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圣大解脱经》笔记(9) Back

《圣大解脱经》笔记(9)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09-23










【小编提醒】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圣大解脱经》,会同一个内容,分享两个版本,字体大的是《流通本》版本,字体小一些的是《大正藏》版本。大家可以按照老师讲课时的方法,对照学习。




课前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讲《圣大解脱经》。


对《圣大解脱经》,我们以前可能并不是特别熟悉。通过这次学习,我想大家跟以前相比,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但可能还不够深入。因为要对《圣大解脱经》最究竟、甚深的意义通达无余,恐怕不是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很简单的经典、知识来看待,应该把自己最尖锐的智慧利用起来,从不同维度、角度来进行剖析、分析。这样的话,其中的甚深意义就会通达一部分。我们还要以自己最虔诚、恭敬的信心来阅读,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也会通达其中的意义。就像《宝性论》所讲的,殊胜的甚深意义,通过信心来了悟。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途径,了达其密意。


【相关资料】


《宝性论》: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从世俗显现来讲,就像以前说的,这部经典很有加持力,它在历史当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藏传佛教中,大家都特别重视这部经典,只要一说《圣大解脱经》,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极个别的藏族年轻人,或者部分没有信仰的人,也许不知道这部经典。就像汉地的《六祖坛经》、《金刚经》,极少数非佛教徒不一定知道,大多数佛教徒都知道。藏地与其它地方不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佛教徒,不论表面上能表现或是不能表现,有各种情况,但实际上内心当中都有信仰。既然是佛教徒,就会知道《圣大解脱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昨天我去了一座比较小的寺院,他们介绍此寺院中一些古老的三宝所依,其中有一个转经轮,与我每天用的这个大小相仿,比这个略小。我问他们:“这是什么转经轮?”他们说:“这是《圣大解脱经》的转经轮。”我问:“有多少年的历史?他们说它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他们寺院的住持的住持传下来的,最初以什么方式传下来,没有人知道。其主人是住持的住持,可以推测它就是两三代当中最主要的文物。听说现在他们寺院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这个转经轮,当地相关部门也把它作为重点文物登记。虽然经文有点古旧,实际上就是《圣大解脱经》的文字,它的价值、加持、威力,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这样


以后我们可以把所学的法本保存下去。其实保存很重要,但亚洲个别地方不爱保存,只要用到一定时候,就全部扔掉。我们尤其需要保护的,就是精神财富,就像一些书,与自己信仰相关的财富,应该一直流传下来,确实是有意义的。


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是没有什么信仰、意乐的人,所看到的法本只是一本书而已,没什么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信仰、有对传承的重视,手里拿着的每一本《圣大解脱经》,都有深远的意义,以后都应该要这样重视。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石渠求学时,当时他根本上师的一本书——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大疏》,里面有其上师手写的注解,在喇荣也给我们看过。上师示现上,在当年求学时,自己也有他上师的法本,里面有一些注解。像这样,如果我们是没有什么信仰,不重视历史,不重视加持的人,看这些只是白纸上的黑字而已,除此之外可能没什么。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沟通,应该还有更多层面的含义。


实际上,人类并不是完全的物质主义者,还有其精神层面的追求。精神层面又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其主观方面,也有我们能发现的、不能发现的、明显的、隐藏的意义,有些人会对此分析、重视。有些人只是将现实中的客观、与自己肉体相关的部分重视起来,那他能得到的利益仅此而已,即只能满足你的感官,不会牵涉到宗教、艺术、哲学等方面。现在讲的科学,主要是物质主义者的高端研究学科,但是对物质之外的精神层面的深入研究和结果,几乎是比较少的。现在全世界很多人,基本上都是科学主义者,或说是物质主义者,对内心的甚深道理,可能懂得不是很多。即便是出现痛苦的时候,才明白。而有兴趣要去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而人类大多数的痛苦来源于心,只有部分痛苦来源于物质。


现在的人类只能解决物质层面的一部分。心的层面也有表面的痛苦和比较隐藏的痛苦,有些是用现在的文化和知识可以解决,而有些一定要借助宗教和更深层次的方式,才能解决自己的痛苦。有时候人和动物一样,认为只要有吃有穿就能减轻痛苦。但这样是否所有的痛苦就荡然无存呢?不一定的。内心的痛苦有各种各样的因缘,要结束它的话,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明白。


正式传讲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 


现在继续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本来我想把三百多位佛的名称,直接给大家念一遍,藏文上也念,但好像这样也不是太合适。有个别佛的名称,我们在别的经典里遇到过,有些佛名只是在《佛说佛名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不同的经典出现过,这些经典在汉文本中都有,藏文本中也有一部分。有些汉英本则没有其名称,大家了解的时候也只能用部分的方式了解。

其实对这些佛的名称,平时书写、念诵,这样功德非常大。有一部叫《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的经典讲:受持佛名者,千万诸亿劫,舍离生死罪,速成于佛道。如果受持佛的名号,千百万劫当中的生死罪业能得以遣除,并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能成佛。

【相关资料】


《称扬诸佛功德经》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名号者,一心持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国。”



作为佛教徒,大家应该明白,念佛也好,受持佛号也好,或者把它刻在石头上,或者刻在其它材料上面都有很大功德。汉地对持名念佛也很重视,藏地也很重视,但是有个别地方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念佛,对他们而言,自己的感受并没有链接起来,不明白念佛的好处和功德。

比如有些参禅的人,观自己的心时,心静下来,觉得是有些收获;修瑜伽时,觉得对自己能起到减肥、治病的作用;跑步可能也对健身起到作用……有人会想,那念佛有什么功德呢?念佛,能让心静下来,一心一意地念佛号。本来我们的心很浮躁,当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释迦摩尼佛等佛的名号时,自然而然心就能静下来,这实际上跟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有一种链接,这种链接会让自心逐渐得到平静。

因为佛号是精神上的妙药,通过受持、读诵可以得到其加持。就像世间上的药,可以通过吃、按摩、外在的涂抹,得到其功效。同样的道理,佛号的智慧与慈悲,可以通过念诵来链接,自然得到佛的加持。

对此,不念佛的人没有感觉,一旦你真正念佛,就像参禅一样,自相续的烦恼减少了,痛苦削弱了,所愿很容易成办。有些人的感应是立竿见影,有些则暂时不明显,但是善恶因果不会虚耗,这一点大家也可以尝试。

有些没有信仰的人,以前对这种道理并不是很熟悉,对此刚开始尝试时,有怀疑等各种情况。例如没有吃过西药的人会想,西药有没有副作用?这种药对我有作用吗?但对西药非常了解的人来讲,会觉得这些怀疑非常可笑:这本身就是药,为什么要对它有这么多怀疑?尽管所在区域、文化的不同,习惯、信仰的不同,但人们对自己有利的,不管是精神层面的妙药,或者物质层面的妙药,如果自己已经有了经验,最后也会特别乐意地接受。

一旦离开或没有这些时,恐怕会特别着急,会想尽办法获得。但是个别人因为自己因缘不成熟,这方面一直没有接触,即便接触也没有深入,只是表面上非常简单的了解一下,这样的话其中的甚深缘起无法了知。这种情况下,自己应该有另一种方式和心态来接受。


尔时世尊。称名唱曰。




尔时世尊称名唱曰

这个时候世尊说,称这些三世佛的名号给大家唱曰,或者宣说。


南无过去无量诸佛。




南无过去无量诸佛


下面的佛号都写南无佛。我以前问过一些人,明明是南无wu,为什么说南无mo,现在汉语词典当中都是读无wu,但古代这个无字也可以读mo,包括现在的闽南语。唐朝的佛经都是以古文来翻译,南无的“无”都读mo“无”字,在现今的韩国词典、比较古老的词典当中,“无”字都有mo音。例如无生,会读为无mo生。这个音在现今的词典里没发现,但在以前的粤语、闽南语当中有。在汉地,唐朝的官方语是粤语,宋朝则是闽南语,清朝是东北的满洲话,现在是北京的普通话为主。可见不同的时代或阶段,汉语的发音都不同。

【相关资料】

一、先秦时期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二、秦汉两朝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三、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四、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
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五、宋朝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七、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八、清朝
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
中国这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语言看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但是却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这选官方语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梵文念南无mo, ན་མོ་སངས་རྒྱས་ལ་ཕྱག་འཚལ་ལོ། ན་མོ་དགེ་འདུན་་་་ན་མོ་ལོ་ཀེ་ཤྭ་ར་ཡ།  藏文中也是 ན་མོ།(南无mo)南无是顶礼的意思,像伊斯兰教当中也有南无、顶礼的用词,或者是对对方非常尊重、尊敬的意思。这里每一位佛前面都有顶礼的意思,此处为顶礼过去无量佛的意思。


南无二万日月灯明佛。



南无二万日月灯明佛

日月灯明佛,这里面有些佛号,学过《法华经》的人,能比较熟悉、记得住。我也是有些佛号忘记了,但有些大家应该能记得住。这位佛是非常重要的,听到他的名号不堕三恶趣。《法华经》当中明确提到,当时的日月灯明佛,是过去佛当中一位佛的名称,讲了初善中善末善的教言。过去的日月灯明佛有两万尊。所以有些人法名重复了,都叫圆某,有些人就特别担心:“那怎么办?我死了以后,叫他的时候,我也抬起头来看一看。”其实也没事吧。连佛陀都有那么多同名的。跟我同名的好像比较少,但有些人特意跟我同名,网上与我同名的这些人,你们要注意一下。(师喝水,众笑。)

 

【相关资料1】

<<妙法莲华经》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善本。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相关资料2】


日月灯明,梵名Candra -su^rya-pradi^pa 。又作灯明佛。乃于过去世中出现宣说法华经之佛。其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灯,故得此名。

据<<法华经卷>>一序品载,过去世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相继出世,而说法华经。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亦出其名,谓能持彼佛名号,不生于诸恶趣中。

又<<佛本行集经卷>>一记六万诸佛皆同号灯明如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则谓弥勒往昔曾从日月灯明佛出家。


南无三万燃灯佛。



南无三万然灯佛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在燃灯佛面前发菩提心。下面讲到的定光佛、普光佛,有时候认为与此佛是同一尊佛。

【相关资料】
燃灯佛,梵文Dipamkar,意为「定光」,德文Dipamkara,英文Dipan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世佛。燃灯佛则修过去为过去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
《大智度论》卷九亦云,“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四教集解》卷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 


在汉地传统的大雄宝殿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还有的大雄宝殿当中,东方佛是药师佛,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西方佛是无量光佛。大家朝拜寺院时,每个寺院的大雄宝殿造佛像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旁边是舍利子和目犍连,有些则是西方三圣。


【相关资料】


大雄宝殿里,一般供奉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的德号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为什么叫大雄?是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其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其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其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其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


大雄,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细深悲称大雄,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乃三宝也,皆归此殿传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镇大千也。


南无大通智胜佛。南无十六子佛。



南无大通智胜佛  南无十六王子佛


大通智胜佛。与南无十六子佛,即十六王子佛,两者在《法华经》都有提到。《法华经》里面讲,大通智胜佛以前是一个国王,后来出家了,变成大通智胜佛。后来他成佛后,其十六个王子也在这个佛陀面前出家了,变成了十六位沙弥。他们以前是父子关系,现在是佛和弟子的关系。后来这十六位王子在这位佛面前变成沙门,闻法修行,经过很长时间之后,他们也成佛,即十六王子佛。

【相关资料】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在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个儿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他第一个儿子,名字就叫智积,以智慧来积聚种种的功德,所以才能作为佛的儿子。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因为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归转轮圣王管。那么这些个转轮圣王的孙子,各有珍异。珍,就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异,就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这种珍贵奇异的、最好的那种玩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可是当他们听见父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立刻都把他们所有最欢喜的东西都舍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树下。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生出来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好几个母亲生这十六个儿子;所以这个“诸”字,可以当“一”字讲,也可以当“多”字讲。你在这个地方,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那么去用那些个字,你应该把它看活动了。“诸母”,可以说,就是他亲生的母亲,哭哭啼啼的,把她儿子送到他父亲那儿去了;也可以说,这十六个儿子有好几个母亲,大家一起都送她们儿子,到佛那儿去。涕泣而随送之,你看!这女人!就是佛的太太,也是个女人;所以她没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现在她的力量没有大通智胜佛的力量大了,本来这十六个儿子都跟着她,天天都孝顺他母亲;但是现在一听说他爸爸成佛了,就要跟着爸爸去修道,不跟着妈妈了。不跟着妈妈,妈妈留也留不住了,于是就哭,那么哭后又送。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他们的祖父,也是一位转轮圣王;他带领一百个最高的官,以及所有这一些个国家里头的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个地方去了,都到这个菩提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咸,当个“全”字讲。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这百千万亿的人民,都愿意亲近大通智胜如来,又来供养着佛,又恭敬着佛,又尊重于佛、赞叹于佛。


南无空王佛。



南无空王佛

此佛号在《妙法莲华经》当中出现过。当时释迦摩尼佛与阿难转生为兄弟,一个非常重视修行,一个非常重视广闻博学。广闻博学的是阿难尊者,重视修行的是释迦牟尼佛。由于世尊爱修行,故很快成佛。阿难则比较喜欢学习理论上的东西,一直学,最后连菩萨果位也没有得到,在世尊圆寂后才得到阿罗汉果位。而在未来,阿难也会受持诸佛的法藏。当时的释迦摩尼佛与阿难,是在空王佛前,发起菩提心的。

【相关资料】


《妙法莲华经 (卷4》: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



南无多宝佛。



南无多宝佛


多宝佛,我前面也讲了,凡是任何一位佛,只要弘扬《妙法莲华经》,多宝佛会以七宝塔的方式从地里涌出,为之作证:无数佛的佛法中,《法华经》如何殊胜,并给当时的佛也平分法座的一部分坐垫。听到此佛号也非常有功德。

南无云自在灯王佛。



  南无云自在灯王佛


《法华经》当中讲到,在云自在灯王佛还没有成佛时,常不轻菩萨就传授过《法华经》,后来此佛示现成佛。常不轻菩萨是从哪里得传承呢?是从下面紧接着讲的威音佛得到。


【相关资料】

《妙法莲华经》:这位常不轻菩萨所教化的众生有千万亿那么多,皆令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第一个生命终了之后,有二千亿佛出现于世,都同号为日月灯佛。在这二千亿佛的法中,常不轻菩萨还是说这部法华经,以如是的因缘,又等到有二千亿佛出现于世,都同号为云自在灯王佛。在二千亿日月灯佛和二千亿云自在灯王佛的佛法中,常不轻菩萨生生世世受持读诵及为所有四众弟子广说此部妙法莲华经,得到眼、耳、鼻、舌、身、意诸根常清净无染。在四众中说法,心无有怖畏。



南无威音王佛。



南无威光音王佛


威音佛的像法时期,常不轻菩萨得到《法华经》的传承,因此而得此法,并传授给众生。此佛号在《法华经》中有。


【相关资料1】


《妙法莲华经 (卷6)》: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
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
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相关资料2】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狮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 号威音王, 神智无量, 将导一切。天人龙神、 所共供养。

是佛灭后, 法欲尽时, 有一菩萨, 名常不轻。时诸四众, 计著于法。

不轻菩萨, 往到其所, 而语之言, 我不轻汝, 汝等行道,皆当作佛。

诸人闻已, 轻毁骂詈, 不轻菩萨 ,能忍受之。其罪毕已, 临命终时,

得闻此经, 六根清净, 神通力故, 增益寿命, 复为诸人,广说是经。

诸著法众, 皆蒙菩萨,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不轻命终, 值无数佛,

说是经故, 得无量福, 渐具功德, 疾成佛道。彼时不轻, 则我身是。

时四部众, 著法之者, 闻不轻言, 汝当作佛, 以是因缘,值无数佛。

此会菩萨, 五百之众,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我于前世, 劝是诸人, 听受斯经, 第一之法。开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经典。亿亿万劫, 至不可议, 时乃得闻, 是法华经。

亿亿万劫, 至不可议。诸佛世尊, 时说是经。是故行者,  于佛灭后,

闻如是经, 勿生疑惑。应当一心, 广说此经,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南无无数光佛。



南无无数光佛

无数光佛,《佛说佛名经》当中也有。

 

【相关资料】

《佛说佛名经 (卷19)》:南无无数光佛。



南无善思佛。



南无思善佛


善思佛。思善佛,思维善法的佛。但是《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佛说佛名经》当中都说是善思佛,敦煌本我没来得及看。


【相关资料】


《佛说佛名经 (卷29)》:南无善思佛。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卷1)》:南无善思佛。



南无分身诸佛。



南无分身诸佛


分身诸佛。藏文当中有。


南无无量化身佛。





此佛号《佛说名经》没有,藏文当中有。


南无日月净明德佛。



南无日月净明德佛

日月净明德佛,在《法华经》第六卷出现过。他给一位名为一切众生喜见的菩萨传授《法华经》教法,令其入于三摩定,最后得到殊胜的果位。我记得是有这样的说法。
 
【相关资料】

依据《法华经》所记载,在久远的过去世中,日月净明德如来在世时,如来曾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讲授《法华经》,该菩萨依此修行而证现一切色身三昧。
为了感恩如来的教诲,此一菩萨乃以天宝衣缠身,灌注香油,燃烧全身,以供养如来。菩萨烧身命终后,又出生在日月净明德如来的国土中。那时如来即将涅槃,特别将弘扬佛法的重任嘱咐菩萨。菩萨在如来涅槃后,起建八万四千塔来供奉如来舍利,之后,便在八万四千塔前,燃烧自己的双臂,以表示对如来舍利的供养,但是又因誓愿力使双臂恢复如故。
这位累劫以来,经常舍身布施的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就是《法华经》内的药王菩萨。

南无净华宿王智佛。



南无净华宿王智佛


净华宿王。在《佛说千佛名经》当中有。


南无净庄严王佛。



南无净庄严王佛


净庄严王佛,在《佛名经》当中有。


【相关资料】


《佛说佛名经》当中有南无庄严王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龙尊王佛

龙尊王佛,有些经说的是龙种上尊王佛。文殊菩萨,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记载,他只是在众生面前如是显现,实际上可以叫过去佛,也可以叫现在佛,也可以叫未来佛。文殊菩萨的过去叫龙尊王佛,也是在《三十五佛忏悔文》当中的佛,头上有七条龙;文殊菩萨在当下的刹土当中,也以佛形象来度化众生,名号叫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文殊菩萨也会以未来佛的形象出现,叫做普见佛。མགོན་པོ་ཀུན་ཏུ་གཟིགས།


【相关资料】


 东方遍龙世界之龙尊王佛,面颈白色,身臂蓝色,两手当胸金刚内伏,即食指尖相对竖而略离,两拇指相离,其余各指均向掌心合拢。顶礼此佛可消除八大劫之罪障。


南无云雷音王佛。



南无云雷音王佛


云雷音王佛,在《妙法莲华经》当中讲,有位妙音菩萨供养很多佛,这当中有此佛。


【相关资料1】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这一讲主要述说妙音菩萨过去曾供养云雷音王佛,因而得此神力,并现种种身,为诸众生演说《法华经》,随诸众生应得度身而为说法,说本品时,无量菩萨得诸三昧。

南无云雷宿主华智佛。



南无云雷宿王华智佛

此处应该是云雷宿王华智佛。佛经讲,在他成佛的世界当中,一个国王叫妙庄严王,他有两个王子,在云雷宿王华智佛面前学佛、出家。他们和他们的母亲,三人想办法让国王也信仰佛教,但他一直邪见很严重。这两个王子问佛:“有没有办法让他皈依佛门?”佛说:“只要把他带过来,让他见我,就有办法。”国王不肯去,后来两个儿子在他面前显现各种神变。最后国王去见佛得成就。

这位妙庄严王,当时持有邪见,被度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佛经也讲,以前有四位比丘,他们同时修行。修行过程中,如果四个人都去修行,就没有人发心。其中一位就说:“让我承事你们,你们去修行,我来发心。”后来三个修行的人全部都证果了,而发心的人没有证果,于是那三个人发愿下一世要度化他。发心的人是这位有邪见的国王的前世,那三人则转生为国王的妻子与两个儿子。以前世的愿力,他们把他度脱了。

【相关资料】


“妙庄严王”是一个国王,这国王信邪教、信婆罗门教,没有真正的智慧。可是这个人很有善根的,有什么善根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四个比丘在一起发愿修行,但是这四个比丘却不能一齐修行,因为四个比丘都要吃饭,也都要有地方住,需要有护法来供养。其中就有一位比丘发愿来护持其他三位比丘,他说:“我们四个人若是要一齐修道,会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因为没有人供养,不能修道。现在我发愿来做护法,护持你们三个人的修行;等你们三个人证果之后,我再修行。我现在先发愿来护持你们,我去做工来供养。”这样子商议妥了,那么其他三个就修道,他就去做工,用钱来供养这三个人。

三个比丘一修,果然就修证果了。这三个证果的同参一观察因缘,知道这位护法因为护持三宝,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就做了国王。这国王他因为宿世有这种善根,还有一种慈悲心、善心,但是他就信邪教,不信正教。这三个证果的同参就想:“他这种邪见不拔出去,怎么办?”于是三位比丘又同时发愿,一位发愿作为这国王的太太,两位发愿作为他的儿子。为什么?他们想:“人能以受影响的,能以容易度的,最好就是他的妻和子;因为男人多数会听女人的话,儿子也会影响父亲的心理。接近长久了,一定可以把他度了!”所以这三个同参,一个做他的太太,两个就做他的儿子,结果把这邪见的父亲、邪见的丈夫度得信三宝了,也一起证果了。——〈妙庄严王本事品〉


南无宝王佛。



南无宝王佛

在《佛说佛名经》当中有。

【相关资料】


《佛说佛名经 (卷19)》:南无宝王佛。


南无娑罗树王佛。



南无娑罗树王佛

这就是前面的妙庄严王所成的佛,《妙法莲华经》当中提及过


【相关资料】


《妙法莲华经 (卷7)》: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南无上威德宝王佛。



南无上威德宝王佛

南无光明王佛。



 南无光明王佛

我们那天讲过,这是《大宝积经》当中有,目犍连在观察释迦牟尼佛的声音能传多远的时候,去了西方的一个光明刹土,这里的佛身相庄严,佛的眷属也是身量高大,看到目犍连在钵旁边时,就问:“这个小虫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刹土的佛就是光明王佛。


【相关资料】


《大宝积经 (卷10)》过九十九江河沙等诸佛国土。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
目连到彼。住其佛土。故闻佛音。如人对住,听所语辞。其光明幡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长四十里。诸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何所从来。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斯耆年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诸声闻中大弟子。神足第一。时光明王佛告大目连。吾土菩萨及诸声闻。见卿身小咸发轻慢。仁当自显现神足力。承释迦文佛威德圣势。


南无百亿定光佛。



南无百亿定光佛


百亿定光佛,《未曾有因缘经》当中说,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和一位婆罗门女,也就是耶输陀罗的前世,他们在定光佛前供花、发愿,被授记九十一劫后成佛,佛名为释迦牟尼佛。

定光,不变光,定有坚定不动的意思。


南无光远佛。



南无光远佛

从光远佛一直到后面的南无无上琉璃光佛之间的每一尊佛,在《佛说无量寿经》当中基本都有。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因为有些佛的名号在不同经典中都会出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佛说无量寿经》从前面的开卷品开始,一直到后面,就有这些佛的名号。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佛名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些佛名解释过,有些也没有解释,因为有些佛名也不是很好解释。

不管怎么样,佛教历史当中有这些记载非常好。现在世间的历史当中,包括家传的祖祖辈辈的族谱,很多名称可能会消失。但是佛不同,确实在人类历史上,佛非常有贡献,就像世间一个英雄、一个名人,有贡献的这些人的名称永远不会磨灭。有这样一种因缘。

现在人类有记载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有些是超越历史的,是超前的历史。现在的人类发展史,只是达尔文等个别人暂时定下来的说法。各个宗教、哲学领域,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不一定完全是现在大家认为的这种历史。过去的人类,过去的整个世界的庄严,用现在的目光和现在的智慧来看,有时候是无法理解的。如果特别了解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可能会发现,人们现在共同认为的,只不过是现在人认为的,只是个别学者的思想暂时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思想而已。

所以,有时候有必要放下自我的主张和见解。对于真正的人类历史、世界历史,以超越思维和超越规则的眼光去看时,是很有意思的。通过探索古埃及的文化、古希腊的文化,以及古印度的东方文化,你应该会明白,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但是这种想法也不一定。比如现在每个地方基本上都有照明灯,也许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以后,描写出这样一个世界时,很多人不一定相信。

三十多年前,我来到喇荣。那个时候的喇荣,电也没有、路也没有,都是自己去山上捡一些木柴、牛粪,再背回家烧火,像云南元谋的那些原始人一样。但是现在我们对那些年轻的和尚、年轻人说,我们在二三十年前在这个地方是这样生活的。他们觉得不可能,“你不要给我讲故事。”(师与众笑)真的,我们现在还没有经过一百年。我有时候跟年轻的喇嘛讲,当时我们怎么吃的,晚上怎么看书的,白天怎么为了买一瓶煤油和一包面走路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县城去,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狗等这样那样的,这时他们认为我在编故事。其实这个年代很近,还不到五十年。人类的世界观很容易变化,我们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非常非常有限,涉及面非常狭窄,这样一来,我们会有很多想法和概念上的模糊。

【相关资料】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全是正确的,并不是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哪里有真理,哪里就要接受。就像我们以前讲过,我不站在佛陀的立场,也不站在其他的,比如淡黄派的立场,只是站在公正的立场来接受真理。这个很重要。

【相关资料】

《胜出天神赞》: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



对于这些佛的名号,可能有些人会想:怎么样祈祷、怎么样让自己跟佛联系起来。其实我们可以运用很多智慧来慢慢增加自己的认知。

以上是南无光远佛。

这些名号大多在《佛说佛名经》里面有,其他佛经里也有。


南无月光佛。



南无月光佛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当中有。


南无旃檀香佛。



南无旃檀香佛


《佛说佛名经》当中有。


南无善山王佛。南无须弥天冠佛。南无须弥等曜佛。南无月色佛。南无正念佛。南无离垢佛。南无无着佛。南无龙天佛。南无不动地佛。




南无善山王佛  南无须弥天冠佛  南无须弥等曜佛   南无月色佛  南无正念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无着佛   南无龙天佛   南无不动地佛

这些都是在《佛说佛名经》当中有。

 

南无妙花佛。



南无妙华佛


妙花佛。《大宝积经》当中记载,妙花佛成佛时,当时有一个转轮王,有一千个儿子,后来又有两个化生的太子,总共有一千零二个孩子。这两个化生的孩子后来在妙花佛面前出家了,转轮王知道后,也对轮回产生了极大的出离心,便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自己带着999个儿子和八万四千个妃子一起出家了。这个大儿子觉得有点孤独,到处寻访,看到这个世界人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靠的,就生起了极大的出离心。

这里有好几个偈颂——

《大宝积经》:“我父及亲属,皆悉已出家,无量亿众生,为法亦出家。”我的父亲和这些亲眷、兄弟姐妹全部出家了。无量亿是一个虚数,特别多的众生为法也已经出家了,现在我也要出家。

他怎么出家的呢?《大宝积经》:“若发心出家,离诸欲火者,应速随我法,离难甚难得。”想发心远离贪欲火的人,应该赶快跟我一起出家,这个出家的机会很难得。结果,全国上下所有的人全部都出家了。现在很多人疑惑:全部出家了,谁做供养?应该怎么生活?事实上,当时依靠全国人民出家的福德力,整个大地上长出自然庄稼,树上赐予自然衣,很多天人供养各种衣食,经常承侍。这是佛经中原原本本的故事。

我并不是让大家都出家,我觉得出家要注意,不要着急。有些上师、活佛、堪布,对别人不负责任,“你出家就出家,剃度就剃度”,但出家人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讲?一方面,很多人的出家只是一时冲动,出离心不够。像刚才的国王,有极大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以后,得果也比较容易。很多出家人,第一个是出离心不够,要么是感情受到挫折,要么在社会上特别难熬、找不到工作,因为这个原因出家很不好,在出家团体当中,也是害群之马,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的人格特别不好,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了,或者是因为他在感情上受到挫折,这种人最好不要出家。找不到工作、特别懒惰、与家里不和的人如果出家了,在出家团体中也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第二个方面,对家里的父母、孩子不管的话,也不行。不像藏地,在藏地,一个人出家了,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可以照顾父母,哪怕没有,村里人也会帮忙照顾。但是现在大城市里面,即便是亲生子女都不管。很多老人都死了好几个月,直到周围的人闻到臭味,才知道:原来他家的老人死在家里了。没有人打电话,没有人管。在这种情况下,毕竟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如果你不管,那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管他,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三个,出了家以后,是否能终生持戒,终生保持出家身份。作为出家人,如果有一个特别好的环境,有一个好的寺院,也许你的戒律会善始善终。但现在很多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不是那么乐观。像汉地,很多地方,出家人有年龄的限制、文化的限制、身份的限制、宗派的限制,甚至有些人格不好,最后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行。

我刚才讲的公案可能跟这里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相应。但我也是发自内心地想跟大家分享。

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经常劝大家出家,出家一天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从功德的角度来讲,就像那天讲的《赞僧功德经》里说了,如果支持出家的话,可以获得那么多的功德;制造违缘的话,有那么大的过失——这一点我也明白。但是功德是功德,现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得不考虑。大家很冲动,没想到自己家里的事情,也没想到自己将来的出路,只是暂时觉得“有这么好的因缘,你给我剃个头!”我走在路上时,也经常碰到有人把头凑过来,递上剪刀,希望我给他剃头。其实剃个头也简单,最多十分钟,但是剃发容易持戒难。你们自己要考虑好。

尤其是,作为出家人,至少人品应该不成问题,这样出家的话,对弘法利生是有利的。如果人品不好,平时行为疯疯癫癫,这种人出家,真的对佛教有很大的危害。如果你是一个在家人,疯疯癫癫也没关系,别人也看不出什么,“这个人精神有问题,很可怜。”虽然对佛教没有什么贡献,同时也没有什么危害。但是你穿着袈裟,疯疯癫癫的话,大家都说,你看这个出家人,这个释迦牟尼佛的跟随者,这个光头……这个时候,因为你的精神原因、行为原因、穿着原因等,从各个方面都对佛教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不要认为出家以后没什么问题,其实出家的责任很重。我昨天跟一些老师讲,老师有老师的要求,不说内在的智慧,仅外在的形象,作为一个老师,天天染头发,打扮得特别像魔鬼一样,那可能不像一个老师。如果你一会穿破烂衣服,一会又变化,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恐怕不合适。包括我,不管怎么样,去哪里都只能穿红色的袈裟,不能穿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因为我的身份决定了。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认为出家很好,但另一方面,出家不那么简单。

因此我跟大家讲,不要着急出家,好像出了家就马上成佛一样,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出家以后会有更多的压力和不方便,你们都要多考虑。

我并不是阻碍你们出家,你们去哪里出家,我挡不了,也没有必要挡。我看到现在很多人的出家并不是出离心的出家,好像是很害怕这个社会。确实现在电影里演的好像是真的,认为社会很黑暗,可能出了家以后会好的。但出家人是不是社会当中来的这些人呢?我看有些出家人只不过是换个衣服,贪嗔痴什么都有。如果修得好,可能会好一点,修得不好也差不多。因为受个戒也只是一天的时间,除此之外,没有好好地闻思修行,没有很好地调伏自己相续的话,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只不过是形象上稍微变化了而已。

所以,佛教中出家的功德倒是很大,但是大家也应该注意,要从未来长远的角度考虑。

当然我们这里出家有出家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僧众规定的,我在好几年前跟大家共同商量以后制定的。尤其是现在学院这边越来越严格,大家也没有必要非要在这个地方。现在这里所有的空间不单是满了,还溢出来了,现在是在想尽各种办法减少。这样会好一点。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种承载量。

但你如果真的想出家,在世界上哪里都可以,但是都比较难。作为一个出家人,真正以清净戒律、闻思修行来度过是最好的。喇荣确实有这么一群修行人,以后看福报、资粮,可以随缘。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种福德、福份,虽然不像过去佛那样有特别伟大的断证功德,但至少得到人身之后,自己有过闻思修行的机会,也有过出家受戒的机会。那以后每个人自己的因缘不同,没有必要强迫,“我年龄超了,非要……”现在这里不准这样,“我非要这样”,没有必要,应该随着因缘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相关资料】

《大宝积经 (卷89)》:佛告迦叶。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数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妙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婆。其劫亦名妙花。迦叶。妙花如来。有九十六亿百千声闻大众。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尼弥。如法治世主四天下。迦叶。时尼弥大王千子具足。勇健威猛。迦叶。尔时大王具千子已。复有二子。结加趺坐忽然化生。一名达摩。二名善法。
……
 
尔时达摩善法二童子。说此颂已从城而出。往诣妙花如来所住之处。到已头面礼足右遶三匝白言。世尊。我等今者。于如来所欲求出家。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令得出家。
迦叶。尔时妙花如来。知二童子信心清净求出家法。是时如来。即听出家住比丘法。
迦叶。尔时大王。闻二童子得出家已。即以太子令绍王位。王与九百九十九子。八万四千夫人。五千大臣及诸人民。以净信心离于欲火。舍家出家。一切俱往诣妙花佛。到已顶礼佛足。白妙花佛言。世尊。我等欲求出家。愿佛听许令得出家。
迦叶。时妙花佛。知诸大众信心清净。悉听出家住比丘法。
迦叶。尔时大王第一太子。登位七日,内自思惟。我终不舍萨婆若心。何用如是王位宝财。为欲所缚。我终不舍无上菩提。作是念已,发心出家。于十五日游四天下。说此偈言
  我父及亲属   皆悉已出家    无量亿众生   为法亦出家  
  我今乐出家   不乐住五欲    一心求出道   欲诣导师所  
  若发心出家   离诸欲火者    应速随我法   离难甚难得  
  不发出家心   不远离欲火    安心在居家   安住于实法
迦叶。时彼童子说此偈时。四天下中。无一众生乐在家者。皆悉发心,愿求出家。迦叶。时妙花如来。知诸众生心信清净求出家已。妙花如来于四天下一切城邑村落。悉作化佛及比丘僧。迦叶。时四天下一切众生。无有一人住在家者。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悉得出家。彼诸众生既出家已。不须种殖其地自然生诸粳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


南无琉璃妙花佛。南无琉璃金色佛。南无金藏佛。



南无琉璃妙花佛  南无琉璃金色佛  南无金藏佛

南无炎光佛。南无炎根佛。



南无炎光佛  南无炎根佛


炎是燃烧的意思,燃光或者燃根。

这两位佛,在藏文当中只出现过一次,敦煌版本里面也只出现过一次,这个版本里面后文又出现过两次。可能出现两次是多余的,或者出现两次是合理的,这个还是要观察。


南无地种佛。南无月像佛。南无日音佛。南无解脱华佛。南无庄严光明佛。南无海觉神通佛。



南无地种佛  南无月像佛  南无日音佛  南无解脱华佛  南无庄严光明佛  南无海觉神通佛

觉有智慧的意思。


南无水光佛。南无大音佛。南无大香佛。南无离虚垢佛。




南无水光佛  南无大香佛  南无离虚垢佛

南无舍厌意佛。



南无舍厌意佛

没有厌离心,很坚强的。不像有些发心人员遇到一点点事情,“我现在不干了,太累了。”


南无宝炎佛。南无妙顶佛。南无勇立佛。 南无功德持慧佛。



南无宝炎佛  南无妙顶佛  南无勇立佛  南无功德持慧佛

南无弊日月光佛。



南无蔽日月光佛

可能光明很强大。


南无日月琉璃光佛。南无无上琉璃光佛。南无最上首佛。南无菩提华佛。




南无日月琉璃光佛  南无无上琉璃光佛  南无最上首佛  南无菩提华佛


这些佛在《佛说佛名经》当中有。

《佛说佛名经》,是菩提流支翻译的,共十二卷,讲了11093尊佛的名号。也有其他不同的译本。有时间的话,最好看一看这些佛名,自己念一念,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种下善根,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就像《华严经》中讲:“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我宁可受无量的苦,得闻佛的名号,而不愿意感受世间的一切快乐,但听闻不到佛号。

现在有些边地有福报的人,虽然有世间享乐,但是一辈子一个佛名都听不到。有时候,我去一些边鄙地方时,就特别想到:这里有人能念一句佛号,或者能看到露天的佛尊,哪怕只是在眼根前看一下,在阿赖耶上种下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因为五根归根结底在阿赖耶上。所以,今生遇到这么多佛的名号,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那天也说了,我们闻到这种佛音,是曾经供养无量佛的结果。虽然有些佛的具体的历史、本生传,不是特别清楚,但不知道也没事,对这些佛有虔诚的信心、恭敬心,经常念诵非常有意义。

今天讲到这里。
 

插图原创:家和



本课经文





往期链接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课堂笔录合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课堂笔录合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课堂笔录合集

《吉祥经》笔记+音频

《圣大解脱经》笔记(1)

《圣大解脱经》笔记(2)

《圣大解脱经》笔记(3)

《圣大解脱经》笔记(4)

《圣大解脱经》笔记(5)

《圣大解脱经》笔记(6)

《圣大解脱经》笔记(7)

《圣大解脱经》笔记(8)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