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 | 龙树·六十颂如理论【八】
宗萨钦哲仁波切
龙树·六十颂如理论
第八讲
宗萨钦哲仁波切
尼泊尔加德满都
时间:
2015/10/17
01
Autumn Viewing
·无根无住者·
···
无处无所缘,无根无住者;无明因所生,离初中后际。
如芭蕉无实,如干达婆城;痴闇城无尽,诸趣如幻现。
偈颂一开始说,圣者视世间如幻相,所有现象都没有真实的「住」。我想,其实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念头。我甚至不是在说刹那相续的念头,就只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喜恶。今天我们喜欢某个东西,对于这个不是真实「住留」的现象,只消因缘稍有变化或者转移,任何我们喜欢、热爱的东西都可能变成我们不喜欢、憎恨的东西。我们是这么的依赖因缘。没错,也许有一些喜好和厌恶看起来比较持久,但这不表示它们是真实住留的。如果你检视每个词的定义,比如「住」这个词,「住」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来」,它不是「去」,所以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只是一个幻相,只是假名安立。
一切事物,甚至诸如世界、历史、国家之类非常大的事物,也都在持续变化,无有住留。象是我们如此执着、自豪和效忠的国家,这些标
签在过去甚至都不存在,例如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现在因缘显现的方式,所有这些国家观念、价值观都将急遽改变。就在五六天前,我脑中还只有两种性别,可一进入尼泊尔,那个观念就被打破了。现在我要是再去其他国家,填入境表的时候,我一定会热切地想说他们应该效仿尼泊尔的做法。
总之,这只是一个例子:没有真实存在的「住」。同样地,没有真实的生,没有真实的灭,所以没有真实的存有。而且要记得,我们不是在否定显相,我们只是在说「非真实存有」。我们从未说过镜中没有脸,我们说的是镜中的脸是一个映像。所以,当我们说一切皆空的时候,并不是说镜子里没有脸。如果那么说,空性就成了断灭(虚无主义),那其实变成在说「真实的不存在」。
对此,佛陀如是说:「自我大如须弥山也还算好,执着空性哪怕小如芝麻籽都要危险得多」(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如芭蕉无实」是一个经典的譬喻,一切事物都像芭蕉树一样,不具实质。关于这个,别问我太多问题,我对此真的所知有限。芭蕉树没有树干吗?那就说得通了,树干是空心的。总之,我甚至曾经开玩笑说,那烂陀的学者肯定不太喜欢芭蕉树。
02
03
Autumn Viewing
·不修褔德业,损害彼劣夫·
···
不知寂灭义,但闻空性声;不修褔德业,损害彼劣夫。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意愿、不具开放性,或者无法设想空性观念的人来说,首先他们根本不敢听闻空性。即使听闻了空性,他们可能也不理
解。更糟糕的是,如果他们把空性误解成断灭,那么他们会以空性为藉口而从事杀生、偷盗等诸多恶业,这种人会被断见毁灭。
说诸业果有,众生亦真实;了知彼体性,然后说无生。
因此,教法中谈到业、烦恼、果。作为烦恼和业的果,我们谈论六道,即六种感知,乃至无量的感知。一旦闻法者明白因、缘、果的游戏
或法则,就需要向这个闻法者介绍因、缘、果的真相,即空性。这把我们带到下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我的意思是,这里所有的内容都很重要,不过下一点是关于界定或区分不同类别的佛陀教法。因为这个主题相当大,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可以提一些问题。
问答
➢ 中观是不是衡量我们的禅修、判断我们证得空性的标准?
让我这么说吧,佛教徒会谈论善行和恶行、善业和恶业,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是谁做的决定?怎么做这个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我们决定这是善业或这是恶业,是根据我们这个行为是否让我们更接近实相。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是的,因为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业,就必须了知空性,而中观教授空性。
➢ 学习空性见地之后,如何将它运用在禅修当中?具体方法是什么?
这是很实修的问题。你应该去大佛塔那里,你应该点灯,然后你应该这样想:你、灯、点灯,这些全都只是你的投射。这就是方法,这是你做的方式。这其实是给菩萨的精要建言,这是他们实修的方式,在藏文中我们称之为「塔威兹新巴」,意思是:结合见地行事。
➢ 我的问题是关于「存在」和「真实」的概念。龙树认为「存在」包含三个要素:生、住、灭,所以这意味着时间和变化。他还定义「真实」包含着恒常,所以真实指的是「没有时间、没有变化」。这样一来,「存在」和「真实」这两者不可能并存,它们相互矛盾,因此没有「真实的存在」。这是一个文字游戏吗?
是的。
➢ 那为什么「存在」的定义必须包含时间?为什么要有时间?有没有超越时间而存在的事物,比如天空?
没有。
04
05
Autumn Viewing
·问答【三】·
➢ 所以天空是不存在的吗?
天空存在,但非真实存在,不是真实地存在。天空存在,就如同你在那儿存在、我在这儿存在,我们在说话,你以为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只是你以为而已。
➢ 所以认为天空恒常是错误的?
对龙树来说,天空不是恒常的,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没有任何事物真实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是恒常的,甚至「无常」也不是恒常的。
➢ 我现在正在和您对话,说明我没有在做梦。但我还是在六道轮回的梦境中来到这里。因为我在您的梦里,您可否告诉我如何醒来?
实际上,如果你说的是一场大梦,那么你是在梦中,你在这儿是因为你正在做梦,而我在这里是你梦境的一部分。现在我会在你的梦中告
诉你,你要如何从梦中醒来:你应该研习龙树,你应该去大塔点灯,你应该花时间讨论这些。如果你是认真对待修持之道,那么没有比思维空性更好的事情可做。顺便一提,我知道很多中国人读《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和《华严经》,你们这次读的这部论典就是对所有这些佛经的论释。
➢ 家庭关系有时会成为一个战场,您提到智慧和习气之间的斗争,那是我和家人之间的战争,还是我和我的情绪之间的战争?
问题是不是关于:智慧和烦恼的交战,是否类似夫妻之间的战争?嗯,我学到了新东西。没错,它们非常类似,有点像那样,你说得很对,因为烦恼和智慧是如此接近,所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争执。
➢ 争执的问题消失是对方的情绪消失,还是我自己的情绪消失了?
哇!非常迂回曲折。我会想一想。
06
07
Autumn Viewing
·问答【五】·
➢ 我在 tibetanclassics.org 网站上阅读第 25 偈译文。它说「那些通晓事实的人,他们见到事物是无常、有欺的,只是空壳,是空的、无我的,他们看到这些是全然隔离的」。能否请您解释一下「全然隔离」这个术语?
「隔离」(isolated)是对应藏文的「新突问」(shing tu dben)吗?我也觉得「隔离」这个词有点难解。我的意思是,如果直译藏文「问」这个字,确实是隔离、孤立的意思。在这个偈颂中这么翻译也没有错,因为有时候我们会说「确南汤结·绰贝·问」(chos rnams thams cad spros pasdben)——「确南汤结」的意思是所有现象,「绰贝」指极端,「问」指隔离,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现象都离于极端,意指空性。因此,可以说它是正确的翻译,但这个词可能不是我觉得最让人满意的用语。
➢ 我对「隔离」这个词感到困惑是因为它似乎隐射某种独立性,所以似乎是个矛盾。
是的,似乎在讲有个要隔离的东西或者要隔离某种东西,我知道这有点不易理解,但他们用「问」这个字是有原因的。对于禅修者来说,
当我们给予禅修引导时,「问」字——或者说「隔离」——有时很贴切,因为我们会说「鲁问」( lus dben; 身远离)、「森问」(sems dben; 心远离),意思是隔离你的身、隔离你的心,意指禅修。
➢ 如您刚才提到的,学习佛法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可能会对耗时颇多的俗事越发不感兴趣。但这会是一个困难的时期,直到我们登上更高境界,才能有智慧地对待一切事情、一切状况。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我们面对这个困难时期?还有如何加快这个过程?
我要教你一个象是《孙子兵法》的方法,你要使用敌人的战术。敌人怎样攻击我们,我们就怎样攻击他们。敌人通过让我们养成习惯来攻
击我们——一点一点的,最后变成很大的习惯。没有人生来就酗酒,也没有人生来就有烟瘾。可以说,是你逐渐养成这个习惯,然后变得老练,继而成为酗酒大师。所以你要使用相同的战略,让自己养成习惯。比如说,每次你穿上右鞋的时候,规定自己要修持佛法 30 秒。
➢ 如何确定我们已经从梦中醒来?有什么感觉或是任何迹象吗?
如我先前所说,你会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外缘的受害者——不过这是非常笼统的说法。有很多方法可以知道,但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比如
说,当你不再为别人称赞你而感到兴奋,不再为别人批评你而感到生气,那么你就达到某种境界了。
END
Autumn Viewing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