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你是具根器者吗? Back

你是具根器者吗?

  


观经四帖疏 24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三、地想观

【三、就地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

(一)正明结前生后

【一、从“此想成时”者,正明结前生后。】

(二)正明辩观成相

【二、从“一一观之”下,至“不可具说”已来,正明辩观成相。即有其六: 】

【一、明心标一境,不得总杂观之。】

对应“一一观之”

【二、明既专一境,境即现前。既得现前,必令明了。】

对应“极令了了”

【三、明境既现前,闭目开目,守令莫失。】

对应“闭目开目,不令散失”

【四、明身四威仪,昼夜常念,唯除食时,忆持不舍。】

对应“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五、明凝心不绝,即见净土之相。此名想心中见,犹有觉想故。】

对应“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六、明想心渐微,觉念顿除。正受相应,证于三昧。真见彼境微妙之事,何由具说。斯乃地广无边,宝幢非一。众珍曜彩,转变弥多。是以劝物倾心,恒如对目。】

对应“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三)总结

【三、从“是为”已下,总结。】

(四)正明劝发流通,随缘广说

【四、从“佛告阿难”下,至“说是观地法”已来,正明劝发流通,随缘广说。即有其四:】

【一、明告命;】

对应“佛告阿难”

【二、明劝持佛语,广为未来大众说前观地之益;】

对应“汝持佛语”

【三、明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对应“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劝化众生,生于净土是真报佛恩,称佛本愿。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宿恶无信,不得解脱

【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宿善能信,念佛必生

【四、明正教观宝地以住心也。】

对应“说是观地法”

(五)正明显观利益

【五、从“若观是地者”下,至“心得无疑”已来,正明显观利益。即有其四:】

【一、明指法唯观宝地,不论余境;】

对应“若观是地者”

【二、明因观无漏之宝地,能除有漏多劫罪也;】

对应“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三、明舍身已后,必生净土;】

对应“舍身他世,必生净国”

【四、明修因正念不得杂疑,杂疑则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后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对应“心得无疑”

【斯乃注心见于宝地,即灭宿障罪愆。愿行之业已圆,命尽无疑必[1]往。】

【今既观斯胜益,更劝辩知邪正。】

(六)正明辩观邪正

【六、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辩观邪正。

邪正义者,前日观中已说。】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地观竟。】

[1]必:原为“不”。


QUESTIONS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劝导具器的人求生净土称合诸佛本愿?
2、净土法门具器者的相如何?非器者的相如何?
3、修宝地观有何利益?修净因时夹杂怀疑有何果报?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观经四帖疏 18
观经四帖疏 19
观经四帖疏 20
观经四帖疏 21
观经四帖疏 22
观经四帖疏 23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