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5)
象穷人家地下埋藏的宝藏
象泥巴做的模具藏着黄金的雕像
象无依无靠的妇人
浑然不知自己腹中安住转轮圣王
(图片来自DJKR)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九个譬喻(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喻五:宝藏与地层
112
譬如贫人家地下,具有无尽珍宝藏,
主人于此无所知,宝藏不言我在此。
第五个譬喻是,一个贫穷人家地底下有无尽的宝藏库,而那穷人并不知道。很有趣的一点是,宝藏不会告诉那个人它在那里。
113
如是意中珍宝藏,不增不减净法性,
由未证故诸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
同样的,尽管佛性这个无尽的宝藏库就在众生之内,它也不会说自己在那里。由于不知这个宝藏库存在我们之内,我们因为缺乏证悟功德而承受着穷困之苦。对于那些自认为有过患或欠缺福德的人,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譬喻。他们应当了解,自己拥有殊胜的福德,外、内、密的各种福德。
114
譬如贫家地层下,已有宝藏对主人,
宝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宝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众生如穷人,
为令彼等获此故,大仙真实降世间。
虽然宝藏库就在那户贫穷人家地底下,那个穷人却毫不知情。宝藏不会告诉那个人它在那里,因此那个穷人不知道自己正坐在宝藏的上面。
同样的,我等众生住在房屋里、住在这个身体里、住在这个色相中,我们底下有个宝藏库,亦即法界。但因为不知情,所以我们承受着穷困之苦。佛、大仙或讲述真理的人,为了让众生可以获取这个财富而转动法轮。
喻六:种芽与果皮
115
譬如郁多罗等树,果中种芽未朽坏,
种于地中灌水等,渐次生长成大树。
下一个譬喻是类似芒果的水果。这些水果内有种子,当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条件,比如耕作与施肥等等,只要没有会破坏种子的障碍,种子就会发芽,并且长大成为树中之王的芒果树。
116
一切有情无明等,果皮中缠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渐次成为能仁王。
众生有着如同果皮或外在包装一般的无明,包装之内是「界」;此处我们以「善」来指称佛性。借着这个「善」的力量,「界」或说佛性会逐渐成为「胜者」(能仁王)。
我觉得这个譬喻十分有意思,因为种子在果实里,而果实正好是「结果」,这表示「基」与「果」是相同的。
117
譬如依水日风土,时间虚空之众缘,
郁多罗及庵摩罗,果皮之内生长树。
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
再一次解释这个譬喻。有许多条件促使芒果或芭蕉这类水果的生成,比如温暖日照、空气、土壤、时间及空间。同样的,佛性含藏于众生烦恼外皮之内,若具备比如善行等适当的因缘条件,法界或说佛性即可显露、增强,并且变得稳定。
喻七:佛像与破布
118
譬如宝成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天人见彼在道中,为除秽衣此示他。
现在谈到第七个譬喻。一尊珍宝制成的佛像包裹在破布里,并被弃置于路旁。一个具天眼的人会看见这尊佛像,并告知某个人,然后那个人能拆开破布,显露佛像。
119
佛陀无碍眼现见,诸惑缠裹如来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示方便。
佛具有如天眼般的无碍遍知,他在众生内,甚至在动物(旁生)这模拟较低阶的有情内,看见被各种暂时烦恼所包覆的佛性。为了令众生从这层层的包覆与情绪烦恼中解脱,并展露其真实本性,佛运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门。
120
譬如珍宝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置于路中天眼见,为令解脱示他人。
如是烦恼破衣缠,佛性安住轮回道,
佛见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说妙法。
具有天眼的人看见珍宝制成的佛像包裹在破布里,并被弃置于路旁,他向那些没看见的人,比如凡夫,指出这个事实。同样的,胜者看见即使动物都具有被烦恼包覆的佛性,因此佛运用转法轮等各种方法,让他们看见佛性。
喻八:转轮圣王与妇人
121
譬如丑陋无怙女,住于无有依怙处,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觉知。
现在谈到第八个譬喻。有个丑陋的妇人毫无庇护,她身处在非常不舒适的环境中,像是空置的弃屋或洞穴。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面对着各种未知的状况。然而她不晓得自己腹中孕育着一位真正的保护者──转轮圣王,所以持续地认为自己受到鄙视、虐待。
122
转生三有无怙家,不净众生如孕妇,
具有怙主无垢界,如彼腹中转轮王。
同样的,众生出生于如同弃屋或弃置洞穴般的轮回之中,历经各种不同的痛苦;一如这可怜的孕妇,没有任何庇护。然而就在众生的腹中,住着如同转轮圣王的佛性。
123
譬如身着破垢衣,丑女胎中轮王住,
然于无怙寒舍中,感受猛厉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无怙具心诸有情,
由于烦恼心不静,是故安住痛苦处。
这个妇人甚至称不上美丽,她身着破衣。即使腹中怀有转轮圣王,她却受到欺压,并且毫无庇护。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譬喻!特别是当皈依时,我们总以为保护者、怙主、上帝、神或者不论是谁,是在外面某个地方。而如果你认为他们在外面某处,就会面临各种问题,你感觉自己被忽视、不在保护名单内等等。
这个譬喻非常美妙,因为妇人感觉她被虐待、抛弃,住在一个非常陌生、恐怖、被弃置的洞穴里。然而这位真正的保护者、大怙主,不只是她的怙主,也是所有人的怙主,自始至终都在那里。如同这位妇人,我等众生住于轮回,不知道自己孕藏着怙主。
喻九:金像与泥模
124
譬如模中融金铸,宝像外有焦泥模,
见已知者为清净,内金除去外泥障。
第九个譬喻是一个由泥土或污泥制成的模子,内有一个全然不受泥模所垢染的黄金塑像。
这又是个非常深奥的譬喻,因为正如我刚才说的,泥模不会影响这个塑像的功德或本质。当然,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会以为,没有模子就没有塑像,所以这个模子必定会影响塑像,但塑像却没有受到泥模的粗俗所影响。由于知道泥模不是黄金塑像,那些想要获取黄金塑像的人,会破泥模而取之。
125
佛见自性常明净,以及障垢亦客尘,
众生犹如金泥模,令净诸垢成菩提。
佛性本初清净且全然无垢,但是它包覆在烦恼、遮障的泥模之中。佛知道这些情绪烦恼是暂时的(客尘),因此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拆解泥模,虽然诸佛未曾离开证悟的本然状态,他们却和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为彷佛曾经离开过;要诠释这点有点棘手。诸佛试图获取佛性,如同从黄金塑像的源头──泥模──取出塑像。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尤其见用于密乘修行者。例如他们说:「百种烦恼,百种智慧。」他们甚至说,情绪烦恼就像是智慧的来源或起源。圣弥勒的教法在此变得非常深奥。
到现在为止,当我们谈到身份识别、暂时烦恼及外在包覆时,一直都认为这个包覆某种程度而言是独立存在的;然而现在,甚至「包覆」这个概念也被拆解了,因为「包覆」是塑像的来源。泥模或多或少是低劣、粗鄙的,是由不净的物质所制成。它不是黄金,它不纯净,然而,它却是塑像安身之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许多自空派的人没勇气说出来。
这里我们说的是,烦恼如同外在的泥模,佛性如同内藏的塑像,而塑像来自泥模。许多自空派学者比较喜欢说,泥模如同「道」,道即烦恼;因此当他们提起烦恼时,指的是「道」。然而许多他空派的人,尤其是大圆满行者,会毫无疑问地说,一切情绪烦恼皆如同泥模,而佛性从泥模而出;这暗示了烦恼是佛性之源,但并不表示佛性是有为法。别把那不重要的逻辑推论套用于此,这只是个简单的譬喻而已。这譬喻多么巧妙地与大圆满哲理互补相成!
126
譬如无垢金铸成,象马等像藏模中,
彼无垢故寂灭性,铸师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见,犹如纯金寂灭意,
以说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净。
泥模中的黄金塑像并未被泥模所垢染;具有高超技巧的雕塑家能够拆解泥模。同样的,诸佛知道如同黄金塑像的佛性住于烦恼的泥模中,所以会逐步破坏这个模子,以诸如转动法轮的方便法门将之拆解。
127
萎败莲花与蜜蜂,皮壳粪秽及土地,
果皮破坏垢秽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128
佛身蜂蜜与果实,纯金宝藏及大树,
佛像以及转轮王,纯金所铸宝像般。
这里又是另一个摘要。外在包覆的譬喻有普通的莲花、蜜蜂、榖壳、污泥或垃圾、地层、果皮、破布、妇人子宫以及泥模,而在这些包覆内住有佛陀、蜂蜜、米粒、黄金、宝藏库、大树、佛像、转轮圣王与黄金塑像。佛性存在于众生之内,即使自无始以来,它被一切的烦恼遮障所包覆,但这些烦恼是暂时或偶然的,佛性本身自无始以来不曾被这些包覆、这些烦恼所影响。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