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法,我还是我……
学佛的人中,或许不乏有这样一类人群——热衷于闻思,四处听法,勤于积累佛学知识,但是上座实修时,就变得兴味索然,进展缓慢,甚至有的人听了很多法,却从未上座实修。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法知识累积了不少,烦恼却似乎没怎么减少。更糟的是,当周围的道友们频频夸赞自己广闻博学时,虽然嘴上故作谦虚,但傲慢心已经不由自主地悄悄抬头,真的以为自己已经智慧超群了。这一切看似完美,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被横空出现的违缘击倒时,才猛然警醒:“原来法是法,我还是我啊!”没有实修入心的那些佛法,终究都只是知识的一纸空谈而已。
1
我们闻思了佛法以后,到底应该怎样做?
潜⼼闻思后不要空⼝虚谈,⽽要解义实修。
超越闻思阶段以后,应立即去修⾏。
闻思固然非常重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辈⼦的精⼒,都投⼊到闻思当中。现在有些佛教徒在学五部⼤论,这本来非常好,但每个⼈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实修,就永远都是纸上谈兵,只懂得道理,⾏为上却⼒不从⼼。夸夸其谈,却从不付诸实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油⼦。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烦恼和压⼒。如果学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解决压⼒、痛苦或焦虑,很多⼈就会对佛法丧失兴趣,并从学佛的队伍中退失。
闻思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像做饭和吃饭,做完⼀顿的分量,吃完以后再去做。如果⼀下⼦做了很多饭菜,吃不完就会变质、浪费,最好现吃现做。修⾏也是⼀样,最好现学现修。修⼈身难得的时候,当所有的思维⽅法都了然于⼼以后,此阶段的闻思就已经到位了。等到修寿命⽆常的时候,再继续闻思,之后继续修⾏。就这样⼀步步交替学修,才是最好的修⾏⽅式。
2
佛法道理已经懂了,为啥还要实修?
烦恼与轮回的习⽓已经在我们⼼里根深蒂固,仅仅懂⼀点道理,并不能推翻我们的不合理观念,所以必须实修。
首先要懂得道理,懂了以后要去修,这样才能消灭烦恼。如果不修,只懂理论,就永远都是⼀纸空谈。遇到问题的时候,起不到作用。就像懂法的⼈也会犯法,不是所有的罪犯都是法盲⼀样,懂因果的⼈,也会做出违背因果的事情。因为欲望的⼒量太过强⼤,在它面前,知识已经⽆能为⼒。
如何让知识与智慧变得更有⼒量呢?那就是实修。
如今很多佛教徒非常功利,供佛、烧头香、烧⾼香,都是有条件的——⼀定要让⼉⼥考上更好的学校,自⼰⼀定要过优越的⽣活等,其实这根本不是学佛。
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与慈悲,⽽不是与释迦牟尼佛谈条件、做交换。学佛的⼈数不在多,学佛者的素质与⼼态尤为重要。即使全世界的七⼗亿⼈都在学佛,可里面没有⼀个是有智慧的,全都是功利主义者,这样学佛对社会有用吗?对⼈类有用吗?会给⼈类造福吗?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学佛,学不学都⼀样。
反之,哪怕七⼗亿⼈当中,有⼀亿的佛教徒非常有智慧、有爱⼼、有慈悲⼼,他们也可以改变七⼗亿⼈未来发展的⽅向,也可以给⼈类造福。当然,如果有五亿、⼗亿这样的⼈,那就更好了。他们可以利用佛陀的智慧,来主导⼈类发展的⽅向,创造更多幸福的因素。不过度地破坏环境、消耗能源,不过度使用没有必要的奢侈消费品,等等。
佛教不会说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释迦牟尼佛在主宰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兴,⼤家就有好日⼦;只要释迦牟尼佛不⾼兴,⼈类就会倒霉。佛教历来认为:因果自负,⼀切的痛苦,都是咎由自取。如果释迦牟尼佛可以让我们⼯作顺利、幸福美满、免遭痛苦,我们根本不需要和他谈条件,以佛的慈悲⼼,他会主动给我们安排好⼀切,世上不再会有穷⼈、病⼈、灾难和瘟疫。但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能⼒,佛陀能做的,是以教育挽救⼈类。他告诉我们各种道理,假如我们在明白道理之后却不去实践,佛也⽆能为⼒。
3
学佛人是如何沦落为法油子的?
如果所领悟的道理没有实地修⾏,就会沦落为法油⼦。
如果修⾏期间有⼀点觉受,便以为万事⼤吉,从此停滞不前,这种感受以后就不容易再找到了。即使找到,都有可能是好⼏天以后,或⼏个月以后,⽽不⼀定是⼏个小时以后了。所以,在稍稍有⼀点体会的时候,立即要紧抓不放,并励⼒串习,不能将其搁置⼀旁,否则它会自⾏消失,就像温室里的冰激淋必须马上吃掉,否则它会融化⼀样。我们的内⼼,像⼀个烦恼的⾼温炉,对空性、菩提⼼与出离⼼的感觉,却像冰激淋,若不及时强化它的⼒度,它会稍纵即逝。
另外,在闻思的过程中,如果⽣起了欢欣鼓舞的感觉,却没有去修,这种兴奋也会衰退。长期学习新东西,却每次都错过了兴奋、激动、震撼的感觉,没有乘胜追击继续修⾏,最后就会沦落成油⼦。
所谓“油⼦”,就是在社会上经历了很多坎坷,经验丰富老道,⽆所不知、⽆所不晓的狡猾者。如果既懂得⼈身难得,也懂得寿命⽆常,菩提⼼也能吹得天花乱坠,却始终不修⾏,没有获得任何修⾏上的体会,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堕落为法油⼦。
很多⼈都是这样,佛教的道理都懂,却根本没有收获和体悟,最后会认为闻思没有意义,从⽽退失信⼼,这是最⼤的堕落。这就像治病的时候抗⽣素吃多了,最后任何药物都没有用⼀样。佛法和世间法其实是相通的。
听了⽆常,若对自⼰触动很⼤,就要立即去修⽆常。修了以后,这种感受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当感受越来越强,越来越好时,我们就⾛上了解脱道。慈悲⼼也是⼀样,⼀听到知母、念恩、报恩,就非常认同,激动万分,此时立即要去修,去培养这种感受。这样感受就会越来越强,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不会消失,并会越来越稳固。这都是过去的修⾏⼈亲身总结出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是⼀个窍诀。
就像从苗圃里买的幼苗,必须马上栽培,它才能茁壮成长,⽽不会中途夭折,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所有学到的,都是全新的观念,所以会感触很深,但所有的兴奋、激动,都是靠不住的。若是听完了却没有修,这种感受不会持续很久,⽽会慢慢消失。要想让它⼀直存留,就要去培养。
虽然我们常常把闻思修挂在嘴边,但只闻思不修行的情况在学佛人中并不少见。如果仅仅是为了研究佛学知识或者撰写相关论文,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学佛之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回归学佛的正途,距离变成无可救药的“法油子”可能就不远了。佛法难遇难闻,我们好不容易把对治烦恼的妙药拿到手,若仅仅是到此为止,那该有多可惜。毕竟妙药要靠自己亲自服用才能起到真正的殊胜利益,不是吗?
修行,请从当下开始。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十一册《胜道宝鬘论》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