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您恒具菩提心
愿您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19
三月
星期二
观点
Opinion ╲
《中观庄严论》当中,将唯识和中观结合起来讲得非常清楚。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列举了几部经典,《楞伽经》《密严庄严经》《父子相会经》《月灯等持经》《象力经》《无尽慧经》《摄正法经》(即《般若摄颂》,也叫做《摄集经》。)《海龙王请问经》《宝云经》《般若经》等。如果对所有这些经典的无垢意趣深入细致思索,必会更加深信不疑。
下面讲到了《中观庄严论》与其他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
超胜其他中观之此论自宗具有与众不同的五种观点:
一、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量理宝藏论》当中,第一品讲能量,第二品讲所量。其中,现量和比量所衡量的对境,就叫做所量对境。那么,它的法相和定义是什么呢?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证之心识的独特观点;本论承许万法唯心造,也就是说,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知的心识。当然,此处所说自明自知的心识,并不是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心识,应该指大乘公认的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可以称之为自证。
三、认为外面形形色色的显现由自心所造,承许唯心;外面形形色色的法,应该说是自己心的显现,以此承许万法唯心造的观点。
四、胜义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
五、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认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义互不相违。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胜义量和世俗量分开。胜义量所得到的是单空的法;世俗量所得到的是自相的法,此二者互相不矛盾,无有任何抵触。这是第五个特点。
自相法
Svalakṣaṇa ╲
下面对每一个特点分别进行广说。
第一个是外境的法相安立为能起功用。“起功用”是因明中经常讲到的,比如火能燃烧,这就是起功用的,也叫做名言中的真实实相。如果不起功用,就不能属于名言中的外境,因明中是如此安立的。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讲到:所量的法相唯一是能起功用的法,或者说自相就是所量的法相,也可以说心所了知。
在世俗中,唯一能起功用的法称为所量的法相。而无实法——虚空中的鲜花等,依靠自力和他力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显现。那么,所谓的无实法又是依靠什么安立的呢?依赖有实法来安立。比如说“无瓶”,依靠有瓶可以建立瓶子没有。因明中,将其称为“遣余”,这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归根结底,《中观庄严论》所抉择的外境应该是起功用的自相法。我们都知道,起功用的法全部是无常的,一切外境必须起功用,起功用就必定是无常,因为不可能常有的法起功用;如果是无常,它必定是刹那性的。如此推理下来,最后一切外境都不会有恒常性,于自相续中真正会生起无我和无常的定解。
第一特点,外境必须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如果不是自相法,则根本无法起功用,就像石女的儿子或者柱子的总相一样,根本无法起到任何功用。那么,自相的外境如何来取呢?应该以六根识来取。六根识以何种方式来取呢?以显现的方式取。而无实法、总相等以何种方式来取呢?以遣余的方式取。
自证
第二个特点:名言中有自证。所谓的自证,并非在一个法的本体上分为能知与所知二者,它应该是一种自明自知的心,也即远离无情法的明觉。对于这样的自证,如果说它的对境如何、有境如何,从而进行详细观察的话,那是绝对不能成立的。
如果在名言中不承认自证,那么,自己的见闻觉知已经被一概否定了,如此一来,依靠自证而成立的他证——以五根识了解的觉知也就根本不可能成立。在名言中承认自证具有很多的功德和特点,一方面,依靠自证可以将万法的显现抉择为心;另一方面,外境色声香味等一切法,需要依靠自证来领受,如果自证不承认,领受这些法的有境也就不复存在。因此说,自证在名言中必不可少。
麦彭仁波切在两大辩论书中再三讲到:名言中一定要承认阿赖耶和自证。
万法唯心
Mind ╲
本论的第三个特点:名言中承许万法唯心。一切万事万物的显现全部是心的幻化,如果谁已经了知这一点,这个人就已经通达了名言的究竟本面,到达了名言最究竟的顶峰。这时,此人对整个轮回的生死流转以及远离轮回获得解脱的道理也会生起信心。
唯识宗说:一切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明现之故;一切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与心俱生之故。《量理宝藏论》和《中观庄严论》的后面部分都介绍了唯识宗最强有力的两大推理:外境的万事万物与心无二无别,明现故,就像梦中的大象一样;一切万事万物,除心以外并非他体成立,与心俱生故。单单从名言量角度来建立时,在世俗中,万法唯心是最高、最无上的一种境界。
只有了知万法唯心者才能对流转轮回、了生脱死这一点获得坚定不移的稳固定解。《俱舍论》是这样讲的,真正轮回的因就是烦恼无明。如果了知以自己的心显现一切万法,那么,对如何在轮回中流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等道理都会深信不移。
幻化
Illusion ╲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了知,清净的外境是自心的幻化,不清净的外境也是自心的游舞,平时自己的修行、行为都应该以观心为主。但对佛法甘露未品尝到一点一滴,而是一味纠缠词句的人们认为:依靠大圆满、依靠大乘法,观察自己的心、修持自己的心、探索自己的心并不是特别重要。
还有一种人,虽然住在寺院中,而且也自认为是修行人,但他们根本不懂密法中最深奥的窍诀,只是纠缠在因明辩论当中,每天对柱子无常还是非无常的问题争来争去,一直在词句上纠缠不清,这种情况相当多。
从广义来讲,现在的很多人孤陋寡闻,将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词句上也不合理,因为死亡来临的时候,无论如何能言善辩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调柔的境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胜义
Ultimate truth ╲
第四个问题:将胜义分为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实在是高超绝妙的立宗。如果首先未曾宣说无实,就无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
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讲,胜义谛可以分为两种,即相似胜义的单空和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这种观点是非常绝妙的一种立宗。
首先,抉择暂时的相似胜义非常有必要。无始以来在众生的心相续中有根深蒂固的常乐我净的实有执著,如果未宣说相似胜义,对这些执著的习气根本无法铲除。所以,中观自续派首先抉择了单空的修法,
不能将所谓的单空安立为最究竟的胜义谛。如果将单空安立为究竟胜义谛,个别智慧浅薄的人会将空性执著为实有,这是不可救药的一种见解。对于空性耽著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将空性执著为实有,一种是将空性耽著为无实。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合理。依靠空性,可以暂时将万法抉择为无实法。但最究竟来讲,将空性执为实有和无实有这两种观点都不合理。
针对中观应成派的所化众生,一开始就宣说任何边都不能执著是可以的,但在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面前,最初就讲何者不执著的话,他很容易就会舍弃空性,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能舍弃单空这一法门,否则非常危险。但也不能执著一切万法为单单的空性,这样也不合理。所以,所谓的空性法门,对有些人来讲,真的是殊胜妙药;但对有些人来讲,的确很危险。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观自续派首先抉择相似胜义,将所有的实执全部打破,然后才抉择了真实胜义,将对一切万法的执著全部破掉。中观应成派在抉择真正胜义谛时,任何边都一概破掉。实际上,中观自续派暂时来讲抉择了单空,在最后抉择胜义谛时也已经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将胜义谛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有何必要呢?
寂天菩萨的《智慧品》中说:
如果长期修持单空,很容易断除相续中实有的习气。之后再继续修持,所谓单空的执著也会断除。在观察一切万法时,由于无有任何谛实之法,观待它而存在的实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所谓的无实已经无有所依的话,有实没有,无实也没有;无实没有,有实也没有,又会有哪一种相状在心前存在呢?
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在智慧面前丝毫也不住,就已经真正获得无缘最寂灭的佛陀智慧了。
恭录自《中观庄严论释》第23、24、25课
为审《中观庄严论释》全貌,敬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中观”回顾
完全解释佛陀之密意,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
一旦具足了《中观庄严论》这一珍宝,无论去哪里“表演”都不会感到害怕
现在所看见的高山、围墙以及住宅等万事万物,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呢?
什么是最究竟的般若波罗蜜多?
即生智慧敏锐的人,对“中观法门”肯定像蜜蜂见到鲜花一样,非常有信心
心中有上师三宝陪伴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孤单
愿智慧的法雨流入您的心田
长按下方动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 {欧洲菩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