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日月遍照 >> 爱得越深,恨得越深,取舍只在你的一念间 Back

爱得越深,恨得越深,取舍只在你的一念间



大多数人爱上的,不一定是恋人本身,而是某种爱的概念。一旦看清了他不是你所想的那样,这种脆弱的关系就很难维系,进而会上演各种纠结和不幸。如果依靠佛法的智慧,明白一切都是心的游戏,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恋人,很多痛苦就可以提前屏蔽。

——索达吉堪布 2015年12月2日 微博



强烈的爱与强烈的恨,在世人眼里,前者应当拥有,后者应当舍弃。而在佛教眼里,这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模一样的执著,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苦,所以都需要避开。

——索达吉堪布 2016年2月1日 微博




1

问世间情为何物


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 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不仅世间之人都期望值遇这样一位知音:与他(她)生死与共。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国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当释迦牟尼佛告诉恩扎布德:“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


国王回答说: “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除了国王恩扎布德,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扮演着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于世间。自古以来,多少人赞美爱情!为之讴歌,为之伤怀。尤其在人们年轻时,会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为之深深向往。





2

爱的分类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


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





3

爱的作用是什么?


爱的作用,有以下两点:


首先,它让人痛苦。为什么说它让人痛苦?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有人分析,“结”的右边是“吉”,左边是“丝”,吉祥一旦被丝缠裹,头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时,就叫“结” 。“婚”是说见到女人头就发昏,头脑已不再清醒,不见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诸多执著之丝将其捆绑,情绪和心智受其影响,失去了辨别和取舍的能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过着,直至吉祥和快乐一去不返。


爱的另一个作用,如佛经中所说:“增上贪欲者,不知利非利。”


贪欲炽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他也会抛之脑后;世间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也会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准则,他也会彻底改变。在爱的驱使之下,有些人如梦如醉,浑浑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


不久前,我和一位校长商谈,我问:“是不是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因为感情问题,对学生借机发泄,行为不太合理?”


校长说:“有、有、有啊!现在的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打一顿。”


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老师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


很多人生活在可怕的噩梦中,但是,他们无力自拔。他们不了解爱的本质。有些人即使理论上知道,但遇到对境时,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人到了四五十岁,才知道所谓的爱原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非如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4

爱的名字是“无常”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


 “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5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6

爱的本质是痛苦和幻象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


《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7

能否有“爱”?


《杂阿含经》中,有一位天子问佛陀:“什么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通财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后世的善知识?”


佛陀回答:“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宗亲相习近, 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有个又学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让丈夫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得以解脱的人。所以,一个非常贤良、贞洁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识。在世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特别美满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爱,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圆满。


大城市中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没有必要出家。佛陀在众多典籍中,为在家人宣说了不同层次的居士戒,让他们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过上述修行方法断除心中的贪欲,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提倡离欲。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佛眼看“爱情”》



那么问题来了,

怎样去爱呢?


欧平君翻出压箱好货推荐给你...

你不爱我,我依然爱你——索达吉堪布教你如何爱


“人们很执著爱。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就爱你,你不爱我了,我就恨你;而出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了,我仍然爱你。但这对一般人来讲很难做到。”

——索达吉堪布 2016年2月14日 微博


有爱的生活——非洲·莱索托国立大学演讲


“爱得越深,恨得越深。”所以,不懂如何去爱的话,也会带来一些痛苦。

——索达吉堪布 2017年4月1日 微博



让众生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的唯一因是什么呢?

就是不知万法真相的无明。

无明的黑暗彻底遣除的话,痛苦的苗芽就从根本上斩断了。

所以如果我们要断除痛苦,一定要从无明断起,从十二缘起的无明下手;如果无明没有斩断,痛苦是永远也不能斩断的。

——《文殊礼赞》略讲

🌊

  文  殊  礼  赞  

能海上师 译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གོན་པོ་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ལ་ཕག་འཚལ་ལོ།།

炯丹迪衮波蒋华样拉香擦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གང་གི་བློ་གོས་སིབ་གཉིས་སིན་བྲལ་ཉི་ལྟར་རྣམ་དག་རབ་གསལ་བས།།

刚格洛珠哲尼阵抓涅达南达ra萨威

谁之智慧 离二障云 犹如净日极明朗

ཇི་སེད་དོན་ཀུན་ཇི་བཞིན་གཟིགས་ཕིར་ཉིད་ཀི་ཐུགས་ཀར་གེགས་བམ་འཛིན།།

结涅敦根结银惹穴涅杰特嘎拉万怎

所有诸义 如实观故 胸中执持般若函

གང་དག་སིད་པའི་བཙོན་རར་མ་རིག་མུན་འཐུམས་སྡུག་བསྔལ་གིས་གཟིར་བའི།།

刚达哲波尊ra玛热门藤德锕基热沃

诸有于此 生死牢狱 无明暗覆苦所逼

འགོ་ཚོགས་ཀུན་ལ་བུ་གཅིག་ལྟར་བརྩེ་ཡན་ལག་དྲུག་ཅུའི་དབྱངས་ལྡན་གསུང༌།།

卓措根拉沃结达贼沿拉哲吉样丹颂

众生海中 悲同一子 具足六十韵音语

འབྲུག་ལྟར་ཆེར་སོག་ཉོན་མོངས་གཉིད་སོང་ལས་ཀི་ལྕགས་སོག་འགོལ་མཛད་ཅིང༌།།

哲达切卓纽蒙涅隆类杰加卓桌匝匠

如大雷震 烦恼睡起 业之铁索为解脱

མ་རིག་མུན་སེལ་སྡུག་བསྔལ་མྱུ་གུ་ཇི་སེད་གཅོད་མཛད་རལ་གི་བསྣམས།།

玛热门色德锕涅格结涅皎匝ra哲南

无明暗除 苦之苗芽 尽皆为断挥宝剑

གདོད་ནས་དག་ཅིང་ས་བཅུའི་མཐར་སོན་ཡོན་ཏན་ལུས་རོགས་རྒྱལ་སས་ཐུ་བོའི་སྐུ།།

多内达匠萨吉塔孙云丹利作嘉这特悟格

从本清净 究竟十地 功德身圆 佛子最胜体

བཅུ་ཕག་བཅུ་དང་བཅུ་གཉིས་རྒྱན་སས་བདག་བློའི་མུན་སེལ་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ལ་འདུད།།

借茶借当借尼坚这达录门色蒋华样拉德

百一十二 相好庄严 除我心暗 敬礼妙吉祥

/ 文殊菩萨心咒 /

ཨཱོྃ་ཨ་ར་པ་ཙ་ན་དྷཱིཿ

嗡  Ra    





心中有上师三宝陪伴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孤单

愿智慧的法雨流入您的心田

长按下方动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 {欧洲菩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