过患,我就观他的功德。反过来如果经常去盯着我的功德,傲慢就会膨胀。而经常性反观过失,心就没办法傲慢起来,因为发现自己的过失太多了,有什么可傲慢的呢?现在产生这个功德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如果没有把傲慢打消的话,所谓的这个可怜的功德很快就会消失。为什么呢?因为功德通过什么来保持?通过清净心来保持,傲慢的心是没有办法保持你当前这种状态的。如果傲慢心不消除的话,你当前的功德、智慧很快就可能消失下去。所以傲慢的时候就要经常观自己的过患,安住它,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打消自己的傲慢心。
二、愚昧无知:毫无慧光、极其愚痴的人们虽然已经步入佛门,但对正法的句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悟,根本没有闻思修行的缘份。
愚昧无知就是“毫无慧光”——内心当中没有智慧光明。“极其愚痴的人们虽然已经步入佛门”,已经皈依、学习佛法了,但是对于佛陀所开示的正法的词句和意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悟”,完全听不懂,没办法放到心中去领悟。“根本没有闻思修行的缘分”,进一步闻思修行的缘分他是没有的。
如果愚昧无知的话,“虽然已经步入佛门”,能够对佛法有兴趣、修行佛法这是好事,但是愚昧无知这个违缘没有打破的话,他在佛法当中很难有更深一层次的进步,愚昧无知属于一种障碍。比如说听法,不要说听密法、如来藏、中观,有的时候可能菩提心这些一般的法义都听不懂。虽然听了,但是意义上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这样怎么可能在佛法当中得到大的意义呢?对于修行的方法都没懂的话,更谈不上去实践了。
如果处在这种状态当中,进一步修学佛法是有一定的违缘的,那么这个方面我们就要对治,怎么样对治愚昧无知呢?归纳大恩上师讲记当中的意思有三点。第一个就要忏悔,为什么要忏悔呢?就是因为自己相续当中累积了太多负面的罪障,所以导致自己愚昧无知。
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佛陀经教当中的周利盘陀尊者,在当时僧团中是一个典型。什么典型呢?佛陀、其他比丘教导修法的时候,他根本就没办法听懂,把所讲的教义一再简化还是记不住,连“扫尘除垢”都记不住,已经愚痴到这种程度。这是因为他很多世之前做智者的时候,对法义很悭吝,就怕讲了之后别人会胜过他、威胁他的地位。因为这样他就很愚笨,有这样一种前因后果。相续当中业没有消尽之前,智慧的光明是打不开的,他就会一直处在这个状态。
好在遇到了佛陀,周利盘陀以前也曾经出过家,所以因缘还在,佛陀一方面继续教他,一方面让他做一些功德:用我们现在的话叫发心——清扫经堂、给僧众擦鞋子等。而且还有很多修行者也经常笑话他,这样等于给他做变相的忏悔。做发心工作的过程当中,他的障碍一点一滴地瓦解,一点一滴地松动,当然他内心也不想处在这种状态当中,也很想改变,最后他内心当中的罪障慢慢消除了,因缘成熟之后,突然一天就证悟了。
如果内心当中的障碍很粗重,也会出现不懂法义的情况。要遣除这种障碍的话,忏悔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们要知道,虽然我们看不到以前内心当中到底存在哪种障碍,而且这个障碍深厚到什么程度,但是佛告诉我们,我们内心当中无始以来累积了很多罪障。这个需要忏悔,可以通过主动的方式来忏悔,如果不去主动忏悔的话,这种习气还会在我们相续当中保留,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现在主动忏悔的话,就可能通过四对治力,通过金刚萨埵等方式,很短的时间当中就把这些负面的东西做一个清扫,相当于集中的方式做一个大扫除,把以前累积到我们相续当中负面的罪障清净掉。
忏悔是让我们生起智慧的一种方法,我们可能就没想到忏悔可以增长智慧、帮助我们通达法义。我们平常想到忏悔就是为了让以后不受痛苦。其实忏悔尤其是金刚萨埵的功效很多,一方面可以清净掉罪障感果;还有就是我们的智慧不显发,是因为有障碍障住了,当障碍去掉之后,智慧光明就会显露出来,忏悔这种功效也是很大的。
此外,通过忏悔还可以得到福德。我们内心当中有些善根还没有显发,这也是因为以前障碍障住了。当我们通过忏悔把障碍去掉,善根就可以显发,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德。在金刚萨埵修法的后面也提到了,如果如理如法地修持四十万遍,我们在今生当中想要得到的快乐、财富等等也可以得到。原理是什么?因为有障碍的缘故,就没办法显发。
第一要忏悔,现在正是金刚萨埵法会期间,很多道友在修忏悔。因为内心当中的罪障过于深重的缘故,我们的智慧没办法显发出来,为了显发智慧,我们也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做忏悔。修行者每天在做功课应该都有忏悔的内容,我们自己每天也在不断地造新的业,这也需要忏悔。还有以前累积留存在我们相续当中的业,也是需要持续性地忏悔来慢慢消除,当消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状况就会改观,就会对正法的句义慢慢通达,持续性地修持的话就会越来越有智慧。这个方面是通过忏悔来进行安立的,这个是我们在归纳当中讲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是祈祷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智慧的本尊,他以前在因地发愿,谁祈祷我,我赐予他智慧,所以他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在佛法当中专门有文殊菩萨的修法、祈祷文、心咒,让我们去念诵、祈祷。因为他有这个愿力,愿意帮助我们,我们向他祈求帮助,因缘和合就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这是世间的缘起所致,是一个自然法则。如果因缘和合了,我们就一定可以开智慧。我们现在对法义很难通达,就要猛厉地祈祷智慧本尊。
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我的弟子是要发愿一辈子当中一定要念一亿遍文殊菩萨心咒。如果念了一亿遍心咒,今生当中的智慧也会非常猛厉和敏锐,生生世世当中都会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的缘故,所以祈祷文殊也可以让我们开智慧,平常也可以做一些文殊师利菩萨的修法。
大恩上师前段时间也给我们传了文殊语狮子的修法,这种修法增长智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好好修行就可以增长智慧、遣除愚痴,这个修法另外的名字叫遣除痴暗——遣除我们的愚痴黑暗。因为智慧代表光明,用光明智慧来遣除愚痴黑暗。如果能够念诵仪轨或者观修,或者对文殊菩萨供养、祈祷、顶礼,慢慢智慧就会显发,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会越来越通达。而且在讲经说法时得到文殊菩萨加持的缘故,也能够摄受很多人,帮助别人建立起正知正念。所以文殊修法对我们修行和讲经说法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藏地在学文字之前都要念一万遍文殊祈祷、文殊的礼赞文。在修法过程当中一直都要念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心咒,或者观修文殊菩萨,这对记忆力、领悟力,以及对法义的通达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遣除愚昧无知,文殊菩萨修法是很好的。
第三个就是要精进地闻思修行。一方面我们要忏悔、要祈祷,但是自己还要努力。多管齐下,很多因缘同时来了,这个时候慢慢也会通达。因为很多法义就是这样的,我自己学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多法学第一次、第二次搞不清楚,但是越往后学,学的次数越多,持续不断地学,就逐渐有触类旁通的感觉。智慧有所增长,以前虽然不懂的,现在不专门去思维,再回过头一看自然就懂,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所以自己要努力。
这三个条件在上师讲记当中提到了。归纳起来,第一是通过忏罪清扫前世的障碍、因缘。第二祈祷文殊菩萨,这主要是通过外力的加持。第三个就是自己要精进地学习。这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前世罪障的扫除,一个是今生当中的外力祈祷文殊菩萨,还有一个内在的条件就是自己要勤奋修行,如果自己不勤奋的话,别人虽然想帮你也没有用。这就是愚昧无知的对治法。
三、被魔所持:如果被宣扬颠倒见行的魔知识所摄受,那么自心将转入邪道而违背正法。
“魔”是指邪知识。我们修学佛法需要一个引导者,能够引导我们修学佛法的叫做善知识,把我们引向歧途的叫魔知识或者邪知识。我们好不容易进入了佛法,如果遇到了一个宣讲颠倒见行的魔知识(他的见解是颠倒的,行为也是颠倒的),被他所摄受的话,那么我们的自心就会转入邪道违背正法。
这是在修行佛法过程中一个很大的违缘,因为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刚开始都是被动地学习,别人怎么讲我们就怎样听。刚开始学习佛法就像白纸一样的状态,引导者在上面怎么划,你就怎么样去接受,所以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在想要学习佛法时遇到一个魔知识,他给你宣讲一些颠倒的见解、颠倒的修行,这样内心当中这个痕迹就比较难消除,即便是以后遇到了善知识,以前这个东西很长一段时间当中难以消化。何况一直被魔知识所摄持的话,就真实丧失了修行的因缘了。
前期可能有善知识摄受,后期被魔知识所引诱放弃善法的也有很多。这里为什么说暂生缘呢?暂生缘就是说突然发生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种子、习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这个时候如果被魔知识所摄持,那么我们的心就会转入邪道而做出违背正法的事情,没办法继续修行下去。
对治之道就是如理地观察、依止善知识。依止之前要好好地观察他有没有善知识的法相。善知识的法相有很多,大恩上师在讲《心性休息》、《前行》第六品,都讲到善知识的法相。
大恩上师在《前行》当中归纳,善知识如果只具有一条法相,就是一定要具有菩提心,这样就不会把弟子引向邪道,一定是把他往正道上引的。标准的大乘善知识第一菩提心肯定要有,第二对大乘的见解和修行的方式应该很通达。可以告诉你大乘对万法的认识、见解,以及怎么样去行持。
如果有菩提心他就绝对不会伤害众生、伤害弟子;有智慧就可以做正确的引导,还有很多的功德。选择上师的时候要做观察,观察好之后好好依止。如果发现他不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要适时地离开,再跟着他对自己修行没有什么作用。
四、懈怠懒惰:
第四个是懈怠懒惰,这也是修行的违缘,在原文当中这样讲:
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一般刚进入佛门的人都有一种渴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有些人想一定要学法、要精进、要成佛等等。想法是这样的,行为上真正落实的时候一点都不精进,非常懈怠懒惰。“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今天应该做的正法明天再做,今天应该修的明天再修,今年应该安排的明年再做,这样一拖再拖就是懒惰的心态,这样就没办法实现修法的心愿。懒惰就是拖延、不精进、对正法没有兴趣。
以前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讲了东方式的懒惰和西方式的懒惰。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这个问题。一种懒惰的方式是典型的睡懒觉、天天无所事事、东逛西逛,即平常我们认为的懒惰,这种状态是不想把心思放在佛法上面。
第二种懒惰,比如说工作特别忙,不断地把时间安排的很紧。尤其西方人刻意地把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凑,因为一旦空闲下来他就很空虚。看起来很勤奋,其实还是懒惰,他并没有在佛法上面用功。和精进相对的一种西方式的懒惰,就是很紧凑的时间安排。
东方式的懒惰,索甲仁波切当时举的是印度的例子,他说很多印度人天天就是晒太阳,泡杯茶在外面喝,上午喝到中午吃饭,吃完饭又晒太阳继续喝,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这些都是懒惰。
世间定义的懒惰和佛法当中定义的懒惰不相同。世间定义的懒惰就是好吃懒做不干正事,反过来就是很勤奋地工作。佛法的懒惰主要是不精进追求解脱道。它们的定义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懈怠懒惰的对治是什么呢?主要是观无常。第二个引导就讲寿命无常,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死亡,根本没有一个定数。每个人都想长寿,都觉得我明年不会死、后年不会死或者说明天不会死。但是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谁知道呢?这些死亡的人,有些人知道死期(下了病危通知书基本上知道自己能活三个月、二个月或者一周当中可能死)。除了这些之外,很多死亡的人都是没有准备,遇到车祸的人没有想到第二刹那、下一秒会死亡,他的想法都是明年干什么,后年干什么,把计划做得很宏伟。但是死亡突然到来是事实,很多人都会对这个目标没有任何准备。修行当中让自己精进起来,就是要观想死期不定。
死是肯定要死的,死亡什么时候到来呢?不知道是明年、是这个月,还是下一刹那?或者明天到来都确定不了,确定不了就不能够再去拖延。死亡的时候什么才有用呢?只有善法才真正地发挥作用,对于中阴、对于死亡的刹那只有正法才有用。所以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当中没有精进地去修善法,那么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把握。如果在死亡到来之前主动地去修习正法,不管死亡什么时候到来,现在开始努力地准备,这就是对治懈怠懒惰的心态。观修寿命无常可以对治懈怠懒惰,很多修法当中对无常的修行非常重视。
五、恶业涌现:
恶业涌现是指前世的罪障很深重。
罪障深重之人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即使兢兢业业地修法,可是自相续却生不起功德,他本人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
这个情况很普遍,有些人不深入学习教法,即便进入佛门,这个情况一旦出现,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首先讲罪业深重是前世造了很重的罪业,这个罪业在今生当中开始发挥作用,“罪障深重之人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就是罪业非常大,内心当中的业已经在成熟了,即便显现上面短期兢兢业业地、很认真、很精进地修法。但是无论怎么观修,内心当中就是没有办法产生佛经当中描绘的这些种种的改变、种种的功德。如实地描绘这个状态(很多修行者都是这种状态),后面这个问题就开始发生了不同的转变——懂得道理的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一种正确的观待;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本人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他根本不了解,自己修行正法生不起功德,应该是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导致的障碍,反而就觉得法没有加持力,佛菩萨没有加持力,然后开始心灰意冷大失所望。法是正确的,但是只不过自己相续当中罪业过于深厚,所以导致正法的状态无法生起。
第二个暂生缘,愚昧无知这一条当中讲了三点,就是忏悔、文殊菩萨修法和今生要精进。“愚昧无知”主要是听不懂法义,“恶业涌现”是生不起功德,侧面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如果罪业很重,虽然也做了很多投入、很多修行,但在短时间当中生不起想要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学到了恶业涌现这一点,就知道不是法不对自己的根基,而是因为内心当中积累了很多的负面的东西,不扫除之前法的功德显现不出来。
所以他就开始努力地忏悔、继续精进、累积突破障碍的因素。如果这样去观待,就不会退失,就会继续精进下去。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会出现刚刚我们法本当中讲的这样,怪罪到其他的人、道友、道场、修法、佛菩萨等等,然后开始心灰意冷大失所望,乃至于开始诽谤、做很多恶业。每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各式各样恶业存在的状态,关键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这个问题。
所以大恩上师在这里面也例举了无著菩萨在修行当中的一个示现,为什么做这个示现呢?一方面来讲,对当时的众生,必须要精进修行才能够成就,还有一个问题,他把示现留下来之后,对我们后代的众生的启发性也是很大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无著菩萨的公案,在后面讲菩提心的时候也会讲无著菩萨的故事。
他在鸡足山观修十二年,刚开始六年很精进地修行。不像我们这种精进,他是在山洞里面专修,什么事情都不做,一心一意地修法。但是没有做过一个好梦,没有一点点反应,六年修完他有一点灰心了,认为自己是不是修不成了?就准备要下山。
下山过程当中遇到一个人,在路边磨一根大铁棒,他说:“你在做什么?”他说:“我没有针,我要把这个铁棒磨成针”。他当时就想,这个人年龄本来就这么大了,要把这么大的铁棒磨成针,要花多长时间啊?即便磨成针对他的利益有多大呢?世间人对这些很小利益的事情都这么投入、这么精进的话,我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利益众生做这么有益的事情,不能够轻易放弃,看到这个情况,自己就返回去了,又修了三年,还是没有反应。然后他就觉得没有希望了,他就又下山了。
下山之后又看到路边上有一个人。在一个很大的岩石上面用鸽子的毛蘸水去刷岩石。无著菩萨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的房子在岩石的那边,太阳出来的时候我晒不到太阳,我要把这个岩石刷掉。”无著菩萨又产生类似的感觉——花这么大的时间,要把这个岩石刷掉,他的寿命有多长他也没想过,而且即便刷掉,他能够享受多长时间的安乐吗?而且利益太小了。他就想世间人为了没有利益的事情都这么精进,那么我为了佛法更应该精进,于是回去又修了三年,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最后下山的时候,就在村庄里面遇到了一条母狗,下身腐烂了很痒,他生起很大的悲心,就想怎么样去帮助这个狗。生起很强的悲心的时候,他的业障就消尽了,就看到弥勒菩萨现身了。
这个公案给我们示现,无著菩萨这样利的根基,最后那一念大悲心也是通过十二年的累积,看起来好像一个善梦都没有,但是他每一天的修行都没有空耗过。他的能量也是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一个突破口一突破,他所有的障碍就消失了。
修行也是这样的,好像一个月、一年甚至三年都看不到进步,一直停留在原地,但是你只要持续修下去,能量就会不断地累积,只不过现在内心当中的障碍比较大,无法把善根显露出来。当我们持续修行,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善根也会越来越多。刚开始时,内心当中的障碍深、福报少,善根被障碍彻底地包裹住,无法显现。
比如说,无著菩萨持续投入善法的修行,他内心当中的善根越来越多,包住善根的障碍越来越少、越来越薄,最后一旦突破,所有的障碍就消除了,善根全部爆发出来,就显现出真正光明的境界。如果没有十二年的苦修,也不会有最后一刹那的证悟,正因为前期不断地累积准备,最后才得以爆发。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我们不如无著菩萨的根基利。我们现在的修行——听课、念咒、拜佛,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出明显的效果,但是只要持续地投入,障碍就会逐渐减少,功德会越来越增长,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显现出它的果。
大恩上师讲恶业涌现这方面的问题,对我们是一个启发,对治方法就是持之以恒,坚持很重要。阿琼堪布说:首先找到一个善知识,然后持续地闻思修行。罪业涌现的再厉害,只要不间断地修行,不终止修行的脚步,总有一天会突破的。当我们修不动法、不想学的时候,往往就想停止,这时千万要坚持,不管有没有感觉,只要继续修下去,毫无疑问一定会有突破的。
六、为他所转:身不由己被他人奴役的人们,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这种障碍是身不由己地被他人奴役。古代是地主和仆人,奴隶主和奴隶等;现在受制于上级、工作的环境、家庭成员。有些人想修学佛法,但是受到控制,无法修行,这也是一种违缘障碍。有些人遇到违缘就想放弃,但不是所有人都存在这种情况。自己有修法的愿望,但“身不由己”,没有人身权利。古代奴隶全部属于他的主人,主人对他们有生杀大权,奴隶若想走、想换个工作,是没有可能的,可以从喂马换成喂牛,但是没有办法脱离主人的控制,毫无自由可言。
但现在很少有那种情况,有的可能是被生活所迫没有自由,要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被环境所迫没办法修法,或由于家庭成员所迫,被控制住不能去修学佛法。本人有修学善法的意愿,但家人不了解修善法对自他的好处,或者自身的障碍使对方没办法了解和接受,因而控制你无法自由地修行。
要找出对治的良策去改变这种现状,如果能够就换一个环境。有些道友、居士家里面不让修行,不能看到一本佛经论典,不能有佛像、佛堂、念珠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当中要不舍弃,一心地修行。比如去道场听法,知道修行的方式,回来后在心中默默观想,当然这个对初学者来讲很困难。因为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佛像,或家里有佛堂,可以阅读经书,对善心的提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如果整个环境当中什么都看不到,初学者的信心会受一些影响,这种要求比较高,但如果实在不行这也是一种方法。
外在不显现任何一种修行状态,内心却不丢失修行善法的意愿。《西藏生死书》中也提到有一位库努喇嘛当年在西藏求法,之后回印度寺院修行,看上去与印度教修行人无异,没人知道他是一个佛教的证悟者,后来有了机缘才慢慢显示真实身份。这是一个修行很高的例子,也是一种榜样、一种方式。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不露声色,显现上没有念珠、佛像,但内心当中在不断地祈祷,他人无法管你内心的想法,这也是可以对治的方法,但需要很强的意乐。
七、求乐救怖:为了今生的温饱或者因为害怕其他灾难临头而步入佛门的人,由于对正法没有深信不移的的定解,一旦旧习复苏、故态复萌又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有些人学习佛法是为了今生的温饱、工作,或者害怕灾难临头而进入佛门;有些人皈依是为了发财,求一生健康;还有的是害怕堕恶趣等等,主要是求乐和救怖,为了解救自己的怖畏,追求今生的快乐而进入佛门。这个心态不端正,不是一个真正佛法修行者应该有的心态。最初的发心不是那么清净,对于正法没有深信不疑的定解,以这种心态进入佛门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关键是进入之后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纠正以前不好的心态。如果开始发心不正,也不通过学习对正法产生深信不疑的定解,不知道学习佛法的真正目标,一旦旧习复苏,就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真实来讲,修学大乘佛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利他,为了觉悟而学习佛法,不是为了得到暂时的快乐,或者远离痛苦。当然,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佛法,离苦得乐可以附带获得,为了利益众生在追求觉悟的过程中顺便获得。假若我们一心追求今生温饱,为了得到世间的快乐,离开痛苦去学习佛法,这种不究竟的心态很容易退失。如果退失了怎么办呢?要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要知道为什么进入佛门,第一个是为了觉悟,究竟来讲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追求佛果。
当相续中产生强烈的出离心,就不会为了今生的温饱、后世的人天快乐,或者后世不堕恶趣而修行佛法。如果目标端正了,之后为了解脱逐步奋发,这种求乐怖畏的违缘就会遣除掉,它的对治方法就是观修出离心和菩提心。
八、伪装修法: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道貌岸然的那些行人,虽然在他人面前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修行人的模样,可是自己心里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今生今世的利益,而距解脱正道却有千里之遥。
最后一条是伪装修法,有些修行者内心当中对于资具(财产)、名声、利养、恭敬等等非常贪求,外表上看起来是道貌岸然的修行者,在他人面前装腔作势,摆出一副真修行人的样子,内心当中却追求今生今世的目标和利益,这种修行者距解脱正道会有千里之遥,这种心态和行为是无法获得解脱的,也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所为。真实的佛弟子应该有颗纯然的利他心,以及实践佛法的决心和行为,而不是用修行人的外表欺骗他人,这完全离开了正道,不是佛陀所讲的真实正道,如果可能的话,这种心态要尽早纠正,否则对自他都有伤害。
作为一个标准的修行者,刚开始时不一定能够做到标准,但是应该有一个目标逐渐去达成、去靠近,调整好心态为了利他而求解脱道。
这种情况也是一种违缘,如果有违缘就丧失了修法的机会,该如何对治呢?就是看破今生。追求今生对修行佛法来讲毫无利益,今生只是一世而已,轮回是生生世世的,解脱比轮回利益大得多。用今生修行的机缘去换取今生利益,相当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轻重不分,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今生的利益就在眼前,马上可以得到、可以受用,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讲诱惑力很大。而所谓的后世利益对大家来讲比较远,没办法亲自体会,所以在内心习气的干扰下,大部分人很自然地花时间去追求今生的事物,对后世的解脱却不上心。
只有不断地学习、观修,对比之后才会知道今生与生生世世、轮回与究竟解脱之间的利益是没有可比性的。真正了解之后,我们就会为了觉悟他人、利益众生以及为了自己获得觉悟真实地去修行,不是自欺欺他——伪装成修行人假装利益他人,而是真实地利他。这才和佛法相应,才是真实的修行者应该有的样子。
上述八种人也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
讲完了八种无暇之后,上述的这八种人也没有修持正法的机会,就是没有闲暇的人身(有机会修行佛法的暇满人身叫闲暇人身)。这里所指的没有机会修行正法,换成术语就是无暇,无有机会就是没有闲暇。上述八种人也没有修行正法的机会,它是暂生缘,就是突然性地产生,如果不发现不纠正,那么这种违缘会对我们修行正法造成障碍,违缘生起时,当下就失去了修行正法的机会。我们要及时发现并改正,因为基本的因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备,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及时发现当下对治,就可以让暇满人身继续行持殊胜的正法。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