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2:定慧品之十一
Back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2:定慧品之十一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非常重要的三个修法及三种境界。
在证悟瞬间,便同时有了无相、无住和无念。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禅宗从达摩祖师那时开始,无论顿门或渐门,都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禅宗非常重要的三个修法,也是三种境界或三种见解:无念为其宗旨,无相为其本体,无住为其基本。无论顿门还是渐门,最后都要达到“无念、无相、无住”三种境界。
“无念”“无相”“无住”,一个谓宗,一个为体,一个是本。宗即宗旨,主要是果方面的;体,乃其本体;本即基本,主要是因方面的。般若经中以花为喻——种子是因,果实为果,本身谓本体,这三个包含了与花相关的所有东西。其他佛经对此有不同解释,这是其中一种理解方式。
定慧品后半部分非常深奥,无念、无相、无住是其中的三个要点。这三者的内涵其实都一样,只不过为了全方位地了解而分成三个角度予以阐述。实际上,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个,另外两个也就涵括在内;如果能证悟,那么在证悟瞬间,便同时有了无相、无住和无念。
下面开始逐一解释无相、无念、无住。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证悟的时候,一切相都在,但对其无有执著。
当看到念头的本性时,就看到了法身。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1:定慧品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