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32 | 靠火太近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上师也喝酒?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靠火太近
如果你跟上师变得很亲近,而且花太多时间在一起,你就有可能会开始挑他的毛病。不论什么人都一样,当我们与他人相处太久,就会开始注意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本生经》中说,当我们熟悉了某人或某物之后,就会变得不满足——这大概就是我们一直寻找新人或新东西的原因。身在远处的人,通常都比站在身旁的人更让我们欣赏。
相同的,如果你的英雄离你又远又亲近不到,你的崇拜就会维持得比较长久。但是如果英雄就在身边,而且常跟你在一起,可能不久就成为你的敌人。因此,佛陀劝诫其弟子,与导师维持关系,最好保持健康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在地理上、社交上以及情感上都应如此。事实上,这个告诫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状况。
保持距离可能会被认为是躲避问题,但在一开始时,这是最好的办法。一旦经验老练了,战士或修行者就会由于遭遇过困难、陷入过挑战,加上长时间、近距离亲近上师的机会,而变得更熟练、更勇敢,也更有成就。
令上师不欢喜
大家都说我们不应该令上师不欢喜,但修行者不应该执着于这种想法:“我不会泡上师喜欢的咖啡”、“我不喜欢上师爱看的电影”或“我讨厌看足球比赛”等,好像这些小事就会造成三昩耶的破毁一般。
你在上师的咖啡中放了太多糖是无关紧要的,尤其在初学的程度时。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对你迈向证悟有负面效果的行为,或是让你对上师及一切现象的净观会产生蔽障的行为——这些行为才会令上师不欢喜。以过于狭隘的心眼进入法道,会让你分心散乱而延长了在法道上的时间。
同时,因为究竟的目标是带领弟子证悟,因此上师也不能太在乎可能会让弟子不开心的芝麻小事,例如给予每个人同样的关注,参加弟子的生日派对,或坐在弟子放好锦缎的位置上等。
新进的弟子与新进的上师很容易就沉浸在这种芝麻小事上。但是,对于真正的上师,你又很难确定他到底是在专注小事,还是在利用这些小事来作为善巧方便来指导你。
与上师意见相左
我们与上师意见相左等,如何处理?这实在要看状况以及两人的关系而定。许多人问,在世俗事物的讨论或会议中,例如在脑力激荡或订定计划的场合,可否与上师争辩?
假设你的任务是替上师设立一个组织或中心,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创造和谐,而且上师也鼓励你这么做的话,你把意见说出来不会被认为无礼。一般来说,世俗意见相左不会造成强大的情绪,因此不会牵扯到错误的见地。你可能还因为勇于发言或反对某些看法,而积聚了福德。
想象你在一座迷宫里行走,虽然你知道正确的出路,但上师说是另外一条路才对。如果你为了修持虔敬心而同意他,可能会让你们多绕好多圈才走出来,或甚至走到死巷中,因而浪费一大堆时间及精力。上师可能因此发脾气,不仅浪费更多的时间,你也可能挨骂而更加气馁。在这种状况下,你也许应该坚持你的方向。
但如果导师还是坚持他的看法,那么你可以培养一种“我没什么好损失”的态度。你只会失去一个证明你对的机会。这对你来说重要吗?用这种方式同意上师,你也能积聚福德。
如果上师站在不丹廷布(Thimphu)山上,指着下面一堆铁皮屋顶说:“你现在应该有净观,这些房子与葡萄牙红瓦小镇看起来一样美丽。”那么,虽然这些建筑物比战火下的叙利亚城镇好不到哪里去,你还是应该这么想,因为他是在给你命令。你至少要祈愿,希望你能这么想。另外,如果你跟上师在印度的某个火车站,这是上师要你观想火车站就是具足一切庄严的无尽坛城,你也应该试着这样去想。
但是,如果你在西藏寺院中,上师正在建造公共厕所,当他请你帮忙解决一切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时,也许你就应该了解这不是谈论“一味”或“无尽坛城”的时刻。
批评上师
如果你很清楚的知道上师所要的,知道上师所想的,却还批评他的判断,这就不好。如果你接受了他的灌顶,视他为上师之后,心里却还想:这个上师是个骗子,他不知道如何引领我到证悟。这就更糟。
但你如何划出这条线?说他吃得太咸,算不算批评?这是为了上师的健康;这种关心即使是批评性的,也不算是破毁三昧耶,不会把你送往金刚地狱。如果你以良善的发心去做,甚至还可能积聚福德。
如果有位弟子说:我相信上师拍电影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我无法了解。我宁愿他把相同的能量放在教法与写书上。这是带有某些批评的说法,但要看他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这位弟子真的希望学习佛法,真的想要上师用比较熟悉、比较传统的方法教导,那么这种抱怨可能来自真正渴求佛法的人。
你分析过了上师之后,可以跟他直接讨论你的任何疑虑。如果你的直觉与理智都告诉你这个关系不会成功,那么你不必批评上师,但可以跟他询问、澄清、挑战甚至谈判,或者至少创造一个对话,让你有机会去除怀疑。
但是一旦接受了灌顶,如果你诋毁上师,或甚至指出上师负面的事实,它就会摧毁你净观的种子。密续经典说,即使你累劫以来做过许多福德之事,但你以不善的态度描述上师的话,你就永远关闭不了堕入下三道之门。换句话说,你就会迷失到远方,没有机会见到真谛。
很明显的,一旦你接纳了某人作为金刚上师,就应该避免去批评他。如果遇见有人诋毁你的金刚乘上师,你就必须善巧地替他辩护,但拼命地辩护不一定有效,所以你必须柔软,甚至还似乎同意他们一些不关紧要的事。但是除非你精于此道,否则也可能会有反作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干脆避免与那些人交谈。
对上师生起邪见
情绪很难预料,我们又都充满了骄慢与不安。当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气馁,然后开始数落上师的不是。我们批评一些小事:例如他打太多哈欠或放屁,接着,我们就开始对任何事都吹毛求疵起来。
我们看到他喜欢的弟子为他四下奔波而感到恶心;我们认为他们都是阿谀的马屁精,盲目地赞同任何从他嘴巴吐出来的话语。然后我们告诉自己,我们绝对不会像他们那么容易就轻信他每句话的表面意思,我们借由这种自我的解释来撑托自己的骄慢。
我们自认是所有弟子中最实在而且勇敢的人,因为我们是极少数与上师意见相左的人,其他人都是伪君子。这些连接不断的念头,只会在我们心中生起不悦与厌恶的习气,由此所引发出来的骄慢,更是只会摧毁自己而已。
当有些弟子感觉被忽视或遗忘时,会对上师开始产生怨怼。他们也许会认为上师只花时间跟一小圈他喜欢的人相处,而把其他人排除在外。这种弟子需要特别留意自己的不安全感、期待与假设。他们必须记住,这些表相很可能是他们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也应该记住,前来找上师的目的是为了要证悟,而不是为了要上师的注意力。
我们大多数人都充满了过多的蔽障与邪见。当我们的看法及偏见,与上师的希望及行止产生冲突时,就会变成问题。这可能会生起对上师的邪见。
再度地要强调,证悟是上师——弟子关系的主要目的。因此,询问上师一些微小的问题,或寻求上师认同你所有的价值观与判断,都是浪费时间。如果你经常需要肯定上师完全知道你的状况,它就会变成一种障碍。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经引用蒋扬·钦哲·汪波的话,他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二件事——生与死——都是无法协商或辩论的。所以,对于这二者之间的所有其他小事,斤斤计较的目的何在?它完全无用。
我们一旦对“心的真实本性就是上师”有所了解,念诵各种“遥呼上师”祈请文时,就不需要担心上师是否听得见。而且,如果心的真实本性就是上师,任何我们可能对上师所产生的邪见,也会影响自己的心。唯一损失的,只有自己。
如同佛陀在《诸法无生经》中说,在所有可能的蔽障中,最微细也最强大的,就是业障。想要避免被业障染污的人,应该避免批判别人,而要随喜他人,并如此思维:“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人的心,因此也无法了解他们的行为。”
退离上师
在某些状况下,修行者会发现,无论如何尝试也无法维系灌顶上师的三昩耶。对这些人来说,从这位金刚乘上师处退离是个选择。他可以用优雅而适切的方式处理,礼貌地向上师宣告这个关系已经结束,上师就必须准许他离去。如果用这种方式分开,结果就不会太严重,缘分还是存在。但是如果他还想继续修持金刚乘,修护三昩耶是必要的。
在金刚乘中,一切的本质同一,因此,所有的上师也当然本质上同一。但因为道格拉斯是染污的众生,如果他已经有了偏好,希望退离乌里喇嘛(Lama ülee)而去追随贝诺仁波切(PenorRinpoche)作为上师的话,他可以选择这么做。如果他能优雅地退离,还是有机会继续作为修行人。直到有一天他可能会理解,所有的上师从一开始就是无二无别。
但是如果他受了灌顶再退离乌里喇嘛,心想这个人只是一个凡人的话,那么通往证悟之道的金刚乘种子就被焚毁了。这是一个微细的差别,但因为法道的一切都与心有关,这一项特别重要。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