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舒舒服服成佛,可以吗?丨《慧灯·问道》三乘篇
当我们走进佛门,解脱之路便已在脚下延展。大乘、小乘、人天乘如同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引领着我们走向各自的终点。我们该如何在这三者中选择?哪一种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三乘篇”为您详细解答三乘的见、修、行、果,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Q1
行为上自私自利的佛教徒,还算大乘修行人吗?
主持人:“思考世界,阅读自己”,欢迎收看《慧灯·问道》。在前面的节目中,慈诚罗珠堪布为我们介绍了关于人天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修之路,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探访一下大乘佛教的学佛之路。首先,咱们先一起来看一个与大乘佛教有关的问题:有些佛教徒虽然学的是大乘佛教,却在行为上自私自利,甚至可能连人天乘的要求都做不到,像这样的人还属于大乘佛教徒吗?
听起来有点质问的意思,大家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呢?请每一位嘉宾写出您心中的答案。觉得是大乘佛教徒,那就写“是”;觉得不是,就写“不是”;如果不知道或者觉得不一定,就可以写“不一定”。
观众1:我选“是”。因为他正走在学佛的路上,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佛教徒,所以即使有这些问题,也应该算是大乘佛教徒。证悟以后可能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观众2:我选“不一定”。只看一个人的表面行为,很难判断他是否真的自私。他是否是大乘佛教徒,要以他内在的发心来判断,虽然我们看到他行为自私,但也许他是为了帮助大家才这么做的,只是别人并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观众3:我选“不是”。他具备大乘菩提心还是人天乘的发心,我们并不知道,但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讲,如果他的行为这么差,连人天乘的“世间善”都做不好,还说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就很难让人信服。
观众4:我选“不一定”。佛教中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属于善、不善还是无记,与世间的判断方式不太一样。眼睛所见的未必真实,不能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大乘佛教徒,应该以发心来判断。
观众5:我选“不一定”。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大乘佛教徒,最主要的标准在于他的发心。大乘修法是一个不断自省和修正的过程,有了大乘发心,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调整自己。比如通过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法门,无始以来的业力和习气有可能会得到改变,所以不能仅以眼前的行为来判断。
观众6:我也选“不一定”。想到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叫“贴标签”,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就曾被人贴过标签或者说是道德绑架,所以我不会仅通过他人的某种行为对他作出整体评价。我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个别师兄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AA制的时候不是特别主动,但是从其他师兄那里了解到,他在供养上师或者做其他善法时,是能够慷慨解囊的。所以不能仅凭自己看到的一点表象给人扣帽子。所以我不能完全确定题目中描绘的这种师兄是不是大乘佛教徒。
观众7:我选“不是”。我觉得还是要从发心来判断他是否是大乘佛教徒,而不是以他正在修什么法,或者对外怎么说来判断。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已经作出了判断,最终还是需要请堪布来揭晓答案。您认为有自私自利行为的佛教徒还是大乘佛教徒吗?
慈诚罗珠堪布(下文简称“堪布”):每一位嘉宾的回答都有道理。如果只凭行为,尤其是短期或者偶尔发生的一些行为来判断是否是大乘佛教徒,确实有点难。
另外,刚才有嘉宾也说到,自己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由于刚刚发心,在行为上可能还来不及做更多调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过去都是自私自利的,比如人天佛教的十善,我们很多时候很难如理如法地做到。也许问题中说到的这个人,也有很多习气还没来得及改变,但他不一定就不是大乘佛教徒,因为判断大乘佛教徒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至于他现在有没有菩提心,确实不好判断。
不能只因为某一次看到对方自私自利或者做了连人天佛教徒都不如的行为,就确定这个人没有菩提心,不过可以判断他不具有强大的菩提心。如果他的行为长期并且任何时候都如此,那就有可能没有菩提心。但是如果只是偶尔说话、做事显得有点自私自利,那么他内心既可能有菩提心,也可能没有菩提心。因此,认为“不一定”“是”和“不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对的。至于是否具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个人虽然有了菩提心,但是他的菩提心暂时还比较微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行为上,这种程度的菩提心就不太容易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并不矛盾,虽然他的行为有时候还是比较自私自利,但是心底也确实具有菩提心,有可能事情过去以后,他也会觉得自己不对,会后悔,并去忏悔。只不过,因为过去的习气很严重,现在他还没有来得及改变,他正处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条路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达终点。
所以他是不是大乘佛教徒,我也觉得不一定,从发心的角度讲,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Q2
向往利他,但业力习气强大,该如何战胜自己?
主持人:可能有的师兄会很苦恼:虽然向往大乘佛教,向往利他,但由于修学程度有限或者业力、习气严重,无法战胜自己,所以一边做不如法的事情,一边又会感到煎熬和痛苦。您有没有建议可以提供给这些师兄?
堪布:唯一的方法就是坚持,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习气,不要对自己失望。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刚起步的时候,对人对己要求都不能太高。修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会犯错,甚至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都可以改,可以忏悔。跌倒了之后,一定要懂得再站起来,并且继续往前走就可以了。所以,刚开始做错了事是没有关系的。
主持人:谢谢您!关于大乘佛教的修学之路,各位嘉宾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问。
Q3
只想和亲朋好友一起解脱,属于哪一乘修行人?
观众7:我有一个朋友,他觉得大乘佛教度化众生的观念特别崇高,而自己做不到;同时他也并不赞成小乘佛教只追求自身解脱的理念。他的想法是自己跟家人、亲朋好友一起解脱,这种想法好像在您介绍的三乘里面找不到相对应的线路,那他应该修什么法?
堪布:这要看他最终想和家人一起成佛还是成为阿罗汉,或者一起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想与家人一起成佛,就偏向于大乘佛教,但还不是大乘佛教。我们每一个人都爱自己,希望自己好,他所爱的范围已经稍微扩大了一点,包括了自己的亲友。如果他能想办法把这种爱与慈悲心的范围继续扩大,比如他能把慈悲心的范围,从现在身边的几个人扩大到一百、一千,甚至一万人乃至更多的人,这就接近于将所有众生都囊括进来了。通过训练,最后他完全有可能把慈悲心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众生,应该往这个方面努力。
总之,还是要从他目前的具体愿望来分析:他如果想成佛,就比较偏向于大乘佛教;如果想跟家人一起成为阿罗汉,虽然是多了几个人,但还是偏向于小乘佛教;如果想和家人生生世世享受人天安乐,就属于人天佛教。
Q4
随着时代的变化,未来的学佛之路是否也会有所变化?
观众5: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学佛的道路是否会有变化?
堪布: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修法在本质上是不会改变的,比如无常、无我、轮回的痛苦等观点,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四法印(一些出处里也称三法印)这些基本教理也是不会变的。但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学佛、打坐的具体方法,或者对佛教理论的解读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佛陀对此也是允许的。因为佛教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在一些细节上有可能会有变化。
Q5
可以既修大乘又修人天乘吗?
观众2:请问堪布,我可以既修大乘又修人天乘吗?我一直在努力地发菩提心,也很向往无我利他的境界,但同时又希望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在工作不顺利或者生病时,我也会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总之,我希望能舒舒服服地成佛,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
堪布:这样当然可以。佛经也讲过,如果从“面对大量艰难困苦地修行”和“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地修行”中选一个,对普通人来说,舒舒服服地修行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有些时候一些问题我们是不能不面对的,没办法回避,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追求大乘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佛和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希望自己过得幸福快乐一点,二者之间完全不矛盾。但是,不能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既修大乘佛教又修人天佛教。只追求人天福报,而不希求解脱、成佛,有这样的发心才叫作人天佛教;在修学大乘佛教的过程中,希望自己拥有健康和财富,这不是人天佛教。“想舒舒服服成佛”这种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
Q6
既想要世间过得好,又想脱离轮回,这矛盾吗?
主持人:我听了您的回答之后有一个疑惑,如果一方面想要发财、身体健康,一方面又想脱离轮回,似乎有点矛盾,既然想在这个世间过得很好,又怎么可能有出离心呢?
堪布:这两个其实并不矛盾。比如他想发财,想过好一点的日子,可他也没有想生生世世都在轮回中过这样的日子,他只是想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过些好日子,成佛以后就不需要这些了。在成佛之前,不想过苦日子,想开开心心地成佛,这个想法并没有错,对他的修法或解脱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这是大乘佛教允许的。
Q7
向往大乘佛教,但是担心修行难度大,怎么办?
观众4:我很钦佩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决心,但就个人而言,觉得这样的修行难度非常大,害怕自己坚持不下去,您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
堪布:大乘佛教的修法听起来难度很大,时间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也很多,比如把自己的身体都要布施出去等,这些要求很高。但实际上,如果有了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两种力量以后,现在看起来很难的事情,那个时候一点都不难。觉得有难度就是在还没有菩提心、没有证悟的时候,此时想往高要求的方面努力会有点难。所以现在不要去考虑那么多,先解决菩提心和证悟这两个问题,之后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下期预告(6月4日)
三乘篇 第8期
Q1 三乘在饮食方面有哪些不同要求?
Q2 为什么大乘佛教要求吃素?
Q3 三乘各自的目标不同,他们会有相遇的时候吗?
Q4 对三乘修行人的建议
播出平台
慧灯之光网站、慧灯之光App、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慧灯问道、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蜻蜓FM
收看往期节目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按钮,收看以往各季节目
导览
回复“1”:慈诚罗珠堪布简介
回复“2”:《科学放生手册》
回复“3”:《临终准备和助念实操手册》
回复“4”:下载慧灯之光App
回复“5”:直播收看方式
回复“6”:藏历查询
• END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收看《慧灯·问道》
您有问题希求解答,
或者您对栏目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栏目合作、文章转载等事宜,请联系:
📮 wendao@huidengzhiguang.com
本公众号视频及文字内容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以往各季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