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37 * 甘露丸
什么是修行?
我们应当经常忆念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悦意的外境时,都要以心缘取来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这样很容易就能积累广大的资粮,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有些人认为,只有紧闭房门、闭目打坐才是修行,而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为佛法和众生做事情不是修行。其实,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有钱财时应尽量供养三宝
在现实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通过辛勤劳作获得钱财,或者以往昔积累的资粮现前而拥有钱财时,人们往往没有布施的心;当有了布施的心时,人们往往又没有钱财。有个人以前拥有上亿元的资产,但那时他经常在不清净的场合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要作上供下施,后来他生起了上供下施的心,但所有的财产已经耗尽了,不要说上供下施,甚至连维持生活都成了问题。他经常感慨地说:“唉!我以前太奢侈了,为什么那时没有想到作供养呢?”
布施的心和钱财很难同时具足,所以在有钱财时,应尽量供养三宝。
经常作供养,会不会很快耗尽自己的财产?
有些人担心:如果经常作供养,自己的财产会不会很快耗尽?其实,就像佛经中讲的那样,布施可以得福,越作布施福报就会越大,所以这些人应该放下顾虑,趁有钱财时多作供养,如果有钱时不作供养,以后没钱的时候,再想作供养也没有能力了。因此,每个人要尽量拿出维持生活之外的财产作供养,有钱供钱,有物供物,甚至自己用不上的东西也可以供养,这些用不上的东西与其浪费掉,还不如用来积累资粮。
没有钱财如何做供养?
有些人觉得:我前世没有积累资粮,现在一点福报都没有,我是没有办法积福了!其实,只要自己有心,没有钱财还是可以积累福德。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聪明能干的我,为什么发不了财?
要想致富,必须要有福报。有些人想:我这么聪明能干,为什么发不了财?其实聪明能干不等于有福报,如果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再聪明能干也没有用,甚至连饭碗都找不到。而前世积累过资粮的人,即使不是很聪明能干,也照样能发大财。我认识有些大老板,他们连字都不会写,每次签名的时候都很麻烦,想找别人代签,别人也不愿意,实在没办法就随便画一个符号,但他们的财富却远远超过很多知识分子。
供养僧宝福田
僧众是非常殊胜的福田,供养僧宝福田能够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具有福报者才会值遇殊胜的福田,而没有福报者很难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会生起信心。去年我们学院的大经堂竣工后,很多喇嘛都赞叹说:“现在每天有那么多僧众在经堂里闻思修行,这些施主们的福报真大啊!”而有些人在作慈善方面很有兴趣,他们愿意建学校、修桥、筑路,但对供养僧宝福田却没有兴趣,这就是福报不够的表现。
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要值遇(佛陀)这样的对境很困难,但僧宝也是殊胜的福田,我们可以供养僧宝,这同样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供养个人需谨慎
有些人喜欢供养个人,这也特别需要慎重。当然,如果上师是具相的善知识,他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脱道,弟子供养他肯定有功德。甚至弟子的信心特别大的话,即使上师不懂佛法,也没有为弟子开示佛法,供养他也能获得利益。对信心特别大的人来说,供养个人也能获得大利益。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大家要观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观察善知识的过失。佛经中说,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拿着火把做向导,即使他长相丑陋、衣著破烂,我们也应跟随这个人,不能因为有一些缺陷就舍弃他,否则自己会迷失方向;同样,只要善知识有菩提心和正知正见,即使他存在长相不庄严、说话不好听、身体有缺陷等过失,我们也没有必要舍弃他。
一般来讲,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而供养僧众不容易产生后悔心,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觉得大家今后最好是供养僧众。汉地有些人刚开始信心特别大,对上师作种种丰盛的供养,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要求上师把以前供养的财物还给他。
个人过失不能归咎于整个佛法
许多汉地的居士因为没有观察,结果被一些藏地的假上师骗了,这些人由此对整个藏传佛教产生邪见,从此以后到处毁谤藏传佛法。其实,这些人应该怪自己不懂依止上师的程序,不能把过失一股脑推到藏传佛教上。藏传佛教本身是非常清净的,只不过有些藏传佛教徒的行为不如法而已。不仅藏传佛教有这种现象,在汉传佛教中,由于有些修行人的行为不如法,也导致了世人的讥嫌,但这并不能说明汉传佛教有过失。所以我们应该把人和法分开,现在有些人根本不加区分,轻率地将个人的过失推到整个佛法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在《密宗断惑论》里面,对这些问题也作了分析,大家可以看一看。
依止上师前必须做好观察
如果你真要依止某人,事先必须做好观察,按照《上师供讲义》的要求,弟子应该观察上师十二年,确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后,才能去依止。但现在有些人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的“饿狗遇到肉一样”,遇到一个上师后根本不去观察,随随便便就依止。在世间,找对象都要反复观察,看对方的财富、人品、门第怎么样,可是在依止上师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有些人连最基本的观察都不作,就非常盲目地去依止,这样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很可能师徒互相毁谤,最后双方都被毁坏。如果是结婚,两个人过不下去可以离婚,可佛法不是这样,一旦师徒之间结上法缘,绝对不能互相舍弃,否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从微小善法积累资粮
《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某些善法非常微小,所以就轻视而不去做,就像水滴逐渐积累可以盈满很大的容器一样,智者渐渐地积累微小的善根,最后就能圆满殊胜的福德。相反,如果吝惜钱财,不愿意作供养,这种人舍身之后必定会转生饿鬼中受苦。佛经中说:“惜财不布施,藏举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现在许多人虽然很有钱,但他们一直牢牢地抓着自己的钱,从来不肯作上供下施,这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生前再怎么执著钱财,死后这些钱财也只能留在人间,不可能被带到后世。因此,我们应当从微小的善法开始积累资粮。在积累资粮时,除了个别利根者之外,一般人都需要长期行持。《无量寿经》中说:“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因此,如果能长期积资行善,一定会拥有光明和安乐,即使今生没有获得成就,来世也会获得成就。
以方便法令众生积累资粮
不仅自己要精进积累资粮,我们也要以种种方便令众生积累资粮。有些居士的父母特别吝啬,如果正面劝他们作上供下施,也许他们永远都不会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父母的钱包里拿一些钱去放生、布施,表面上看这是偷父母的钱,实际上是在利益他们。有些居士曾经问我:“我很想让父母行持善法,但他们根本不信佛,我该怎么办?”我说:“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骗他们,说你今天特别忙,要他们帮你磕三个头。”他们按我说的办了以后,父母也确实磕了头。
我们这样做是有据可依的,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众生积累资粮,有时候也会采取各种方便。比如,佛陀曾经让一个婆罗门童子说一句“我不要”,以此令他种下了未来获得解脱的善根。
财富由福德所致,应精进行持善法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当然,就像《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