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121-13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问
1.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著,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
以男人为例:贪欲很重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极为贪爱,别的男人偷偷看上一眼,他也会嫉妒难平,马上将她遮掩起来。然而不管你以前如何护惜她,当她死后被扔在尸陀林,秃鹫一块块地撕食她的皮肉,那时你却无动于衷,明明你很贪爱她的容颜身体,现在为什么不去竭力保护她?由此观察,应该明白身体的本质到底如何,数数串习,便会减轻贪执和嫉妒心。
女人以同理进行观察。
问
2.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
在尸陀林中,即使昔日楚楚动人的美女,死后也为众多秃鹫、野兽所吞食,事实既然如此,你又何苦耗尽财产、精力,不断在这种鸟兽食上浪费自己的生命,造作种种恶业,以花鬘等装饰这些鸟兽的食物呢?花费大量的钱财装饰这样的身体,完全是愚痴之举。
如果一个人长年对猪、羊、鸡鸭等禽兽百般呵护,用金银美饰打扮装饰,然后送给猛禽恶兽做食物,这种事一定会令人们讥笑不止,而事实上,世人都在干着这种可笑的蠢事。其实人们特别喜欢的身体,除了给秃鹫当食物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就是能依靠它修持善法。
问
3.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有些人因嫉妒心或贪心时,做事情根本不讲理,好像发疯了一样,过段时间冷静下来,也知道自己特别过分。比如为了满足贪欲,疯狂购买奢侈品。
问
4.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
不合理。
从前,你连穿着衣服的女身都要贪爱,而今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尸?如果你厌恶不净的尸体,那为什么要拥抱衣服包裹的身体呢?
人们贪爱女人,根本没有任何理智可言,仔细观察之下,到底在贪爱什么呢?华丽的衣饰并非男人所贪的对象,而衣饰下女身的真正本质,唯是一堆血肉、白骨等不净物,跟尸体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是喜欢这种不净物聚成的身体,那么当它裸卧在尸林中时,你为什么不喜欢拥抱,反而要生厌恶心呢?若用智慧宝剑去剖析,女人的身体只是一具活尸体,但是世人贪心增上时,愚痴偏执那些不净物,虚妄地生起种种满足,如同疯狂者享受不净粪一样可怜。
目犍连尊者偈言:“汝身骨干立,皮肉相缠裹,不净内充满,无一是好物。”
问
1.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
女人身体中的种种成份,无一不是来自于饮食,如果男人对她的口水生贪执,那为何不对她的粪便生贪爱呢?因为这二者都是由饮食消化而产生的,同样是她身体中的物质。但在实际中,贪欲烦恼最粗重的男人,也不会对女人的粪便生起贪执而吸吮,甚至连看也不愿看。同样来自于饮食的两种不净物,而人们对之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并非外境上有可贪可恶的分别,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的习惯误执串习而致。这些习惯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假如通过了达心的本性、身体的本质,则不会有这样的贪执。
问
2.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执著?
认为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会带来乐感,那为什么不去拥抱柔滑的木棉枕头而寻求快乐呢?木棉枕头与女身比起来,无疑要柔软细滑得多,而且比女人的身体更清净。
如果有些男人说:“木棉枕虽然柔滑,然而它没有女人的体味,无法与女人相比,不能对之生贪爱。”那么构成女身的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散发的味道,哪有值得贪爱之处呢?这些味道秽恶不堪,只是一个盛满不净粪的皮囊所散发之臭味,只要稍加分析,便可发现对它的贪执是何等迷乱。
问
3.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用具足正知正念来摄持,千万不要做非法和不如法的行为,其次护心,不为外界所侵扰,最后日常行为从护持戒律做起。应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制止不良的行为,否则永远都不可能出离轮回。一方面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另一方面,修行也将受到极大的危害-。
问
1.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再加上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所以执著爱情的人最终定会大失所望。
如果详加分析,爱只是一种虚妄的执著,如果它在本质上存在,那永远也不会退失,不可能随因缘而改变,任何人看见一个对境均应生贪心。但实际上,不要说别人,就算是自己,也会今天爱他,明天恨他,对他的感情反复无常。所以,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贪爱之心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执著。
问
2.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著?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
你可以问他:“你喜欢女人的话,到底是喜欢她的身体,还是她的心?”
假如他说喜欢“身体”,那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尸陀林的尸体?
他若改口说喜欢“具有心的身体”,那么身体和心是别别他体的,不喜欢身体刚才已经承认了,现在你是不是喜欢她的心?如果是,心无有形体、颜色、处所等,纵然你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触摸到如虚空般的心,那怎么去爱执呢?
这样一来,身体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
问
3.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
假如你喜爱色香味俱全的东西,那在晨曦中刚刚开启的香洁莲花,跟女人的身体相比,无论从形状、颜色、气味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胜,你为什么不去爱乐,反而贪著充满污秽的臭皮囊呢?女人的身体不管是味道也好、结构也好,没有任何可贪之处。这一点,你观察自己的身体就会了解,观察别人的身体也会知道。
《华严经》也阐述了女人的身体不值得贪执,如云:“能了女人身内外,种种不净之所生,如何境动思欲火,焚烧累劫诸善根。”
《中观宝鬘论》说,这种行为极其愚笨,相当于把大便放在盘子里,描绘它的形状如何如何好、颜色如何如何美、味道如何如何鲜一样。
因此,愚笨的人非常迷恋异性的身体,想从中获得快乐,就如同猪狗特别喜爱吃不净粪一样。而智者不会喜欢这些,因为女人身体不值得贪执,由此而减少自己迷乱的执著,尽力忏悔往昔的罪业。
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应当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减少自己的迷乱执着,过去的罪业尽量忏悔,今后的行为应该用佛法摆正过来!
问
1.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
清朝的《欲海回狂》一书中说:一切凡夫,皆从情欲生,是“种子”不净;本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净;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处”不净;在胎唯饮母血,是“所食”不净;足月之后,从阴道出,是“初生”不净;身内脓血,九窍常流,是“举体”不净。因此,从果或因的方面观察,整个身体都是不净的。
例如,人们对粪坑里很小的蛆虫,通常都会极度厌恶,认为它里里外外都是不净物,但人在肮脏的胎中长成形后生出,吸取肠胃中的不净物而长大,一生之中时刻都与屎尿相伴,相比之下,蛆虫只是小小的不净虫,而人却是大大的不净虫!既然你对小小的不净虫都会恶心厌离,那对人这种大不净虫,为什么要生贪欲呢?
如果认为:“人是洗干净的,并且涂了很多香,所以干净。”那么从厕所中捞出一条蛆虫,洗净、喷香水后,你是否愿意接触它呢?道理是同样的!
问
2.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用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身体具有不净性。如果这个身体很清静,那么食物经过它以后,应该变得更鲜美,但事实恰恰相反,即使是再干净、再好吃的东西,一旦经过身体的加工,颜色、形状和本质彻底改头换面,完全变成了臭不可闻的不净物。
任何一种清净的食物,若进入身体,即会变成不净,由此可知,身体绝无洁净性存在。《宝蕴经》说:黑色的炭再怎么洗,也不可能变成白色,同理,如同不净粪般的身体,再怎么沐浴擦拭,永远也不可能变为清净的物质。
问
3.假如你去过尸陀林,当时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没去过尸陀林,那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对身体不净产生定解?
没有去到过尸陀林,可以以推理的方式来推定身体是不净的。通过因、果、本体、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身体的污浊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有机会去尸陀林,应尽量靠近天葬师处理中的尸体。以视觉的方式,让心有所触动,从而掌握观修的素材,今后上座时用实践把知识用在自己的身上,不断的串习,迟早有一天可以让自己对身体产生不净的定解。
问
1.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么?
不相违。喜欢”跟“贪执”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去“贪执”,依靠贪心会造很多恶业,其他烦恼也随之而生,最后让自己堕入三恶趣。而仅仅是对诸佛菩萨或众生有“欢喜”心,也没什么不对的。佛经有关公案中说,佛菩萨的化现,除了极个别以外,一般都显为庄严的身相,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此处主要是破除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执,因为人体本性极其丑恶,很多众生并不了解这一点。
问
2.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因为修不净观而见恶露之识,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由于不净观的显现(如白骨等),不符合对境,实际中并没有这些,因而是一种颠倒作意。而且它不是我执的根本违品,故不能彻底根除贪心。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达所有的烦恼和分别念,全是无明愚痴幻变的,若能如此,一切执著均会迎刃而解。因为无我的智慧,才是我执的根本对治。
问
3.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著。
有头脑的人可用智慧进行观察:身体和香味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每个人不用买香水了,只要身体存在,就会自然发出芳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体。既然是他体,身体和香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为什么因喜欢香味而贪爱身体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檀香、沉香等香味而贪执身体,那将它涂在蛆虫、猪、狗等身上,你为什么不生贪心?所以,这种耽著完全是颠倒的分别念。
问
4.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
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身体肮脏、臭恶的本性后,就不会贪恋它,也不该再为此身体花费大量的精力、钱财去打扮装饰,及过分地执著它。但也不应该不搞个人卫生,不洗脸、不刷牙。因为过分贪执和过分厌恶都是极端行为,我们应该不偏激,否则对家庭、生活都不利。我们应该过比较正常的生活。这样谁都能接受。现在的社会有一种疯狂的味道,大家不能同流合污,拼命去追求那种生活,而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对今生来世有利的佛法方面。自己掌握分寸和尺度,尽量用这个身体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人生过得有价值。
问
1.“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世间的可怜人,饮用无明烦恼的毒水,陶醉其中不能醒悟,以致被实执、贪心等魔王控制着,全部是精神癫狂者,从而发出“呜呜”的悲叹。众生以四颠倒常乐我净而遭束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四颠倒一直迷惑着众生,使他们执迷不悟,不识万法真相。《四百论》云:“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只要慢慢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真理完全背道而驰。通过各方面分析,了解到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取舍智慧,很容易收到环境的染污。
比如世间人为了追求名利,贪污腐败,最后身败名裂。
问
2.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因为人的身体,无论在生前死后,都同样是皮肉等所装饰的白骨架,活人拖着令人见而生畏的尸体,与尸陀林的尸体相比,只是暂时拥有心识而已,本质上并无差别。尸体有整齐的公墓园,活人有整齐的城市,二者都是千千万万聚于一处,所以居住的环境是一样的。
迷茫狂乱地贪执异性身体,毫无理智可言,明白这个道理后,若依这些教言观修,会从迷惑中渐渐解脱出来。龙树菩萨也说:“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如果依教修不净观,即使未达成离欲的境界,也会渐渐减薄贪欲,对异性不再生贪心。最重要的是学习佛法必须要努力,下一定的功夫,并且长期串习、深入佛法,这样会使自己生生世世都获益。
问
3.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
污浊不堪的异性身体,无有资本是得不到的,为之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贪执异性的人,如同飞蛾扑火,终生劳苦忧恼不休,最终也只是悲惨地死去,毫无所得。所以,贪执异性是带来巨大痛苦的因。
问
4.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1)孩提时代,自己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不具享乐的条件;壮年之时,为了积聚钱财而忙碌,天天为了事业而操劳,故没有享乐的时间;老态龙钟的时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没有享乐的能力。而且,一般的人在结婚之后,便成了家庭的仆人,一生中享乐的时间极少,而多数都是在饱尝痛苦。
2)那些欲望强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着工作,疲惫不堪,晚上回家时困顿至极,身体就像死尸般倒在那里,根本无法享受欲乐。即使获得一点微乎其微的快乐,但它的本质也是痛苦。
3)有些人为了生计,要长途跋涉地远赴他乡,尽管渴望与娇妻欢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却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
综上所述,在家人即使没有戒律约束,享用欲妙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应该提醒自己将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仔细体会佛陀所说的“一切感受皆为痛苦”,这样对自身会有很大助益。
问
1.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有些人为了谋求微利以满足贪欲,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愚昧地出卖自身,但最终应得的财利还没有到手,自己已经随业风漂泊而去了。这种人平时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完全要听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临产,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树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贪欲所蒙蔽,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披甲从军。
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还有些人为了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愚者为了取悦异性,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生所愿,反而最终饿死、冻死。
问
2.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而在于人的贪心上。因为本来贪心的种子未断,当遇到贪心对境时,就会出现这些祸患。
要想从根本上断除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应该从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么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
问
3.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律藏中云:“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而且以释迦佛为代表的贤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尽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从身份上而言,还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这无疑是一种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问
1.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1)教证:《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2)比喻:牛马拉着沉重的车向前行进时,看见路旁绿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来享用,结果立即招来车夫的鞭打,甚至车轮以惯性冲过来,将它撞伤、压死。为了数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伤送命,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样,人们拼命地追求所贪对境,为了瞬间的欲妙之乐,毁坏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下场比这些旁生更可怜。
3)公案: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了以后,他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
问
2.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一切贪欲之乐,最终都是坏灭无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堕入地狱等恶趣,付出长久而痛苦的代价。这些人若以追逐欲乐所付出艰辛努力的千万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无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会堕入恶趣。与修菩萨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苦难无际却没有证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问
3.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现代人视古文化为糟粕,基本上已经全部淘汰了,在他们的心目中,觉得这些跟不上时代,而疯狂追求那些迷惑性特别强的理念和文化,并在全世界进行宣传、不断的弘扬,吸引无数愚痴者趋之如骛,这样之后,是人类自己毁了自己。
问
4.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毒药、兵器、烈火、危崖、怨敌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让人们受痛苦而已。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不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来世会千万劫中饱受地狱、饿鬼、旁生之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贪欲所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灾难、祸害都无法相比的。
问
1.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
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面是总说,这里是分说;前面让初学者对寂静地方产生向往之心,这里是到了寂静地方以后,断除内外一切贪执,精进修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寂静地方。或者还可解释为,前面是“身体”远离闹市而前往静处,这里是“心”依靠静处修持菩提心的真义。因此,寂天菩萨的教言前后并不重复。
问
2.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在家人虽然没有住山瑜伽士那样的修行机会,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解脱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很多居士通过修行之后,既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的恶友全部断交。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盘、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也是城市里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这样修行也有机会获得解脱。
问
3.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
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好比我原来在新疆做生意,后来生意不太好,准备搬到广州去,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我临走的时候,不可能将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舍弃它们,随身带一个旅行包离开。同样,我们死的时候,房子、衣服、身体也无法带走,只有阿赖耶识上的善恶种子,才跟我们如影随形,前往后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从前后世的连续来看,死亡没什么可怕的,修行人会坦然面对死亡,一心一意祈祷三宝。
然而,现在的唯物主义者,因为承认人只有一世,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一听到死的消息就恐惧万分。世间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来临时,心情恐慌不安、极其害怕,在这种状态中撒手人寰,而我们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坦然自在,跟一般的世间人完全不同。
问
4.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讲过,初学者很容易被环境染污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没有依止寂静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的境界。寂静林间没有务农经商,也没有嘈杂喧嚷及各种争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历代的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得成就。因此,自然环境对修行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问
5.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
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福报很大,特别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处享受这种快乐。
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后者。
问
6.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佛陀告诉我们,在世间一切财产中,知足少欲是最为殊胜的,只要有了知足少欲,纵然自己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比如:在藏地好多人,都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他们对生活所需要求不高,却会把挣了一年的钱全部供养寺院,过着真正的佛子的生活,有没有财产都可以。
法王如意宝常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应该过知足少欲的生活,这样心里会很快乐,有没有财产都可以。人生是无常的,什么事情都要经历,如果你最大的快乐可以享受,最大的痛苦可以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作为修行人,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自己都应该过的很开心,其乐融融。
问
1.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一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依靠这种观察修,分别念就找到了真正的价值。
问
2.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菩提心的条件,是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世间的善心则离开这两条,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看有没有希望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超离轮回获得佛果。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则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问
3.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问
4.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自己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
六道众生的爱好、性格不同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快乐。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欲得安乐不欲苦,此点诸众皆相同。快乐对身心有助益,痛苦对身心有损害,三界轮回中的无量众生完全相同。
问
5.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
同样,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没有什么差别。
实际上,我和众生也是分别念假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执著本不是我的五蕴为我,那为什么不可以将众生执为我所呢?
问
6.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这些痛苦我也应该解除,因为执著身为我而极难忍受。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如果长期串习,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