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学习笔记|《佛子行》第1课 Back

学习笔记|《佛子行》第1课






总述《佛子行》的殊胜功德:它是藏传修心法门的殊胜窍诀,是藏传佛教大乘法门的修行精要,对我们自相续的改变有非常大帮助,菩提心也会自然增长。“佛子行”开显了大乘菩萨所应行持的律仪,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后要怎么做、如何以大乘理念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本论宣讲的核心内容。本课以5组颂词开示:

1、总顶礼:顶礼世间自在王——观世音菩萨。(详见颂词1)

2、分别顶礼:顶礼与观世音菩萨无别的上师。(详见颂词2)

3、立誓:佛果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它是由什么因产生的呢?唯一就是通过修持正法而来,由此无诸菩萨造了三十七个带有“佛子行”的颂词。(详见颂词3)

4、入前行法之一:为使暇满人身有意义,应夜以继日地精进闻思修行。(详见颂词4)

5、入前行法之二:为了给闻思修行创造顺缘,应远离贪、嗔、痴的来源——故乡。(详见颂词5)

【课前开示】

1、论典宣讲的必要性。

(1)本论是藏传修心法门中非常殊胜的窍诀。

 1)上师以前讲过很多次。

 2)法王如意宝在世时着重强调这部法,他老人家自己先后听闻过一百五十多次。

 3)它的词句虽然简单,里面的内容相当殊胜,也很深奥。

 4)希望不要轻视,应该反反复复思维。

(2)本法的殊胜性。

 1)是藏传佛教大乘法门的修行精要。

 2)懂得它之后,内心的改变会相当大,菩提心也会自然增长。

 3)即使对内容不太明白,仅仅是耳边听到这种教言,大悲菩提心也会逐渐增长。

2、要求背诵《佛子行》。

(1)一定要背诵《佛子行》,大家应当在诸佛菩萨面前进行法供养。

(2)背诵的利益和功德相当大。

 1)因为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法义的理解跟平时看书完全不同;

 2)在一生中印象也会很深刻;

 3)乃至生生世世在阿赖耶上都种下了极为坚固的菩提种子。

 4)所以背诵极为重要,大家务必要重视。

3、广弘这部经典的缘起。

(1)法王如意宝经常讲,无著菩萨造《佛子行》时有个殊胜的缘起:

 1)尊者造完《佛子行》后,把稿子拿到屋顶上校对,一阵狂风,法本飞扬十方,一张纸都没留下来。

 2)尊者又依照记忆整理出来,如今这部论典已传遍诸方。

(2)本论影响力非常深广。

 1)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萨迦派,都在大力弘扬学习;

 2)汉传佛教的各大城市和寺院,也对《佛子行》赞不绝口;

 3)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的信徒,将其译成不同的文字,纷纷效仿行持……

4、无著菩萨本人非常重视这部论:无著菩萨生重病,给弟子留下的遗嘱就是《佛子行》。

5、以传承上师对本论的重视,来劝导大家要修学此论。

(1)法王如意宝一生中听过很多次,先后听闻过一百五十多次。

(2)像法王那么具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还要再再听受,应该说是有殊胜的密意。

(3)因此,我们应好好修学此论。

 1)一方面要经常闻思;

 2)另一方面也要再三辅导,好好地听,希望法师也辅导这部论典,修学时尽量将里面的法义入于内心。

(4)上师对这部论信心很大,光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包括听传承,肯定也有一百次以上了。

(5)法王如意宝每到国内外任何一处,经常传《佛子行》,加起来有一百多次。

6、《佛子行》对上师仁波切也是个特殊的缘起。

(1)1987年,法王如意宝偕同一万多藏族信众朝拜五台山,受法王之命,上师初次将《佛子行》翻译成汉语,在五台山菩萨顶为广大汉族僧俗传讲。

(2)《佛子行》是上师仁波切给汉地传授的第一部法,以此缘起,开启了上师仁波切在汉地大力弘法利生的缘起。

7、释题:佛子行三十七颂。

(1)“佛子”的定义。

 1)严格来讲,就像《入中论》所言,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

 2)一般意义上讲,如《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轮回中任何一个苦恼众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就变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众生礼敬。

(2)“佛子行”指什么?

 1)指大乘菩萨所应行持的律仪;

 2)发了心后要怎么做?

 3)如何以大乘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作者:无著菩萨。

(1)他也是《入行论释·善说海》、《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的作者,但并不是印度的无著菩萨。

(2)无著菩萨具有大悲心,他的悲心极为强烈,法王曾经讲过,无著菩萨所在的地方,老虎、豹子、豺狼等从来不害众生,经常跟绵羊、山羊和睦相处,有很多慑服众生的现象。

(3)作者教言的殊胜性与众不同,法王如意宝讲过:”多听多读《佛子行》,菩提心会自然而然增长,究其原因,来源于无著菩萨的殊胜加持和殊胜发心。”

(4)《佛子行》在佛教界如是兴盛,缘于作者的不共发心,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应该有一种欢喜心,这样学习才会成功。

9、正论。


【总顶礼】

那莫罗给夏ra雅!


礼赞释义

1、这是梵语;

2、“那莫”是顶礼;

3、“罗给夏ra雅”,是世间自在王;

4、合在一起是顶礼世间自在王——观世音菩萨。


重难点分析

1、观世音菩萨是无著菩萨的本尊。

(1)首先顶礼自己的本尊;

(2)祈祷本尊加持;

(3)以遣除造论和弘扬佛法过程中的违缘。

2、有些史料中说,无著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3、在他所造的论典前面,处处可见顶礼观世音菩萨,让后学者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生起不共的悲心,逐渐成熟菩提心。


【分别顶礼:颂词1】

【颂词1】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科判分析

分别顶礼与观世音菩萨无别的上师。作者赞叹自己的上师,虽已现见诸法无来无去的实相,但仍显现精勤利益众生,故在与观音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前,三门恒时恭敬顶礼!


消文释义

作者赞叹自己的上师,从实相角度讲,上师虽然已经见到了一切诸法无来无去的本性,但是在世俗当中仍然非常精进地利益一切众生。在和怙主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殊胜上师面前,身语意三门恒时不间断地恭恭敬敬顶礼。


本颂重难点

1、作者赞叹自己的上师具足智慧和悲心

(1)从实相角度讲

 1)作者的上师照见了万事万物的真相,虽然证悟了诸法本体远离八边戏论,却不像阿罗汉那样自己融入法界,趋入涅槃,而是现相上仍无条件的唯一利益众生,大悲心非常强烈。

 2)如《涅槃经》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3)《现观庄严论》说:“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因为智慧非常殊胜,故不会沉溺于三界轮回,因为悲心极为强烈,故不像小乘阿罗汉一样住于寂灭。

(2)上师使作者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

 1)作者的一生中,有恩重如山的十位上师、广闻博学的十位上师、无与伦比的两位上师......

 2)然而,使他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师是索南扎巴和仁钦西日,这两位上师与观音菩萨无二无别。

 3)因而作者在此以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地进行顶礼。

 4)这样的顶礼,对生起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

2、宣说观世音菩萨殊胜之功德

(1)观世音菩萨显现为菩萨身份,但佛经中早就说过他是古佛再来。如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2)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广大,汉藏皆具信心。

 1)功德广大:如《普门品》云:“三十二应周尘刹,随类化现救诸难。”

 ①在汉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

 ②在藏地有二臂观音、四臂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这几类。

 2)汉藏皆具信心。

 ①藏地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相当大,有一种说法是:“藏族人从小会叫妈妈时,就会念观音心咒了。”

 ②在汉地,尤其是南方一带,“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蔚然成风,对观世音菩萨信得不得了。

3、以公案说明持观音心咒之功德

(1)从前印度有一位八十老翁,念诵观音心咒一亿遍,成就长寿持明的果位,住世三百年后,肉身直接飞往极乐刹土。

(2)尼泊尔境内有一妓女,舍恶业后,持观音心咒一亿余遍,身体显相为至尊度母,余人皆可亲见。

(3)藏地有一猎人,为净除大恶业,至心诵观音心咒一亿多遍,后来七次亲见观音,命终之后有许多成就相。

(4)若一直下功夫,一心一意地持诵心咒或名号,自相续必定会生起大悲心。

4、教诫我们应希求智慧和悲心

(1)我们应希求智慧和悲心。有了智慧和悲心,就不会愚昧,也不会不度众生。

(2)否则,没有悲心、只有智慧,就像一些大学生或高材生,人虽然很聪明,但不愿意帮助众生;很有悲心、没有智慧的话,想帮助众生也是力不从心。

(3)因此,大家一定要尽力具足智悲,尤其对小孩子,从小就要好好培养。


【立誓:颂词2】

【颂词2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科判分析

开示为什么要造《佛子行》,为令自他获得殊胜佛果,了知如何修持正法,而造此论。


消文释义

作为一切快乐利益的源泉佛果,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也是依靠要懂得如何修持正法,为令自他了解、修持正法,懂得佛法,无著菩萨以大悲心造了三十七个带有“佛子行”的颂词。


本颂重难点

1、“利乐之源诸佛陀”:作为一切快乐利益的源泉佛果,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

(1)“利”解释为增上生;

(2)“乐”解释为决定胜。

(3)龙猛菩萨云:“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

(4)“乐”的区别。

 1)人天福报的增上生,叫做乐;

 2)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决定胜,称为解脱。

2、宣说利乐的源泉——佛果,由什么因产生的?

(1)佛果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唯一就是通过修持正法而来的。

(2)要想获得圣果,一定要修持佛法,这是利乐有情最好的办法。

(3)上师开示:令内心快乐的来源就是佛法。

 1)以己为例:上师讲自己通过佛法帮助众生,不管自己生病还是劳累,都觉得很快乐,去寻找这个快乐的来源,它就是佛法。

 2)以道友为例:

 ①没遇到佛法前,有钱也不行,有条件也不行,反正心里有种说不清楚的痛苦;

 ②通过佛法调服自心后,随时随地都觉得快乐。

(4)如果获得了佛果,有漏的痛苦全部消于法界,而这一切的来源就是佛法,也即《佛子行》中所阐述的道理。

3、无著菩萨完全圆具造论者应具备三种条件

(1)造论者应具备三种条件:登地菩萨、现见本尊、精通五明。

(2)有些论师说无著菩萨完全圆具这三者,而且他的悲心极为强烈。


【颂词3】

【颂词3】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进入论义,宣讲“入前行法之方式”,共分七。本颂宣讲方式之一的内容,“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应该明了暇满人身难得,我们现在拥有了暇满人身,应当让其具有大义。


消文释义

已经获得具足十八种暇满的人身,犹如能度过大海的航船,为了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从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应该日日夜夜精进闻思修,万万不能不懈怠懒惰,精进闻思、修持佛法是佛子应行持的律仪。


本颂重难点

1、具足十八中暇满的人身,具足修持正法的顺缘

(1)未转生到八无暇处而获得了八闲暇;

(2)从自己角度已经具足五种自圆满;

(3)从他缘角度已经具足五种他圆满;

(4)结论:具全十八种暇满的人身来之不易。

 1)依靠它,能让自他一切芸芸众生,从无边无际、被烦恼所缠的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

 2)因此,已获得殊胜微妙的人身,务必要尽心尽力闻思修行,千万不要空耗。

 3)诚如仲敦巴尊者所言:“修法需要闻、思、修结合起来,这是修持佛法的窍诀。”

2、教证说明:人身难得易失,不好好行持善法非常愚痴

(1)寂天菩萨:“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既得此闲暇,若未行此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2)仲敦巴尊者说:“人身非常难得,遇到佛法更为难得,因此千万不要空耗。”

3、怎样才能使暇满的人身具有实义?

(1)做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机会利用起来闻思修行。

(2)如何做:

 1)闻思修行并不是今天闻、明天思、后天修;

 2)而是要像《扎嘎山法》所说的那样:“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这是很殊胜的窍诀。

 3)一边听佛法,一边思维它,思维的同时尽力去行持,这就是闻思修行不脱离。

(3)遣除疑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得了人身以后干什么,甚至有些出家以后还不知道。

 1)出家人以后不用问了,当然是伟思修行,除此以外,没什么可干的。

 2)皈依、受居士戒以后,也是闻思修行,此外没有其他的了。

4、呵责现在所谓有智慧的人的骄傲自满

(1)世间角度没有什么可骄傲的。现在很多人学了一点课本知识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实际从国际上看,现在的课本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2)与佛法相较更没有必要傲慢。学的那些知识非常狭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跟广闻博学,精通五明的大德们相比,现在所谓有智慧的人非常可怜。


【颂词4】

【颂词4】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入前行法之方式”,开示方式之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开示故乡是三毒的根源,我们必须要抛弃。


消文释义

遇到亲方对镜,自己的贪欲心就像沸水一样,翻腾不息;遇到敌方的对境,嗔恨犹如烈火一样,不仅焚烧自己的善根,也会焚烧自他;如果是愚痴,导致自己对于该取的和该舍的都会遗忘。故乡有这么多过患的缘故,真正要闻思修行,最好是远离故乡,到一个寂静的地方,才是佛子应行持的律仪。


本颂重难点

1、故乡是一切贪、嗔、痴三毒的来源

(1)贪心:对父母、亲友、家属等,时时生起强烈的贪染之心,犹如滚滚沸水般翻腾不息。

 1)始终被烦恼缠缚着,想修行也没有办法解脱出来。

 2)世间人彼此贪著特别可怕,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

(2)嗔心:对嗔恨自己的人、抢夺自己财产的人、毁谤自己的人、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炽盛的嗔恨,刹那间焚毁了自己的善根。

(3)痴心: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渐消失,无明愚痴在心的虚空中密布起来。

2、上师谦虚的以自己为例,开示修行最好在寂静的地方

(1)上师说自己本来在寂静地方受了二十多年的佛法教育,应该有一种定力,但也不敢在大城市呆太久,不然,除了做些无聊的事以外,每天没有什么修行,悲心慈心都发不起来。

(2)除非是放生或看病,平时尽量躲避城市,避免自己微薄的悲心和智慧越来越少。

3、贪嗔痴烦恼没有降伏之前,一定要远离故乡

(1)上师开示:无法远离故乡的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1)应该尽量把时间调整好;

 2)断绝一些琐事;

 3)有条件的话弄一个佛堂;

 4)每天以比较寂静的方式来修持一段时间;

 5)或者自己看书,这也是一种远离喧闹。

(2)摆脱不了现实环境的殊胜修持的方便方法

 1)掌握自己的时间;

 2)把握自己的命运;

 3)调整自己的工作;

 4)每天创造出学习佛法的机会和条件。

 5)法王如意宝在美国时讲过:“你们所有的人都到山上去,可能很多条件不允许,但自己可以创造一个修行的条件,这也是远离故乡的窍诀,也是依止寂静的教言。”

(3)远离故乡非常重要,一定要安心住下来

《扎嘎山法》里讲了,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回到世俗的家里去,哪怕得知家人去世,因为自己回去也无济于事,可以为他们念经回向,一定要安心住下来。

(4)前辈高僧大德经常这样讲:远离故乡对修行来说是最好的方便法。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