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第二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调整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法、证悟法的殊胜引导和窍诀。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了很长时间,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窍诀的引导,通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和已经形成的固有的轮回习气,绝对不可能找到解脱之道。所以,现在依止上师学习,并依止这样殊胜的窍诀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前行》里面的引导,我们要一步步地去学习、修行和安住,或者生起这样的状态。只有与前前的法义相应或安住了,后后的殊胜功德才可以逐渐获得。如果想要走捷径,把前面的前行全部扔掉,直接修后面的空性或密法,那么很多年之后会发现,不是已经失坏了修行,就是必须从头再来,重新学习好前面的加行。因此,我们没必要去走很多弯路,现在有学习机会的时候,就要认真观察、抉择。
无论是前面的共同加行还是后面的不共加行,都要通过一定的精进和努力,才能在内心中生起来。虽然《前行》中的文字比较简单,但是里面的意义或者要产生的境界,的确是超越了我们的分别念。文字简单不等于我们内心中可以很简单地安住或相应,主要是因为造论者悲悯后面的修行者,所以通过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修行之道。然而有的人没办法了知佛菩萨的悲心,认为文字这么简单,那么也就没什么可学,因此不重视里面的法义;或者自己内心中认为是加行,就不需要去生起这种法义的境界等,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前行》中安立的这种修行的方式,叫修心法要。修心法要就是可以调伏内心或修习内心的殊胜的窍诀和关要。大恩上师仁波切经常说,当一个修行者开始重视修心法要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根基已经逐渐成熟了。如果对于如生起出离心、修学菩提心等的修心法要没有兴趣,就是心或因缘还没有成熟的标志。
既然现在我们学习到这样殊胜的前行,就要认真地学。《大圆满前行》分为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还有这里面的正行“破瓦法”。现在第一部分主要学的是共同的外加行,分为六个部分。其中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要让我们看破今生后世,产生出离的意乐。既然我们已经生起了厌离心,那么有没有解脱的境界呢?因此第五个部分主要就是讲解脱的利益。既然解脱的利益这么殊胜,那么如何获得呢?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只有通过善知识的引导才能获得殊胜的境界。
前行里面的次第非常明显,首先通过四转心法或四厌世心,让我们看破对今生后世的耽著,生起出离的意乐。生起之后,让我们知道出离的目标就是解脱。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解脱呢?必须要经由上师或善知识的引导才可以获得。这里面次第的安立对我们修行来讲还是很有必要也很有道理的。这四种厌世心中,第一、第二个厌世心,主要是让我们看破对今生的耽执。第三、第四个主要是打破对后世的执著。
现在所学习的是看破对今生的耽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修学佛法,所以今生中非常在意或重视当前的苦乐,都想获得当前的安乐、远离或摆脱痛苦。为了承办今生中一些离苦得乐的状态,拼命把精力时间放在追求世间八法上。如果把今生所有或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或把人生方向定在追求今生,就无法想到还有一个解脱道,也无法发现今生的种种过患,因而看不破、放不下对今生的执著。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两个引导,要让内心中生起看破今生的境界。
很多大德都已提到过“看破、放下、自在”等,这是一种状态、境界或愿景。对于“看破、放下”的目标,如何做到呢?通过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两个引导,就可以让我们慢慢地看破今生。这个状态是可以操作的,对我们凡夫来讲非常重要。
虽然说看破、放下很重要,但是若没有真实的引导,而是凭借着福报和因缘,看破就看破,放下就放下了,看不破也没办法,不是这样的。通过非常详尽的引导,一步步观修,逐渐就能看破对今生的执著,把注意力放在追求解脱上面。这方面的次第性是可以操作的,以此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现在我们就要学“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是看破今生的窍诀,现在学习第一个——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是观察修行佛法的所依和基础,观修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通过观察发现,既然已经拥有了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我们应当欢喜。但是欢喜之后怎么样?关键要知道,正因为人身很难得,就应该把它善巧地使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不要浪费。最善巧地使用暇满人身,就是修学佛法、修学解脱道。这方面的认识是最关键的。
当我们认识到人身需要修持解脱道,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放下对今生的耽著。因为耽著今生和修解脱道是两个方向。如果我们耽著今生,就不能修解脱道,这就不是真实的暇满。如果修解脱道,我们内心就已经向往解脱道了,这时就会自然而然放松对今生的执著。因为我们只是对解脱有兴趣,对今生的执著就慢慢地没有兴趣了。这就是看破、放下对今生的执著,关键是内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转向了追求解脱的状态。
我们的分别心就是这样,如果对今生的世间八法很有兴趣,就无法对解脱有兴趣;对解脱有兴趣,就肯定不会对世间八法有兴趣。众生没有修行,因此他们对今生很有兴趣。修行者通过观修法义,开始对解脱道有兴趣,对世间八法也就逐渐地没有了兴趣。
通过观修这些原理,要让我们的心达到那种状态。仅仅已经听过、学过、了解了或看作是一个目标,这些都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观修引导,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当我们的心真正与暇满难得的修法完全相应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对今生的琐事有兴趣。
前面我们讲到一般意义或者比较传统意义的共同的十八种暇满人身。也讲了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安立的十六种不共的暇满的方式。下面继续看原文: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这段话我们慢慢来分析,前面讲到的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十六种无暇,如果具有十六种当中的任意一种,就没有真正的闲暇。这十六条标准,我们应该认真地观察并对照自相续。如果真正地观察,会发现不具有的几乎就没有。这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获得严格意义上的暇满人身,但是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共同和基础的暇满人身是有的。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有了暇满人身。如果没有分析这个严格的标准,那么也还是不知道其实我们仍然落在无暇中。如果我们在这个状态中用自我感觉良好方式的修行,也是在浪费暇满。
“当今是属于乌烟瘴气的浊世”,华智仁波切当时造这个论是一百多年前,相对来说那时人们的根基比现在的还要好一些。由于现在我们又落后一百多年,慢慢地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人追求解脱道的意乐不是那么强烈。我们自己作为修行人,如果不去经常闻思或观修法义,心就会逐渐离法而去。现在这种乌烟瘴气的浊世,无论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修行会有很多的违缘障碍以及不利的因素。所以,我们更加应该严谨地去观察这里暇满的意义。如果没有观察,就会导致下面的过患。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意思是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得到了人身,有些也已经皈依或出家,甚至有些人得到了智者或成就者的名称,看起来好像暇满应该是最低的标准。
我们在修前行法时,学习的第一个就是“暇满难得”,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暇满人身。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闲暇和圆满这十八暇满无不齐全:持有修行人的外相,有些出家人也是穿着僧衣、拿着念珠、也在听法;在家人有皈依证,也听课、早上打坐、磕头等等。修行人的外相都是有的,这只是表象。有些真正的修行者,外面看起来是修行人,内心还是修行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似乎是修行人,但是内在不是修行者;有些人外在看起来不是修行者,内在看起来是修行者。有些人内在、外在都不是。
按照《亲友书》中观察芒果的方式分四种。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人身已经获得了,每天也都在修行,但是这种假象容易蒙蔽修行人的思想。所以就有大德、上师们专门把这个现象指出来,让我们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状态。如果没有大德以悲心通过智慧来指点,我们仍然会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一直从现在的状态走到死亡,内心中并没有真实地行持多少善法。所以对今生来讲,本来是可以提前发现、提前改观的,因为没有发现的缘故也谈不上改变。
现在有殊胜的上师们——全知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大恩上师等在论典、讲法中提醒我们。既然做了提醒,我们就要配合去观察,自己现在是不是这种样子?应该养成一看到法义就要反观自心的习惯。如果经常反观自心,就比较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就很难生起傲慢心。傲慢就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觉得自己应该是个修行人——都皈依出家十几、二十几年了,已经念了这么多佛号、心咒了,难道不是个修行者吗?我不是修行者,谁是修行者?
但是如果我们把法义认真地在内心中观照,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状态离法本中所讲的还是有差距的。有时差距很大,有时差距有一些。要经常反观自己,就像在《入行论》中讲到的正知正念。如果经常反观,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过患,就会有改正的机会。认识到过患,惭愧心就容易产生;认识到不足,傲慢心就很难产生。所以反观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观察到哪些地方不具足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弥补。
“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这里面举了几类,第一个是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法王的意思是指正法之王。佛陀相续中的教法、证法、所有的道谛灭谛等功德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佛陀是正法之王。在后世也有称为殊胜法王的,比如说法王如意宝等等。九二、九三年的时候称呼为法王的还很少,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
“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有些时候是指证悟很高、事业宏大、弟子很多的,教法、证法很圆满的教主。还有一种大法王的意思是指古代的时候那些护持正法的国王。有法王松赞干布、法王赤松德赞等,在印度也有一些称为法王的。这些护持佛法的国王经常坐在高高的座上;护持教法的教主、法王也是有高高的法座。
坐在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有些是名符其实,对护持、弘扬佛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像法王如意宝,他们的功绩没有人能比拟,的确很殊胜。有些通过各种因缘或者手段自我包装、自我吹嘘而得到一个法王的名称,坐在高高的座位上面,这就不一定是真实的法王。是否具足暇满人身都要打问号,何况说是证悟之王——法王呢?这方面是要观察的。
以前的大德们针对一些只注重名闻利养的所谓大德、上师们或者法王,也会有些批评。作为真实的修行人,应该关注内心修行、众生的利益、弘法利生。但有些人认为法座越高、地位就越高。一些大德在批评中说:有些上师、法王的座位很高,但他们的功德很低。有些大德还加了一句——有些上师的名字很长,但功德很短。意思就是座位很高、功德很低;名称很长、功德很短。
对于这些我们要会观察,不要过于执著外在的相。可能我们会以为这个人坐在很高的位置上,他一定是怎么怎么样,这个不确定。古代也有坐在高位却名不副实的人,现在也有、以后还会有。坐在狮子座位上就是狮子吗?这个不确定的。佛陀也说过,末法时代,狐狸坐在狮子座上给下面的狮子讲法的也有,这是颠倒相。
如果我们偶尔碰巧或者通过钻营得到一个高位,这不一定对自己有好处。坐在高位上,很多人奉承、恭敬、礼赞,反而会迷失自我。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根本不知道,觉得有这么多人恭敬,我应该是个有功德的人。所以这就是反观、自修的机会。
然后说到“精美伞下的大上师”。有些上师们,有很大的名称,也是在给很多人讲法。在佛法中是有这个规矩——在讲法的时候,应该有个精美的伞。佛陀在世的时候,帝释梵天也在后面撑伞。在印度也有这样的规矩,在辩论的时候,班智达辩论赢一次,就赢得一个伞。一个班智达可能会拥有13把或者20把伞,辩论赢得这么多标志,像战利品一样。伞盖代表给众生清凉,也是一种供养。因为印度很热,在太阳下晒着讲法很难受,伞代表阴凉,也是相当于给予众生阴凉法义的意思。
但是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些精美的伞会成为追求的外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想哪天自己要是坐在精美的伞盖下面,不可一世该多么好。有些人在学习的时候就梦想,总有一天要得到这种高位、福利等等,这就是方向错了。精美伞下的一些上师们也有这样的情况。和前面所讲的一样,有些坐在精美伞下的上师,的确他们的内证功德、对众生的利益是不可限量的。
有些上师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东西,会刻意地去反对,这种情况也有。他会认为只要法能够利他就行。有些证悟了的上师,观待众生的根基也需要这样。有些时候初学的人希望有一点感动:你看这么庄严,上师出来的时候,有伞、有音乐、有散花的、有前面引香的等等。这种气氛就容易感动他,引发他的善心。上师引导众生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不反对,也不支持。有些人是刻意把这些仪式做的隆重些,来突出佛法的珍贵。汉地有些地方讲法的时候,也是要香花迎接、列队相迎等等。有时候这也是有必要的,在这种场合下容易产生感动心。有些上师就不喜欢这些,讲法就是讲法,认为法义能利益众生就行。他们会认为如果法都不能利益众生,其它的就更不行了。所以有些大德就不太重视这种形式,刻意地要求简单、低调。
还有就是“久居深山的苦行者”。还有很多人既没有很多的随从,也没有很高的法座,很长时间住在深山里修持苦行。这些人把久居深山作为自我标榜的资本,这种情况也有。像米拉日巴尊者久居深山,并且内心的确和法相应,这个也是有很多的。有些人虽然暂时没有和法相应,但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有些人住在深山中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苦行者的名称。有些久居深山则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久居深山到底好还是不好,关键是你在深山里住的时候是否是在行持法义。
“云游四海的舍事者”,放弃世间八法的人,称为舍事者。把精美的饮食、好的衣服、随从眷属等所有的世间琐事都舍弃了,一心一意地行持法义,就称为舍事者。云游四海是指不耽著一个地方。有些教言中讲到,如果久住一个地方,就会培养和亲朋好友的感情,也会惹上一些怨仇。所以在有些教言中指出,不要久居一地,要经常走动,生起厌离心。如果一个地方待长了,就会生起贪恋,此处就会成为生起烦恼的因素。所以云游四海的意义,主要就是让修行者不要耽著一个地方。
这里举了四类的例子,这种感觉自我良好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既不是高座上的法王、精美伞下的上师,也不是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里面讲到的情况都没有,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其实这里面只是举了四种例子——位高权重的或者苦行的。后面两种是一心一意苦行的情况,前面两种是指事业宏大、有地位有权势的,这里举的例子是平常人们比较羡慕的、不容易观察的情况。但是其它的情况也有。
比如认为“我是学习皈依了十几年的老资格”,“我是菩提学会的元老”,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方面的标准来对照自己,是否自我感觉良好而没有观察自己的相续。
“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之因的控制之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的修法,终究不能迈入正道。”这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前面已经讲了,他们都已经是苦行者,都是过午不食、夜不倒单了,还不算是修行者吗?这个并不确定。外在的做到了,不确定就是个修行者。已经都是大上师、大法王了,难道说还没有暇满难得的功德吗?这个也不确定。这些只是外相上面的,需要反观自己是否已经具有了这些闲暇。如果不具有这些闲暇,那么即使具有了大法王、大上师的名头也没有什么用。成为一个所谓的苦行者、舍事者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是外在的名相而已。实际上自己的心已经可怜地落入到了无暇的因中了。所以尽管在表面上还在矫揉造作地修法,每天也在闻思修行,在顶礼、做功课等等,但是实际上终究还不能迈入正道。
但这并不是说,现在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已经没有希望了,不是这个意思。这里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反观,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说既然我都已经不足了,修行就没有希望了。佛法中永远不要堕入两个极端。华智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所讲的这么严格,不是让我们绝望沮丧的,第一是在提醒、督促还有鼓励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状态。第二如果存在不足,要去改正、调整。佛法所讲的都是积极向上的,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去调整、改变,朝着永恒的快乐和解脱方面努力,都是一些非常积极的因素。
这里讲到的“终究不能迈入正道”,就是指已经处于了无暇的状态。我们可以发现,前面讲的是要宽泛一点,后面讲的这些就要严格一点。后面我们还要分析这里面的含义。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
因为有可能只是在表面上,但实际上并没有行持佛法,所以华智仁波切教诫我们,刚开始时“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有些人在修行佛法时,非常喜欢形象上搞得非常好,而内心到底怎么调伏?这方面不去重视和观察,怎么样使外在看起来像是一个修行者?像是对上师有信心的人或是密乘的行者?很在意看起来像不像,而不在意真实的是不是。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大的方面如果没有抓住,那么细的方面就没办法落实。如果大的方向都错了,那么细的方向就很难调整;大的方向是对的,然后细小的方面,我们可以慢慢地去改正。
所以不要很匆忙地进入到一些形象上的修法上面去。首先应该仔仔细细地观察自相续,因为此处是道次第,首先要按照这里面的引导,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些暇满的自性。如果不具有,下面还要讲怎样调整。
“三十四种暇满”,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讲了十六种,前面讲了八种闲暇、十种圆满共十八种,十八加十六共三十四种暇满。原文括号里面说“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里面所谓的二十四种,就是这里讲的十六种严格意义上的暇满,加上前面的八种闲暇(前面的十圆满不算)。
这样的分析是基于什么样的方式考虑的呢?因为十圆满是在八闲暇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圆满是特法,闲暇是本性。所以,我们首先具有了八种闲暇,就是不要生三恶趣,不要生长寿天等等。这些基本的条件我们应该满足,如果在八种闲暇的基础上再加十圆满,叫十八种暇满。把十圆满通过更严格的方式安立,因为这里讲十六种,已经不是初级的观察暇满了,它已经很严格了。五毒粗重、愚昧无知、被魔所持、懈怠懒惰,恶业涌现等等,这些都是很严格的标准。(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