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怎么就是“空”呢?
慧灯之光
让智慧点亮您的人生
本文选自《慧灯之光—五》
感知不可靠
我们看见了,并不代表它一定存在。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全盘接受的观念,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
只需利用我们自己现有的证据,就可以将我们的这些陈腐观念击得粉碎。
——慈诚罗珠堪布
证据1、亲身经历
我们在梦中所梦到的景象,在梦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能代表这些梦境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证据2、古老的比喻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本领高强的魔术幻化师。他们的技艺之精湛,即使是如今名扬全球的魔术师——大卫与其相比,也望尘莫及。
当时,有一个叫跋陀罗的著名魔术师。因为技艺精湛、幻术多变,很多王臣、百姓、婆罗门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自视甚高。
当他看到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推崇备至、毕恭毕敬的时候,心里大为失落,便心生一计:别人都说佛陀是全知,我倒要试探一下,用我高明的幻术,在垃圾堆上幻化出供养物来为他供斋。如果他不答应应供,就说明他真的是全知;如果他应允了,就证明他没有神通,不是全知,戏弄一下他想必也无妨。
若能在佛陀应供的时候,把幻变的清净美妙的东西——包括香喷喷的食物、顶上的宝盖、华丽的宫殿等等全部还原,变为垃圾、废物等肮脏恶心的东西,当场给佛陀一个难堪,向世人证明佛陀没有神通、没有威力,赶不上我的禅定之力、神变之功,就能降低佛陀的威望,抬高我的身价,那是多么好的事啊!
打算一番之后,他便去到释迦佛跟前,邀请释迦佛道:“您明天中午能否屈尊到我的宫殿来应供呢?”面对他的邀请,释迦牟尼佛一言不发,这也就表示默许了。
魔术师当即心花怒放,自以为佛陀已经中计,明天中午就可以欺负、耍弄一下佛陀了。
魔术师走后,目犍连尊者提醒佛陀道:他是著名的魔术师,精通各种幻化,他会施展法术来戏弄僧众的。
佛陀回答说:你放心,不用怕,我会把握时机和分寸!
魔术师回去后,便在一个肮脏不堪的垃圾堆上,用魔术变幻出金碧辉煌的宫殿,令人垂涎的食物,舒适庄严的宝座,五彩缤纷的花园,甚至包括穿白色衣服的五百个侍者等等,随后又用神变把幻化的东西变回去又变回来。看到自己任意变幻的高明技巧,他不由得洋洋得意起来。
但他又转念一想:不对,包括四大天王天等在内的天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恭敬有加,佛陀应该不是普通凡夫,这种做法恐怕有失妥当吧!
想毕,一种强烈的后悔之意便涌上心头。他当即决定把幻变的景象恢复原状,但令魔术师懊丧不已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地使出浑身解数,却再也无法让自己变幻的事物消失了。
魔术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变总是任运自如、随心所欲,如今却如此力不从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术师硬着头皮赶到佛陀的住处,去完成迎请佛陀应供的承诺。
王舍城的众多婆罗门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罗的诡计,便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看;而众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见识一番跋陀罗想以何等伎俩来戏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服跋陀罗的。一时间,整个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魔术师不但没有戏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忏悔道:“我本来准备用幻术来耍弄您,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当我想把幻变的东西恢复原貌时,却怎么也无法成功。我在此向您忏悔,请原谅我的不恭。”
释迦牟尼佛平静地告诉他:“没有关系!所有众生的受用都是自身业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种幻象,诸法都是各种因缘幻化的。请用你幻化的食物、饮料供僧吧!”原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对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们无中生有——由假的东西变成了真正的东西。
随后,佛陀与众眷属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饮食。在大家饱餐一顿之后,佛陀又为诸众宣说了佛法,众人皆大欢喜。
举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存在;我们认为有的东西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很美的,事实上不一定很美。因为有了无明的遮障,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证据3、21世纪的新发现
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匀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和亚夸克。
在夸克的概念当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虽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子还没有正式发现;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
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分散的时候,这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空。
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
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
“场”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选自《慧灯之光5—般若心经》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