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堪布】我们要努力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 Back

【堪布】我们要努力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

SuoDaJiKanBu 唤醒迷梦 2024-03-12
祈愿您在堪布的这些“心灵伏藏”中,
找回内心的寂静、欢喜。
【音视频】《这世界那么多人》--多辛运,我有个我们

问:我是中文大学经济系的硕士。刚才您提到了环境保护,我也很关注环保。所以,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佛教中对环境保护持什么态度?
答:你的问题很好!环境保护在当前非常重要,今天有位中文大学的老师说:假如释迦牟尼佛还在世的话,他也会站出来关心这个问题的
如今不少人非常关心环保,我个人来讲,对保护环境、保护生命,一直就有兴趣。作为佛教徒,在这方面也应当略尽绵力,真正做一些事情
有些人可能认为,佛经中并没有强调环境保护。这是不正确的。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因此在一些出家戒律中规定:不得染污净水净地,不可挖地割草,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种树,等等。这在佛陀对小乘行人开示的《毗奈耶经》中,就有很明确的说明。所以,佛陀不但要求我们保护动物,而且还提倡保护环境。
自古以来,佛教与大自然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佛教很多寺院都建于幽静的青山绿水间,令人一进去就感到特别清净、放松,一颗疲惫不堪的心能得以休息。还有,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降生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六年苦行于尼连禅河畔的树下,成道于金刚座的菩提树下,初转F轮于鹿野苑的林中,涅槃于娑罗双树下。所以,佛陀从最初降生到最后涅槃,全部都与大自然有关。正因为这样的缘起,印度、藏地、汉地的历代高僧大德,大多都在特别寂静的森林中、山洞里,获得了无上成就。
因此,佛教中重视环境保护,应该有很多的依据。
---心净国土净-问答-香港中文大学

二规教言论-幸福人生路-醍醐汇总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注释:此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这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个不具足,就像大树有了缺陷一样,不可能是个完美的人。
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其中有相当甚深的意义。
人就像是一棵树,一个人若具足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所以,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
树根: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那什么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与稳重。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一棵树有了树根和树茎,但没有树枝的话,看起来光秃秃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树叶:是知恩与利他。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好看、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
树果: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两个是最后的收获。

您的心很贵,
一定要去装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 入行论。
您的时间很贵,
一定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 背入行论
参天大树,不是一日长成的。

堪布:学习要持之以恒。
如果长期、每天不间断地学习,
每天哪怕是一毫米的进步的话,
也会滴水成海,会有很大的转变。

背下 入行论 全10品颂词,
每一个颂词,就是一颗种子,
将来壮大成一片功德巍巍的“静谧宜人林”,给予自他一切众生无限的清凉。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展现喇荣颜值
说到环境美化,我在这里多讲几句。我们喇荣毕竟不是天界,所以在管理、卫生、美化等方方面面,需要道友们的共同努力。以前这边没有环卫小组,今天中午我和堪布、堪姆们说,要成立一个环卫小组。虽然和以前相比,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但还是有待提高,一座环境优美的文明城市所具足的,这里也应该尽量具足
比如说,餐厅、宾馆、佛殿、商店以及医院等场所的指示牌数量仍然不足。几天前,我去一个地方时,来回两次都差点滑倒,我也不是特别笨的人,如果连我都这样,那比我身体差的老年人就更容易出意外了。所以有些地方很有必要安置一些安全提示牌、指路牌,提醒大家小心路滑、注意台阶,为不熟悉的人指路
指示牌应该用藏语和汉语写明,最好有专业的规划和设计,比如颜色、形状和摆放的位置等。指示牌也不能太多,更不能到处张贴,在文明的城市,只有需要的地方才会安置指示牌。将来,也许会有许多旅游的人或者陌生人来到这里,所以,包括卫生在内的外在环境需要一些改变,要展现出喇荣的庄严
我们有些出家人和修行人,房子内部装修得特别好,外面的院子却乱糟糟的,不太好看。我知道你们的内在,具足无量功德,但外在的穿着、周围的环境和道路,也应该重视,尽量让人一看就肃然起敬。现在的人,更重视外在形象,美感和包装是很重要的元素。《萨迦格言》里也说,即使内在具足一切功德,但外在的装饰和形象不好的话,也会被大家轻毁。作为出家人,如果住的房子外面破破烂烂的,挂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即使你内在具足戒定慧等诸多功德,甚至已经证悟大圆满,马上就要虹身成就了,别人也不一定能看出来,人们只看得到外在的形象;一旦你真正示现虹身成就时,人们才知道你内在的功德。所以,就算你内在有功德,也应该注意形象,否则很可能被人们轻毁
不仅是僧舍和个人的形象需要注意,佛堂、佛殿、教室,以及各个发心部门也要注意外在的形象。我曾要求堪布、堪姆们到自己所监管的部门去转一转,但后来发现有的堪布、堪姆没有任何动静。每次我说了以后,都会跟踪执行的情况,如果不执行,我会对这个人有看法,“已经说了两次,但他还是无动于衷,怎么这么刚强呢?”
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能说明很多问题。去年有一次,我专门去了堪布、堪姆所管理班级的教室,有的教室堆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处摆着鲜花、灯器,供品虽然堆积如山,但一点美感都没有,特别乱;不过大部分教室,唐卡、佛像都摆放得特别庄严,给人一种清净、威严之感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到,诸佛菩萨虽然没有执著,但我们在供养时,哪怕只是供七杯水,也一定要尽量做到庄严和清净。如果别人因供品美观庄严而心生赞叹,此人也可以同样得到功德。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住所、穿着、自己所管辖的部门,哪怕睡觉的床等,很多方面都代表着个人的形象。
包括我们的道路,原本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了人行道和盲道,现在人行道和盲道上却放着几个很大的垃圾箱,本来盲人都可以顺利走过的路,现在连目明的人都难以通过。虽说内地一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但在文明的城市里,人行道和盲道上不会堆放任何东西。那天我跟物业负责人说:“垃圾箱放在人行道上很不好,可以放在近一点的地方,最好做一个水泥台。”
诸如此类的事情,是不是我太敏感了?有时我说了很多次也不起作用。居士林那边的人行道上,也有几个“拦路”的垃圾箱,有时候,连拖拉机和轿车也开到了人行道上。
喇荣也被有些人称作“喇荣佛教都市”,但仅有一个城市的名称,管理等各方面不到位的话,肯定不行。佛教的道场,需要美观和清净。
在内在的功德方面,除了极个别特殊的人以外,这里的大多数人,无论是修行、智慧还是能力,应该超越很多人。因为大家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闻思修行---不过有些人吃饭的时间太长了。今天我和法师们一起吃饭,我吃完要走的时候,有的人连一半还没有吃完,太慢了。有些人睡觉的时间也长,一位英语老师在演讲中说,她一天必须睡十个小时才行。如果吃饭、睡觉的时间太长,哪还有时间学习、修行呢?不过这可能只是极个别人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外在的形象和环境的美化,另一方面,也要珍惜时间。学院内的种树、种草等环境美化方面,每个人都有责任,不要认为:“这只是堪布个人的事情,我门口的花也应该由他来种。”
无论我们居住在哪儿,大的方面,有责任保护整个环境;小的方面,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不仅没能保护好周围的环境,反而带来肮脏和杂乱,其过失是非常大的。
前不久,我们才学完《赞僧功德经》,里面说,供养僧众、让僧众欢喜,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反过来说,如果你乱扔垃圾,破坏了僧众的环境,让僧众不悦意,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比如说,有些人维修完房子之后,把废弃的建筑垃圾全堆在公路上,或扔在周围的垃圾桶里,这其实是很不合理的行为。维修房子是你个人的事情,所产生的垃圾也必须由你个人处理好,你应该自己包车将建筑垃圾运到学院外的垃圾堆放点。学院的清洁工,是学院花僧众的钱请的,只负责学院的卫生,如果让他们为你个人服务,这是非常大的过失。供养僧众的功德很大,浪费僧众的财产,破坏僧众的环境,让僧众不悦意,其过失也相当大。
今天中午我跟堪布、堪姆们也说,居住在某个地方时,应该是你主动为其他人提供服务,而不是让其他人为自己服务。《入中论》里说,一些外道认为“我”是常有的享受者,但不是作者。每次供斋,都是藏族的喇嘛和觉姆们在给我们提供服务,我们不能像个别外道所说的那样,只当享受者,不当作者,“你们好好供斋,我们好好吃就行了”,这样当然不行。从因果上讲,为僧众发心做事,是一件很有福报的事情,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有好处。
这里不是极乐世界,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个人卫生,都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和完善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就要入乡随俗,要反复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萨迦格言》中说:大家选了你做管家,但你却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眼睛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观察自己时,就需要用到镜子。包括负责人在内的许多人,虽然能看清别人的过失,却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做什么。
这是以喇荣为例而讲的,实际上,在任何地方,我们一是要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二是要为当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帮助,给周围的人带来利益,若能如此,周围的人自然会很好地对待你。否则,如果一直当享受者,不为他人服务,也不给周围的人提供任何帮助,甚至反过来损害他们的利益,那我们自己也不一定会快乐。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02

每个树洞,都深藏着秘密---堪布的植树节私语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