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106课(圆满)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讲到第八品最后的内容。第八品的含义主要是分别定,对于有漏定、无漏定、染污定,以及其产生的功德等都做了相应的介绍。
乙五、宣说彼等之理
前面安立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此处是和其相关的内容,如何获得的,在什么样身份上获得的,以及通过什么因缘得到的。
前面的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总共加起来有二十六种。此处讲这二十六种功德是如何获得的。
“灭尽前品已宣说”,“灭尽”,即灭尽定,“前品”,第二品,在讲不相应行的时候,无想定、灭尽定就已经讲了各自的所依是怎么样一种身份。得灭尽定的身份一定是圣者,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修灭尽定,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没有办法,没有资格修。这些圣者必须要通过加行获得灭尽受想定,成佛之后自然就可以获得灭尽定。前品已经宣讲了灭尽定相关的内容。
“余皆离贪加行得”,除了灭尽定,其他的二十五种功德“离贪加行得”,有两种情况可以得到,第一种情况就是离贪得;第二种情况叫加行得。一、离贪得,如果这些功德曾经修习过,中间退失了,他在今生当中如果离开了贪欲,离开了烦恼之后,自然而然会获得;二、加行得,如果以前没有修习过,必须要加行[1],很精进地修持,把它引生出来,这叫做加行得。其他二十五种都是离贪得和加行得。
其实灭尽定也有离贪和加行两种,佛陀离染就可以获得,其他的圣者加行也可以有。因为佛陀是特殊的,前品就已经宣讲了。
“所谓无色依三界”,所谓的无色定,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在八解脱当中有四无色定,在十遍处当中也有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所以在二十六种当中就有六种。所谓的无色“依三界”,依靠三界的身份都可以,欲界的有情也可以生起无色定,色界的有情也可以生起无色定,无色界有情也可以生起无色定。
“剩余唯有人中生”,除了无色定之外剩下的这些“唯有人中生”,只有在人当中才可以产生,为什么呢?因为在人当中他可以依靠教,依靠教的力量才可以产生。比如你不懂修持四禅、灭尽定等,必须要通过教来修行。如果没有教的引导,他就没办法修持。所以剩余的这些只是在人当中可以产生。
“上二界由因业力,生起无色之等至”,色界和无色界,尤其是无色界,通过两种因引发的,一种叫做因力,一种叫业力。通过教而产生的是没有的,因为无色界没有耳根,没有教的文字的色法,语言的色法,所以没办法通过教的力量而产生。但是他可以通过因力和业力。
什么是因力和业力呢?比如他以前修行过这样一种禅定,之后他有所退失,他在第二生当中再次通过修持禅定力,就可以引发无色界的等持,这叫因力。通过业力顺后受业,首先他在人中修持无色定,退失了之后,第二世转生到色界当中,第三世从色界转生到无色界,这就是通过业力顺后受。
其实因力和业力相互关联,有的时候所谓的因力也是属于业力的范围,只不过他串习得比较多,今生当中再再串习,或者第二世当中串习,通过反复串习禅定的因,如是就得到无色界的等持。通过业力顺后受业转生到无色界当中,然后生起无色界的等持,所以上二界无色界的等持是由因力和由业力这两种因生起来的。
“色界所有诸静虑,亦由法尔力量起”,“亦由”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说上二界当中无色界是由因力和业力起,那么色界的静虑是亦由法尔力起,也就是说除了有因力和业力之外,也可以由法尔的力量产生。
法尔力量产生是什么情况?第三品讲到世界毁灭的时候,欲界的众生通过法性力量,很容易产生初禅。初禅天要毁灭的时候,初禅天的天人通过法尔力生起第二禅;第二禅要毁灭的时候,通过法尔力量生起第三禅;第三禅毁灭的时候,以法尔力量产生第四禅。所以色界的静虑也有由法尔力产生的。
法尔力在无色界有没有呢?没有了,因为无色界不被毁坏。因为要被毁坏的缘故,有法尔力产生静虑的情况,这只是在色界有。当然欲界也有,欲界的世界要被毁坏的时候,欲界的有情就有法尔产生初禅的能力,生到初禅天。
欲界当中有教力,也有因力和业力,也有法尔力,这四种都有;色界有因力、业力和法尔力,没有教力;无色界只有因力和业力。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不同的情况。
第八品的内容就学习完了。《俱舍论》八品的正义已经结束了,下面是第四个科判末义。
俱舍论第八分别定品释终
甲四、末义分三:一、佛法住世期; 二、非为臆造且谦虚;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乙一、佛法住世期
科判中讲佛陀的佛法可以住世多长时间,但是在颂词中不明显,颂词中只是讲到了佛陀的妙法是教证,以教法和证法为体性的。
首先讲什么样一种法能住世,什么情况可以住世,谁来住世。知道了所住世的法之后,才说它住世多久。因此颂词中讲“佛之妙法有二种”,这就是所要住世的佛法。
佛陀的妙法归纳为两种,“教法证法之体性”,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证法。教法就是现在的文字、经书等,三藏十二部这些都称之为教法;证法就是修行者相续当中生起来的种种功德,或者安住的种种功德。证法是不是证悟?证悟一定是证法,但是证法不一定完全都是证悟。比如内心当中守持一条戒律,也是证法;内心当中生起一念的信心,也是证法;生起出一念出离心想要解脱,是证法;生起菩提心,是证法。证法的范围很广,从内心当中生起一念信心,守持一条戒律以上都是属于证法。真实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
此处说佛法有两种,那么教法如何住世,证法如何住世?教法住世即第三句颂词“持教法者唯讲经”,守持教法的人通过讲解的方式让教法住世。所谓的教法住世就是不断地无误地宣讲。如果没有人讲解,即便这些大藏经等很多书还存在世间,严格意义上也不叫教法住世。真正的教法住世是持教者讲经,要讲解教典的意义。
以前的有些大德也是把经书刻在石头上,像《房山石经》等,害怕法难的时候其它纸制的书容易毁坏,刻在石头上不会毁坏。近代也有一位师父说应该把所有佛经刻在光盘里面,把光盘放在十几米深的洞里,如此教法不会毁坏。发心是很善妙的,这些发心我们都要赞叹,是为了让教法、文字完完全全能够保留。
但是教典存在世间中是不是叫教法住世?还不算,这只是助缘。如果有人讲解的话,有个参考。所以印很多经书,咱们经堂里有很多藏经,这是不是教法住世?表面上来看起来好像是教法住世,但不是教法住世。讲解经论,而且能够正确无误地讲解,才叫教法住世。
第二是证法住世,“持证法者为修行”,守持证法的人唯一要通过修行的方式,让证法安住世间。
佛的妙法有两种,一个教法,一个证法。教法住世就是要正确无误地讲解;证法住世就要修行,不断地正确无误地修行,盲修瞎炼不算。正确无误地修行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正确无误地学习经教。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除了生圆次第、大圆满以外,其它佛陀的经典好像和修行无关,有时候我们比较轻视。但是佛陀的经典里讲的全都是和修行有关的、和调伏烦恼有关的;和修行无关,和调伏烦恼无关的一个字都没有。所以我们对待经典的态度,有的时候容易进入歧途当中,认为经典不算是修行的方法。其实经典当中有些是直接讲怎么修行的方法;有些讲所修的内容,比如空性、如来藏等所修的内容;有些地方讲要修行的话歧途是什么,违缘是什么;有的时候讲怎么遣除违缘的方法;有些时候讲它的基是什么,有情的整个轮回,比如《正法念处经》等讲了很多六道轮回实际存在的情况,还有投生到轮回的因是什么。所以所有这些都是和调伏烦恼有关的,只不过浩如烟海的经典通过我们自己的智慧很难短时间当中完全通达,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些窍决,需要殊胜的上师给我们传讲。传讲之后我们就对于经典中讲的内容产生一定的了知,然后从基础上开始修行。
所以说修行一定是来自于如理如法地听闻、抉择经典和论典的意义,如理如法地抉择之后,缘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定解,再去不断地串习,正确地修行,受持证法。
所以真正的佛法住世应该是讲解或者修行,除了讲解和修行之外没有真正的让教法和证法住世的方法。
前面我们讲印经书算不算教法住世?它是助缘。大恩上师在注释中讲,修道场,修很多寺庙是不是让佛法住世?寺庙不是真正的佛法,寺庙是修行佛法的助缘,所以要讲解经典需要寺庙的道场,要修行需要寺庙的道场。寺庙到底是教法还是证法?教法也不算,证法也不算,它只是能够让教法住世的助缘,让证法住世的助缘,有的话比较容易,没有的话不太容易。《俱舍论》中把这两个问题讲得比较清楚。
前后出现了两个唯字,只有讲经说法才让教法住世,让证法住世只有修行,除了之外没有其它的。只是持个形象,不能真实地让教法或证法住世的因缘。
这里讲了所住世的法,真正来讲能够住世多久?能够住世多久说法有很多种。
有些说是住世一千年,但是一千年早就过了,现在教法和证法在世间还有。有的地方说,所谓的一千年只是指证法而言,教法的住世时间还要长。一千年之后是不是就没有证法?也不一定,有时候是从主要和次要角度来讲。
如果是证法时期,修行的人特别多,证果的人也特别多,因为那个时候根基利,有的时候不一定听很多就可以知道怎么修行了,就可以调伏烦恼。
后来根基逐渐钝了之后,也不是没有修行人,也不是没有证法,只不过是以教法为主。因为众生的根基钝了,如果你不讲解,众生没办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了知怎么样修行的方式,所以要不断地讲解。还有很多的大德出世,不断地注释佛经和论典。以前不需要这些,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容易懂,不需要论典来注释。后来佛陀入灭了,还有很多这些大德也入灭了,根基越来越钝,这时如果没有注释佛经,不讲解的话,很多修行者没办法以自力了知,有可能就错解佛法。如果自己错解佛法,再错误地修行,再把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别人的话,佛法就无法住世了。所以后面以教法为主,但是有没有证法呢?当然有。
按照前面讲的标准来讲,现在持戒的人、生信心、生菩提心的特别多,但是相对而言,通过证法得果的情况没有那么兴盛了。当然现在如果自己精进的话,还是有证果的机会和希望。所以一千年主要是指证法而言。
还有说住世五千年。最初的是五百年的话容易得到阿罗汉果,这是从小乘的侧面来讲。第二个五百年是容易得不来果。第三个五百年是比较容易得第一、第二果,这一千五百年是果期。后面次第地出现慧学兴盛的情况、定学兴盛的情况、和戒学兴盛的情况,这一千五百年是修行期。再往后出现持论藏者、持经藏者、持律藏者,这一千五百年是教期。还有一个五百年是形象期,只有形象了,戒定慧也没有了。
首先是得果,然后是戒定慧三学,然后是经律论三藏,最后是形象。到了形象期,有寺院,有经书,也有修行者,但是内心当中有没有戒定慧呢?不是完全没有,特别特别少。有没有经律论的讲说呢?也没有。只有存在一些形象上的佛法。现在世界上某些地方,也是只有形象佛法。有寺院,有修行者,但不懂怎么修行。但从整个佛法的角度来讲,还没到唯持形象期。
现在处在大概两千五百年左右。情况其实还是属于修行期,还仍然是属于修行期的时候。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汉地大德的说法,我们自己去参考就可以了。
乙二、非为臆造且谦虚
“说此对法我多依”,世亲菩萨说,我造的《俱舍论》不是臆造的,大多数我是依靠克什米尔的班智达所安立的有部的观点,以《对法七论》《毗婆沙论》为基础造的《俱舍论》。还有部分的内容也安立了经部的观点,大多数是随有部的观点。以上是“非为臆造”。
谦虚是什么呢?“若有错误均我过”,虽然我是依照克什米尔这些有部班智达的观点造论,但是如果在论典当中出现有词句方面的错误,还有意义方面的错误,过失仍然是我的过失。
世亲菩萨的智慧特别深。按照《布顿佛教史》的观点,他和他哥哥曾经有过辩论。辩论的时候,他反应特别的敏锐,他哥哥一提问题,他基本上不做什么思维,马上就可以回答。但是他一提问题的时候,他的哥哥显现上要迟疑一下。世亲菩萨有点疑惑了,我的问题提出来之后,为什么你要迟疑一下?他哥哥说,你是五百世班智达,你的智慧天生就很敏锐。为什么我要迟疑呢?他说,我回答问题之前,我要问一下弥勒菩萨,向本尊请示。一方面好像是谦虚,一方面随时可以见本尊的。(众笑)。
世亲菩萨一下生起很大的信心,他说我要见弥勒菩萨,我要见本尊。他哥哥请示之后说,因为你以前诽谤过大乘,即生当中没有因缘见我(弥勒菩萨)。如果你即生当中造很多大乘的注释,念……陀罗尼等,去世之后可以见我。
《俱舍论》前面有一个世亲菩萨略传,多罗那他尊者对这种说法不承认。但是在《布顿佛教史》等中是这样描述的,这些大智者也不可能随随便便讲。
他的词句特别的善巧,意义上面也特别的善巧,所以被尊称为第二大佛陀。世亲菩萨此处只是示现谦虚──如果有错误的话,还是我的过失。
“正法理量唯诸佛”,有些人想,既然你是依照克什米尔有部阿闍黎的观点,这样一脉相传下来,应该不会有错误吧?世亲菩萨说,这也不好说,真正的正法当中的正量,只是佛陀,佛陀才是真实的正量,他是完完全全正确的。其他的圣者,或者凡夫的学者,虽然可能智慧很通达,但毕竟还是没办法和佛比。所以真正来讲,唯一没有错误的就是佛陀,其他的话都不好说。
乙三、教诫后代不放逸
第一二句颂词讲到,佛以及这些圣者入灭之后的情况,众生的相续很散乱,刚强难化。现在我们处在这样一种时间当中,佛陀的正法寿命马上就要终结,而且世界当中染污的力量很强大。所以第三个颂词讲,求解脱的人千万不要放逸。
“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按有些注释的观点,第一个颂词和第二个颂词有点相似,都是说佛入灭了,弟子也入灭了,现在是邪见,三毒很兴盛的时候。其实前后两个颂词侧重点不一样。
因为前面我们讲到了佛陀的教法归纳为证法和教法,此处说“堪作证者多入灭”主要是讲证法比较衰败的时候;“持彼教者多随灭”主要是从教法的侧面讲的。
“本师世目”,“世目”就是世间的眼睛。有的时候世间眼是对翻译家的一种赞叹,就好像是世间的眼睛一样。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翻译经论的话,世间的众生就没有智慧,没办法分辨。此处的世间眼是指佛陀,佛陀就是整个世间的明目。如果佛陀不出世,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烦恼特别猛烈,没办法知道取舍之处。
佛陀的智慧就像世间的眼睛一样,佛陀出世之后讲了这么多的正法教义,让众生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世俗谛是什么,胜义谛是什么,轮回的因是什么,涅槃的因是什么,如何灭掉轮回获得涅槃……所有的内容都有了。
如果你想要获得增上生的善趣,佛陀也讲到了怎么样通过修五戒十善的方式来获得增上生[2];如果你想获得阿罗汉这些就是小乘的果位,佛陀在经典当中也讲了如何获得小乘解脱的方法;如果你想要成佛,佛陀在经典当中也讲了菩萨道的修行方式;还针对一些最利根者,佛陀在续部当中也讲了很多密宗的修行方式。所以不同的根基在佛法当中都能够找到相应于自己的对治之道。所以说佛陀就是世间眼。
“本师世目今已闭”,“今”,以世亲菩萨的口吻讲,现在佛陀的世间眼目已经闭上了。“堪作证者”是指佛陀这些弟子,当时的这些大阿罗汉等等,当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也有大菩萨,这些有学无学的圣者就是堪作证者。他们的证量很殊胜,或者说他们是证法的见证者,因为他内心当中生起了很多的证悟,所以叫证法的见证者。这些证法的见证者很多也已经入灭了。
“未见真谛放肆者,以邪分别乱佛教”,现在状况是根本没有见到真实的法性,世间当中也没有很多佛法的见证者,有很多相续刚强难化的人通过自己的邪分别念,扰乱佛教。
世亲菩萨看到当时的情况,有一定的厌离心。当然造《俱舍论》的时候,世亲菩萨正在大力弘扬佛法的时候。其他的佛教史当中讲到了世亲菩萨入灭的情况,他也是因为看到了当时的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当时在尼泊尔,好像是一个出家人,但是出家人显现上也有家庭,穿着袈裟挂着酒瓶子在耕地。看到之后,世亲菩萨有种感叹,佛法衰败了,他就在尼泊尔入灭了。世亲菩萨的塔也是在尼泊尔吧。上次我们好像没有朝拜,你们上次去朝拜没有?好像是忘了。按照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世亲菩萨的塔应该是在尼泊尔,在世亲菩萨涅槃的地方修了涅盘塔。
有些地方说,世亲菩萨出世的时代应该是在佛入灭九百年,观待现在来讲,那时还不算是混乱的时候。当然佛入灭了之后,堪作证者也入灭了,当时逐渐会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当时阿难尊者也是因为看到这些情况入灭的。世亲菩萨也是看到这些情况入灭的。
第一个颂词主要是从证法方面衰败的情况伤感的,第二颂词主要是教法方面伤感的。
“佛陀已趣胜涅槃”,佛陀已经进入了殊胜的涅槃。“持彼教者多随灭”,守持佛教的很多大德也跟随佛陀脚步入灭了。“无怙无教灭德众”,佛陀入灭了,持教者也入灭了,没有依怙的,也没有教法的,通过内心当中的三毒灭除戒律的功德,灭除智慧的功德的众生,“当今此世任意行”,在现在的世间当中任意而行。
说明世亲菩萨当时看到这些情况之后,感叹教法比较衰败。有的时候,为了让弟子不放逸,也会说一些这样感伤的话。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说过这样的教言,全知无垢光尊者也有这方面的教言,对末法时代修行者的厌离,对不如法僧众的厌离,对于当今社会流弊的厌离等等,也有很多厌离的道歌。为了让我们产生一种精进的心,让我们不要放逸,说很多厌离的话。
有些时候大德们说教法证法现在还有,比如华智仁波切的传记当中讲,第三世丹贝尼玛,多竹钦活佛七岁的时候讲《入行论》,说明宁玛派的教法还存在,前段时间看到白玛邓登尊者进入证悟虹身,说明证法还存在,所以说教法还很兴盛,证法也很兴盛。有的时候大德们为了让大家精进,不放逸,说教法也很衰败,证法也很衰败;有的时候让大家生欢喜,说教法还很兴盛,证法还是很兴盛。关键是看大德们说这些教言的出发点是什么。
众生有些时候需要吓一吓,有的时候需要哄一哄,有的时候就需要鼓励鼓励,安慰安慰。末法时代的这些初学的修行者真像小孩一样,必须要用各式各样的教言,鼓励,慢慢扶着他往前走,劝他往前走。当他自己修行上路了,有一定的能力的时候,就可以不管他,他就可以自己去修行,弘扬佛法等等。但是在初学的时候,他一定是需要很多教言。
大恩上师对我们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要呵斥,有的时候要赞叹,有的时候要鼓励,有的时候要讲很多小乘的法,有的时候讲很多大乘的法,讲密乘的法,通过方方面面让我们修道的心不要衰退下去。有的时候比较沮丧的时候,要鼓励鼓励,很傲慢的时候要打压打压,尽量地让我们处在一种修道状态当中。
当然如果自己的根器不是那么敏锐的话,一下子能不能够相应上师的调化也不好讲,但是上师们在调化弟子的时候的确用很多很多方法。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衰亡如命至喉”,既然已经知道了佛陀如来正法的寿命,把佛陀的正法和人的寿命做对比来安立。人的寿命如果到了弥留之际的时候,寿命马上就要终结了,同样的道理,如来的正法的寿命“渐衰亡如命至喉”,逐渐衰亡如命至喉,此处把呼吸比喻成命根一样,他呼吸已经到了喉部了。有两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气到喉部,咽下去之后就死了;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最后一口气是往外呼出去的,最后一口气呼出去之后,再没有进去的气了,就死了。所以他吐出去的气已经在喉间了,再往外一吐,他的命就中断了,所以不管是往下咽,还是往外呼,反正意思都是在喉间,很快时间就会衰亡的。
“一切污垢具力时”,现在是染污非常具有力量的时候,越往后走,染污的力量越大。看似现在的社会高度发达,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染污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
世亲菩萨在佛入灭九百年的时候,从外在的环境的角度来讲,和现在染污的程度没法比。当时也没有很多让众生分心的东西,显现上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都不是很发达,你想要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也是很费劲的事情。世亲菩萨从印度到尼泊尔要行很长的路,中间也遇到很多强盗和野兽。要想知道很多资讯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从环境的角度来讲,当时还没那么污浊,但是世亲菩萨已经说了“一切污垢具力时”,众生内心当中的烦恼开始炽盛了,然后环境开始污浊了,不容乐观。
到现在应该更加谨慎了,现在污垢的力量是更大的时候,所以说“求解脱者莫放逸”,如果真正是一心一意地想求解脱道的人,千万不要放逸,要依靠佛陀的教义,通过大恩上师们的教诲,认认真真地依教奉行。如果能精进地修行,不放逸的话,我们还是可以调伏自心,仍然可以获得解脱。否则在污垢具力的时候,一不注意很容易放逸。放逸之后内心当中产生强烈的贪嗔痴,造大恶业有可能失坏自己修行的慧命,死后堕恶趣。虽然以后可能会解脱,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重新获得解脱的机会,所以一定要精进。
下面相当于后跋。
此《俱舍论颂》,乃佛陀亲口授记之大德、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具有不退智慧自在者共称为第二遍知的大阿阇黎世亲撰著圆满。印度堪布则那莫札即佛友与大译师华哲僧侣翻译、校正,并以讲闻方式而抉择。
以上《俱舍论》传讲圆满。
[1]加功用行。
[2]人天善趣的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