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4课-讲记脉络&阅读参考&法相名词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4课-讲记脉络&阅读参考&法相名词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所讲之法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分五: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上师瑜伽。现在学习的是不共内加行之发菩提心部分。


2、上节课宣讲“修四无量心”的道理,在舍无量心修到量的基础上,开始修持“慈无量心”。宣讲了“慈无量心”的定义,具体观修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以慈心摄持身语意等内容。我们应该如理思维和行持,从而在内心当中生起定解:要像母亲疼爱孩子一样竭尽全力令众生得到今生来世的快乐。


3、本课宣讲了“修四无量心”中“悲无量心”,详细介绍了对于一个受苦众生,可以观想为自己,或者观想为父母,从一个众生逐步扩大范围普通一切众生的痛苦,依次第修行生起悲无量心的方法。并通过华智仁波切对藏地杀生现象的描述,可见施受二者的苦难众生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反复观修、清净发愿、祈祷加持,对身边的一切众生生起无伪的大悲心。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闻法应注意的两件事(1-9)


1、重视闻法规律: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2-6)

(1)原因

A. 心散乱,无论听哪门课,都不一定得到很大利益

B. 《前行》内容虽然简单,却是华智仁波切的智慧精滴,认真学,肯定有无比的利益

C. 上师传讲是依据诸佛菩萨和前辈大德的教言,以及个人的体会和理解,大家一定要认真听

(2)应取的行为

A. 专心、专注,养成良好的听法习惯

a. 避免网络学习一边听课一边讲话、吃东西、做事情

b. 避免听法时间长了以后,成了“法油子”,没什么感觉了

B. 对已懂的道理再三串习,令法所带来的利益蒸蒸日上


2. 无特殊情况,不要断传承(7-9)

(1)偶尔因故无法听课,应补听重播

(2)听课时要念前后念诵文,念诵期间最好使用转经轮

(3)提前处理完琐事,尽量如理如法地听

(4)听课时不能使用转经轮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菩提心的两个体相,第一个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第二个是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


2、让我们的心一下子要从非常耽著自己的自私自利心,生起这么伟大、这么清净的菩提心,的确是非常困难。所以这里就给我们一个训练,通过四无量心做一个过渡,然后到达菩提心。


3、利他心在菩提心当中占最主要的成分。修四无量心,都是缘众生的心。如果把这个学好了,利他这部分的修行基本上就可以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利他我发誓成佛,这里面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自利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菩提心就是很干净的,非常标准的。


本课脉络


戊三、修悲无量心


第一次阅读参考

通过悲无量心的修法,真正从相续中产生一种确实缘于所有的有情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远离痛苦的愿望,这是悲心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勇士,一旦相续中有了大悲菩提心,就会不可遏制地去利众,否则说明他相续中这颗心还没有生起。


总说悲无量心


1、总说观想方法: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11)


2、悲心和慈心的区别:侧重点不同(12)

(1)慈心:愿众生得到快乐

(2)悲心:愿众生远离痛苦


生西师阅读参考

1、一方面要远离痛苦,第二个要远离痛苦的因,这个方面是悲心不共的特点。


2、经常修悲心,将会把罪业清净掉。修悲心也可以很快圆满很多的资粮。


3、发一个悲心很容易,但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悲心,就必须要训练。必须要为了生起悲心,祈祷上师三宝或观世音菩萨,有的时候要观修这个悲心的正所缘,有的时候也要为了生起悲心回向而发愿。看佛在因地的时候,悲心的公案,还有这些大德在发悲心的时候一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动,发愿随学,这些都是让我们生起悲心的助缘。


4、悲心分为普通的悲心和不共的大悲心。比如说小乘阿罗汉的悲心,相当于是普通的悲心,还有父母对于儿女,子女对于父母的这种悲心,愿拔他们痛苦的心也是普通悲心,这种有偏袒的心,就是被某种自利的心所染污了。这些都不能叫大悲心,都有局限性。


3、悲心的重要性(13-14)

(1)没有悲心,谈不上大乘境界

(2)大乘佛法的菩萨,若只修一个法,就是大悲心

(3)大悲心是一切与佛陀智慧无二无别的法的根本

A. 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

B. 没有大悲心,无论修什么,最终也会一无所成


生西师参考阅读

对于悲心和智慧空性这两点,空性就像母亲一样,大悲就像父亲一样,有空性不一定就决定他的种姓是什么,而是要看你有没有悲心。


悲无量心的具体修法(15-49)


1、总说修法:(16)

(1)以一个正在遭受剧烈痛苦的众生为悲悯对境

(2)对他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2、次第:最好先观一个可怜众生(17)

(1)所有众生,就像因明里的总相,是遍于一切的

(2)没有具体的概念,教散漫、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


生西师阅读参考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视频,还有很多报道,比较直观地用我们的眼根去看,类似于亲自见到很多很悲惨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了修行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能够打动的,让自己感觉,可以把这个当成修悲心对境的,找出来之后看,看了之后观修。


3、第一步:对受苦众生生起悲心:(18-37)

(1)方法一:将受苦众生观为自己(18-19)


第一次阅读参考

1、为什么要缘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最珍爱的就是自身,自己最有切身感觉的就是自己苦乐的这种觉受,这点最为实际,所有的修法都是从这个基点上开始修起,真正修到位时,再依次类推,再缘自己最亲近的人,再缘跟你不痛不痒的一般人,再缘你最讨厌的人,你才能够真正修起来。


2、居士要了知修行的状态和把握住修行的机缘,第一步需要自己有一种客观的心态去接纳和认识痛苦的本身,轮回是苦性,但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只求苦,佛教不像有些外道的苦行也能成就。但如果稍碰到一点苦就马上逃避,它又变成心对苦的堪忍力过于羸弱,这种修法也很难修起来。我们要用一种中道的方式去面对痛苦,不要一碰到痛苦,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该如何躲开它。


A. 观想步骤

a. 观想一名囚犯或一个被捆绑的绵羊

b. 放下“他是囚犯”“它是绵羊”的念头

c. 想想如果那个众生是我,该怎么办?


生西师阅读参考

我们在座上观修的时候,最好就把这些文字背下来。因为你要思维的时候,如果你瞟一下文字再去观修,有的时候也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背下来之后,就是专注的去观想含义,文字带给我们的一种意义,随着要出现一种画面感,把这个画面感观出来。观出来之后,慢慢内心当中通过这样观修,让我们自己心越来越柔软,让我们的心生起那样一种真的想要拔出众生痛苦的这样一种意乐。


B. 通过修行能生起悲心的原因:(20-22)

a. 本具悲心:每个人都具有悲心的潜能,否则再修也不会引发出来

b. 后期教育:受到大乘教育,知道悲心在成佛途中非常重要,遇到可怜众生,一定会跟以往心态不同

C. 大乘佛教徒,应在生活中,随时修悲心:(23-25)

a. 应取: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怎么办?”

a)观想众生的痛苦落在自己的身上而修心

b)经常串习,境界很容易生起来


第一次阅读参考

1、要学会让自己的心逐渐去经历这份痛苦,品味到痛苦的苦受时,再细细地去了解他人在面对这份际遇时,同样会面临这份痛苦,缘他而修自他相换开始修起。修悲心需要这颗心更加堪忍,需要对痛苦有一份经历、品味、体验的能力,不要紧张,要逐渐体会到它之后,依靠法的力量开始转为道用,自他相换。


2、佛教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是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当我们碰到种种不悦意的时候,学会如理做意,这种如理做意不是自己委屈着、憋着、忍着,总想着我不得不接受,这是我自己的业力所致,这样只会越修越觉得委屈,你要逐渐地、不要过于紧张和焦躁,慢慢地去思维这份痛苦,按照佛教的修行窍诀和上师讲得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到后面真的能感激对方,感激心真的可以修出来。

     

b. 应断:平时讲得很好听,关键时刻只想自己,对众生的痛苦熟视无睹

C. 生起悲心的标准:不求自己快乐,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护众生(26)

D. 修行人具备悲心的利益:(26-32)

a. 有了悲心,很快能入于无碍的佛菩萨果地

b. 不但生生世世不离利他,即生也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 公案:新娘救鹿后,山鹿报答新娘救全家性命。

(2)方法二:将受苦众生观想为自己的父母(33-37)

A. 观想步骤:(33-35)

a. 观想将被宰杀的众生是自己的母亲

b. 观想母亲没有丝毫罪过却要被无辜杀害,迫切希望母亲摆脱痛苦

c. 观想受苦众生虽不是现世父母,但往昔也做过父母,恩德无二无别,如果它此时能摆脱这种痛苦,该多好啊!


生西师阅读参考

1、如果说对母亲没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对自己的子女感情很好,那个时候就观这个是自己的子女。或者和一个朋友的关系很好,那么就观想这个是自己的朋友。最容易让自己触动的这样一种对境,把这样一种可怜的众生换成一个能够让自己有感觉的这样一种有情。


2、有些时候我们说业果报应,说这些无辜的有情他有业果报应,这个关键看我们怎么样看待所谓的无辜,是在这件事情上无辜吗,还是今生当中无辜吗,还是说把这个拉到前一世这样的无辜。今生今世在某一件事情上有可能存在无辜的状况。


3、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一种事情,我们第一个明确在这件事情上面的确我是无辜的,但是这个业果它是穿越三世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想,这个果落在我的身上,那么我以前前世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想我们自己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一种现象。


4、这个不是宿命论,一方面来讲,如果我们接受业果的现实之后,这个本来是事实我们要接受它。第二个接受完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应对,比如说生起慈悲心,或者说依靠这个作为我们生起解脱心的一个业增上缘,这方面都是可以的。


B. 修行的难点和原因(36)

a. 难点:对“这些可怜众生当过自己父母,跟今生父母没有任何差别”生不起定解

b. 原因:没有长期观修过

C. 生起悲心对修行人的意义

a. 能生起这样的悲心,就是佛菩萨的本质

b. 如果日常生活中伤害、甚至杀害众生,绝不是修行人的所为

D. 观修到量的标准:看到任何一个可怜众生,眼泪都会止不住流下来(37)


第一次阅读参考

1、设身处地地把你最喜欢的对境作为观想的对境,有孩子把他作为对境,待宰杀的这只羊就是我最亲爱的儿子;如果是孩子角度,从了知父母之恩德的孝子方面来说,意识到现在观修的这只羊是养我育我,对我有无比恩德的大恩父母;或者把这只羊观成最知心、最亲近的朋友;亦或现在处在恋爱期间,把最喜爱的男友、女友观待这只羊的对境上,这时的感受马上不同,希望其能马上摆脱痛苦。


2、如果有人觉得亲人、朋友都没有自己重要,那么就缘自己,你自己最愿意为自己付出,这个不是过失,人的心态在有我执的情况下就是如此,把它转为道用即可。

生西师阅读参考

虽然来讲我做过他们的父母,反过来讲他们做过我的父母,反过来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我们就不能这样想了,既然我也做过你的父母,那你们应该还我啊,那不就扯平了吗?扯平了找到怎么样,不找到怎么样,关键就是说我们不能去扯平它。作为修行人来讲,肯定要比一般的人心量要大,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不能和世间人一样的心态,所以说我们找到亲友之后,以前伤害过我的我就既往不咎,因为作为一个修行者不能再去报仇的,不能再去记恨的,这个对自他没有什么利益。找到失散的亲友之后,你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有素质的人,或者一个修行者,我们要主动去想方设法联系上之后,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我要利益你们。


4、第二步:逐渐扩大观修范围:(38-40)

(1)对造恶者生起悲心:(39-39)

A. 观想被宰杀众生所感之苦,为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

B. 观想宰杀众生的屠夫,后世也会感受被宰杀的痛苦,实在可怜

(2)对更多造恶业而成熟果报的众生生起悲心:(40)

A. 对地狱、饿鬼、旁生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生父母

B. 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生西师阅读参考

1、我们现在在修的时候,一方面要缘他们的苦果去观修,后面还要缘苦因而观。苦因而观就是现在遭受痛苦的这些人,不管是父母也好我自己也好,还是别的有情也好,都是因为以前的一种罪业成熟的果报。这个因果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你信不信它都在这儿,只不过我们信的时候有可能随顺规律去做一个取舍,该取的取该断的断,保护好自己。你不信它还在这,你就自己眼睁睁的下一世感受果报。


2、初修的阶段,基本上就是调伏心,让我们的心观念转变,让我们的心成熟。至于真实的利益众生的能力现在还极其有限,所以说放生、发愿、回向都很重要,放生也是尽我们的力量,既能够帮助到有情,也是能够体现我们悲心和拔苦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方式。


5、第三步: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生起悲心(41-47)

(1)观想步骤:(41)

A. 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

B. 众生遍及的地方,就充满恶业和痛苦

C. 造恶业及受苦的众生多么可怜!

D. 唯愿它们远离痛苦,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

(2)生起悲心的标准: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42)

(3)对众生生悲心的原因:(43-47)

A. 众生因业感不同,感受的痛苦千差万别(43-45)

a. 烦恼痛苦由自己的无明分别所致

b. 世间方法对心灵的痛苦常常束手无策

B. 佛教中有最好、最妙的调心方法,但很多人没有学佛的缘分

(4)长期修行生起悲心:(46-49)

A. 生起悲心的条件:(46)

a. 福报不够的人,不一定能发起悲心

b. 苏醒了菩萨种姓的人才能生起悲心

B. 生起悲心的方法:(47-48)

a. 应取:

a)日常:

i. 早上、晚上和白天有时间的时候,应该让心稍许安住一下,观观众生的痛苦,想尽办法生起一瞬间的悲心

ii. 若能长期如此,所作所为始终想着众生,而不是自己,就已经成了利益众生的菩萨

b)座上:按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的观修次第修行

b. 应断:漫不经心、浮皮潦草

C. 长期修持悲心的必要性:(49)

a. 偶尔的悲心并不稳定

b. 真正的大乘行者会一直“养育”悲心

c. 佛陀在因地时,任何一世都要增上悲心

d. 没有悲心,就不算大乘行人


大悲心要从身边修起(50-67)


1、从身边修起的原因:(50-52)

(1)一个菩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2)有助于修行: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和动物,以及无数的非人,都可以成为修大悲心的对境

(3)所缘境的实质:身边的飞禽走兽,生命跟人类一样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菩萨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的,就是拔除众生的苦难,不管众生你帮助了他多少次,也帮助了他离开了多少次的苦他又来了,你还要帮助他,因为你的悲心就是拔苦的。如果把这个想明白之后呢,就对于这些所谓的刚强难化的众生,也会生起这种容忍心,也不太容易生起这种厌烦心。


2、悲心修好之后他的心会很柔软,不像我们有时候心很坚硬,别人的苦痛震动不了我们相续,心越硬的人越不考虑别人的痛苦。善人的心肠软,心软的时候他就受不了,受不了的话他就会难过、就会流泪有时帮助他们。从这方面来讲菩萨的心特别特别柔软,但不是很软弱,他的悲心一旦修成之后,他的表现可以非常的强势,他可以非常的愤怒,为了斩断众生的苦因,悲心达到极致之后,反正让你痛苦斩断的所有办法他都要用,那时候也许你欢喜,也许你不欢喜,因为这个行为对你来讲是很大的伤害,这个行为对你来讲会形成痛苦的因,他不会允许你做这个事情。有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子女严加管教,上师对弟子严加管教原因也是这样的。这也是悲心的体现。

第一次阅读参考

1、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不如意都能有一个如理的作意,当你的心调整了,真正地修过来,会对对境发起一种由衷的感恩之心,他确实是一个善知识。


2、对让众生获得暂时安乐这一点不要太过忽略,从佛教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解脱,获得暂时的安乐不是很主要,最主要的是获得解脱,这句话没有错,但在我们心相续中,对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并没有特别在意,而始终在发愿我让他得到解脱,这会出现一个误区,对他现在所面临的痛苦,我连让他暂时离开的心愿都没有,怎么能够有心愿让他解脱呢?应该首先力所能及的在发愿和行动上赐予他一份暂时的安乐,这种慈心和悲心的串习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实际的感受和经验,才敢说希望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否则愿众生获得解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


2、以华智仁波切描写藏地生活习惯,说明未修悲心的过患:(53-65)

(1)圆融理解宣说藏地生活的合理性:(53-55)

A. 作者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因此是藏地的生活

B.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另一个民族的生活传统

C. 无论什么民族,众生的生命都一样

D. 佛教的大悲和智慧没有地域、时间界限

(2)未修悲心的过患:(56-65)

A. 平日里看到牛马羊感受地狱般痛苦时,主人从未想过它们也有苦受

B. 无有悲心、性格粗暴、恐怖的人,以此嗔心之故,时候必定堕入阿鼻地狱


第一次阅读参考

平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善行,我们需要用一种发心去摄持,依靠这种对境激发自己心底柔软的那一部分,然后缘他而真正地修持悲心,就是一种推己及人。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考虑到有情,有情是有心识的,它有苦的感受,也是想离苦得乐的。只要是众生的一种思想都是一致的,离苦得乐的心态完全没有两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这个,要观修这种被忽略的东西。


2、佛法的一大特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所有的生命,每个有情对自己的生命都是喜爱的,都不愿意受苦,都愿意安乐,所以平时我们要观想这些,观想之后就对所有众生就会生起救度心,而不是只观修自己的父母、儿女、亲友这些,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还有所有六道众生,都要去观修度化它们。这样就达到究竟了,大悲菩提心是所有善心当中最圆满、最清净的。


3、生起大悲的对境:被杀的动物和杀生的人(66)


4、生起无伪大悲的方法:各方面的因缘具足(67)

(1)反复观修众生的痛苦

(2)清净发愿:自己有能力度化众生,赐予他们快乐,令一切痛苦彻底远离

(3)祈祷加持:祈祷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加持


第一次参考阅读

1、单单说放了多少生,救度过多少饥饿的儿童,做过很多慈善事业等,相续中有悲悯心不可否认,但不能说相续中有了大乘所说的悲心和菩提心,与这一核心还差得非常远,如果连对最亲近的人都无法修持不带有爱执的慈爱,是没有资格说相续中具备慈悲菩提心。


2、通过次第性、窍诀性的观修,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开放出来,产生一种觉受,这时就可以发自内心地接纳对方,不管对方对你做了什么样的损恼,在你心目中始终是很柔软的那一块,值得你去珍爱和护持,不管他怎样,你都能愿他获得快乐,解除痛苦,获得真正的解脱,只有这样才能说相续中真的具有慈悲心。


法相名词


1、明心见性: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总相:一切之有为法,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3、正等觉: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编写师兄:定解X02 X04 X11 X14 X16

审核师兄:定解X01


温馨提示

对本课有疑问、建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反馈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