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第九十二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部分,共同加行当然是要让我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生起想要获得解脱的心,这是觉悟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对于轮回没有一个真实的认知,那么轮回的现相就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或者以前已经产生了错觉,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会耽著轮回,认为轮回有真实的意义,觉得轮回是我们可以继续待下去的地方,只不过我们待下去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业,可以让它变成更好一点,或是可以让自己转生到更好的地方。这些都是对于轮回的错误观念。
前面我们学完之后,能够对于轮回的本性进行一个彻彻底底的大的起底,对轮回的本性大起底让我们知道了这个轮回的确是一个火坑、罗刹洲,没有丝毫可贪恋的地方。它不是口号,而是通过很多实际的情况让我们了知轮回。比如说前面观修的无常、观修的轮回痛苦、观修的业因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宣讲和观修之后,我们对于轮回的真性真正就了知了,的确不是我们应该待的地方。产生了这个厌离之后,我们就进一步了知了有一个解脱道可以获得涅槃,可以息灭轮回的过患,然后获得真实的解脱。不管是小乘声闻的解脱、缘觉的解脱,还是大乘的佛的解脱,获得任何一种解脱都可以彻底远离轮回的过患、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恒时的安乐。
这就是前面我们学共同加行的时候从内心深处必须要生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说我已经听过了,不是说我已经修过了,而是听过了、修过了知后,要在内心当中生起来前行里面告诉我们的应该生起的这种觉受,或者说这种感觉。
因为我们的心如果没有生起厌离轮回、追求证悟的这种心的话,那么我们心里深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耽著轮回的思想占主导,还在不断的觉得轮回有安乐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真实的去生起来的话,仍然对轮回抱有幻想,那么这种对轮回抱有的幻想其实就是以前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了无数次已经受尽了所有的痛苦,如果按照这种心态发展下去的话,以后还会无尽的、无始的,或者没有终结的方式在轮回当中继续的流转、继续的受苦。
它是根本看不到尽头的,没有一个尽头可以让我们在某一世当中轮回自动的就终止了,这个是不会的。我们必须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了知轮回的过患,生起出离心,然后生起想要解脱的心。这个是非常关键,我们自己的主要方向就朝觉悟方面去努力了。当然在这个修行觉悟之道过程当中,我们还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一段时间,还会投生轮回,但是在轮回当中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以前不了知实相,就是缘着错误轮回的幻相开始分别、开始奋斗。
现在虽然身体还在轮回当中,但是我的心已经开始逐渐逐渐朝向觉悟之道、朝向解脱之道开始努力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的方向它已经确定了。所以说这个必须要经由生起出离心就是四加行的观修来引发的。
当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要修四加行呢?那也不一定。因为有些人前世可能修过了,今生当中可能一个因缘触动,他可能就不用怎么样去观修,就能够生起,他对轮回就是没有兴趣,这个也有。但是大多数的有情都需要通过四厌世心的方式来观修之后来引起这样一种真实想要求解脱觉悟之心。这个就是共同加行当中的一部分。如果要解脱的话必须要依止一位有经验的善知识,这是依止上师的必要性。因为只有他才有经验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
善知识不能说一个名相上的善知识,随随便便找一个觉得不错的人他就是善知识,是不是一个皈依很多年的居士他是个善知识?或者一个出家人就是善知识?这个不一定,善知识有善知识的法相,所以说我们要依止一个善知识不是说看他皈依的、学习的或者说出家了多少年,也不是看他名声大小、他的高矮胖瘦,这些都不是参照的标准。
参照的标准就是他有没有一个想要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或者他作为小乘的善知识来讲有没有出离心?他自己有没有清净的戒律?他懂不懂小乘的教法?这些都是主要的参照标准。
大乘的善知识有没有菩提心?懂不懂大乘的教言?自己安不安住在菩萨的律仪当中?如果是个密乘的善知识,他自己对于灌顶、对于誓言等方方面面是不是已经掌握了、通达了等等等等。这些就是在上面的依止善知识这一科判当中讲得很详尽。
为什么要讲?就是让我们去学习、参照,拿这样的标准我们就去观察,这位上师他是不是具有这个条件?那个上师是不是具有这个条件?如果是具有了我们就可以依止,那么不具有我们就不依止,可以选择别的。因为只有上师才能引导,所以在这个地方不能够马虎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那么依止善知识之后我们就决定依止上师,那么依止上师是干什么的呢?依止的这位上师不是专职给我们打卦的,有什么事情找上师给你打个卦,你的事情这样这样。我们觉得很可靠,觉得这个上师很不错,因为解决了我的实际的很多问题、困惑,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东西。真正的上师善知识他要引导你解脱,打个卦或给你处理这些棘手的事情,不是上师主要的工作。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导你真实的对于解脱方面哪些是最主要的,告诉你修行的教言,或引导你怎么样去修行,怎么样去安住在觉悟之道,这是他主要的工作。
其实我们了知这个之后,也可以不断的思维,因为我们内心的思想当中总是有些时候把上师善知识当成一个依靠。今生的依靠也好,或者说麻烦的解决者,我们可经去找他处理很多的麻烦。有些时候就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或自己很多的烦恼心事,好像上师是个可靠的人,给他讲一讲就舒服一点。这些其实在解脱道当中的话这些都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就把这个当成主要的了。上师给我们讲法好像就不重要,觉得给我讲法这个无所谓,但是我这个是真正的上师,因为我经常可以见得到,我经常可以打电话、我经常可以找他打卦,什么事情好像我都可以在他这找到一个什么答案一样。
其实有些时候这个从它的方向上来讲是一个错误的。因为我们把主次搞颠倒了,这些最多是他的副业,他的主要的事情,就是引导讲法。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我们的相续,只有依靠法这个道才可以获得觉悟之道,才可以到达觉悟。而通过其他的给你解决一些小麻烦这些不能,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在学习完之后我们应该知道上师他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导我们解脱。那么我们依止上师是干什么的?也是为了寻求觉悟之道。所以我们应该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把觉悟之道正法的法义该听的听、该思维的思维、该观修的观修,我们的注意力在这上面那就是正确的方向,至少我们的定位是定准了。如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定位都没定准的话,那么要走上真实的觉悟之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校正。如果我们在学完之后一下子就能够找准定位,依止上师就是为了解脱的,就是为了学法、求法然后修法,通过这方面来解脱。上师在法上面应该是给我们最大的帮助,不懂的给我们讲,然后有疑惑的遣除疑惑,然后指导我们观修,在调伏我们心相续上面应该是主要的工作。
这个学完之后,上师给我们传的解脱道第一个就是皈依,皈依的正法上面我们已经学习完了,学习完了不一定就是已经圆满了,学习完了只是知道了怎么样学皈依、修皈依的方法。学完之后下来了我们还要不断的去缘皈依的引导当中的内容不断去观修作意,座上、座下反反复复的去串习皈依的要义,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发殊胜菩提心
不共内加行
今天要学习的是第二个问题,上堂课我们学完了上师对于修菩提心的修法比较重要的开示,一堂课讲完了。今天我们是发菩提心的正文开始,第二个科判是发殊胜菩提心。
发殊胜菩提心前面有一个顶礼句,顶礼句是这样的: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
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首先是顶礼大恩上师,顶礼自己的上师。华智仁波切通过这个偈颂来顶礼他的根本上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偈颂来顶礼对我们有恩德的这些上师们。
他顶礼的方式是从上师他具有的符合大乘的体性的功德来做顶礼的。那么怎么符合大乘的体性呢?第一个就是大智慧,第二个就是大悲心,第三个是智慧方便无二。
那么大智慧是什么呢?“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现前胜涅槃这个涅槃的意思就是寂灭,涅槃就是寂灭的意思。有的时候讲涅槃就是圆满寂灭,就圆寂的意思。有的时候说这个人圆寂了、涅槃了如何如何。有的时候说这个人去世了。
但真实来讲这个所谓的涅槃就是圆满和寂灭。圆满什么呢?圆满该圆满的功德。寂灭什么呢?寂灭该寂灭的过患。所以说所有的功德圆满了,所有的过患寂灭了这个叫做涅槃。
那么这种涅槃通过什么来获得呢?以大智慧。因为我们不涅槃主要是有障碍,人执、法执这些。那么怎么样才能对治障碍而获得涅槃呢?必须以大智慧,如果是人执,那么就以人无我空性的智慧来对治。如果是法执,通过法无我空性的智慧来对治。
像这样他就通过空性,这个大智慧主要是指空性。那么通过空性的修行和证悟寂灭了人执、法执,从而也寂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寂灭了获得暂时的解脱,所知障寂灭了获得究竟的解脱,就成佛。所以说这个就是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这个是从空性来寂灭相续当中的障碍和烦恼获得了寂灭的果位。
“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然后第二个体系大乘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大悲心,前面是大智慧就是空性智是大乘道一个核心,第二个核心是大悲心。大悲心住于轮回中,他虽然自己的所有的过患寂灭了,所有的功德圆满了。按理来讲,他所有的自利已经达到究竟,那么从有些人的说法来讲,他人生已经达到巅峰了。达到巅峰之后他就可以受用这种功德,他没有烦恼也很多功德现在他可以受用。
但是从佛陀或从大乘道的侧面来讲的话,获得自我解脱不是他的终极目标。通过大智慧现前胜涅槃只是他更好利益众生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所以说大乘道的最终极的思想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就是利益有情,利益一切众生就是他的终极思想。
那么要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终极思想必须要让自己的能力达到极致,而通过大智慧现前圣涅槃这个就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我的终极目标是利益所有众生,而为了达成这个终极目标我必须要现前涅槃。
所以说大乘道的核心是利他的,一定是利益众生的。而成佛只是为了利他的一个手段一个方便,为了更好的利他我一定要成佛。
所以大悲心它是大乘道的一个核心思想,因此说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他虽然出离轮回了,他已经究竟的出离轮回了。不管是粗大的轮回还是最微细的轮回,也就是说不管是分段的生死还是变异的生死,像这样他两种生死两种轮回都远离了。
但是他因为修了圆满大悲心,在成佛的时候大悲心也同时圆满了,所以他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安住在涅槃的寂静的果位当中——你们轮回众生苦就苦和我没啥关系,我的这个事情做完了,你们随便怎么苦没什么关系。这个不会的。
所以说他获得涅槃之后他的大悲心就一定会重新又回到轮回当中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回到轮回当中来引导众生出离轮回。因为他如果是住于自己的境界不和众生接近,他不转生到众生当中那是没办法教化的,教化不了的。
所以他现前法身之后要通过法身当中显现报身和化身来利益其他的清净和不清净的众生。所以他就通过大悲心催动了他要重新的住于轮回,这个叫做倒驾慈航。平常我们讲倒驾慈航就是这个意思。
他通过大悲心在不断的在轮回当中投生,如果是以佛的身份可以度化众生,他就显现佛的身份,比如说释迦牟尼佛;那么如果是以菩萨的身份能够更好利益众生他就显现菩萨的身份,比如说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如果是以别的出家人的身份他可以的话他就示现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像这样他们就通过这样身份;如果以居士的身份利益众生他们就显现居士维摩诘等等;或者乃至于他可以用一个总统的身份利益众生他就显现总统;如果觉得用明星的身份可以利益众生他就显现明星的身份等等。反正他的智慧圆满之后悲心就观待所有的众生、这么多众生。
所有众生,有些众生的根基圆满了,有些众生的根基还不圆满,有些甚至于和佛还没有结缘,那怎么办呢?那就示现一个最能够让他能够种善根、能够成熟的方法、一个身份,然后示现各式各样。因为众生的需求他的根基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所以说他如果只显现一个,比如说我就显现释迦牟尼佛。就显现释迦牟尼佛有些不是以佛身得度的,或他福报不够见不到佛,那没办法了。
所以就可以把这个标准降低一点,别的修行者,或者再降低一点就显现一个老百姓,显现一个明星的样子、老百姓的样子走到哪个地方都是若干个粉丝怎么怎么样。
其实这些人在他们眼中他就是一个明星,但是实际上他是菩萨身份的话 也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和他们结缘。而且这些人他对于这些明星他是一种欢喜心、靠近的心,其实这个就可以和菩萨结缘,结下一个因缘,以后就便于调化。
至于这些当中哪个是哪个不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个是信佛的明星他一定是,那个明星绯闻很多,他一定不是,这个我们也确定不了,这个也不一定。到底谁是谁不是我们凡夫人的肉眼凡胎那是看不到的。但是这种是肯定有的。
所以说他会这种大悲心住于轮回当中来帮助,他回来干什么?他自己出离了,他再回来带人走,再把这些人带到解脱道。所以说他就会一次又一次的返回来,他即便是像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知后,有些经典当中讲释迦牟尼佛成佛,已经在菩提树下八千次示现成正等觉了。就是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已经示现了八千次,所以早就已经成佛了。
这一次三无数劫的苦行,都是在我们面前这样示现,又示现一个三无数劫成佛然后怎么样,又示现一个从发心开始等等等等。他就这样往来轮回不断的牵引众生,不断的牵引众生,不断的让他们获得觉悟之道,这个地方就是讲大悲心住于轮回当中的体现。没有什么疲厌的,疲厌的因缘在大智慧当中已经消尽了。
所以,为什么他可以往来无厌呢?无厌倦的原因是什么?那我们来几次我就烦了,对不对?我作为为一个导游,把这些人带到那去,天天都是这个风景,我自己都烦了。但是他不会烦,为啥不会烦呢?因为烦的因早就消尽了。在大智慧中把所有的障碍、习气全都消尽了,剩下的就是大智慧和大悲心了。
所以,他会通过各式各样方法,这条路他已经走了无数次,把无数人接引到了佛地,但是他就是永远不会厌倦,就是他大悲心的体现,这就是佛陀真实的体现。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我们大乘道的核心当中,我们现在要所修行的法当中,第一个要修大悲心;第二个要修大智慧要修空性。这两个是成佛的大乘的核心道,是这样一种原因。
然后第三个是“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如果有了大智慧,有了大悲心,他就决定有善巧方便,大善巧。大善巧就是智慧和悲心无二无别,这个叫善巧方便。他通过这个善巧方便就能够证悟轮回涅槃无二无别。其实这个巧方便和轮涅无二,其实就是把前面的大智慧和大悲心无二无别的体系再安立一下,他除了大智慧、大悲心之外也没有别的善巧方便。他如果有了大智慧、大悲心就一定有善巧方便的。
只不过前面是分开讲的,第三个是综合起来再说一次。所以,他就是证悟轮回涅槃无二无别,没有离开轮回的涅槃,也没有离开涅槃的轮回。所以,像这样他就通过善巧方便来证悟了,那么这样佛陀一般的。因为前面讲了大智慧现前胜涅槃,这方面只有佛功德才具备,其他的没有。
所以“无等上师”这样佛一样的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我恭恭敬敬的顶礼。一方面是顶礼,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所忆念的上师功德也直接和大乘道相应的。他是通过以大乘道的方式来忆念上师功德。我们在顶礼的时候,其实也是相应了大乘道,相应了大乘道的核心,——大智慧和大悲心和大善巧无二无别,这样又顶礼了上师,又忆念了殊胜的正道。所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恭恭敬敬顶礼。
顶礼的意思也是加持我们,我们马上要学菩提心了,马上要进入大乘道的核心---菩提心。所以,祈祷上师加持我在修学大乘道的时候,通过你的殊胜加持让我能够相应于大乘道,让我能真正的直接的安住在最明确的大乘道当中,我对大乘道的认知一点都不迷惑,一点都没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所以说能够准确的学习到大乘道,掌握大乘的扼要、大乘的核心,那么就是最关键的,也就是加持我们对菩提心的重要性完完全全的认可,完完全全的认知,也让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很快的可以生起殊胜菩提心。
下面看正文,第二个科判是五个不共加行的第二个加行: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这个是趋入最胜大乘的---发殊胜的菩提心,最殊胜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一方面这个觉悟之心是让自己觉悟,第二个是让众生觉悟。这个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嘛,觉悟之心。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获得觉悟,那么我要觉悟。因为我觉悟了,才可以让众生觉悟,就像释迦摩尼佛他老人家觉悟了,他才会告诉我们觉悟之道,让我们觉悟。所以,这个菩提心是觉悟之心。
我们说发菩提心,它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一种善心,善心一般善良的人都有。一个人做了善事我们说:这个菩萨啊,大菩萨啊,如何如何。那么是不是菩萨要看他有没有菩提心,不是善心。善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是一个纯善的心,非常非常纯净的善心。但是基础的善心不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一定是善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菩提心大,善心小,大可以包小,而小不能包大。这样的菩提心是很清净很究竟圆满的善心,但是一般的善心不一定是菩提心。
那么趋入最胜大乘很重要,这个是属于大乘道的核心。大乘道的核心为什么是菩提心呢?有的时候我们说菩提心好像就是我们在修法之前要想一想利益众生,其实这个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也有胜义菩提心,它就是把所有的大乘道包完了。
不管是世俗方面的,还有胜义方面的,他都包含完了,这种心心所的世俗菩提心,还有无分别智慧摄持的胜义菩提心都完全包含了。然后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也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下面我们要讲。所以,这个菩提心其实是整个大乘道,它是核心也好或者是整个大乘道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要生起这个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一方面很多的修法包括我们平时修的大中观,或者唯识等等,其实都是属于大乘的修法,大乘的见解。还有我们说六度,布施度这些其实也是属于能够成佛的六度的资粮。
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假如说我没有菩提心摄持,我这个布施就不能够称之为布施度了,它就是布施的善法而已,他不能称为布施度,它度不了,它没有办法到彼岸。所以,怎么样才能到彼岸呢?就菩提心摄持,世俗菩提心摄持,这个布施能够到彼岸,那叫布施度。然后胜义菩提心摄持呢,布施也能够到彼岸,它也是一个度。但是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它只能叫布施的善法,它不能叫布施度了。持戒度、安忍度都是这样的,所以,这方面也是有它自己严格的标准。
那么有了这个菩提心,我们就可以趋向于大乘了。我们所修的所有的法都相应于大乘道,我们所有的思想、行为,包括行住坐卧在内都和大乘道相应。所有的这些看似无记的法都可以成为成佛的因。甚至于后面还要讲,如果你的菩提心特别的清净的话,即便是表面上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也可以被菩提心摄持,成为大乘道的资粮,这个就是叫殊胜菩提心。
为什么叫殊胜呢?和别的善心一样了,和别的善法一样了,就不能称之殊胜了,它殊胜是全方位的殊胜,而不是说名词上的殊胜,或者某一个侧面的殊胜。它的因殊胜,它的果殊胜,他用菩提心摄持的所有的修行都是殊胜的。菩提心摄持呢,表面上的恶业转成成佛的资粮,表面上的无记业成为成佛的资粮,当然其他方面的善行也可以成为成佛的资粮。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能不能成为大乘道呢?全部完完全全的决定我们于内心当中是不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来修行。否则如果这个菩提心没有的话,即便是我们读的大乘经典,但是大乘经典永远不会变,这个法本身是大乘,但是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什么心呢?是自我解脱的心吗?还是说是一个世间的心呢?像这样,你如果是世间的心来读大乘经典,那么这个功德就变成了世间功德了;那么如果你以小乘自我解脱的心来读诵,就变成了自我解脱相应于小乘的善根了。
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的话,平常修的密法大圆满啦,没有菩提心,如果以小乘发心来修,那可能成为小圆满了;如果以世间的心来修,那变成世间圆满了。没办法变成真正的大圆满。那么大威德也是变成小威德,或者变成世间威德都有可能的。
所以,像这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到底有没有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像种姓一样,如果有菩提心就是大乘种姓,如果没有这个就不算是。所以这个至关重要。很多人都在修行,都在缘大乘的经典在读,然后再得这个灌顶,或者修生圆次第。那么所修的这个法到底相不相应于成佛之道?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密宗?要看我们内心当中有没有这个菩提心的基础。那么如果有了生起来了,那就所有的大乘就是大乘,密乘就是密乘,肯定是这样的,它就是大乘道的共同基础。
如果有了知后大乘道大乘显宗大乘密宗,都变成了大乘道。当然这个大乘摄持的是不是密宗道呢?还要看你的见解是不是密宗见。如果说是有了密宗见,就变成密宗。如果你还是通过显宗的见解摄持,这个密宗的仪轨也会变成显宗的一种修行方式,这个是很重要的。
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这一品就是三个大的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修四无量心,这个四无量心和菩提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前因和后果,或者方便方便生或者前因后果。也就是在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之前,这个四无量心就变成了一个前行,它是菩提心的前行,菩提心的一种基础。
首先我们要修菩提心之前,要把四无量心修好作为一个过渡。四无量心修好了,在这个四无量心的基础上,再来发菩提心,就很顺畅了,该扫除的障碍扫除了,该具备的一种顺缘具足了(修行方面)。然后再来观修菩提心的正所缘就很容易生起来。
所以说在《心性休息》当中第七品讲四无量心,第八品就讲真实的菩提心。在咱们这个《菩提心》当中,前面部分是四无量心,它没有单独分,它就在发殊胜菩提心的引导当中,就把四无量心和殊胜菩提心从第一个和第二个科判来讲的。所以第一个是修好四无量心;第二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发殊胜菩提心,修菩提心;然后第三个就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它有愿菩提心,有愿菩提心的戒律,行菩提心有行菩提心的戒律,这个叫学处。这个必须要守持的。这个学处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坚固菩提心,因为你发了这个菩提心之后,你还要去守护相关的学处,那么把这个学处守好了,其实就能够让我们的菩提心更加的稳固、更加的增上。
第一个就是修四无量心,下面我们要学习四无量心。前面讲,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前行。所以我们应该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要像对待菩提心一样去重视这个四无量心。如果它修好了,后面就容易修好。这些修法基本上来讲都是次第的一环扣一环,前面的修不好就会影响后面修行的质量。如果前面这个认真对待修好了,那么后面这个也容易修好。就好像共同加行修好了,你就容易修不共加行。
四无量心有很多种,大概我们可以分为三种四无量心。第一种四无量心相当于世间的四无量,还有世间的四无量心?我们说有。世间的四无量心就叫做四梵住,梵就是梵行的梵。这个四梵住也是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是只不过这个四梵住的四无量心,也没有出离心摄持的,也不是菩提心的前行,它就是四种比较清净的心,也就是说这个是属于禅定当中的一种。如果把这个四梵住的四无量心修好之后,可以生梵天,它是梵天的因。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生梵天的话,第一个你要修这个禅定,比如说一禅、二禅等等这个,色戒定要修。第二个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修,它名叫四梵住嘛。
为什么叫四梵住?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清净行叫梵行。所以说这个梵天其实已经离开了欲界的贪欲,是比较清净的果。在色界天也没有男女相,也没有像欲界的男女、淫欲等这些都没有的,所以他是很清净的。那么他的果清净,他的因必须要清净。第一个禅定本身清净,第二个四无量心这个是很清净的。还有修十善这些都是很清净的心的。
所以,第一个就是讲,这个四无量心有些时候出现在禅定当中,我们说这有四无量心一定是菩提心的因,那不一定。因为在世间当中有一种四无量心,它是成为梵天的因的。梵天没有出轮回的,他比欲界高一些,但是还是轮回当中。所以,这个就是讲到四梵住四无量心。
还有第二种是小乘当中也有四无量心。小乘当中也有吗?也有。只不过小乘当中的四无量心不是说像我们一样,是为了要成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他不是,他就是为了自己解脱。为了自己解脱,他把这个当成净治自己相续的一种修法,因为小乘的修行者也是善良、慈悲的,他的心量也要广大,只不过他没有广大到大乘的高度,他比四梵住要高,但是他比真实的菩提心的四无量心要低。因为他的目标就是为了自己解脱,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所以他也要修慈悲喜舍。他有四无量心,但是他和大乘的是不一样的,他的深度、广度、时间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第三种就是咱们这所讲到的。就是出现在菩提心的场合当中,所出现的四无量心就是菩提心的基础。前面两个不一定,因为他的发心不一样,所以不一定直接成为菩提心的基础。所以,同样的慈悲喜舍,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教授。假如说我们参加一个梵天培训班,你参加这个培训班的时候,这个导师交给你的不可能有说解脱、菩提心内容,不会有。它这个培训班里面就告诉你怎么生梵天的因,你修到一个程度就够了。
然后你如果参加一个阿罗汉培训班呢?也会告诉你四无量心。但是他给你的教授可能也不会出现——你耽著轮回,你修这个生梵天,他这个也不会出现。他也不会出现,你修这个可以发大心成佛,也没有。他就相应于自己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的那部分的教授,他一定会讲。
那么如果你参加一个成佛培训班呢?这个时候又出现四无量心,这个老师告诉你的四无量心的教授,他就完全的按照大乘方面去引导了。他也不会告诉你,你修这个生梵天如何如何好,他绝对不会给你提。他也不会跟你提,你修这个获得阿罗汉,他也绝不会跟你提。这个四无量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础,这个他一定会着重跟你讲这个,肯定会讲这个。
所以,咱们这个地方的四无量心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四无量心,就说:你看这里面小乘里面有四无量心,他一定有大悲心、菩提心。那不一定。他虽然出现了这个词,但是他出现的场合不同,他讲解的方式也不一样,也是不相同的。
这个也是麦彭仁波的窍诀,这些相同的词语要看他出现在什么场合,出现在什么的场合就做不同的解读。这个方面就不会对法义产生一个误解,就不会产生颠倒的误解。
丁一(修四无量心)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修的时候就先修舍,为什么先修舍的原因呢?就告诉我们,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最初应该从慈心开始宣说,但这里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按顺序修心的时候,如果首先没有修成舍心,那么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所以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我们平时讲四无量心的时候,都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按照顺序按理说应该先修慈心,再修悲心,舍心应该放在最后修。但是这里面没有。这里面按照实地修持的角度,按照顺序修心的时候,首先应该修舍无量心。
为什么先修舍无量心呢?原因就是说,首先如果没有修成舍心,那么我们上来就修慈心的话,因为我们众生从无始的轮回当中,他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如果现在对我好的人,我首先好东西给他,自动就把这些好的东西,全部给了他涉及。然后我的怨敌,内心当中我就不愿意利益他。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有非常严重的偏袒心。偏袒心就叫做亲疏的偏袒,就是亲怨的偏袒心。就对亲人、对朋友、对我们喜欢的人,这个时候他就是有严重的贪执,愿意利益他;那么对伤害我们的人也是一种偏袒心,就是我们不愿意利益他,巴不得所有的这些不愉快,巴不得所有的这些倒霉事,这些怨敌全部碰上,每天碰到一个。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早就习惯了,如果我们以这种心去修慈心,那可想而知,对不对?你修慈心的时候,当然这个慈心是什么?慈心就是予乐的心,给予安乐这个叫慈心。所以说如果你给予安乐,你给谁安乐呢?当然首先就给我欢喜的人,谁和我最亲近我首先想到是他。
所以如果要修慈心肯定首先是顾及到我的亲戚朋友,但是会不会马上顾及到怨敌?那绝对永远不会。所以这个慈心严重偏颇了,偏颇到你的亲人方面去了,怨敌自不必说了,不认识的人他也不会管。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就是这样偏袒的。
然后再修悲心,悲心也是拔苦的心,拔苦的心叫悲心,要拔除众生痛苦,拔出痛苦叫做悲心。那么如果说带着这种偏颇的心去修,那拔苦拔谁的苦?那肯定是拔我的亲人的苦啊,不认识的人那他的苦和我没关系,怨敌更加不会拔了,最好就把我亲人的苦全部放到他们那去,修自他相换。
像这样这个当然就很自然的就过去了,如果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都这样,如果一旦有能力了还不得了?那肯定会把亲人的苦全部转移到怨敌上面去,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他会出现严重的偏颇。
喜心也会出现严重的偏颇。所以说慈心和悲心就会偏堕于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那么是不是永远不会清净呢?那也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因为他最后还要修舍心,他开始修慈心严重偏颇了,修悲心严重偏颇了,修喜心严重偏颇了,最后修舍心,就发现以前修的不对,那个时候反应过来时候,他最终来讲,如果他修下去,他还会碰到舍无量心,但是前面这段时间的修行,他相当于浪费了。但是如果你先修舍心,那么前面这段时间一开始就入正轨了。
所以,虽然四无量心他不可能永远偏颇下去,因为他必定要修到舍无量,修了舍无量心他就知道,不对,因为这个时候要修亲怨平等,那个时候他就可能懂得调整。但是那个时候去调整,可能还是会走一段时间的弯路,所以这个是没必要的,菩萨们告诉我们没必要。
所以首先修“舍”心,把修行的对象首先确定下来,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亲人、怨敌、还有不亲不怨的中等人,这个时候首先把他们修平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修了慈心那就是覆盖一切众生了,我的悲心覆盖一切众生了,我的喜心覆盖一切众生了,这个时候再在这个基础上再发菩提心,那就非常的顺畅。
所以说从修心的侧面来讲,首先是从舍心开始修。
下面开始第一个就是修舍无量心,什么样舍无量心的教言呢?首先是舍心的定义,舍心的定义是什么呢?我们要首先知道什么是舍心?
戊一、修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这就是舍心,所谓的舍,从字面上看就是舍弃对怨敌的嗔恨,也舍弃了对亲人的贪爱。这个贪爱并不是说我们修完舍心之后,一修完之后这个亲人就变成了不认识的人了,就变成完全没有情感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断除贪爱的意思是太过分了,因为我们在对待亲人和对待怨敌的时候,他是很过分的状态,怨敌也是很过分的去嗔恨,亲人也是很过分的去贪爱。
有些时候在这样思想之下,对我们伤害的怨敌,我们对他的看法,他有功德,他虽然是一个好人他有功德,我们也是忽略了;但如果我们的亲人既便有过患我们也是很容易去包庇啊、偏袒啊。所以说在这个心态上面我们是比较过分的。所以我们需要断除对怨敌的嗔恨,也要断除对亲友的过分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中等人,中等人就是不亲不疏的人,不亲不疏的人也要修,但是这个稍微容易一点,观待起来的话,相对而言稍微容易一点。
因为亲人和怨敌是偏的厉害的,而如果我们把怨敌的嗔恨和亲友的贪爱,如果我们平衡一点的时候,中等人还是比较容易修的,这里面没有提中等人,但中等人也是在咱们所修持的一切众生这个范围当中,“而对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当中包含了无亲无怨的,不认识的,或者说关系一般般的,像这样的中等人。
最后要达到什么,无有亲疏。没有过度的亲,也没有过度的疏远,疏远就是中等人和怨敌是很疏远的,所以达到无有爱憎的平等心,这个就叫做舍心舍无量。
(大多数的薄地凡夫)对现世的父母亲友等自方的有情极其贪著、对怨敌等他方的有情嗔恨难忍,这实际上也是未经观察的过患所造成的。
这句话就把我们的毛病完全就点出来了,大多数的薄地凡夫对现世的父母亲友,当然每个人他自己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一生当中可能对父母没什么感觉的,但是他对父母没有什么特别的耽著,他可能还有其他的朋友啊、子女啊、恋人啊,这些方面可能他也有极其执著的,所以不管怎么说反正是亲戚朋友这方面,自方的有情极其贪著。然后对怨敌方面,他方面的有情嗔恨难忍,这些都是极其过分的、过度的。
那么这个引导文,这个修法就告诉我们,从原理上就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亲人不能够过度的耽著,然后对怨敌也不能够过度的去嗔恨的原因,为什么要对他们修平等,给我们讲一些实际的情况,告诉我们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样过分的贪嗔,然后降低。
也就是说过度的贪欲,过度的执著把它拉低一点,然后过度的嗔恨,这个方面很讨厌众生就把他抬高一些,所以这个方面一高一低之间就可以达到一种平衡,平衡之后我们再修慈心的时候,那就基本上对所有众生就是平等去对待了。为了后面真实的平等的慈悲心做一个修行,做一个铺垫。
这个方面实际上是没经观察的过患,我们众生只是看到了今生,只是在今生当中:噢,这个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怨敌,他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当中,然后给我们造成了这方面的思想。那么这个舍无量心修行的原理,就是把这个关系链拉长,因为如果不把它拉长的话,我们很难从这里面找到一个快速有效的平衡的方法。
但是有一个方法是什么?就把这个关系链拉长,把亲人的关系链拉长,拉到前世,放到前世去看,放到后世去看,然后把怨敌的关系链也拉长,拉长越长越好。拉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所谓这一世当中,当前我们所执著的,当前我们所嗔恨的,把关系拉长之后,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他的心态就会趋于平衡。
就好像有的时候我们现在的世间当中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也是一样的,有些时候这个国家我们好像觉得喜欢的不得了,但是你把关系拉长之后,在退回去几十年,好像也不是那样的。以前特别特别关系好的国家,现在来讲又变成关系很差的,又可能再过段时间之后,又变成好关系了。
所以如果我们只盯着眼前这个关系的话,我们觉得很欢喜这个国家,或者很讨厌这个国家,但是如果你把关系链一拉长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历史长河当中,很多关系是不断变不断变,以前很好两个国家,现在变成了很差的关系,那么现在很差的关系再过段时间,又变成很好的关系。像这样的话,就是这样不断的变不断的变。
所以说我们和怨敌、亲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不把这个拉长的话,你是发现不了的,这个就是站的高看的远的好处,这个引导文就引导把我们的思想拔高了知后,再去俯视这个关系,俯视这个关系之后,很多细节就一目了然。但是如果你在地下你看不到,在地下你位置低了你看不到,你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些东西,只能看到眼前的亲人啊、怨敌啊这些东西,你看不远。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智慧拉高之后你再去俯视,把这个关系链拉长之后,很多很多重要的东西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这一段的引导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我们,现在的怨敌也是暂时的,现在的亲友也是暂时的,下面我们就看到底是怎么样分析的。
事实上,现在的这些怨敌,在往昔的生生世世当中也曾经做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也是无法想象的。
首先观察怨敌,怨敌对我们而言非常恨的,有些是恨的不得了的,有些是中等恨,有些是不悦的、不高兴的一些、不喜欢见到的这些,这些其实都是属于那种轻度怨敌。我们说轻度污染、重度污染,这些轻度的怨敌、中度的怨敌,还有高层次的怨敌,很严重的怨敌,也有这些。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怨敌,在往昔、在以前、在前世,生生世世当中其实也曾经做过我们的亲友而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以前这个怨敌就和亲属一样也是互相帮助、互敬互爱这样的,所做的饶益也是无法想象的,对我们做很多很多饶益。
所以说在修持这个舍无量的时候,我们要把以前这些怨敌做过我们亲友这个必须要拿出来,把这个事实要翻出来,然后把它放大,放大之后这样修法这样观修的方式,第一个它也是事实,因为这个事实我们是看不到,但是佛陀的遍知是能够完全了知的。所以说一个明眼人,他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就是说现在这个怨敌其实在过去生世当中,他是成为我们的亲友而互助互爱的,互相做的饶益也是无常想象的。
所以我们把所有的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也是这个原理,的的确确是做过投生过,但是我们把这个关系忽略了,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关系就是这样,以前好的不得了的时候,互相帮助互相饶益,但一旦有一个小事情反目成仇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好处一笔勾销,全覆盖,然后把这一个问题全部无限放大,然后最后就无法调和了。
但是有些时候如果换一个侧面来看,如果两方面都能换一个侧面看,其实这个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导致的现在的不愉快,但以前互相之间有那么多的互相帮助利益啊,如果就把我们的眼光就把这个放大的话,其实现在眼前的这些小事情就很容易忽略掉。
但关键就是众生愚痴嘛,我们愚痴呢,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成为了情绪的奴仆,所以说以前做了很多的饶益我们就一概的一笔勾销了,但是一点点的不饶益的事情,马上就把这个放大了,这个是我们自己的众生的毛病。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对治这个毛病,就是把以前互助互爱的这一点、这个事实,我们去把它重新翻出来,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把它翻出来,翻出来之后把它放大,放大之后其实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其实这些怨敌这一世是怨敌,但是前一世、生生世世当中也曾经无数次做过我的亲友的,以前我们关系是很好很好的,所以就把这个多观想多观想之后,对怨敌的恨,嗔恨就逐渐逐渐弱了。因为我们心的特征就是这样的,你越想这个人不好,然后你对他不高兴的心就越严重,你越想这个人的好处,你对他的恨意慢慢慢慢就越来越少了,他就越来越清净了,这个就是我们的心的特点。
而佛陀就是要利用、使用我们这个心的特点来调伏我们的心,怎么样调伏我们的心呢?就是要思维这个怨敌以前是我的亲友这个事实,然后把它不断的放大,不断的加强,把它加强,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不愿意去想了,我们不承认了。但是这个时候就让我们承认、加强去观修,不断的观修不断的观修,不断观修之后这个力量越来越强大,所以对他的恨意,对他的嗔恨,对他给我们做的伤害这一点,逐渐逐渐我们就会忘记,是这样一种方式。
这个就是对于我们的怨敌方面通过这个方式来进行消弱,消弱他的嗔恨。
反方面讲:
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许多也曾经成为自己的仇人而加害过自己。
对于亲人来讲的话,要反过来想,反过来想什么意思呢?因为现在我对于亲人是过度的贪爱了,过度贪爱之后,他对我做的很多的伤害这方面我们有可能忽略了,所以也把这个关系链拉长,今生当中的父母、亲友,其实在过去生当中他也曾经转生过我的怨敌,也伤害过我,像这样现在转生为我的亲友。
如果这样想的话,也可以把对于亲友的过度耽执,通过观想这方面事实来打击一下,打击一下之后就不要过度的贪执。所以说有些时候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绪,如果一旦走上极端了,实际上就看不到真实的情况了。现在不是让我们否认亲情,不会否认,因为这个亲情下面我们还要用,用到什么时候呢?用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看,他打的还是亲情牌,仍然打的是亲情牌。
为什么打亲情牌?因为亲情就是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就愿意利益、愿意饶益,但只不过在这个亲人和怨敌的关系上面,太过于严重的偏袒了,有点倾斜了,过于倾斜就导致我们修心的时候,达不到那种标准,达不到要求。所以就通过这样方式,把我们过度的这些,太过于过度的偏袒的亲情,通过这方面来削弱一点。
然后其实我们还是要利用亲情互相饶益的心。因为菩提心就是饶益的心,要帮助的心,我们对谁愿意帮助呢?当然我们对于很亲近的人愿意帮助,所以越亲近的人我们越愿意帮助,所以我们还是要利用我们现在内心当中已经有的这种心态,我们还要利用这个修道。
比如说在另外一套修心的体系当中,七重修心的因果教授,在七重因果教授当中,第一个就要修知母,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母亲,为什么?或者母亲或者父亲这个都是不一定的,如果你觉得和母亲的关系不好,我修不下去换成父亲,如果父亲关系也不好,换成爷爷奶奶都行。反正这个时候首先要这样观,为什么?首先对你恩德最大的,最容易生起饶益心的,把所有的众生把他观成一样,为什么?就要拉近这个距离,就要消除这个隔阂的感觉,这个鸿沟必须要扫除,怎么扫除呢?就是观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亲友。
那么这样观想之后就生起了悦意的慈心了,因为他的关系很亲近,又知母又修念恩,又修要报恩,然后又要修慈心,这个时候修下去之后,他那种慈心就是很悦意很高兴要利益众生的心,这个就是很关键的。你愿意利益他,才愿意为了他们去奋发去修行。
这里面修行的原理,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观呢?并不是要修舍无量心之后,就把亲人当成一个陌路了,这个不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陌路的人,好像从来不认识很冷漠,把我们修的好像一块石头一块砖头一样,最后你修大乘菩提心的人就修成砖头了,那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里面原因是什么,原理我们要搞清楚。过于的倾斜了,所以我们要把它平衡。平衡的方式呢,太贪的人观过患。我们的心的特征就是这样,如果你对于一个对境很贪著,那就要观他的过患。比如说这个出离心,出离心就是通过这样原理,就是我们对于轮回很贪著,怎么办呢?就观轮回过患。你观轮回过患,我就对它没有贪著了,它不悦意,它有过患嘛,不悦意嘛,我就不贪著了。
所以对亲人也是一样,他伤害过我,这方面以前是仇人等等等等,通过这样观修,我们的心就过度的贪执就会消除,消除过度的贪执,但是基本的那种亲情肯定不会让我们泯灭的,因为这个对我们后面的修行还有帮助。所以以前曾经变成我们的仇人而互相加害过自己。
下面讲了引用这些事例、案例来说明:
正如前面圣者嘎达雅那所说的“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嘎达雅那尊者他的前面的公案我们在讲共同加行的时候这个已经讲过了,所以说就像这个公案里面讲的一样,其实这个讲什么,就是说亲怨不定,亲怨是不定的,现在的亲人也许是前世的怨敌,现在的怨敌可能是前一世的亲人。
这个方面如果我们的智慧太短浅,如果我们的目光太短浅的话这个事情就很可笑了,很可笑的。因为,你现在维护的其实也可能就是你前世的父母,前世怨敌的转世,现在你很嗔恨打击的有可能是你前世父母的转世。如果我们的眼光很短浅,我们认为做的是正确的,但是你其实已经错了而且错的离谱,所以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把关系链拉长,拉长往前面观,往前面观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亲怨不定,亲人也不一定一直是亲人,怨敌也不一定一直是怨敌。亲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调换的,这个方面是没有确定的。
既然没有确定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度的去耽著,这个怨敌我一定要朝死里到打,这个方面也许以前他是你的父母,如果你知道这个事实之后你还愿意这样去做吗?那么这个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一定要用尽一切的手段去维护他,但如果你真正的发现,他以前是你怨敌的时候,那么你还愿意这样去做吗?所以既然是这样方面,这样观想的话,就让我们知道亲怨是不定的,既然亲怨不定我们也没有必要这么过度的去执著,过度的执著是因为不了知实际的情况,了知实际情况之后就不会过度的执著,我们的思想没有走极端,思想是处在一个比较清醒的状态,这个亲人以前是怨敌这个我了知。这个怨敌也是亲人那么以后现在的亲人有可能在下一世变成了怨敌,现在的怨敌有可能再后一世就变成了亲友,所以我的头脑是很清醒的,头脑一清醒就容易做正确的抉择,那么做什么正确的抉择呢?我发慈心发悲心,一视同仁,一视同仁之后因为有清醒头脑的缘故,所以后面的修行他就是给后面菩提心主要咱们这的修行引导,主要还是为了一视同仁的对一切众生修起慈悲心,羞慈心、悲心、和喜心,乃至于修菩提心。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偏袒不极端了就没有落在这样极度的情绪当中,因为过度的嗔恨这个情绪,如果我们过度的嗔恨对方再有功德再有理由应该利益他,我们也不会管的,因为他对我的伤害我觉得很重很重。亲友也是这样的,对我们在大的伤害,乃至于有些时候这个伤害后面还要讲,都已经伤害到我们取舍因果,修行的时候,我们还是一味的迁就,一味的迁就,这个时候其实对治它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关系如果我们了知的比较清楚的话,其实非常有利于我们做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佛法他是一个智慧之道,他不是情绪知道,它是智慧之道,而且这个智慧把关系链拉得很长来观察,所以关系链儿拉得越长其实越容易让我们不执著,不执著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头脑清醒就更加容易做这样正确的选择,这个是第一个案例,前面我们讲过,这里面我们也不再讲了。(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