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0课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0课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 《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我们现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共同外前行”中“轮回过患”中“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的部分。

  2. 上节课宣讲“人类之苦”中“三大根本苦”,并以茶叶为例,详细开显了一切快乐背后都有无数的痛苦和苦因,作为修行人应该时常如理修行、串习。

  3. 本节课宣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继续“三大根本苦”部分,宣讲了获取糌粑、牛奶和酥油,以及看似清净的生活所产生的罪业,以及修行人要如何圆融对待功过,避免行为偏堕;第二是“八大支分苦”中“生苦”的部分,通过入胎、住胎、出生时、出生后几个部分,详细阐述了受苦的情形,告诫我们要了知轮回中的一切都没有快乐可言,应行住坐卧经常观想,为来世做好准备。


本课脉络


认真思维并经常串习,认识到一切快乐的背后,有无数痛苦或苦因


1、以茶叶为例,如理思维功过:

1)茶叶的过患(上接49课)


生西法师辅导

  • 倘若苦因的隐藏性很强,并非刻意去隐藏,而是由于自身的愚痴导致,学习这些就是教给我们观察的智慧,让我们观察在行住坐卧中,表面看似安乐实则隐藏了危机及受苦的因。

  • 出离心不是让我们放下一切变成一个很穷的人,而是在工作、生活中要知道它的虚妄性、无常性,不要让它成为修行的阻碍。可以做,但不会被它束缚,适时适度,这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是佛弟子应有的健康的修行心态。

第一次法师辅导

行苦是观待六道众生来讲的,我们的身心是有漏五蕴刹那生灭的本性,是迁变的本性;圣者菩萨虽然也有细微的五蕴生灭,但不是有漏的五蕴生灭,所以不会像凡夫一样感受行苦。


 2)思维功过的目的:明白享用饮食并不过分,重点要了知饮食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恶业(1-5)

A.茶叶的功德:

a)阿底峡尊者对汉地的茶赞不绝口

b)汉传佛教中,许多大德也极为推崇茶文化

B.圆融理解“茶叶的过患”:

a)享用者如果没有不善的发心,过失应该不会太大

b)经典中并没有说间接导致众生被杀,就要承担杀生的一切罪过


生西法师辅导

在生活、工作过程中间接给众生带来了一些伤害,如果不是故意的话,罪业不是很重。再加上学习佛法有了惭愧心,并通过惭愧心去观待,罪业也会减轻。


3)修行人应取之行为(6)

A.了知世间不掺杂一点罪业的饮食哪里也找不到

B.不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而应关心背后的一切

C.为相关众生多作回向

D.以菩提心摄持一切行住坐卧


第一次法师辅导

在享用一顿饭、穿一件衣服也好,应当有一种惭愧之心、感恩之心,内心默默发愿凡是和我结缘的众生都能获得无上正等菩提。

生西法师辅导

以诸多善业来摄持,并辅以忏悔等,罪业对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对于我们的解脱不产生明显的影响,此时再通过慈悲、智慧来摄持,就不会感受罪业。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要完全不在乎罪业,也不要太过于敏感。


2、以糌粑为例,如理思维功过:

1)糌粑的功德(7-10)

A.高僧大德的赞叹:修行人唯一不可缺少的食物,治疗百病的灵丹妙药

B.历史记载:观音菩萨赐给藏地的礼物,食用能生起大悲心

C.科学研究:延年益寿与吃青稞分不开

2)糌粑的过患(11)

A.耕耘时:地上的小虫被翻来覆去,被鸟雀啄食

B.灌溉时:水里的含生干涸而死,旱地的含生溺水而亡

C.播种、收割、舂磨时:所杀含生不可胜数

D.饮食时:如同吃虫蝇粉末一样

3)圆融理解“糌粑的过患”(12)

A.吃糌粑与吃虫并不一样,只是为了认识糌粑后面有许多罪业

B.这些众生即便没有被杀,秋冬季也会冻死

C.只要不是故意杀,过失不会有那么大

4)修行人应取之行为:(12-15)


第一次法师辅导

吃荤食(虫)的过患很大:违背佛陀的教言,佛陀在《大涅槃经》中遮止吃肉;吃荤食不易生起慈悲心;吃荤食令众生见了心生怖畏;吃荤食之人持咒不灵验。


A.享用饮食时,要回向与之有关的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B.做任何一件事情,要看功大还是过大

C.修行以正知正念来摄持,重视因果

D.了知教言的究竟密意,避免行为偏堕


生西法师辅导

观修可以从两方面对比:对比轮回的痛苦和解脱的快乐。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和娑婆世界的种种不如意,两相对比的巨大反差之下,不管怎样我要远离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解脱的快乐和轮回的痛苦巨大的反差之下,我们更加容易下决心,所以两方面都要观。


3、酥油、牛奶等食物亦通过造罪业获得(16-20)

1)小羊羔和牛犊的痛苦:

A.会被杀

B.即使不被杀,也很难吃到母乳

2)以正知正念摄持行为:

A.做事情把握分寸,不造太大的罪过

B.念心咒回向即可清净罪业

3)母牛的痛苦:

A.春天草没长出来时,筋疲力尽,奄奄一息

B.下大雪时,母牛和小牛都会因此饿死

C.即便侥幸活下来,也成了拨炒棍头一样


4、看似清净的生活,经圣者观察,也直接、间接与罪业有密切关系(21-23)

1)罪业:阿那律尊者以神通观察一杯水,水里有无数生命

2)圆融方法:

A.不应以神通观察,而应以肉眼观察,抉择某些行为的取舍

B.汉地《毗尼日用》中说,喝水前念宝髻如来心咒,不会有过失

C.只要不是肉眼所见,没有故意杀生之心,不会有过失


总结行苦(24-26)


1、业的建立方式:


第一次法师辅导

  • 行为中掺杂强烈的贪嗔痴心,有造恶的等喜意乐,才能构成堕入恶趣的因。

  • 业网是错综复杂的,在福报极少的时候想要过一种清净的生活是比较困难的。吃的穿的用的都隐含这一种罪业,跟我们亲自杀生是有差别的。


1)业的建立跟心有关

2)没有分别念的造作,只是无意中造了非福业,也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

2、学习目的:

1)了知任何的表面快乐,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罪业

2)一切果报将要感受漫无边际的恶趣之苦

3)以微妙智慧观察,现在一切皆不离行苦的本性


生西法师辅导

  • 只要没有解脱,就离不开苦因和苦果的。在这个过程中,佛法有一些解决方案可以尽量避免。如果实在不行,多做善法、多做忏悔,把我们的心加以引导,让我们的心更加善良、更加清净,乃至最终走向真正的解脱道。

  • 不断地发愿、回向、观修,只要持之以恒去修,我们的心会慢慢成熟,会特别清净。

第一次法师辅导

六道轮回中都有三大根本苦。娑婆世界苦乐参半,对三大根本苦的感受更为明显。天界因福报太大,贪著享乐,不容易思维和真正了知行苦的本性。(欲界天三大根本苦都具足,色界、无色界中没有苦苦,有坏苦和行苦。)所以不要发愿往生天界,对有善根的人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言,思维轮回过患而获得解脱。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总说八支分苦


1、《前行》并非只是藏地传统所汇集的一本书

1)八种支分苦在《佛说五王经》中有广泛描述

2)《前行》很多道理在《大藏经》中可以找到出处,内容并不相违。


2、修行方法:

1)对每节课、每个道理认真观察、串习

A.可以直接观想

B.观不出来,可以去医院看看生老病死的现场

2)有些人具备出离心,出家修道

3)没有出家缘分的在家人,要对生老病死有深刻认识,并再三思维。


庚一、生苦(胎生之苦)



详说生苦:有情生命的延续,经过“本有”、“死有”、“中有”过渡到下期生命开始


第一次法师辅导

有了人类的生苦必然会伴随后面的七支分苦,所以生苦是一种根本苦,愚痴凡夫因为无明颠倒遮障自心,贪执生相厌患老死之相。智者菩萨却和凡夫相反不会贪生厌死。


1、入胎——生有(33-36)


生西法师辅导

投生情况不同:曾持戒、布施、修过安忍的中阴身,会转生富人家且长相庄严,反之就会转生到穷苦、劳碌的家庭;如果再发清净愿,这样就具足了有钱的暇满人身。


1)寻香识随业力牵引,进入父精母血,以父母的不净种子产生身体。

2)明清的心识无始以来一直跟随,入胎后要经历五或者七个阶段。


第一次法师辅导

心识不是由四大结合物质来诞生的,婴儿的心识是依靠前世的或者中阴身的神识产生的。


2、住胎的痛苦——本有(37-38)

1)环境:胎儿在肢节诸根齐全时,会觉得母胎非常狭窄、臭气扑鼻、漆黑一片,仿佛被关在监狱中

2)母亲日常生活,胎儿皆感受诸多痛苦,钟茂森的著作以及《大宝积经》

A.母亲吃热食,胎儿像置身火中烧灼一样痛苦

B.母亲吃凉食,如同浸在冷水中一样

C.母亲睡觉时,如同被大山压着一样

D.母亲饱足时,像夹在山崖间一样

E.母亲饥饿时,有如堕入万丈深渊般痛苦

F.母亲行住活动时,像被狂风席卷一样痛苦

G.母亲吃酸、甜食物,胎儿皆感受诸多痛苦


3、降生的痛苦——本有(39-43)

1)孩子的痛苦:

A.降生时,业风吹动致使头足倒转,大头朝下

B.通过产门时,好似被大力士拉着脚拽出来摔在墙壁上一样

C.经过盆腔时,好像通过铁斧上的铁孔一样痛苦

D.如果生不出来,胎儿会惨死在母亲肚子里

2)母亲的痛苦:


生西法师辅导

一个男人投生,只会感受到住胎、出胎的痛苦;可是女人首先要感受住胎、出胎的痛苦,成年之后还要感受怀胎产子的痛苦。


A.如果难产会母子同归于尽

B.侥幸没有送命,也要感受接近死亡的痛苦,莲花生大士教言。


4、出生后的痛苦——本有(44-46)

1)婴儿的苦:

A.被放在垫子上,他觉得像落在荆棘丛中一样

B.剥落背上的胎膜时,似乎被活活剥皮一般

C.擦拭身上的不净物时,感觉像用荆棘鞭子抽打自己

D.母亲慈爱地抱在怀里时,觉得像雏鸡被鹞鹰叼捉一样痛苦

E.头上涂敷酥油时,犹如被捆绑起来丢进坑里

F.被放在睡床上时,感到沉溺在粪尿里一样

G.只能嗷嗷啼哭,无法用语言表达感受

2)成长之苦:(46)

A.表面看青春美满,实际上一步步走向死亡

B.今生的琐事大多数与罪业相联,成为恶趣之因



做一个为来世考虑的修行人(47-48)


1、对所讲的痛苦,依大德金刚语,行住坐卧经常观想,对此产生定解。

2、了知轮回中的一切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为来世做好准备。


生西法师辅导

  • 用出世间的智慧去看待问题,没必要去和别人攀比,都是世间的虚妄法没有实意,应该把时间精力用在修行善法和调心方面。

  • 修出离心、菩提心,这种善业一定会引导我们很快解脱,所以要精进修行。要结束这一切,不要再流转,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


法相名词


  1. 相续: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

    ——《佛学大词典》


  2. 密意: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的意趣,此有二义:一、对于佛意有所隐藏,没有把真实含义明显地表达出来;二、佛意深奥细密,一般人难以理解。一般常见者多为第一义。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3.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

    ——《佛学常见辞汇》



编写师兄:定解X07 定解X13

审核师兄:定解X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