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100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学习到了第七品分别智。本品宣讲十种智,前面讲了其本体,现在宣讲智所引发的功德和相关联的功德。
现在学习是六通,前面讲了神境通。神境通能够飞行,可以幻化,有色界和欲界的幻化,有自身相联和他身相联的幻化。讲完幻化之后,再进一步进行安立和幻化有关的神变。
化心,即能够变化的心。他是不是直接通过神境通进行变化的呢?不是。首先他有神通,知道变化的过程和方式,但真正变化的是化心。
这里面有能化的心和所化的法。所化的法就是前面所讲的自身和他身相联的变化,或是能够变欲界的外四处,变色界的两种处。能化就是化心。关于化心其实前面我们也是见过很多次,但是真正的宣讲化心是在此处。
能化之心有十四,
定果次第二至五,
非化上界所生心,
依于静虑得化心。
不管是外道的人,还是圣者、阿罗汉等,他们要变化时,首先在禅定当中现前这个化心,现前化心之后,再以这个化心来变化。如果要变化色界的话,他就现前一个色界的化心;如果要变化欲界的法,他就先在禅定当中现前一个欲界的化心。通过欲界的化心来化欲界的法,通过色界的化心来化色界的法。
“能化之心有十四”,这个能化的心从一禅到四禅之间次第有十四种。
“定果次第二至五”,这个化心属于定的果。首先要现前禅定,然后在禅定当中再现前这个化心,所以这个化心就叫做“定果”,它是通过禅定而生起来的。这个定果有十四种。因为这个神通幻化在四正禅当中才有,在加行道、无间道、无色定当中没有。
四禅当中,“次第二至五”。首先如果现前了初禅,他就可以得到两个化心,一个是自地的化心,能够变化初禅的法;第二个是现前欲界的化心,也可以变化欲界的法。
二禅可以得到三个化心,自地和下地都可以化。自地就是二禅自己的化心,下地就是一禅和欲界的化心,所以二禅有三个。
三禅可以得到四个化心,三禅自己的、二禅的、一禅的和欲界的。
最后第四禅有五个化心,四禅自己的、三禅的、二禅的、一禅的、欲界的。
以上加起来就是十四种,所以能化的心就是十四种。
这些化心都是可以化自地和化下地的,所以是“非化上界所生心”。可以化自地和下地的,但是不能化上地的,因为上地的境界比自己高。比如安住在初禅之后,显现一个二禅的化心,这个是不行的,因为二禅的境界比初禅的境界要高,下劣的不能化殊胜的,殊胜的可以化下劣的。
“依于静虑得化心”,获得化心的方式就是“依于静虑”,依靠一禅到四禅的正行,远离了下地的贪心之后,就可以获得。他首先安住在禅定当中,离开下地的烦恼,然后在这个清静的禅定当中,产生化心。
首先他是通过神通了知应该怎么样变化,然后入一种清静的禅定,之后他就获得了能够变化的心,然后再开始变化欲界或者色界的法。如果要变化欲界的法,他首先要现前一个欲界的化心,然后在欲界的化心当中再显现欲界的法;如果要变现初禅的法,就可以安住在初禅的化心当中,如是变化。
真实是由化心来变化的。
净定自生彼生二,
以自地心能幻化,
化语由下亦可言,
非佛必具幻化者。
“净定自生彼生二”,化心由两种因可以产生,他也可以产生两种果。“以自地心能幻化”,只能以自地心变化自地的种种色法,不能以他地心变化。第三四句讲说心。前面是化心,比如你变化一个人要跟别人说话的话,他必须要有说话的能力,这个说话的能力就叫做说心。你首先有一种化心幻化这个人的身体,然后如果他要说话的话,你还要起现一个说心。
“净定自生彼生二”,这个化心有两种因生,可以生两种果。他自己显现这个化心有两种因,第一种因叫做“净定”,第二种叫做“自生”。“彼”就是化身。这个化心“生二”,它作为因可以生起两种果。
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净定。比如我要变化人,首先要生起这个化心,这个化心由什么生起来的呢?由净定,所以净定是生起化心的一个因。
自生是什么意思呢?当他第一刹那的化心生起来之后,他可以产生第二刹那的化心、第三刹那的化心、第四刹那的化心,第二刹那的化心是由第一刹那的化心产生的,叫做自生。也叫做等流相续,因为第二刹那的化心和第一刹那的化心是一个等流,一个本体。
第一个是净定生化心,第二个是化心生化心,所以就是两种因生。
“彼生二”,化心也可以生起两种果。第一种果就是净定,它由净定产生,它也可以产生净定。因为化心幻化之后,不想再变化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化心出来,他首先要入一个净定,然后从净定当中出来,这叫做出化心。所以这个净定是从化心来的。化心产生两种果当中,第一种果就是由化心而现前净定。所以这个净定似乎就是化心的果。
第二种果是什么呢?如果他不出定,还可以继续产生后面的化心。
第一、它有两种因生,第二、它生两种果。入化心和起化心都要在这个净定当中。
“以自地心能幻化”,他起变化的时候,都是以自地的心幻化的,不能够以他地的心幻化。起现欲界不是用初禅吗?初禅和欲界之间难道不是他地吗?如果你要起现欲界的话,你必须要现起欲界的化心,所以当你起现欲界化心的时候,还是自地的,只不过所依的禅定是初禅。
欲界地和初禅是两个地。自地心能够幻化自地的幻化,而不能以他地的化心来起现。所以我安住初禅的时候,想要幻化欲界的法,首先要起现欲界的化心,以欲界的化心起现欲界的幻化,这个就是同地的法。
为什么可以起现自地初禅的化心,也可以起现欲界的化心?起现欲界化心的必要就是为了自地心能够幻化。首先现前欲界的化心,再现前欲界的幻化。
下面讲说心。比如幻化了一个人,要让他说话,如果不起说心,这个人就没办法说话,所以要让这个化身说话的话,他必须要有一个说心。这个说心是否不能跨地呢?不一定。
原则上讲,说心也是自地的,但是“化语由下亦可言”,似乎简别第二句当中的“以自地心能幻化”。就化身而言,自地的化心能够显现自地的化身,但是所幻化的说心“由下亦可言”。
比如安住在二禅,因为二禅没有语言[1],如果你要显现一个说心,你必须首先要安住在初禅的状态,得到初禅的寻伺;得到初禅的寻伺之后,就可以在寻伺的基础上起现一个说心,这个化身就可以说话了。这是“由下亦可言”的意思。
二禅“由下”,起现一个下面的寻伺,然后就可以言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但是初禅、欲界的化身就不需要“由下”了,因为初禅和欲界本来有寻伺,所以就可以直接安住在初禅或欲界的状态当中起现说心。
关于说心和化心二者延伸的问题,下面颂词还会提到。
我们要知道,如果要让化身说话,首先要起现一个说心,然后才可以让这个化身说话。
“非佛必具幻化者”,首先看“必具幻化者”,再看“非佛”的意思。“必具幻化者”,这里面有一个所幻化的化身和幻化者。如果你要让这个所幻化的身体说话,不管幻化一个人还是十个人,“必具幻化者”。比如我是幻化者,我幻化十个人,我要让这十个人说话的话,我自己要说话,下面所幻化的人跟着我一起说,一个口型,一个腔调,所说的话全是一模一样的,这个叫做“必具幻化者”。
一般的说心有一定的局限性。“非佛”,佛不是这样的,佛的定力特别超胜,佛的功德圆满,所以佛陀幻化很多很多的众生,每个众生各说各的,佛陀不需要遥控。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在这个范围当中,除了佛之外,其他的“必具幻化者”。
加持令他言亡具,
不稳固无余许非。
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即“加持令他言”,第二层即“亡具”,后面的“不稳固无余许非”是与“亡具”有关的。
“加持令他言”,存在一个疑问,一个人的相续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两种分别念,那么你要显现化身时,需安立在化心中,这时如果想让化身说话,需要现前一个说心,但化身需要化心来安住,如此就违背了心相续的原则,分别念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具足两种分别。如果要生起说心,化心就没办法保持,化心就会隐没,化身也就不存在了。
如何才能既保持化心,又要让化身说话?“加持令他言”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其实本来也是如此。如何“加持令他言”呢?在起现化心的时候,自己要发愿加持这个化身长久存在,但不是长久住世的意思,就是加持这个化身留存一段时间,不要马上隐没,然后再发愿我以说心而言。首先有这个作意,化心收了之后让这个化身再安住一段时间。按照常规,化心隐没,化身是无法安住的,但是在起现化心之前,他就发愿加持过了,所以虽然收起了心,化身还会安住。化身安住是化身说话的基础,然后现前说心,就可以加持化身说话。
“亡具”,能不能加持让亡者的身体也留存呢?这里面有两种观点,一、“亡具”,“具”的意思是存在,也就是说对死者做加持,也可以让身体留存;二、“余许非”,另一种观点不承认。
第一个观点,“亡具”,即可以加持亡者的身体留存。注释中讲,大伽叶尊者圆寂时间到了,他把教法交给了阿难尊者,然后顶礼龙宫、天界、佛牙舍利等之后便去阿阇世王处。因阿阇世王正在睡觉,没有打搅他,就去了鸡足山[2]。
我曾去过鸡足山,坐车要好长时间,从印度过来不知要多久,这个云南的鸡足山是不是佛经中所说的鸡足山,当时生起一点点疑惑。当时阿阇世王应该是在印度王舍城,从那里徒步来到云南鸡足山,要翻越喜马拉雅山,以前没有飞机,坐马车过来不知道要多久,再加上从印度也不是随便能来中国的。以唯物的观点肯定是过不来的,这样考虑的话,很多问题可能就解决不了了。
但是后来想了一下,不能以世间的观念看这些问题,佛法中本来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圣者的能力也是不可思义的,从这一侧面来看一切都是合理的。
尊者到了鸡足山就发愿,“加持我的身体一直保留到弥勒佛出世。”一般的身体保留一段时间是可以的,不加持也可以保留两三个月,骨头可以保留很长时间。但是你要保留那么长时间,从现在开始算到弥勒佛出世保守数字还要好几亿年,保留这么久很困难。所以他要加持,发愿身体保留到弥勒佛出世。最后他把佛陀的袈裟披在身上入灭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迦叶尊者正在鸡足山华首门里入定,以灭尽定的方式安住,还没有入灭,到时还要出来显神变。普遍的说法是已入涅槃了,现在在鸡足山华首门安住的是他的骨锁。此处是“亡具”,已经入涅槃。到时弥勒佛会带眷属到鸡足山,打开华首门,把遗体放在手掌上面[3],说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头陀行第一的大尊者。现在像他一样做头陀行的几乎没有了。佛陀如此激励弟子,让当时很多弟子生起了出离心,通过出离心证得阿罗汉果;还有一些人发愿修头陀行。弥勒佛把尊者的袈裟取下来,缠在两根手指上面,宣讲很多苦行以及迦叶尊者的功德,很多弟子也以此因缘证道。
鸡足山也算是殊胜的圣地,以后道友有机缘还是应该去朝拜,发愿、顶礼。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去过鸡足山并有很多授记。法王如意宝的梦境中有个小兜率天,小兜率天有一种说法就是鸡足山,以后弥勒佛要在这里大转法轮,所以加持也特别大。
“亡具”,也可以加持自己身体一直长住。“不稳固无”,不稳固的肉身是没办法保存的,但是骨锁可以。现在很多注释当中讲,其实现在在华首门里面的是他的骨架,骨架是比较坚固的,可以安住,不稳固的肉身是没有的。
“余许非”,其他的论师不承认亡者有加持,迦叶尊者的骨锁并不是因为加持而得以保存,它之所以能够保存主要是天人的威力,有些净居天人的威力一直护持这个骨锁,保存到弥勒佛出世为止不损坏。
“亡具,不稳固无余许非”主要是前面“加持令他言”的意义的延伸,前面是活者能够加持自己的身体留存,那么亡者能不能够加持自己的身体留存呢?针对这个意思也做了一些辨析。
初时多心化一身,
纯熟之后则相反,
由修而生无记法,
俱生而得有三种。
这样一种变化可以一心变一身,还是一心变多身?情况不一样。
“初时多心化一身”,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力量还不稳固,还不纯熟,所以“多心化一身”,要现前很多个化心,慢慢才可以化一个化身。
“纯熟之后则相反”,越来越纯熟之后,就可以一心化多身。同时可以化成百上千的化身。
这些属于善、恶、无记哪一种呢?“由修而生无记法”,通过修行而产生的化心,属于一种无记法。他首先安住禅定,禅定当中起现一个化心。化心在唐译当中叫做通果心,其实是一种无覆无记的本体。
“俱生而得有三种”,有些是属于俱生的。比如有些天龙罗刹等,生到这个种族当中,只要一投生,就可以幻化,他们这种俱生的化心就可以有三种,根据他们自己的发心和所做利害的事情而定。如果以利益众生的心摄持,就是善的;如果是害众生的方式去显现化心,就是不善的;如果是为了嬉戏、游玩,幻化的东西就属于无记的。
神境通由五种生,
即由咒药业所成。
神境通有五种,有通过修而得到的,前面的颂词讲的是无记的,还有通过生而得的,即前面讲的天龙罗刹等。除了这两种之外“即由咒药业”,再加这里面的三种,共五种了。
“即由咒药业”,通过咒语产生,佛法当中有一些咒语,婆罗门、天人等也有一些咒语。如果持受这个咒语相应了之后,它就可以产生一种神境通。
还有一种是药生的,配一些药,可以有神境通,此处说是通过龟精、孔雀翎等材料,再加上配置的方法,修炼之后可以有一种神境通。
以前佛学院有一个叫安多喇嘛,现在已经去世。我们听说过他的一些事情,他就修这些,他家里有很多缘起物。有些时候从佛学院去商店买东西,特别远,要洛若乡再往前走两三里路。他去买东西的时候,别人就看到他在路上跑得很快,但是他自己说是平常走。后面跟他比较熟悉了,他也是说了一些修法。他要找一些缘起物,很不好找,有的时候要找到老鹰的窝里面的泥巴,一般老鹰的窝在悬崖等特别险的地方;有时要找老鹰的鹰爪上面的一根筋;有些时候就是要马的油,马的油找到之后涂在脚心上面,然后再怎么样,他就可以走得很快。
还需要很多很稀奇古怪的缘起物,如果找到,他可以调配,最后力量就很大。好像有一个汉僧找到之后,据说是有一点点奇特的显现。可能是找到之后跑得很快,现在不在佛学院住了,跑到其它地方去了(众笑)。也好也不好,当时就有这样的情况。
那个时候我们还很年青,到处找,有一次在山下洗澡回来,发现路边有一匹马死了,赶快找马油,结果已经臭了,肯定用不成了。对这些兴趣特别大的,当然并不是说现在没有兴趣。总之,如果你找齐了,把这些缘起物配合一起,的确可以跑得特别快,或者走起来不累,当然和真正的飞行还是有差距的。
麦彭仁波切的一些论典当中,还有伏藏当中也有很多这些通过药而成就的类似的神境通,也有一些幻化的方式,成就神境通的方式。
有些通过业而成的。前世修过特殊的善业,今生当中他就有一些神通。此处说我乳转轮王有一些俱生的神通,还有一些中有众生通过业而产生的神通。
通过业而产生的神通,和通过生得神通是不一样,差别后面还讲。真正的人类众生是没有生得神通的。有时候说某些人他生下来就能够回忆前世,这个叫不叫生得神通?不叫生得神通,叫业神通。他是以前有这种业,今生当中有这个神通。
真正的生得神通具有普遍性,不需要修行,比如天人、龙族或中有决定有,这个叫生得。人不是这样的,生而为人都有神通吗?不会有。个别有属于业通,不叫生得神通。
神境通的分类大概有以上五种。
天眼通和天耳通前面没说,此处安立。
一切天眼与天耳,
静虑之地清净色,
恒时有依无或缺,
能取远细等对境,
罗汉麟角喻佛陀,
次见二三千无量。
天眼通,天耳通需要什么样的眼耳作为它的所依呢?此处说一定是“天眼与天耳”,天眼天耳其实就是“静虑之地清净色”,欲界的众生可以生起来这个天眼天耳,但是他首先要入静虑,比如安住在初禅,通过这个静虑的能力,他就生起了一种属于初禅的四大种。通过这个初禅的四大种形成初禅的净色根。生起了这样一种属于初禅的清静的眼耳根之后,就可以显现天眼天耳的功能。
现在我们凡夫人的肉眼的功能是很有局限性的,没办法见很远、很细的地方。必须通过色界清净的四大种,才能显现清静的眼根和耳根,这种清静的眼耳根的威力就很大,能力非常超胜。
“恒时有依”,前面讲过有依根和相应根,恒时起作用的叫有依根。天眼天耳是恒时有依的,因为他的根和识是同时存在的,有根就有识,有识就有根,所以是恒时有依,恒时起作用,没相应的情况。
“无或缺”,这个天眼天耳一直是很清净的,不可能有或缺的情况,比如瞎的情况,聋的情况是没有的。天眼也没有近视眼,也没有散色眼等情况。他是恒时没有或缺的,是恒时特别清净的。
“能取远细等对境”,天眼天耳可以取很远很细的色法。现在我们一般人的眼睛看不了多远,但是天眼看得特别远,还有有阻碍的也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的眼睛只要前面有一堵围墙、一张纸或一块布就看不到了,但是天眼完全可以透过这个看得很清楚。天耳也是一样的,如果有阻碍,我们就听不清楚,但是天耳听得非常非常清楚。所以很远的、很细的、有阻碍的对境都可以明明清清地了知,这些就是天眼天耳不共的功能。
“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当然一般的外道通过禅定产生的天眼天耳的功能和圣者的天眼天耳还不一样。此处讲阿罗汉的天眼,还有麟角喻独觉的天眼和佛陀的天眼的不共之处,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所积累的资粮,还有他们自己的能力,内心当中所生起的证悟是不一样的。
“次见”,次第可以见到,阿罗汉的天眼可以见到二千大千世界,麟角喻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然后佛陀可以见无量的世界。注释当中有一个现形和不现形的差别,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勤作和不勤作。如果不勤作的话,阿罗汉可以见一千世界,麟角喻见两千世界,佛陀见三千大千世界;如果勤作的话,把他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阿罗汉可以见两千,麟角喻可以见三千,佛陀见无量。当然如果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佛陀没有勤作不勤作的差别,恒时可以见无量无边的世界。
通过遣除怀疑的方式宣说其他的神通。
俱生不能见中有,
他心通则有三种,
寻思明咒成亦尔,
狱初知人无生得。
“俱生不能见中有”,神境通以外的这些天眼通、天耳通等有没有其他生得的方式呢?神境通有修得、生得、咒得等方式,同样,天眼通也有生得的天眼、修得的天眼,或者涂一些眼药。这个眼药不是现在的眼药水,涂了之后除了眼睛舒服之外没有其他的功能,以前在印度共同八种悉地当中有专门炼一些眼药,炼好之后涂到眼皮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地下的宝藏,这里面有金元宝,那里有宝物等,不过现在你挖出来也归国家(众笑)。有些大德找到之后,用金子修寺庙或者弘法利生,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所以也有通过眼药成就神通的。
“俱生不能见中有”,如果是生得的天眼,他不能见中有身。其他的可以见,但是中有身不能见,必须是修得的天眼通才可以见到中有。
“他心通则有三种”,这个颂词是遣除和神通有关的一些怀疑。他心通是善、恶和无记的哪一种呢?生得的他心通可以有善、恶、无记,通过他的发心意乐,如果安住在善的意乐当中,就是善的;如果是不善的意乐,就是不善的;如果是平常的就是无记的。
“寻思明咒成亦尔”,“亦尔”也是有三种的意思,通过寻思而有的他心通,通过明咒[4]而有的他心通。此处的寻思就是观察,通过对方的身和语表现出来的,了知他的心是怎么样想的。有些人特别聪明,通过他的身语可以推知他内在的想法。现在有些心理学和这方面有一点点关系,当然不是完全的。有些人通过他的性格、说话、做事的方式,就可以推知他心中是怎么想的。唐译当中大概指的是占卜相,就是看他的身语,可以了知他心中的所想,这也是一种他心通。这种他心通和明咒所生的他心通也有善、恶、无记三种。
“狱初知”,地狱的众生刚刚转生地狱的时候,也能够知他心和能够知宿命。地狱众生相互之间他的心都是知道的。了知宿命就是知道现在堕地狱是因为以前造了严重的罪业,现在感受这个果报,所以地狱众生也有这样一种宿命通。但是他这种他心通和宿命通仅限于刚刚转生地狱的时候,一旦苦报开始的时候,他就没办法感受了。刚刚转生地狱的时候,他不一定马上具有痛苦的感受,还有一个缓冲,在这个时候他有他心通,可以知道彼此之间的心,还有宿命通,可以知道自己以前是因为造了什么业投生到这里。
前面讲业的时候说过,地狱众生没有现前的邪见,因为他刚刚转生地狱的时候有一种宿命通,有宿命通的缘故,他就知道自己曾经造过什么业,现在感受这个果报,所以他不会有粗大的邪见。但是一旦他的苦上身之后,他就没办法,这时候太苦了,他连自己都没办法了知,何况了知别人的心。被很大的痛苦折磨的时候,他的心识类似于昏昧的状态,所以没办法了知。“狱初知”,刚刚转生地狱的时候可以了知。
“人无生得”,人类没有生得的神通,他可以通过修行而成的、寻思而成的、明咒而成的、药成的、业成的,但是生得的神通是不具备的。
以上学完了第七品,十种智慧和相关的内容学完了,今天就学到这个地方。
俱舍论第七分别智品释终
[1]语言的因是寻伺,而二禅没有寻伺。
[2]即现在云南的鸡足山。
[3]那时人的身体特别高大。
[4]明咒就是念咒,此处指通过念咒而有的他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