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这样做,保你轻轻松松成为高人
我竟然可以如此优秀06
《从拖延到自律》
第六期
我们要分享的第一本书,书名为《从拖延到自律》。为什么选择它呢?因为现如今包括乐园宝宝在内的许多人,都存在拖延的问题,明明内心很想精进努力,可就是无力摆脱“一听就会,一练就废”,“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的丧循环。
●●●
▏▎▍▌▋▊ 星期三
成为高效能的行动派
训练17:今天的事不要推到明天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人生短短不过百年,如果总是寄希望于明天,这一生便在不知不觉中索然无味地过去了。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做,看似只是推迟了一天,其实是在不经意间加深了你“时间还来得及,现在不做也可以”的微印象,你的大脑会记住这条讯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惯性思维,这种拖延的惯性思维无疑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巨大的绊脚石。这次春节期间,有好几个乐园宝宝都给自己放了七天假,中断了打卡,结果等到第八天,怎么也打不动了。很多事情一旦停下来,形成了惯性思维,就很难恢复如初了。
如何高效地抓住当下,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呢?书中提出了几个建议:
1、把握好“黄金时间段”。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早晨和晚上这两个“黄金时间段”。早晨是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段,这个时候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记诵的任务,晚间是最安静、思绪最平静的时间,适合用来做一些需要思考的、消耗脑力较多的任务。当然,生物钟因人而异,比如奶奶一到晚上就精神百倍,早上反而迷迷糊糊,所以我知道自己早上是不适合记诵的,因此我会把日拜式安排在上午完成,这样就不那么容易打瞌睡。
2、抓住零碎时间。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在零碎时间完成的,比如背单词、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查询资料、回复工作消息、阅读一些易于理解的书籍……只要你用心发掘,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零碎时间:排队的时候、在车站等人的时候、候餐的时候、乘地铁的时候……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可以让我们提高一大截。这一点我颇有心得,我非常珍视零碎时间,每天都会见缝插针地完成一些事情。包括和乐园宝宝之间也会有一种默契的约定,即便约会时对方迟到,我们也会利用等待的时间完成一些功课,哪怕五分钟都能做很多事情。
3、合理排序,科学工作。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每天要做的任务排个序,然后依次完成,就能减少很多犹豫和纠结。可以按照“重要性”排序,也可以按照“难易程度”或者“紧急程度”排序。首先把最重要的那件事完成了,心里的包袱就会轻很多。
4、提高专注力。做事情的专注程度甚至比努力程度更重要。盲目地努力很容易变成自我安慰,而找准方向下功夫却可以帮助我们实实在在提高工作效率。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此外,整洁的工作环境、避开手机等干扰因素,都能让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关于如何提高专注力,后面的章节还有详细说明,在此便不赘述了。
如果你浪费时间,轻易地把今天的事情推给明天,早晚会受到时间的反噬。珍惜当下吧!今日事今日毕,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会充满了成就感。
训练18:克服虎头蛇尾的三分钟热度
三分钟热度,用来形容那些心潮澎湃地制定好目标,然后斗志昂扬地执行,却很快半途而废,最终以失败告终的人。他们嘴上喊着:“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要改变现状!”也能迅速落实到行动中,可问题是,很多人坚持一会儿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或许觉得难,或许觉得累,但他们忘了,努力本来就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输出智力、体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回馈,哪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来的成功呢?
许多人都容易半途而废,大张旗鼓地开始,垂头丧气地结束。其实,但凡能让我们充满“热度”的事情,哪怕只有一分钟,也说明我们对这件事是热爱的,但消极心理会遏制我们继续追求它。就这样半途而废,是不是太可惜了?
怎样才能克服虎头蛇尾的三分钟热度呢?书中提供了四个方法:
1、一段时间内只专注做一件事。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如果一度挑战自己的抗压能力,想要短时间做完各种各样的事情,思维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下急速切换,结果很容易令你失望。比如我自己就在各种爱好、习气,包括学业选择上,都大刀阔斧地做了断舍离,否则许多重要的目标是无法完成的。有时候我甚至会不惜拒绝高人的建议,因为我不敢承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当然也得到了高人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想“做加法”的时候三思而行,确保主要精力能够用来完成最核心的目标。
2、不断发掘生活的乐趣,避免陷入枯燥和厌倦的状态。一个大的目标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很可能是枯燥的,为了防止你过早厌倦,需要在寻常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能够开心地追寻自己心中所爱。此前我也和大家分享过,在运用番茄时间管理时,我会利用两个任务之间的休息时间,给自己做道甜品、蒸个馒头啦,插个花、散个步啦,做一些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其实奶奶每天的生活是很单调的,但我白天会看云卷云舒,夜晚看明月星辰,散步时看小松鼠们在林间穿梭追逐,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制订循序渐进的计划。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容易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就是因为缺少计划。游离于计划之外的事情似乎总是可做可不做的,所以务必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计划,将你的目标植入其中并按时完成。
4、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监督、一同前行。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平日里一起努力,松懈时互相监督,失败时相互鼓励,这样才能离目标更近一点,不至于轻易放弃。
如果你想找一群小伙伴和你一起抱团成长,可以加入我们的优秀打卡群哦!这里没有任务,只有陪伴,每个人在群里打卡自己的小目标,所以不要有担心任务完不成的顾虑哟。群成员满200人以后,就无法二维码入群了,只能靠大家自己拉朋友啦。
训练19:讨厌的事情也得认真做好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他讨厌某件事情。经常满腹牢骚开启抱怨模式,却又没有更好的选择,整天都过得委屈又拧巴,任务常常不能及时完成。要知道,“小孩子才把喜欢挂在嘴边,大人都是看价值。”一个成熟的人,在判断一件事情要不要做的时候,衡量标准不是“喜欢”或“讨厌”,而是“值不值得”。
其实,我所从事的工作就并不是我喜欢的。当初毕业时我很想当一名医生或老师,但父母非常担心我被分配到偏远地区,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几乎是用强迫的态度逼着我去考了公务员,之后我便被分配到了从事经济工作的单位。后来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工作只是我生存的手段,并非生存的目标。我还是会认真做好分内的工作,除了工作的八小时之外,还有很多时间能去做我喜欢的事,况且八小时内也还算轻松,仍有零碎时间可以用来实现彩虹计划,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做喜欢的事情是一种本能,做讨厌的事情则是一种本领。一个人能够打败内心的不情愿,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抗趋乐避苦的本性,毅然选择做“讨厌的但正确的事情”,必然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书中还列举了韩寒的例子,因为年少轻狂选择了退学,被许多年轻人崇拜。几十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自己也坦言:觉得自己当年盲目退学的行为是错误的,希望大家不要模仿。知识虽然枯燥,教育也许乏味,但必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学习其实是磨炼心性的过程。比起肆无忌惮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更希望当下的青年人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好。
人们之所以擅长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因为内心的偏好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倾注努力,就会越来越好,当我们尝到其中的甜头的时候,便会更加努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于讨厌的事情则恰恰相反。那么,讨厌的事情就不可能做好吗?并非如此。只要你肯倾注努力,一样可以做得出色。
书中还有一例:著名现当代文学家梁实秋,早年在清华读书,对数学深恶痛绝,每次考试都如临大敌。他常常想:“我以后又不准备从事理工类工作,学这东西干什么。”于是,以“不喜欢”遮掩自己的懒惰。后来赴美留学,清华的成绩单上数学成绩勉强及格,需要补考。他感到懊恼和耻辱,于是拼命努力钻研数学,最终取得了班级第一的好成绩。可见,只要能在不喜欢的事情上下足功夫,没有什么现状是不能扭转的。
当你内心开始回避某件你讨厌的事情的时候,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件事情重要吗?——例如:彩虹计划重要吗?答案不言而喻。
2、讨厌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不擅长还是因为回报周期太长?——日复一日地吃包子,的确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
3、做了这件不喜欢的事情你能收获什么?——能让自己和无数生命都逃出牢狱,变成彩虹呀!
4、如果不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以说是万劫不复,变成猪猪都不是最可怕的,很有可能会变成E鬼,甚至生在铁柱山、剑叶林,在漫长的时间中喝沸腾的铁水,简直太可怕了!
5、你有选择不做的余地吗?——我认为是没有的。
6、如果不做这件事情,你还有别的效益更大化的选择吗?——当然也没有,所谓其他选择,无非有三:第一,变成彩虹;第二,去日落方向那个美妙的世界;第三,实现死亡计划。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了。
7、你有多长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情,时间允许你拖延吗?——不允许!谁敢肯定自己能够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呢。
8、怎样才能让这个过程不那么枯燥?——不松不紧、劳逸结合,不要让“枯燥”把每天24个小时全部填满。我会用番茄工作法,在各种小间隙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还会变着花样地给自己各种小奖励,不断让美好且热爱的事情出现在生命中。
问清楚这几个问题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只有先认真做好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才有资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你能做好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事情,让这些事情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朝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大步迈去。
<未完待续>
心灵乐园
充满烟火气的智慧小水滴
扫码关注
解锁更多智慧生活大礼包
更多智慧与生活内容分享
请移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