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不是为了快乐》八 | “前行”:一个误称? Back

《不是为了快乐》八 | “前行”:一个误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01


“前行”:一个误称?


不幸的是,“前行”的词义会有些误导,而且常被错误地解读。修行者常会认为所谓“前行”,就意味着这些修习只不过是一系列需要尽快处理掉的障碍而已。如同学会了阅读就无须再想到字母一般,他们认为一旦完成了前行的累积,就终于能沉浸到“真正”的修行里了,这是很遗憾的。对许多其他修行而言,前行虽然是必要的先修功课,但倘若我们低估它,就会错失它真正的意义与目的。


前行是一系列需要大量重复的修持,每项修持至少重复做十万遍已经成为惯例,而且对于各个修持应该如何进行、需要何种素材与法器、应该如何做供养等,都有许多非常特定的教导。累积修持的数量是重要且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像我这种既懒散又缺乏纪律的人而言,有个预设的目标能帮我克服怠惰,因而终能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事—这正是设定这种目标的初衷。作为修行者,我们必须用尽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尝试训练自己的纪律而对于能够闭关修行的人,把一天分成三或四个时段来修持,也是很好的方法。


巴楚仁波切告诉我们,由于前行是所有金刚乘修持的基础,因此,它甚至比所谓的“正行”更为重要。如果前行只不过是通往更重要修持的一本护照,那么一旦完成了必要的累积,伟大的上师们就不会再去修它了,但他们还是继续这么做。在主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晚年,当我跟他在一起时,我亲眼看见他还是规律地修持《龙钦心髓前行》。由此可见,这是多么重要的修持。


“金刚萨埵”(Vajrasattva)、“供养曼达”( mandala offering)与“上师瑜伽”都是金刚乘的修持法,而“皈依”与“生起菩提心”则通常被归为声闻乘与菩萨乘的修持。在这些修持中,你认为哪一项是不必要的?你会略去哪一项?答案当然是“没有”。每项修持都同等重要,因为前行集结了诸乘的精华,囊括了修行者所有需要的修持,以及心灵之道上所需要的一切前行的结构。


“皈依”是前行的第一步,而其目的是把我们从错误之道转至正确之道上。一旦安全立足于正确之道,我们再以“生起菩提心”整个菩萨道的体现——把自己从小道引导至大道上。接着,在佛法的甘露*(梵 amrita)倾注于我们身、语、意的容器之前,必须先将它清洁与净化,因此我们修持观想上师为金刚萨埵。然后,为了增强对修持的领悟力与持续力,特别是要去完成它,我们必须积聚无量的福德,因此要“供养曼达。最后,是修持“上师瑜伽”。唯一能够迅速成就解脱的方式,就是证得心性,而这种领悟只能由心本身来证得。由于我们现在的心僵硬、散乱又迷惑,需要加以训练;但是追随比较一般的方法,会花费长达数劫的时间,而且光是生起必要的热情来踏上这么长远的路途,就需要极大的努力。因此,对于那些急着想要在此生证得心性的人而言,唯一真正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就是接受上师的加持。也因此,我们要修持一切道中最深奥的“上师瑜伽”。





02


开始修持前的几句建言


要有耐心:你会犯错

我经常告诉修行者,特别是初学者,没有任何人能够先完全正确地学会了修持前行所该知道的每件事之后,才开始修行。若要完全地知道每件事,包括如何正确修持所有的仪轨,那只有在圆满修持并获得成就时才有可能。因此,无可避免的,你必定会经常犯下大小不等的错误;然而,正是经由这些错误,你才能学会。


没有任何学习语言的学生会想要一次就把新的词汇与文法全都学会,然后立刻说得毫无瑕疵。我们都是边说边学,会用错语词、结结巴巴、拼拼凑凑地说,但是到最后,一切都通了,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自己说得很流利。佛法修持也不离这种模式,而大部分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经由修持时所犯的错误而得来的。


大家要知道,从你开始修行一直到初尝真正佛法滋味的成就之间,需要有长期而密集的努力。但是,一旦体验到第一次的法味之后,无论你身处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任何情况或伴随着各种可能的人,你都能修行。你不但能自我放松,而且也不再会评判别人未“正确”地修行了。


提问

现代的修行者总觉得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最细节的问题,但这真的没有必要,特别是因为绝大多数修行者所想出来的所谓“问题”,几乎都不是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有些比较没有勇气的上师会有必须回应的压力,因而努力地给出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回应。弟子们会忠实地写下他们所说的每句话,然后第二天带着几乎与老问题相同的新问题回来。


我们接受教法的主要理由,是先加以思维,然后用它来修持。诸如“何时该吃饭”、“早上修持还是晚上修持比较好的这类问题,无须在每次开始新的修持时都提出来。然而,在这年头,问太多的问题已经成为另一种相当微细形式的怠惰。这就有如你要别人帮自己做完所有的一切修行。


回答所有问题、做好一切必要的安排、搞定所有的麻烦,而你只需要去体验证悟就好。


对于想要以“前行”做闭关的人,有关前行中各部分的指导,都与它作为日常修持是相同的。因此,这些纸张上所说的讯息就已足够了。





03


修行的时间与场所

修行的场所在哪里都无妨,所以试着不要过分挑剔。否则,你会为了安排正确的修行条件,而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细枝末节上,却没有时间修持。


龙钦巴*(Longchenpa)曾说,在山顶上,我们的心自然而然会较为清晰,因此较容易平息心理上的昏沉。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在山上修行,而且接受过观想、“止观”的教授,那么就应该做这些修持。他还说,在岩石崎岖的地方思维无常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在心中生起对“轮回是苦”的悲伤感。因此,岩洞是修持“止”、“观”的好地方。安坐在流水边上,能够对激发出离心与厌离轮回的修持培养出迫切感;在墓地修行,则会非常迅速地获得许多加持与大成就。


因此,如果你很容易就能在岩洞、河边或墓地修行的话,那一定要遵从龙钦巴的建议,但若无法做到,也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去尝试。佛法修持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全然的孤立,因为当我们独处时,受到散乱的影响就会较少,因而能创造出完美的条件,让悲伤感在心中增长。“悲伤”是一片沃土,对于那些知道如何善用它的人,无须费力就能从其中涌现各种善念。吉美·林巴形容“悲伤”是最无价的圣财,而且在佛经中,佛陀也赞叹“悲伤”是引导一切善德接踵而来的开拓者。


随着悲伤,我们自然会生起信心与虔敬心。培养出这两者之后,“止”与“观”的修持就无须太费力。修“止”能让心变得柔顺、可塑;有了一颗柔软的心,“观”就相对地容易达成。一如佛陀在教授戒律时对僧众所做的开示:戒律能帮助我们保持于“定”(梵samadhi,三摩地),习惯于“定”能延长我们清明的时间,而清明与智慧两者无异。证得智慧,我们就不会再被贪、嗔、痴所困,而能如实地感知一切现象。


但在这年头,光是想找时间全然独处都极困难,特别是对那些有家室的人而言;也因此,要安排一个“理想的修行场所”更是无法想象的奢侈品。所以就单纯一点,让自己每天尽量有一两个小时完全独处。如同吉美·林巴所说,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维持独处,而且除了修持佛法之外,什么也不做供养整个世界与其中的一切,也积聚不了足够的福德来拥有独处修行的机会。他还说,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看到轮回的过患与涅槃的利益。因此,我们要从心底祈祷,愿自己有一天能遇上如此的机会。


另外一个维持独处很好的理由是,要遇见没有偏见能尊崇佛法而不心怀嫉妒的人,是非常稀有的。


如果我们还是很难创造独自生活的机会与助缘的话,至少试着让自己的心远离迷惑。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说,在所有独处的经验中,将心与迷惑分离是最殊胜的闭关、最殊胜的孤独、最殊胜的僻静处所。因此,当你置身于人群,例如一场聚会或足球赛时,试着做做看,让自己有一小段时间不融入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之中。


你应该感到挫折

修持佛法必定是一件令人感到挫折的事。修行者特别是初学者常常不了解挫折感其实是成功的路标。对自己缺乏专注力、虔敬心或感应而引起的恼怒与沮丧,可能正是促使你更努力来完全融入修持之所需。当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将你推到另一个方向,让你停止修持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但是,一定要记住,你对心灵之道感到挫折,往往是正在成为真正佛法修行者的征兆。


好时光与坏时光

我们修行的状态,会因为自己是否在闭关或日修而有所改变。就如我们的身体构造完全受制于不断改变的宇宙构成元素,人类可说只不过是这些相互作用的副产品而已。因此之故,我们的色身与心永远都在改变。前一天,由于专注较容易观想较清晰,我们对自己的禅修情况既振奋又鼓舞而隔天,修持却变成麻木又令人挫折的灾难。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让这些经验影响自己对修持的期待。


当修持进行得顺利时,不要过度兴奋,也别把这种专注与感应的强度当作日后修持的参照。策列·那措·让卓(Tsele Natsok Rangdrol)说,法修行者不应像儿童在摆满玩具的游戏场般过度兴奋,以至于无法选定一种玩具,到最后什么都没玩到。而当你的修持进行得不顺利时,别让它破坏或侵蚀你修持的决心。吉美·林巴所给的建议是,在突然面临恶缘与障碍时,视它们全是上师与佛法慈悲的加持,以及修持的成果。


修持可能会扰动我们的生活,甚至会引来障碍,一如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引来魔罗的愤怒一般。因此,障难是你修持奏效的标志,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在此,关键是要能持续而连贯。修行者经常遇到的状况是,在受到激励时过度修持,而当一场好梦都经历不到、无法专注或无法控制脾气时,就会深陷挫折。在一段“大口吞食”的修持之后,他们会停止好几个月;当他们终于又要修持时,才发觉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以这种速度修持,进展会非常缓慢。比较好的是乌龟的方法,每一步看起来都极为缓慢,但无论士气如何低落,你都持续遵循自己的修持进程,不中断也不减少。这是我们利用自己最大的敌人—习气—来对付它自己。习气就像会吸血的蚂蟥(水蛭)般紧紧地黏着我们,而且随着时间流逝,习气会变得愈来愈僵硬而顽固;即使我们设法掸掉它,也会发痒,留下它存在过的痕迹。然而,藉由建立有规律的佛法修持习惯,我们将坏习惯转为修持的好习惯,用自己的敌人来对付它自己。就如寂天所指出的,一旦你习惯于它,就没有什么是困难的了。


修行的助缘

如果你有居所,安排一个佛堂会是个好主意。布置可以很简单,但记得要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如同龙树在《亲友书》中所提到的,即便是如来的木雕像也应被视为是如来本人。龙钦巴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说所有佛陀的造像,都应视为佛陀的化现,一个塑像被雕成佛陀形相的这个事实,就代表它自动被佛陀加持了,因此是珍贵的,不应该把它看成只是个无生命之物。但是,金刚乘的弟子经常将佛堂布满金刚乘本尊的图像,却完全忽略了佛陀,让人很难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是佛教徒。当你修持前行时,准备一幅唐卡、图画或白描,描绘着你所修持的依境,对你的修持会有所帮助。并请切记,佛堂的目的是作为你修持的助缘,令你忆念佛、法、僧,也提醒你的正念之用。


佛堂应该要干净且具启发性,不要像个壁炉架,上面堆满了不知道要摆在何处的东西。上师们的照片能令人生起欢喜,但记住,别把它们当成奖牌或证书,来炫耀自己与上师的关系。


佛陀曾亲口说过,未来他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因此,在碰触神圣法本之前都应洗手。我们也应对佛陀的造像表达最大的敬意,无论它们在哪里——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另外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训练自己有意识地不要跨过圣物,例如法本或僧袍。这是千年前印度音乐家所建立的习惯,他们视尊重并礼敬乐器为理所当然,而且绝对不会从上面跨过。


现今,法本经常影印得相当粗劣。然而,在那些脏污粗劣纸张上的文字,却具有强大的力量将我们从幻相中解脱出来而不跨越或踩踏法本的用心,本身就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如果你这么做,下次研读法本时就会发现自己更能清晰地理解佛陀的话语。所以,当你将行持的福德回向给所有众生的证悟时,记得要加上这一句:“愿所有的佛法修行者不要踩踏他们的法本。”这可能需要一些新的训练,但它是个应该培养的好习惯。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女神节快乐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