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结论篇:如来藏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如来藏”思想
如果不承认如来藏,那么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乃至禅宗等一切宗派所奉行的经论,都将无法立足;而且,如果心的本体真是像虚空一样空无,那证得这么一种“空性”,从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之时,又是一个什么情形呢?没有庄严的身相,也没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很显然,这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一定要承认如来藏的光明分。
这就像空性一样,空性虽然很深,但只要你依着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的理证去抉择、研究,就可以了解,甚至为别人宣说。
同样的,要了解如来藏,除了《如来藏经》以外,还可以学习一些可靠的论典、注疏,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龙猛菩萨的《法界赞》,以及藏地宁玛派、觉囊派等前辈大德的珍贵论典等,这样学下来,应该也不是特别难。
尤其是《宝性论》一定要看,它的内容多数源于《如来藏经》,是阐释如来藏思想最重要的论典。
当你观心的时候,其实心的本体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无颜色,也无形状,甚至了无分别;而与此同时,它又不离开光明。所谓光明,是不是像灯光或者太阳光那样呢?不是。那所谓空性,是不是空荡荡的一片,如虚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则,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与空是不二的,这才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在你的起心动念接续不断的同时,它是毫无迁变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明心见性”。当然,要想真正了悟,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修行。
那些认为如来藏不存在,甚至说第三转法轮不了义的人,多数是觉得这些跟空性相违。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理解空性以后就知道,这二者本身并不相违,相违的是我们的认识。
所以,在藏地的历史上,觉囊派与格鲁派的大德就他空、自空辩论到最后,除了稍许的不同点之外,究竟密意完全一致;而宁玛派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教言中也都认为,佛陀第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其实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
而这种贯通,就是现空不二;现空不二,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
这个本体在空分上,第二转法轮讲得非常清楚,后经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等印度大德用理证方式深入阐释之后,在后来的学者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而在现分上,也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分,除了第三转法轮的讲解以外,密宗的《大幻化网续》(也称《密藏续》)、《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续部,也有详尽的说明。尤其是,在大手印、大圆满等实修窍诀中,更是以直接的方式为你指点,不用太多文字,一指点,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
——节选自2012年 2月24日厦门大学演讲
To be continued
我与如来藏
所谓的“我”,佛教承认在名言中是存在的,故为了“我”的解脱要积累资粮,为了自度度他要发大愿、发菩提心。而你说的“我”不存在、是虚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来抉择时,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不存在,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一旦学了空性法门,你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人们所耽著的“我”, 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假如真正从身体或心识上寻找,点点滴滴也找不到。这就是佛陀所抉择的空性。
胜义中尽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还要为了“我”积资净障,或者过生活、赚钱、做事,这二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人常把胜义的“无我”与名言的“有我”混为一谈,这样的话,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如来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
概而言之,如来藏有两种意思:
一是我们的佛性,名言中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能成佛的阿赖耶,就叫如来藏;
还有一个,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是单单的一个空,也不是不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言表,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将其描述为如来藏。
关于如来藏的道理,《如来藏经》等中均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讲,我们对胜义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胜义中万法皆空,但胜义中空,并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名言中,该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过程中不能造恶业,否则的话,名言虽然是虚幻的,但你造了虚幻的恶业,仍要感受虚幻的无量痛苦,对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节选自2011年3月11日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识与如来藏
阿赖耶识,是具有微细分别的心识;而如来藏是众生的佛性,远离分别,不能与识混为一谈。
对于识与如来藏的关系,觉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为喻:
如来藏相当于大海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而其他心识则是上面的波涛。
动荡的波涛,与相对平静的海底,其实都是以大海为本体。
同样,所有心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选自厦门大学问答
To be continued
/ 本话题尚未圆满
明天继续学习 /
图片来源 / Any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