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85 |关于慈悲喜舍的修法,或许您还不知道这些重要的内容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85 |关于慈悲喜舍的修法,或许您还不知道这些重要的内容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22


传讲时间:2015. 8 .2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讲了四无量心,即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各自的修法都讲了。

甲八(宣说其他修法)分七:一、反复观修;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六、轮番修法;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第八个问题是讲其他的修法,其实也是上面的内容,但是修行的方式有点不同。这也分七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是反复观修。

乙一、反复观修:





如是修后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执。





我们前面已经修了从舍无量心到喜无量心的四种修法,现在为了达到真正修行的境界,我们换另一种方式来进行修持。是怎么样修呢?

“如是修后先修慈,”前面是先修舍心,再修慈心、悲心和喜心,这样修完了以后,为了达到稳固,这里讲先修慈无量心。或者说,有些修行人认为:“舍无量心永远是在前面的,喜无量心永远是在后面的。”他们有这样的执著,为了断除这些执著,就先修慈无量心,然后修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

“以此依次除四执。”以此断除四种执著。你认为:“有固定的修法,永远是这样修的,这个次第不能改变,它是实有的、稳固的。”这种想法实际上也不对,因为这种修行次第,只是前辈大德为了让我们的修行达到不同的境界,才这样制定的而已。

我记得《前行备忘录》当中也讲过,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是先修慈无量心,按照慈悲喜舍的顺序来修;从修行和窍诀的角度来讲,也有先从舍无量心开始修的。这是理论和窍诀的不同说法。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很认真地去修,原来很多非常浮躁、散乱的心态,到最后也是可以清净的。

拓展内容

《前行备忘录》:“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修行需要恒常与专心
《入行论》当中也讲:“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如果我们渐渐地修习安忍一些小的危害,大的危害逐渐也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困难的事,就看你能不能串习,不断去串习的话,世上的很多事都可以掌握在你的手里。

包括背诵,有时候我觉得,心的锻炼确实是很重要的。像我这种年龄,不管是记公案还是记一些教证,也能记得住;对于世间当中的建筑等知识,我有时候也很感兴趣,会特意去了解,在了解的过程当中也能记住。按人正常的生理状况和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很多的记忆也会衰退,很多的修行也很模糊,但是只要我们很认真、很努力地去实践,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串习、可以掌握,一旦成为习惯以后,就可以很熟练地去做。

其实,我们做任何一个工作,刚开始好像觉得很陌生,但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不断地去掌握的话,最后就会慢慢熟悉。所以,讲经说法也好,修行也好,实际上都跟我们的串习有很大关系——修行要长期地贯穿,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有些时候,理论的依据也不可缺少,但过多地在理论上讲,说得天花乱坠,而实际上没有修的话,确实也不太好。我们讲的四无量心等任何道理,可能在口头上说是很容易的。我以前讲过吧,光是口头上说的话,什么样的大道理都可以说出来,比如说法界光明、不可思议的觉悟之心、修行的境界等,或者是世间的政治、经济,这些都可以说的。

但实际上真正要做的话,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每一个人至少也是做一件事情,每一个人至少也要修一个法。就像学生读大学,他要知道自己的主科是什么、专业是什么,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藏传佛教里面有“本尊”呢?因为在所有的天尊当中,你要有一个根本的尊者、天尊。比如说,我对莲花生大士特别有信心、特别有缘的话,那我就要经常祈祷莲花生大士,虽然所有的本尊我都会去祈祷,但是我要在其中选一个根本的本尊。所以,我们如果在一个方面下功夫的话,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教的《出曜经》当中有一个故事,有两个比丘,一个比丘非常广闻博学,还有一个不太广闻博学,可以说是孤陋寡闻吧,没有很多的闻思。但是,这个没有很多闻思的人非常注重清净戒律,很专一、很专心地修一个法门,他经常念一个经;而广闻博学的人,在理论上什么都懂,讲得也很好。但后来,对理论不太懂的那个人受到了当地的土地神、一些非人和人的欢迎,大家都对他特别欢喜;而那个广闻博学的人,却不太受人和非人的欢迎。

后来,那个有学问的比丘就不高兴了,开始指责这些鬼神:“你们很愚笨,我有这么广大的智慧你们都不接受我、不恭敬我,偏偏恭敬那个比较愚笨的修行人。”这个时候,有些天神告诉他:“你不应该指责我们,而应该指责你自己。你虽然在理论上讲得好,但实际上却没有很好地修行。”

后来天神们讲:“说法虽微少,一意专听受。”有些人虽然说法很微少,但是他会一心一意地专注听讲,一心一意地做事情、修行。“此名护法人,除去淫怒痴。”“淫怒痴”就是贪嗔痴的意思。就是说,刚才一心一意专注接受教法的这个人,可以叫做护法人——弘扬佛法、修持佛法的人,他有机会断除自相续当中的贪嗔痴。

当那些天神异口同声地说出这样的偈颂之后,这个人也反省了自己,最后感觉到,光从理论上讲是不行的,还应该在实际当中去修行。

所以,我们讲四无量心的时候,由于根基不同,有些人喜欢修慈悲心,有些人修人无我,有些人修其他的一些法门,但是我们至少也要会修一些善法,当然每个人的善根可能有一定的差别吧。不管怎么样,《出曜经》当中是这样讲的,我觉得这样也是非常好的。

有些人口才不一定很好,但是内心很善良,平时念经也好,做事情也好,他的生活经常处于一种善法的境界当中。我们跟人接触的过程中应该也看得出来,谁是放逸的,谁是专心的,而且这跟有没有智慧无关。

下面讲到,以悲心遣除慈心的障碍。

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





修慈若贪众如亲,修悲除苦因果执。





“修慈若贪众如亲,”我们前面讲的大慈心——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的心,如果修的时间太长了,最后很有可能把所有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一样,特别执著。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的,比如说他做了一件好事,收养了一个孤儿,那他就希望这个孩子快乐,但是在后来的生活当中,他就对这个孩子特别特别地执著。本来是跟你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一个陌生人,你却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昨天就有一个人说:“我的干儿子、干什么什么……”一直在那儿说。就像这样,有些人很想让别人快乐,一直特别特别执著,真正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了。

“修悲除苦因果执。”如果这样执著的话,你就应该修悲心。为什么修悲心呢?因为在修悲心的过程当中,我们愿可怜的众生离开痛苦。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痛苦有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有些人正在造痛苦的因——造恶业,有些人正在感受痛苦的果,但不管怎么样,痛苦的因和果对众生来讲,都是需要远离的。那么,你应该以有缘和无缘的大悲心来断除修慈心而产生的执著,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如果对众生一味执著的话,也会给你带来一种痛苦,而通过悲心来断除痛苦的因果时,你自己对自己也有一种反省,这样的话,修慈心时对众生的执著也可以遣除。

在修的过程当中,当然修世俗的四无量心是很重要的,但是有时候,如果没有以空性的智慧摄持,就很有可能修偏了、修成实有的了,这样也不太合理。《大宝积经》中也说:“常于诸众生,修行慈愍心,而不着众生,散灭一切法。”我们首先是常常对一切众生修慈心和悲心,这是在世俗当中修四无量心的基本要素,一定要修;但是到最后胜义的时候,对众生也好、对法也好,就都不要去修行了。

“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上节课我引用了《诸法无行经》中的这个教证。就像入于梦中的人,他得的是道,也度众生;而在胜义当中是“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跟这里讲的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也要懂得四无量心的真实修法。同时,如果你产生一些特别强烈的执著或者是永恒的执著,那对你究竟的修行来讲,还是有一些障碍的,所以要断除。

下面说,用喜心来遣除悲心的障碍。

乙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





悲心微弱若有缘,以无缘喜除忧患。





“悲心微弱若有缘,”修了有缘的大悲心以后,如果这种大悲心太强烈了,那么你看到每一个众生都是特别可怜的,最后你可能都变成一个悲观者了。

其实这也是大悲心微弱的一种自现,因为你特别执著。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志愿者,经常看到这个可怜的众生、那个可怜的众生,最后饭也吃不下去、觉也睡不着,觉得他们特别特别可怜。

可能人的根基也有点差别吧,有些人就无所谓:“可怜的众生多的咧,你别去管他,你自己该享受就好好享受吧。你们这些人整天都是做这些哭哭啼啼的事情,是不是没事做了?”有些人可能会是这种态度。

但有些人的心就特别切,每一次看到可怜的众生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特别伤心。在这个时候,你是偏向于一种有缘的耽著了,实际上这对修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无缘喜除忧患。”所以,你一定要从胜义当中去观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这些也是如梦、如幻、如阳焰,没有什么实有的。因此,你也没有必要特别强烈地去耽著他们,这样去耽著的话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因此,最后要用无缘的喜心来断除你对某个众生特别耽著、特别伤心、特别悲哀、特别忧患等心态,这些可以一一地遣除。

所以,在度众生的时候,大家也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不是光在口头上说说——在闻思的时候,就像播音员一样跟众生讲一下,这也不一定有用。该做的时候就去做,但在做的过程当中,你也不能整天都很伤心、愁眉苦脸的。

有些志愿者跑到医院里面去帮助众生,每去一趟,回来之后都要伤心地睡一两天,他们的伤心跟痛苦一直轮番而修(众笑),这样的话,到最后可能自己也确实会有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原来上师如意宝在五台山作过一个道歌,好像不是很好翻译,说是:“陪着文殊菩萨,以后会云游世界各地,但那个时候,也会看到很多欢喜和痛苦的事件……”

确实,我们弘法利生也好,度众生也好,生活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看到一些特别开心的事情,也看到一些很悲哀的事情。但开心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特别地去执著。也许有时候别人对你赞叹:“啊,这次放生放那么多啊!”有很多很多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但我经常想,所谓的名声也好、财富也好、才华也好、相貌端严也好,都只是夏天或秋天的白云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翻开历史书的时候,看多少个名人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多少个美人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所以,用无常观可以看到世间的很多真相。

因此,唯有修持大乘佛法和利益众生是有意义的大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掌握自己的状态,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悲心微弱若有缘”,应该以无缘的欢喜来断除它。下面讲用舍心来遣除喜心之障。

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





修喜心若极散乱,以修大舍离亲怨。





“修喜心若极散乱,”如果随喜他人获得快乐的这种喜心修得特别好,可能也会去执著,产生一种贪恋。

比如说我们做一些慈善,做一些有意义的、度化众生的、让别人快乐的事情,当别人真正获得快乐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特别地开心啊!但是我们也不能特别地耽著,如果去耽著它的话,也会变成一种极端、一种障碍。

“以修大舍离亲怨。”在这个时候,应该用大舍心来远离亲怨。

善事做完了以后,一直耽著也没有什么用的。现在汉地有的居士收养了一个孤儿之后就到处宣传、到处去说:“他就是我养的,他就是……”一方面,他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之后可能很开心,这种欢喜的心没办法控制;另一方面,他可能对空性、对世间很多法并不是特别懂,做了一件善事就永远宣传,把它当作最好的宣传片,没有其他的媒体宣传就自己宣传。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是:“看到骑马的人站着宣传,看到走路的人坐着宣传。”这个比喻翻译得好不好?也算可以吧。藏族的有些俗话也是比较好玩儿的。

所以,修了喜心也不能过度地散乱、贪著,否则也不行的。虽然你做了一些好事,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放下。我以前资助过一些大学生等,后来有些人很感恩,有些人不但不感恩,好像还特别恨我一样,但是我也无所谓,做完就做完了。原来不是有个故事吗,老和尚背一个妇女过河,过了河之后小和尚还一直惦记着这件事,老和尚就说:“你还没有断除执著啊,我早就忘了。”

真正的修行人,对自己人生当中做的慈善、修的善心、修随喜的功德,到一定的时候应该放下来,否则也会变成一种障碍。

以上是遣除喜心的障碍。

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前慈等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果舍心修得特别好的话,到最后可能不会贪爱自己的亲人,也没有什么嗔恨的怨敌,最后处于一种无记的状态,好像没有什么执著,处于非常平庸的状态。这种心态实际上也不是很好的,也是一种障碍。

“如前慈等次第修,”那么,我们应该像前面讲的一样,从慈心到悲心、喜心一个一个地修,这个时候,原来无记的状态就可以遣除。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通过上面四种方法的修持,到最后我们的修行会得以稳固。

这是四无量心迅速得到稳固的方法。
 


颂词背诵打卡



如是修后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执。

修慈若贪众如亲,修悲除苦因果执。

悲心微弱若有缘,以无缘喜除忧患。

修喜心若极散乱,以修大舍离亲怨。

舍心若成无记法,如前慈等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