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64课-难点&窍诀&名词&法师辅导
本课难点
一、贪心重的人再富有也贫穷的原因
1、反说
(1)反说——教证说明:《佛所行赞》中说得非常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释义: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也是一种贫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
(2)反说——现象:世间人对佛理一无所知,虽然拥有的钱财富可敌国,可心里还是空空荡荡,一直不能满足。所以,如果不能调整心态,想完全依赖物质来满足自己、充实自己,确实有非常大的困难。
(3)总结:尽管物质可以偶尔带来快乐,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
2、正说:内心中的快乐、智慧,远远超过外在的一切财富
二、佛教徒要做一个好人
1、区别好人和坏人:以心好、心坏来分;而不是因为皮肤好、很有钱、口才棒。
2、害别人就是害自己:尤其修行人,千万不可心存恶念,否则想要往生净土,可能比较困难。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今生来世都会感受无量的痛苦。
三、明确邪教的定义,处理好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承认造物主常有的宗教,都可以叫邪道。
但从广义上讲,世界各大宗教和睦共处、互相学习、彼此包容,也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不过在这种原则下,佛教抉择见修行果的不共观点时,绝不能与之混为一谈。
佛教在抉择自己的见解时,不能跟随、依止其他宗教,否则,对你们而言,别的倒不一定有害,但对解脱确实有障碍。其他宗教表面上虽有好的地方,但跟佛教比起来,实际上还是差别很大。
诚如《胜出天神赞》中所言,谁的宗教最符合真理,我们就应该皈依它、追随它,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四、为什么断见的观点是错的
1、总说:对方观点中的比喻根本不成立。
2、理由:
(1)万物形成的原因:事物都是由各自因缘形成的,因缘具足时才出现,不具足时不会产生,因此不是自性而生。
(2)比喻不周遍成立:即便外境的这些现象自性而生,也不能说明内心的苦乐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可这些比喻并不具足这一点。因此,众生的苦乐应该是因缘所生,依靠前面所造的善、恶之因,才会产生后面的乐与苦。
3、如何衡量正确无误的观点
(1)以圣教量衡量:首先必须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然后在此基础上,量士夫所说的因果不虚之理才会被人接受。
(2)以比量成立:可以通过辩论,将他们的说法驳斥为不定因,以此无法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这方面的教理、公案,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大家在推理时都可以引用。
五、详细分析杀生和邪见是最严重的恶业
1、杀生:“杀生之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
(1)除了地狱众生以外,谁都贪生怕死,有情最珍爱的莫过于生命
(2)杀生的罪业极为可怕,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
(3)以塑佛像、印佛经、建佛塔等善举为借口而杀生,这种罪业更为严重
(4)《杂宝藏经》中的公案
2、邪见:
(1)意业的力量,远远胜过身体和语言造业的程度
(2)《毗奈耶经》、《四分律》中都说,对我们而言,即使生起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不能列入佛教徒或出家人的群体中
(3)一旦自相续已被邪见染污,即便兢兢业业地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
(4)教证:
A、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B、龙猛菩萨亦云:“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 ”
C、《成实论》中还说:“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地狱。行不善者死时,起正见心,则生天上。”
(5)无德禅师公案
编写师兄:定解B04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3064-定解B04-008】
本课窍诀
当对他人的财物、功德、机会等生起贪心、羡慕时,以随喜心对治
1. 我们以后看到别人的财物,尽量不要生起贪念,而应该替他感到欢喜
2. 随喜的对境
a. 善因
下士道:为了不堕入恶趣、转生人天,行持十种善法;
中士道: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
上士道: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
b. 善果
下士道: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
中士道: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上士道: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
3. 随喜的方式
a. 应取
发心: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
语言: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
举例: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b. 应舍
心无诚意:口头上说“随喜、随喜”,但在内心一点诚意也没有;
夹杂嫉妒等杂烦恼: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
4. 善用随喜巧方便
a. 上师在传讲《藏传净土法·随喜支》的时候说:
· 放下所有的不欢喜心、诚心诚意生起随喜心,佛说此人将获得同等福德。
· 随喜是一种无需费力便可获得善根的殊胜方便,大家应该重视这种方便。
· 如果能这样诚心诚意随喜,按照佛的说法,自己可以获得与对方同等的福德。可见随喜是一种无需费力便可获得善根的殊胜方便,大家应该重视这种方便。
修行净土的行人亦当励励对治害心
1. 往生四因
明观福田:忆念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并生起不退的信心;
积资净障:依靠各种修行的方法,清净业障,积累往生的资粮;
发菩提心;
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
2. 为何修行净土的行人也要对治害心
理:害心直接与往生四因中的菩提心相违;
教:《坛经》:“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乃至未获得殊胜佛果之前,一定要有“我的上师”、“我的教派”、“我的佛法”的执著
1. 要对内道、自宗有一定的执著
a. 对内道佛教要有一定的执著,不能与外道混为一谈;
从广义上讲,世界各大宗教和睦共处、互相学习、彼此包容,也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不过在这种原则下,佛教抉择见修行果的不共观点时,绝不能与之混为一谈。
b. 在内道内部,对于自己所属的宗派也要有一定的执着
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总体上虽然全是佛教,但旧派、新派也要建立各自的观点,也应该有不同的分析。
c. 总结:作为修行人有一个自宗非常重要,暂时来讲,“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我的教法”……对这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执著。
2. 遣疑
a. 疑问:“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即是我执和我所执,对于所谓的宗派、教法也大可以随遇而安。”这样不对吗?
b. 遣除:
· 立宗:这样的心态是完全错误的,对“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我的教法”……应该具有一定的执著。
· 分析
反面:否则,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如此则不仅修行不会成功,且对将来弘扬佛法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
正面:有这种执著的话,会对所修学的教法产生殷重之心而倍加珍惜并精进修习,自相续也必定会获得极大利益。
获得证悟之关要:“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获得上师加持之关要:哲贡炯巴仁波切:“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总结:密宗成就靠上师加持,获得上师加持之关要在信心,“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我的教法”……方面的执着是信心生起之阶梯。虽然于真实胜义中一法不立,更何况“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我的教法”,但就修行方便来说,在获得佛果之前,这种执着是必要的。
培积福报永无止境
1. 修行需要福报
有时候因自己福报不够,会产生邪见,如认为佛陀的经教、上师的言教、智者的论典不真实、满腹怀疑或妄加诽谤等。
2. 发心需要福报
a. 有福报才能得发心的机会;
b. 有福报才能持续发心。
3. 证悟空性也需要福报
a. 教证:“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
b. 公案:在藏地的一则故事中,文殊菩萨曾亲证“只有积累福报才能开智慧“这种教导是对的。
4. 即使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福报
帝洛巴尊者给那若巴的窍诀:“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意思是,我的儿子那若巴啊,你要知道,显现都是缘起法,是从因缘而生的,因此,在你尚未证悟究竟的无生空性意义之前,千万不要离开对二种资粮的积累。
利用大咖们的金句巧劝停止杀生
1. 著名画家达·芬奇
a. “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
b. “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
2.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
“如果它们会说话,我们还敢杀它们吗?”
3. 著作等身的教传佛法的老师索达吉堪布
“(白蚁)不该杀,换个水泥柱子就可以。众生的生命更宝贵!”
· 原来有些人也问过我,说经堂里柱子是木质的,长了许多白蚁该不该杀?我当时就回答:“不该杀,换个水泥柱子就可以。众生的生命更宝贵!”
善护心行巧承侍令上师长久住世
1. 应取
a. 多做利益众生的事,可令上师欢喜长久住世;
b. 金刚道友和合可令上师长久住世:观音菩萨的化身也说:“金刚道友之间和睦,对上师的长久住世有很大利益。上师住不住世,关键是看他老人家的愿力,但如果道友之间和合,对上师长寿会制造一种很好的缘起。”
c. 弟子受持清净誓言可令上师长久住世。
2. 应舍
a. 伤害众生、金刚道友不和合、弟子不护持誓言;
b. 常为上师杀生吃荤,也一定会对上师的长久住世和弘法事业有障碍。
参考资料:
《藏传净土法》、《入行论讲记》、《定解宝灯论讲记》、《闲谈问答录》
《入行论》第七十课,详细分析了嗔恨心,希望大家仔细学习,作为今后修行的参考。网页版链接: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774&id=7336
编写师兄:定解B04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3064-定解B04-010】
本课名词
讲记:【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它属于内在的智慧,不像其他学问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佛教却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的话,世界就会变得格外美好。】
内明
五明之一。内者佛法之内教也。明佛所说五乘之妙理,谓之内明。瑜伽论三十八曰:“诸佛语言名内明论。”智度论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佛学大辞典》
讲记:【若想成立这种观点,首先必须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然后在此基础上,量士夫所说的因果不虚之理才会被人接受。】
量
量即无欺识。
——《释量论•成量品》
梵语的意译,标准、规格之义,狭义上是指认识事物的标准、依据,广义上是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认识真伪的标准。
——2012喇荣佛教大学因明系辩论赛入选稿
士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2012喇荣佛教大学因明系辩论赛入选稿
士夫
即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2012喇荣佛教大学因明系辩论赛入选稿
量士夫
量士夫指具有最胜无欺识的人。
——关于放生的三点意义——索达吉堪布于厦门放生开示
智悲研讨论坛法师关于“量士夫”的解释:
量有衡量、标准的意思,能够不错乱的通达(或者取受)相关所知法则称为量,有多种分类,包括现量、比量等等,例如眼睛无误见到色法,是一种现量,通过正确的推理成立一个观点是比量,而佛陀以无漏智慧能够通达彻知一切万法,佛的智慧堪为正量,“士夫”是人、人士的意思,佛陀通达了一切真理,堪为量士夫。
讲记:【这种做法必将使施主、上师都染上杀生的罪过,施主的供养成了不清净供养,上师本人也成了邪命养活,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罪业远远超过了所行的善事。】
邪命养活
所谓的邪命养活,从广义上讲,指凡是通过不正当的非法手段而得来的财富,有些佛经中说,我们的六根识散于外境所带来的财富也叫邪命养活。
——《入行论广解-第八十课》
破戒之人伪装成具戒者,行非法之辈假装为如法行者,狡诈之徒冒充成就者,等等,以此等方式聚敛信财、亡财都属于邪命养活( 邪命养活有五种: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和赠微博厚。此处所讲的情况属于诈现威仪。),这和不与取无有差别。
——《藏传净土法-第四十九课》
讲记:【除非上师的确能将所杀众生超度到极乐世界,像帝洛巴尊者那样,吃一个就超度一个,这样的降伏在佛教中也开许。】
降伏
所谓的降伏法,是真正有能力的瑜伽士,看到恶业众生时,对之进行超度的一种方便方法。
——《窍诀宝藏海-自我教言》
发心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3064-定解B16-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64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