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1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Back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1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精品研习 2020-08-20




《藏chuan净土法》第21课法师辅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这堂课跟上一堂课相关,还是关于舍法谤法罪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看这一段,
“又如,给别人讲法、闻法等造违缘,是舍教法;对于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或者,如果有人受持过午不食、不饮酒等少分学处,则讥讽他说:‘你是假装的,胜过你的高僧大德们也不受持这些学处,所以你应当舍弃’,而唆使别人舍戒,以及对修法者制造违缘,这都是舍证法,也是毁坏法身。”
整个这一段主要讲,佛法总体分为两大部分:教法和证法,这里详细宣说了可以列为舍弃教法的部分。舍弃教法不仅仅是前面的这一段话,心里舍弃佛法,哪怕是从文字相的角度说某个法不好,还有上一堂课我们提及的大乘舍小乘、小乘舍大乘、显宗舍密宗、密宗舍显宗,这些也与法有关,都列在其中。
今天这堂课的侧重点是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具有智慧、威德、福德,有因缘给他人宣讲佛法,或者在听法的过程中,如果给他们制造违缘,都属于舍教法的范围。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一些不如法的闻法方式,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交头接耳,或者做其他事,心不专注,或者看起来好像开着电脑听课,但是有很多小动作等。从自身闻法的角度来说,在闻法过程中,法的力量和这些琐事的力量相较之下,已经被琐事所牵,心里此刻对佛法已经是舍离的状态。本来应该把所有心思用在听法上,但是心里对法的意乐不够强烈,所以才会在听法时做别的事情。
再有就是刚才讲闻法方式中提到,上课时两人说话,找别人说话的人因为遮障别人听法,所以他的过失就更大。刚才举的两个例子是我们附加的,因为在家居士比较容易犯。
关于第一句 “对别人讲经说法制造障碍”,假如某人借用一个道场,想讲经说法,你对他不是特别欢喜,看他座下有那么多眷属愿意在他面前听法,心里不高兴。还有一种可能,比如在家或出家群体中,两个人都能讲法,如果这边的一部分眷属跑到对方那边,就特别生气,然后给对方讲经说法的道场和顺缘,制造障碍,导致对方最终讲不成法,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以前甚至听说这个居士团体迎请活佛或讲经说法,那个居士团体有些人不高兴,拨打110报案,导致整个佛事活动和讲经说法没有成功,这是佛教徒内部引起的,原因就是心里不舒服,不高兴。你只要办道场,或者搞这些活动,他就会制造矛盾,让你搞不成,他才甘心。有时是因为上师没到自己这边来,而是到那边去,他也不高兴,其实这些都是因为贪、嗔、痴、烦恼、分别所引发的现象。不要认为自己不会给别人讲法制造违缘,觉得听上师讲法,我高兴得不得了,怎么会给讲法者制造违缘呢?这种想法太笼统了,因为有很多复杂的情况,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不是我们假设的。如果没有这种可能的话,也不会在这里再做强调。
对于闻法,有时也是因为自己本身有赞自宗、嗔他宗的贪嗔分别。我们前面曾经多次强调过,各宗各派都是法法相融的。自己主学的肯定是以一个教派为主,不可能把所有宗派一并去学,人一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哪怕变成一个专业的学佛者,时间上也不够用,因为佛法无涯,每一门中都有其见修行果,整个佛法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精通,最后才能在修行时不出偏差。我们每个人肯定要选一个自宗主修的内容,作为自己一生老老实实把持的道,但是对于其他教派诋毁和排斥,总觉得自己的宗派更殊胜,有时对于其他宗派的修行人、道友或在家居士,用不好的语言,把他们强行拉到自己的团队中来,这些都是不合理、不如法的行为。当然不是说不能够跟人家宣扬自宗的功德,但是在发心和善巧两个问题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还有一些情况是不学佛的在家人制造障碍。比如家人见你学佛不高兴,给你闻法制造很多违缘,也是有点麻烦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学会随顺家人,你的言行要体现出大乘的智慧、慈悲和善巧方便,要学会迂回地跟家人打交道,给自己争取一个闻思的空间。如果完全不管不顾,是肯定过不去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闻思修行的顺缘,另一方面是如果行为太过于偏激,比如一天到晚只是闻法,(不关心)家里的事情,让家人感觉和你快成为陌路人一样,不惦记家人,以前感觉是一家人,现在感觉你跟佛一家,把家人撂到一边不管了,虽然还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感觉根本不像一家人。
世间人在不了解佛法的情况下,想让他接受也是勉强,他是很难想通的。所以我们做人要把握一个中道的分寸,这是为了保护他的相续,不让他因为不理解而生起愤恨之心,从而给你闻法造违缘,或者辱骂佛法。他的这种因缘是因为你的行为导致的,相对来讲你是有过失的。
我们还要注意在道友之间,千万不要劝别人不要听某个法。当然闻法前先观察上师,这个次第要清楚。在观察上师之后,确定是真正具相的善知识,别人在他座下闻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说,听那么多课没什么用等等语言。现在末法时期,我们听的大部分都是跟贪嗔痴相应的语言,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等,人和人之间讲的很多都是散乱、没有意义的绮语,听法实际上有多长时间呢?这些方面是我们要注意的。
大部分道友在闻法的意乐上还是很好的,但我们有时在无意中也可能毁犯,一定要谨慎小心,一旦跟法相关待,就要再再地提供顺缘。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讲法师或修行道场承办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事业,自己有能力提供顺缘,但因嫉妒不提供,甚至担心自己的人被抢跑等等,这说明你的修行已经差到极点,因为这种想法从根源上已经出现了偏差。
佛法不属于某一个人,甚至说佛法也不是佛陀个人的所有物,因为佛陀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之后,证悟了万法的真如实相,相续中完全融入了佛法的力量。而佛法本身是万法的实相,不管是胜义还是名言的实相,用世俗的话来说,它讲到了万法的真理,这个真理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佛陀证悟之后,为所有众生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人真正明白并体悟万法的真相,就解脱了,是这样的含义。
所以我们经常讲“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从这个层面说,法并不属于某一个人,要想真正修证它,拥有它,就如理修行。有些人打着各种名义的旗号,自己嫉妒、傲慢、贪嗔极其炽盛,却挂着护持佛法、利益众生的名头,只是掩耳盗铃而已。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三岁的小孩,实际上很清楚你是真发心,为了利众,还是心里不平衡,才会导致这些行为。我们不好过多地随意评判,但这个问题在现在末法时期还是比较普遍的。经过这段时间学了这些道理之后,大家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分寸。有时一些当地比较有势力的人,不管是居士还是世间人,中断人家闻法,制造一些障碍等,这些造的业也是非常严重的。以上是侧重于教法的角度来讲。
“对于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在家和出家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在戒上,因为从戒学、定学和慧学三个层面来看,在家人也能修禅,也能在相续中产生慧学的功德,这与出家人的身份相比,二者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在家人守持在家五戒乃至八关斋戒等也可以产生戒学的功德,只不过在戒体的层面上,出家和在家有区别。从功德上讲,出家的戒体确实超胜于在家人守持的居士五戒。这一点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唯一最大的区别。
受出家戒,包括别解脱戒里所摄的沙弥戒,女众中的式叉尼戒,还有比丘、比丘尼戒等出家五众的戒体。在家人可以守一分戒、二分戒、多分戒、圆分戒四种。有些人对戒很好要,比如在家人想守足五戒,但有些人反而劝他们不要守那么多戒,否则酒也不能喝,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以后很麻烦的,这样过得就像出家人一样,最多守一个根本的不杀生戒,不害众生就可以了,其他的无所谓。这种讲法是特别不合理的。
按道理来讲,一个人行持十善就要杜绝杀盗淫妄,十善是往生人天善趣的因,要想在世间稍微积攒一些福报,来世转到人天善趣,享受人天安乐,做到一个好人的标准,其实也要杜绝杀盗淫妄,这个戒并不过分,只不过从佛教的角度上叫居士五戒。
居士之所以可以允许守一分、二分、多分戒,原因就是有些在家人确实不方便守持五戒,比如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持酒戒,或者因其他原因对于个别支分戒没办法做到的情况下,暂时可以先守一分,再守两分,再守三分,这就叫多分戒,是方便开缘。但不能用这种开缘来说不用守,或者无所谓,否则就叫做轻如来教法,属于重罪。后面忏悔章节的内容比较多和广,里面讲到种种的忏悔,如忏悔违犯三乘戒,其中在密乘十四根本戒中,轻毁如来教法属于第三大重罪,是重业。如果我们做不到就要自我忏悔,但不能随便说这个无所谓。
在出家人的团体中,也有一部分人因为不闻思导致知见上的颠倒,比如认为在三乘戒中,出家人守别解脱戒是最麻烦的,因为比丘戒有两百多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多条;菩萨戒好守,只要发菩提心就可以了;再往上说密乘戒最好守,守了密乘戒,底下两个戒都已经具足了,而且还可以喝酒吃肉,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其实这是最大的愚痴,没有学过密乘戒,怎么知道什么都可以做?没有学过真正菩萨戒的戒条,怎么能说大乘的戒比别解脱戒还好守?表面上听起来,感觉守持沙弥十戒或居士八关斋戒,好像过着青灯古佛的生活,什么都不能做。其实这只是直观的感觉,是因为愚痴所致,真正懂得一些戒律的道理以及密宗戒的要求之后,就会发现别解脱戒是最好守的。
如果有人很希求三年后好好守持具圆戒,这在别解脱戒中是受大戒,就是从沙弥或沙弥尼的小众身份,受三坛大戒以后(成为真正的僧人)。因为按律来讲,只有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僧数,才能数得上真正的僧。对于此人,有些人会说:“你这何必呢?反正有了沙弥戒,就是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体就可以了,比丘、比丘尼戒有两百多条很麻烦,守不住还有违犯的过失,还不如不守。”这个就是纯粹的邪见。凭什么理由说还不如不守?
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确实不像佛陀时代,所有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的每一条戒律都守持得圆圆满满,没有任何缺失。我们现在很多出家人确实做不到,一个是环境的缘故,一个是我们自相续中的种种烦恼习气,导致很多支分戒没有守圆满(根本戒体没有问题,但是很多支分戒都有违犯)。但是也不能说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受戒,这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些人遮止别人出家,就是对他人受出家戒制造障碍。出家就会受出家戒。不让他出家,就永远受不了出家戒。这在汉地与藏地有很大区别。在藏地,如果家里的子女有一个人出家,全家人就觉得是光宗耀祖,很自豪。从民俗的角度有一种说法,就是藏族的老百姓家里孩子很多,假如五个孩子有四个出家了,就会充满自信,自豪地跟人家说:“我总共五个孩子有四个出家人,那我临终的时候往生极乐肯定是有把握的。”当然这个没有经教的依据,只是在民俗中,他们觉得家里出家人多,自己会比较安全,会非常有福报,往生的机会很大。因为根据藏地的习俗,出家人主要靠家里人供养,这家人就等于供了四个出家人,所以觉得有一定的保障。
但是在汉地可能就比较麻烦了,大部分父母不太愿意,也很难接受孩子出家。有些还好,看到孩子出家后也没办法,就算了;但有些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已经出家和受戒的孩子还俗;还有一种是无论如何不让他出家。
“或者,如果有人受持过午不食、不饮酒等少分学处,则讥讽他说:你是假装的,胜过你的高僧大德们也不受持这些学处”,这句话纯粹是邪见。谁说高僧大德不受持这些学处?比如在汉地,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说济公活佛,看到济公和尚好像又喝酒又吃肉,酒戒、肉戒都没有守。其实在圣者的境界中,他喝的就是酒吗?真的损害众生了吗?不能用这个来评判。因为境界不同,不能完全从表面形象上断定他破戒。
你们尤其年轻人,以后有机会学到三戒圆融的问题,涉及到正科系五论的内容,就会知道密宗的降伏事业。如果想依靠降伏事业损坏众生的生命,有很严格的条件。密宗的降伏法,我们平时绝对不能做,包括我这样的普通出家人,根本想都不要想,这种念头都有过失,因为它对于行持这种行为的特殊修行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比如说,第一个是必须符合密宗诛法中十大应诛条件之一,要符合里面的内容;第二个是对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有绝对的必要;第三个是对这个众生一定有饶益。比如说,表面上好像是做降伏,但实际上是用自己的修力功德直接引渡这个众生往生清净刹土,让他直接获得解脱的能力具足的话才能行持,否则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和条件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达不到这个要求去做的话,就是杀生,那么密乘戒、菩萨戒、别解脱戒三个一起破,因此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是因为有迷惑和很多怀疑,但是要相信佛所说的法绝对真实不虚。
整个大小乘总体来分,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三乘戒律,密乘戒有时也叫三昧耶戒。这三乘戒律,都是佛陀曾经宣讲的法,依靠三乘的修法,有无数修行人已经获得解脱,所以不可能没有道理或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杀生的同时还能成就圣者,这是绝对不现实的事情。佛法都是讲因果的,讲的全部是万法的真相和真理,绝对没有任何牵强之处,或者说哪一个道理说不通,而勉强接受一种结果,就好像硬要把水变成火的热性来接受水的特质,这是自欺欺人,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很愚痴,根本没有懂得大乘菩萨戒或者密乘戒的道理,自己认为:守密乘戒就可以了,因为密乘戒是最高的,它把所有菩萨戒、别解脱戒都含摄在其中,守持过午不食、不饮酒等学处是太着相,没有必要;有时候还用显宗的般若说:持戒的人太执着,不做这个,不做那个,实际上只是着个相,这样是得不到解脱的,因为不着相才能得解脱。这个不着相其实是着了一个无恶不作。既然不着相,那他一顿饭也没少吃,其实是一个借口而已,没办法真正相合于法。只不过用一个冠冕堂皇的话去掩盖,自己做不到的同时还轻蔑、藐视别人行持过午不食、不饮酒的功德,而且还阻止和打击别人守戒清净的心,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有些高僧大德们也不受持这些学处”,这句话本身就是邪见。如果是名副其实的高僧大德,对于佛陀所宣讲的大小乘戒律以及要求弟子守持的三乘戒律一定极其尊重。绝对不可能说:密乘戒是最好的,守了密乘戒,其他就都有了,所以别解脱戒不用守。这种话绝对不可能从任何一位真实的高僧大德口中说出来。所以怎么能评判说高僧大德不守持?表面上看到的一些行为,又怎能跟你吃肉喝酒画等号呢?这些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这里我们要把道理讲清楚,了解之后,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形象性的现象时,心里就不会迷惑,也不会怀疑佛法有这样的问题。 其实在法义上,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好好闻思,通过长期学习,佛法上方方面面的怀疑和疑惑都能打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再有就是唆使别人舍戒,说:出家没什么好,何必走这条路,还是恢复以前在家人的身份,有钱有房,生活和事业也特别顺利。我们不能阻止世间人说这种话,之前也讲了汉族人的特色,只能随缘,不能勉强,也不能责怪他们劝人还俗,因为从他们的角度确实无法接受。
但是在佛教徒内部,对于有些人守护戒律,哪怕是居士,也不要随便说守戒很辛苦,劝人舍戒。持戒的人可以有舍与不舍的抉择,如果之前守了几条,后来发现确实有某一条戒守起来不方便或者做不到,可以考虑暂时先放弃这一条的守持,等以后环境方便的时候再继续守。但是不要劝他舍戒,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对于他人的行为趋向,不要替人出主意,这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既然是他人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考虑。如果替人出主意,一句话说得不当就会犯下让人舍戒和舍法的过失,这是很严重的,不要轻视,所以管好自己的嘴和心很重要。
对修法者制造违缘是指,比如一位修法者在实修时,控制或中断他的饮食。本来他计划在某一个地方安住三个月做闭关修行,之前你承诺提供饮食,后面反悔,导致他为了养活生命不得不出关去乞食,寻找闭关所需要的资粮,那么你的过失就比较大,这是中断他的修法,等于给他造违缘。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跟你们不太相关,因为你们很少碰到这种情况。
类似于这种情况,比如修法者已经找到环境等方面的顺缘,但因为你跟他的各种因缘,心里排斥的缘故,故意给他制造一些违缘,让他的顺缘消失,其实都有舍证法的过失。你觉得自己没有舍法罪,表面上还在精进念佛学佛,对佛法痛哭流涕、感激至极,但实际上你相续中已经有舍法罪的过失。这就是人在烦恼心态的摄持下,因为不自觉和无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舍教法或者是舍证法的过失,也是毁坏法身。如果这些罪业没有忏悔清净之前,如何能够往生呢?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在这段内容里,上师仁波切举了弥勒菩萨的例子,讲到佛陀在世时,很多修行人从大乘道中退失,弥勒菩萨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劝慰,给他们鼓劲,其中佛陀也宣讲了六十位比丘退转大乘的因缘,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赘述,大家在讲记中能看到。
这一世显现上学不动了,所以想退,外相上好像是家里的问题,环境不允许,其实是我们在助缘方面找理由,作为退失的原因。我们绝对承认这些缘的存在,但还有一个根本的因,就是前世应该也造过舍法罪和谤法罪的过失,所导致的等流果。这一世到了某个时候,信心自然一瞬间生起,但是事后又被往昔的业障所覆盖,失去信心而从道中退失。之前曾经非常殷重地发过很好的愿,一定要生生世世直遇大乘佛法,走大乘弘法利生之路等等,但是之后当初的那一份感动,以及自己也觉得是发自内心的纯净信心,好像在心里丝毫都感觉不到了,因为后面的种种因缘,觉得好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能放弃。
所以这还与前世有一些关系,这一世没有诽谤佛法不代表相续中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业。有时自己的修行一进三退,也可能跟往昔残留的舍法、谤法罪业有关,所以自己的信心就不稳固,在法上时而缘取不错,时而完全找不到感觉。觉得自己离佛法越来越远,不知与它的缘分是越加深厚还是浅薄,这种现象也是有的,所以我们自己要注意。
其实我们往昔曾经造过的业,已经留存在阿赖耶识中,后悔也没办法。但是忏悔很重要,后面很快就会接触到忏悔的问题,在顶礼,供养的后面。尤其是汉族人,一定要历历忏悔,相续中的罪业减轻,修法的顺缘就会自然具足,正法的力量都会自然增上,是成正比关系。以前因为无知而造了这些业,没办法吃后悔药。但是通过着力忏悔的力量,可以使罪业减弱乃至于清净,这个还能成为我们往生的顺缘。
“如果为(讲闻)一句一义之法制造违缘不是舍法,那么对(讲闻)众多正法造违缘也同样不是舍法了。”
这实际上是用了一种推证的方式,因明里经常会用这样的推理。有些人觉得这个说得太夸张,对于一句一义的法制造一点违缘,只是舍弃短短的一句话,但从来没有舍弃正法,怎么能叫做舍法呢?如果对于一句法义或者一个意义的法(一句法义是侧重于教法角度,一个意义的法是侧重于相续中了解法的含义的角度)不叫舍法,那么同理来推,因为讲闻的众多正法,就是由每一句构成了众多,由每一个意义的法构成了众多法的意义,如果一句一义不算舍法,那么对于众多的正法制造违缘也同样不叫舍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人造舍法罪了。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尽量小心,调整自己的相续,不要随便大意地造下舍法罪,这是很可惜的。
“如今处于内教佛法衰败、大多数人以口灭尽福德之时,舍法罪业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应当小心谨慎。”
一个方面是我们现在佛教内道的佛法其实很衰败,看起来好像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懂法的人还是不多。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但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图个吉祥。有时候世间人佛神不分,反正都是神灵,终归敬佛敬神,都不得罪。如果能在冥冥中保佑我升官发财,当然最好,反正我不得罪,世间的手段也照样用。他觉得这种拜佛求神是上了双保险,冥冥中有神、佛、菩萨来保护我,那我这辈子就好过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现在末法时期,烧香拜佛的人是真多,我们从过年前后那段时间也看得出来,但是懂得佛法真正道理的人是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很多人不太希求佛法,你把真正的佛法意义摆在他面前,他不是很感兴趣。他非常感兴趣的是你是否会打卦、算命,“你给我算算我未来怎么样? 它能不能解决我的工作问题?它能不能让我找一个好对象?它能不能让我变得怎么样?”各种人天福报的所求占了绝大部分。
然而,如果你跟他讲佛法的一些基础,比如万法是无常的,轮回是痛苦的,如同水泡,梦幻泡影等等,他就不愿意听了,因为他会突然觉得很失落,觉得自己所有的追求没有一个落脚点,于是就刻意回避,不想谈及这方面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末法时期的一种现状。我们有时看到这种现象,心里还是很难受的,为法不兴盛而感到悲哀,人对于真正佛法的意义不好求,只是局限在求人天福报的有漏安乐上。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终归是好的,因为学佛的人越来越多,只要缘到三宝,缘到佛,哪怕是名号和身相,未来也会解脱。从缘解脱的角度来讲,他种下了未来解脱的种子。但是现在来看,其实真正内教的佛法不是从人数上,而是从能否弘扬佛法真实教义的角度上,来看佛法是否兴盛。从这一点看,还是在走下坡路。
“大多数人福德以口灭尽”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很多人造口业很厉害,什么都敢说。以前,如果某个地方有诽谤正法的人,仅凭一张嘴天天诽谤,他能影响和涉及到的也就是他周围那个圈子的人。但是现在,因为网络的发达,一个人说一句话,下一秒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真的太容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弘法利生特别方便,一位真正具有修证的高僧大德能够引领众生去恶行善、走向解脱的教言,在下一秒钟就可以让全世界人知道;但从另一方面看,任何人诽谤,说贪嗔痴的语言,故意造谣,说是非,或者经常把自己愤恨的情绪往外流露,全世界的人也会一并照收。这个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
一个人说一句话对于周围人影响越小,那么负面的影响就越小,因为周围听到的人不多。相续中邪见影响的人越少,他的罪业也就越小。但是,如果这个人的思想能够影响数量非常多的人,他的罪业肯定大,这个是成正比的。所以,通过这些问题,大家就知道现在这个时代是以口灭尽福德,自己相续中有很多福德、善法的功德和福报都是在嘴上流失的。口业很重,什么都敢说,肆无忌惮,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便评判法和人,评判佛法和其他教派的法义,评判高僧大德,毫无顾虑地想说就说,其实这些都会造成严重的舍法以及诽谤高僧大德等圣者的罪业。
以前在《大圆满前行》中因果不虚的章节讲到寒地狱,一般来讲其因有好多,比如说把众生冻死,冷冻活鱼就属于这种类型;还有一种业就是诽谤圣者,会感召堕入寒地狱的罪业,非常麻烦。因此我们应当要小心谨慎,一个是对法,一个是对人,都应该要相信。
“如《宝性论》中云:‘存心嗔法者,彼岂有解脱?’”
存心嗔恨佛法的人,怎么可能还有解脱呢?对于这种人来说,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愿望就仅仅是一个很可怜的空愿而已,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你的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发那个愿有什么用呢?根本是没法实现的,只会越离越远。
“造舍法罪之人甚至连获得人身的希望也没有,更何况说获得解脱呢?”
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解脱,根本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 因为造了舍法罪的人罪业非常重,连下辈子做人都困难,何况是去极乐世界,就更加不太有希望。就好像一个小学生,连当初中生的资格都还不具足时,给他一个博士的名衔,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佛不慈悲?既然佛陀最慈悲,他就可以说了算,我们在佛教里经常讲佛陀智悲力圆满,那他为什么想度还度不了?其实不是佛不慈悲,他需要一个条件,佛法始终是讲因缘的问题,不是谁权力最大,谁就说了算。即使佛陀的权力最大,佛陀智悲力是最圆满的,也要随顺因缘。因缘不具足,就如同门朝北开,阳光就是进不来,这时不能怪阳光力量不够强,是因为没有让它射进屋子的因缘起现。因是有了(阳光),但缘不具足(门朝北开),就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大家在理解佛教里讲的因果法或者因缘法则的时候,一定要有智慧,不能像三岁小孩子那样单纯,想法过于简单、幼稚,认为: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那是因为因缘不具足。佛法里的所有思想都会遵循因缘的法则,有因即有果,无因即无果。因缘聚合的时候,就能起现;因缘不聚合的时候,单凭一方的力量是不能成熟的,如同一个再好的良种,种到地里,指望第二天马上结出果实,终归是不行的,不能怪种子不是良种,也不能怪农民不辛勤,这些都叫因缘法则。单凭一方力量的想法其实比较幼稚,是对佛法的因果和缘起性空的法则和道理没有通晓。
于学佛者,一方面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这个是决定的;另一方面,在佛菩萨加持的同时,还要注重因缘。就好像祈祷佛菩萨加持,让我人缘变好,但是平时自己经常对别人横眉冷对,说一些特别尖刻的语言,怎么能指望人家对你恭敬有加,或者人缘变好呢?此时祈祷三宝有何用呢?难道是三宝没有加持吗?如果你在祈祷三宝的同时,自己的言行能够遵循让人家接纳的因缘法则,那你的人缘肯定会好转。
有些人说:做好自己就行了,还需要佛法、三宝加持干什么?这里不能偏堕于两边,也就是内因外缘都要有,就好像种子要有,阳光、水土也要有,最后的果才能成熟。所以缘起法则很复杂,我们大致懂得它的规律,任何方面都能遵循它,这样最后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果。所以学佛一定要有智慧,不能学到后面,在实践中连做人最基本的法则都丢光了,还天天痛哭流涕地对着佛和三宝的照片祈祷,对着上师的照片哭:“上师,为什么我不能那样?为什么他们这样对待我呀?”应该看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行是不是符合自己希求结果的顺缘,然后同时祈祷三宝再看看有没有效果,这些都要注重。
以学佛人,如果能在佛教团体中历练出来,那就是比较圆满的。在做人、出世间见解、修行、人格、行为等方方面面,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成为一个质量比较好的人。佛法已经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关键看自己会不会学,懂不懂得佛法的教义,还是只是神乎其神地求三宝就行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这一方面的了解绝对不可或缺。
我们成就的根本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信心确实是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另外的这些因缘一定要拥有,最终才能得到圆满的果,这就叫做缘起法则。所以它会涉及到我们生活、工作、做人的点点滴滴乃至于出世间的学佛、修行以及最终成就的全部过程。大家学佛一定要多思维佛法里的这些门道和道理,很多是值得我们终生去好好学习的,会给未来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缘起。学佛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真的不简单,还是要自己静下心来花功夫,尤其在精神层面以及做人方面,如果很好地去审视自己,学会以一种不动不持的方式去调节自心,那么最终的果报是非常殊胜的。
下面讲第二大部分,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原因有两种,一个是造舍法谤法罪,另一个是造五无间罪者。下面讲第二部分五无间罪。
这个内容还比较好懂。下文在忏悔部分,专门有一段是忏悔五无间罪,对五无间罪又会有所宣说,上师在那里好像举了很多例子,很好懂,也非常精彩,对我们有修行的指导。还有近五无间罪、十不善业、违犯三昧耶戒等三乘戒律的种种罪业,都会在忏悔法门中有些宣说,后面会学到。
这里先简单看一下,五无间罪有哪些?
即杀父亲;杀母亲;杀罗汉;破坏僧众和合,如挑拨佛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恶心出佛身血,如怀恶心以石击佛陀等使其身出血。 
总共是五条,其中杀父、杀母指的是我们今生的亲生父母。在佛教的思想中,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那世间人杀只鸡也算是把前世的一个父母杀掉了。但这里界定杀父杀母的五无间罪是在今世亲生父母的角度上安立的。从广义上讲,因为蚂蚁曾经也做过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如果碾死一只蚂蚁,那是不是造了杀父杀母罪?不是这样来判定的。
后面说到杀阿罗汉,现在末法时期,阿罗汉不好找,想杀也不容易,因为对境太少,而且也分不清楚谁是真正的圣者。这里杀罗汉代指的是圣者以上。圣者总体上分为阿罗汉、缘觉(也叫独觉)、大乘菩萨和佛,即四圣。在佛教里,杀阿罗汉属于五无间罪,何况是杀缘觉、菩萨甚至于佛(当然也没有真正杀佛的可能性),意思就是对于罗汉以上的圣者,如果真的毁坏对方的生命,那么真正强烈的五无间罪就造下了,死后堕入地狱中便永无出期。
第四个是破和合僧。其实五无间罪里的破和合僧,在俱舍中,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叫做破法轮僧。现在末法时期,破和合僧是造不成的,因为要佛在世。什么叫做破僧众和合?就是挑拨佛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曾经提婆达多造过这样的罪业,当时挑拨佛陀的眷属与佛陀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他前世的因缘,拉走一群眷属,自己制定一些戒律,领着他们做一些所谓的修行,使得整个僧众分裂,这就造了严重的五无间罪。
现在在末法时期,这个罪业不会真实造作,因为佛已不住世,而且要有提婆达多这种造罪业的人,需要有一些因缘条件。现在佛陀的色身已经融入法界,不可能真正造这个罪业,但相似的会有。《俱舍论》里讲,破法轮僧有一个维持的时间,好像是一日一夜(说的可能不准确,大家先不要参考,可以查一下《俱舍论》中的相关内容)。此外还讲到,如果破坏僧众和合,在僧众没有恢复和合之前,怎么修都不可能出现圣者。别看好像只有一小撮人被分离出去,实际上会障碍整个僧众的修行,这种力量非常强大,过患很重,以至于造这种罪业直接归入五无间罪的范围。
现在末法时期,不会造真实的破和合僧或破法轮僧的五无间罪,但相似的却比比皆是。上师在讲记里提到,有些人因为嫉妒心等原因,挑拨上师和上师、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对某个人心里不舒服,就在上师面前说那个人的坏话,让上师心里对那个人生起厌烦等等,这些情况是有的。
还有挑拨弟子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就是第三者以离间语方式挑拨双方,让两人反目成仇,或者心里有疙瘩,再不似从前那样真正发自内心的和合,这些都有很重的罪过。当然两个人还算不上僧,一般情况下四个人以上才组成一个僧团。还有在两个道场之间挑拨,到一个道场诋毁另一个不好,使两个道场的僧众出现不团结的情况,虽没举具体的例子,但在末法时期还是比较多的。
有时两个居士团体之间内斗,彼此不服,抢上师,互相排挤、拆台等等,这些事情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慨,佛法已到末法形象期,在佛法如此衰败,生命如此脆弱之时,还有工夫做这些,也许只有修行成就的人才会有闲心做这些事情吧!对于自己的同参道友,无法发自真心地赞叹、认可对方的功德,哪怕是对方的一点长处,也没办法由衷地认同,或发自内心对他拥有的功德而欢喜。对别人的功德发自内心地欢喜,因为他拥有这个功德而感到开心,这是修行人应该做到的,上师也经常教导,但落到我们头上时,怎么样也修不出来。
我们还有很多方面要修,需要以低调、谦卑的方式好好走下去,切记不要失毁自己修行的方向。曾经是相续很清净,对佛法特别有信心,对出家人、在家人都很恭敬的佛教徒,但学到后面,慢慢资格老了,却再找不回当初那一份发自内心的诚信和随喜,那就说不清楚修行到底是增上还是退步。所以修行还是要实在,应该好好反观调整自心,对其他人尽量包容和宽容,多看别人功德,少看少说他人过失。现在已经到了以口灭尽福德的时期,我们自己要善护口业,管好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五无间罪是恶心出佛身血。提婆达多曾经造过三个五无间罪,包括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或破法轮僧、和恶心出佛身血。当时他出主意怂恿未生怨王,整个过程有很多让人感慨的地方,曾经提婆达多向佛求修禅定,希望可以出神通,因为有了神通,信士看他能飞、身上能出火出水,就很容易对他生恭敬心,觉得很有功德。佛陀用智慧眼看得很清楚,知道提婆达多修禅不是为了真正解脱,而是别有目的,所以佛陀没告诉他。他很失望,最后找到阿难求修禅的方法。阿难看不到这些因缘,和提婆达多有是堂兄弟关系,就慈悲地答应了。
我们修半天可能也修不出一点神通,提婆达多一修就成。有了神通后就跑到未生怨王面前,示现种种神通,引诱未生怨王,让他感觉自己特别有功德,对自己产生信心。他对未生怨王说:“你应该把你父亲的王位夺了,而我就应该替代佛陀,新佛新王重新治理你的国家。”说了很多挑唆的话。后来未生怨王确实把他的父王关在监狱里,最后饿死了。他的父王去世前,在佛讲法的加持力下,最终成就了圣者,以这样的方式示现圆寂。
提婆达多设计想灭佛,他躲在高山上,等佛经过时把一块石头推下来,想把佛压死。当时佛陀运用神变的功德,使他的计谋没有得逞,石头下来并没有真正砸到佛,但示现上有一颗石子蹦在佛的脚趾上,使佛的脚趾出血,这就是恶心出佛身血。虽然不过是脚趾头上出了一点血,但如果是以佛为对境,而且是明确的恶心损害,那么就造了五无间罪。当然,现在也不可能造真实出佛身血的五无间罪,因为佛的色身已经融入法界。
总体来说,五无间罪是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如果造了五无间罪,不经中阴,直堕阿鼻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而且它的时间非常漫长,是所有十八地狱里最长的,都是用劫来计算。大概这一世我们都不会造,但是往昔无量劫前,我们可能曾经造过杀父杀母杀罗汉等等罪业,也许无始劫轮回中什么坏事都做过,不能保证有哪种坏事一定没做过。同样,所有善法也都做过,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解脱。如果没有善法功德,现在也不会值遇三宝,也不会坐在这里闻思学修净土这么殊胜的法门。但是相续中无量劫以来积攒的罪业也确实深重,需要历历忏悔。
 “虽然如今不能直接犯后三种罪,但可造与其类似的罪业,下文对此也有阐述。”
末法时期,直接犯这三种罪是不太容易的,包括杀罗汉。并不是说末法时期就没有阿罗汉了,圣者还是有的,但是越到末法,成就者越鲜少,真正的阿罗汉找起来也不太容易,所以犯的几率就非常小。在忏悔那一章节,会详细地宣讲五无间罪和近五无间罪。
“即使是造如此深重恶业之人,如果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总有一天能远离轮回,最终得以往生。”
哪怕是造了舍法谤法罪和五无间罪如此深重恶业的人,如果能发愿往生,总有一天能远离轮回,一定有这个潜力,但要历历忏悔自己的罪业,否则“总有一天”是不会现前的。这里“总有一天”就是无量始,可以理解为未来某一天,是没有限量的。“总有一天”需要有因缘,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发愿力远离轮回,那相续中之前所造的深重罪业一定已经清净,就可以往生。如果没有清净,就像刚才所说,造舍法罪之人甚至连善趣人身都得不到,更何况获得解脱,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懂得这些道理后,在平时自在时,一方面要念佛,另一方面也要历历地忏悔,这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他们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因业障所致数年之中不得听闻佛语、面见佛颜。因此说,极乐世界也有此类凡夫众生。”
有些人确实造了严重罪业,通过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把罪业相对减轻一点时,最终通过佛陀愿力的加持能往生。往生后,如同在花苞中一样,不能见佛。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有点像我们平时常说的带业往生。但带业往生的含义比较广泛,不完全指这一类众生,但这种情况体现出极乐世界有此类凡夫。
无论造舍法罪还是五无间罪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之前说,可以往生,只不过数年中不得听闻佛语、面见佛颜;现在又说,无论造舍法罪还是五无间罪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两者意思相违吗?如果相续中真正造过这种罪业,一定要忏悔。如果经忏悔后相续中罪业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清净,但依靠佛的发愿力能够往生的话,会出现一个过渡期,暂时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再堕落,但无法真正面见佛颜。
无论如何,能往生就是好事。作为往生的前提条件,我们还是要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随意造下这两种罪业。五无间罪不容易造,虽然往昔肯定造过。但是谤法舍法罪在末法时期非常容易,还是很麻烦的。大家尽量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同时要再再忏悔自己的罪业,这样才能够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
当然,如果我们的发心越大,菩提心发得越强烈,那么往生的几率确实越大,因为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大乘和小乘对治法的力量不同,所以我们自己的心发得越大,那么往生的誓愿就越发具足,而且直接往生之后,不太会出现不能面见佛颜的情况。所以我们如果是一次性到位当然最好,花开见佛。但如果自己在生前实在是修力不够的话,也需要在临终时把握最关键的要点,争取让自己不要再有下一世的轮回,最好命终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利利他的愿望全部都可以实现。
“除此之外,对阿弥陀佛您深信不疑诚心发愿的一切众生,临终或中阴界必得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已现前成就了一切宿愿。”
阿弥陀佛实际上已经完全现前成就了一切宿愿,只要我们对于佛陀诚信不疑,具备往生的这些因缘条件,临终的时候不可能不往生。就好像种子、阳光、水土都具足的时候,不可能不发芽,因为没有阻挡发芽的因缘,而发芽的顺缘已经完全具足,肯定百分之百会发芽,是这样的结论。
“阿弥陀佛是如何发愿的呢?《弥陀经》中云:“设我作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闻我名号,生大信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段字面应该很好理解,意思是假如我有一天能够成佛,我发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闻我的名号生起大信心,修积种种的功德,至心能够发愿,欲生我国者,临命终时,假如我不与众眷属围绕在希求净土的人面前,那我就不取正觉。
现在阿弥陀佛早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说明他的这个愿已经现前,如果修行人在生前能够发起殊胜菩提心,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生起大的信心,修积种种功德,至心发愿欲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话,临命终时一定会往生。
“又如颂云:“何者闻我名,愿恒诣我刹,我愿妙圆故,众刹有情至。”
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听闻我的名号,并且愿意恒时去往我的刹土,因为我的愿力已经完全达到善妙圆满、最极圆满的缘故,所以众多刹土中的所有有情,只要能够求生我的刹土,他们都能去到极乐世界中。
“如此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悲心力与自己的信心意乐(等因缘)全部聚合,即可往生极乐世界。”
自己的信心意乐指的是我们后学的这些修行者。当自己的信心意乐与佛陀的发愿力和悲心力同时具足,这些因缘全部聚合时,即可往生极乐世界。
上师讲记里提到《宋高僧传》智辩法师的公案,里面提到智慧好但没有眷属也是麻烦的事情。这个公案是警醒我们,不管是出家、在家,虽然在大城市里环境稍许有点受局限,但方便时在家里也可以做。千万不要拿米到公园里撒在草地上,人家会说你破坏环境。可以去那种比较自然的森林或树林,拿些面包碾成屑,或小米,不要太多以免人家觉得佛教徒浪费粮食。我们做事情要中道,只是结缘,可以一点一滴慢慢地做,稍许可以撒在森林小鸟、昆虫常常吃到的地方。不只是布施饮食,而是要带上发愿:只要吃我的饮食,能跟我结上缘的众生,愿我生生世世利益它,直至菩提等等,这些发愿未来会成就自己广大弘法利生的因缘。
此外,居士常常放生也是最好的,放生是一种无畏施,与撒面包渣做饮食的布施一样,两者都是布施,但无畏施的功德更大。在放生的同时,希望众生能够转生善趣,生生世世得到人身被我饶益,让我能依靠宣讲佛法而令它解脱,如果发这种宏愿的话,它以后可能成为你的眷属,但前提是要受你饶益。
同时自己的修行要历历不懈,一定要好好把握,发这种愿首先要有布施的资本。如果自己的修行都不上进,通过布施招来的眷属,跟着你这个师父何时解脱呢?所以说自身的修行要精进。其实居士发这种愿是很好的,尤其在放生时,这些发心都是一种很好的因缘,以后这些众生因为你的因缘得到救度,就跟你结上缘。我们自己也要保证自身修行的,以后有因缘相聚的时候,才能对他们产生真实的饶益,这样才能实现自利利他的愿望。
今天的辅导就先讲到这里。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