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80 | 舍无量心学完了,您还记得讲了哪十三个内容么?
传讲时间:2015. 8 .17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第六个问题讲到,为利众生修这样的舍心。其实修舍无量心的时候,对于中等的心到最后也要放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下面是说,我们这样中等的心——不贪、不嗔的心态最终还是要断除。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它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愚痴。为什么是愚痴呢?因为它毕竟是对“也不是好、也不是坏”的执著,这样的执著也是愚痴心。
其他有些经论当中讲,我们众生先去分别执著,然后再起贪嗔之心。那怎么会这样呢?首先我去分别:“噢,这个是柱子,这个是瓶子,这个是人,这个是动物,这个是茶杯……”产生了这样中等的分别心之后,“噢,这个瓶子是红色的,很好看,我喜欢。这个瓶子是蓝色的,很不好看,我不喜欢。”依靠这样的分别执著再产生贪心和嗔心。
《中观根本慧论》:“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而不分别好与不好是一种愚痴的心,由这种愚痴心所带来的心态是不合理的。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因此,我们到最后一定要把这样的中等心断除,它是三有的一种心态和执著,依靠这种执著也会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为了断除贪心和嗔心的烦恼,中等的愚痴心态也应该断除,因为这种心是不合理的。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实际上,众生对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方面是很愚痴的,所以我们要修这样的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世间当中的众生其实有很多愚痴。所有的众生都想远离一切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也想获得世间的一切快乐,这是每一个众生都日日夜夜希求的。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只有断除恶法、行持善法,才能获得快乐、离开痛苦——因为愚痴的缘故,他们确实不知道,反而经常行持苦因,造各种各样的业。
《入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就是说,众生虽然很想远离世间当中所有的痛苦,并获得快乐,可是他们因为特别愚痴的缘故,往往行持痛苦的因,所以把自己的快乐像仇敌一样全部灭掉。我们世间当中,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因此,在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明白,世间的苦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害众生、行持恶法。世间的乐因是什么呢?就是行持善法、利益众生。这是唯一的因果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可是,世间当中真正能懂得这样道理的人有多少?大家可能从身边人的行为当中也看得出来,每天他们造的善业是多少,恶业是多少?因此,众生表面上很愿意离开所有的痛苦,但实际上呢,非常非常的难!为什么呢?因为他天天行持恶法而造作痛苦的因。所以这里讲到,众生不知痛苦的因。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这里讲,舍无量心真正的对境是谁呢?实际上是这些非常可怜的烦恼众生。愿他们相续当中贪心、嗔心等各种烦恼的本体、习气全部息灭,而且获得亲怨平等的心。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愿相续当中具有贪嗔的众生,贪嗔全部远离,获得无有亲怨的境界。
要能真正获得这样的境界,我们应该懂得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讲过:“无有一众生,非我父母者,一切诸众生,曾与我亲知。”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我的父母,所有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当过我的至亲。这一点,懂得大乘佛教教义的人可能会比较明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也可以息灭;如果没有这样思维,表面上的修行也不一定能完全止息相续当中的烦恼。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懂得这种道理的时候,都有一种愚痴的心,这样的愚痴心让我们对很多事理不明白;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这种道理,世间当中最难的一些事情,或者是在愚痴支配下的行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断除,包括我们相续当中的一些习气也可以断除。
《众经撰杂譬喻》当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在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特别虔诚,为佛陀造了精舍。国王非常疼爱他的第七个公主,那个公主刚开始信梵志教(婆罗门教),后来信仰佛教,于是婆罗门的教主就对她特别不满。
后来,国王出现一些梦境,梦中发生了种种奇怪的现象,他就问那个婆罗门到底是怎么回事。婆罗门说:“这是非常不好的,看这个梦相的话,好像你的国家会出现灾难。唯一的办法是用你的公主做祭祀的供品,把她烧掉就可以消灾,并带来吉祥。”国王自己非常不愿意这么做,就闷闷不乐地回来了。
公主问:“为什么您今天这么不开心?”父王跟她说:“那个婆罗门告诉我,国家要出现灾难,可能你要当祭品。”这个公主是很有善根的人,她说:“如果真正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话,那我心甘情愿。不过我要问一下,大概在什么时候做祭祀?”国王说:“七天之内。”公主说:“那我有几个要求,父王能不能让我满愿?第一个要求是,第一天让南方城市所有的人送我到佛陀那里去闻法。”父王就答应了,于是她把南城里面的很多众生带到佛陀那里去求法。这个时候,公主已经获得了预流果。
然后,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公主分别把西城、北城、东城和中城的人们带到佛陀那里去听法。到了最后第六天的时候,她要求皇宫里面的国王、大臣、眷属送她一起到佛陀那里去听课。去了以后,佛陀一讲经说法,国王和眷属们就都开了法眼,明白了取舍。这个时候国王发现,原来自己受到了婆罗门的离间,于是国王改变了主意,并且让那个婆罗门也信佛教,否则要将他驱出国境,等等。
《众经撰杂譬喻》:昔迦叶佛时,有王名拘旬尼,为佛建立精舍满事之。王第七女前事梵志后信事佛,梵志恶之字为僧婢。王有十梦怪而问之。梵志思梦欲陷此女,语王言:“得最爱女焚烧祠天乃吉。”王甚不乐。女问王曰:“何以不乐?”王说如是,女曰:“烧吉者我分当之!”问:“几日当祠?”梵志言:“后七日。”女白王:“虽当死,愿听诣佛所,使城南人尽送我出。”便敕送之。女将至佛所,说法尽得见法。日一方送,城四方面人悉见谛。复求在城中人送,亦如是。六日求王及宫中官属送之。佛为说法悉皆见谛。王乃知梵志欺诈,语梵志:“汝几误杀我女,汝不为佛作沙门,当出国去。”梵志不知所至,不得已悉诣佛作沙门,后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通过佛经里面一些真实的故事,也会明白一些真实的道理。其实在世间当中,不管做任何事情,也许外面传出来的声音是有各种目的或意义的。甚至一些国王,在没有开一定的智慧之前,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取舍。所以,人们在习惯当中、在传言当中的很多道理,有时候是真实的,有时候不一定真实。但是总而言之,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自我牺牲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自方的贪执、对他方的嗔恨,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心态,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尽量断除这样的心态。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这是舍无量心的修法,是很重要的。从观一个众生到观两个众生、三个众生,一直到一个城市里面的众生,再到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一千个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大千世界的众生——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都要去观修。
所以,我们观菩提心并不是一下子就要把所有的众生都观修起来,不是这样的,而是要一点一滴地去观。像现在人们经常爱说的“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这句话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修大乘佛法也应该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我原来也讲过,我们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一个寝室、同一个部门当中的这些人修悲心,然后再将这样的心态逐渐扩大,比如说扩大到整个学院、整个人类,再扩大到所有的旁生界……
连和自己家人的关系都特别不好,却想要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观得很好,这是不现实的;你跟部门十几个人、五六个人之间,都是跟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把他们全都变成你的怨敌的话,那你菩提心修得非常好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般来讲,如果很多人跟你关系不好,说明决定是你自己有毛病,自己有问题,不一定是所有的人都把你看成坏人。除非你有特殊的业力现前——本来你这个人是很好的,但是你的业力现前,你的外现对所有人有一种刺激性,所以大家都对你看不惯,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等舍的时候,先从一个众生、两个众生、三个众生开始,而且是先从家人等身边的人开始修。
像儒教的一些知识是先从人类开始,《弟子规》中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说,所有的人我们都要去关爱。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是,他们都在蓝天下,都在大地上,所以要这样观想。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对所有的旁生也应该关爱。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在大地上面,也是在蓝天下面。这是我破他们的观点,也许他们不一定这样解释吧,《弟子规》我们在好几年前讲过。
但是在我们佛教里面,像《华严经》中讲:“凡是众生类,相视如父母。”凡是众生,我们都要观为父母。“离恶起慈心,专求一切智。”远离一切恶心,一定要用慈悲心来对待、关心众生;在这样的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一切智智。这就是菩提心啊!也就是说,《华严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呢?将一切众生观为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心来维护他们,这就是大悲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要有无二的智慧。我们讲过,菩提心有这两种主要的内容。
所以这里讲,修舍心的时候要从一个众生开始。有些人是这么讲的:“你们不是修大乘佛法的吗?那你对自己的寺院为什么那么执著啊?你对自己的班级为什么那么执著啊?这说明你没有菩提心。”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初学者修菩提心要从身边开始做起。
作为一个法师,他自己的班里有五六十个人,他要先把这个班里面的教学安排各方面都做好。或者说,如果我是一个部门的人,我要跟这个部门里面的人搞好关系,并做好我的事情。然后,我的菩提心可以再逐渐逐渐扩大。
我原来在我的家乡办一些学校,那时候有些记者就问我:“为什么您非要在自己的家乡造学校,而不是在别的地方造?”我给他们回答:“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因为我是当地的人,如果我在自己的地方做,相关的手续各方面都非常方便,如果我在别的国家、别的地方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第二个原因,我们初学者修大悲菩提心的时候,是从自己开始做起。比如说,从我的寺院、我的家乡、我的民族、我的国家……一步一步来的话,我们的大悲心慢慢可以扩大。否则的话,如果我首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做很多事情,确实也有一定的困难。”
现在有些人说:“哎呀,你不要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自私跟修菩提心还是要分开的,我们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应该分得细一点:哪些是真实的自私和贪执,是要放弃的;哪些是真正依靠这种方法,让你的菩提心可以展现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要修行。
修行的时候,要从自身做起。“一个众生乃至一切众生”,这之间的差别大家一定要学会分清;由此,也可以分析儒教跟佛教之间的差别。一般来说,儒教和很多宗教是只管人类,不管其他众生;而大乘佛教不仅是管其他众生,而且把他们观作与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这个精神当中有什么样的内涵,大家自己也应该可以分析。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舍无量心的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最后,自己、他人、亲方和怨敌方完全都是平等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可能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也没有什么非常开心、特别欢喜的;别人来说你的时候,你也没有什么特别痛苦的。然而,作为凡夫人的话,比如别人说他的时候,他就会说:“啊,别人说我,那我就……”今天我遇到一些道友,平时觉得他们修行很不错的,结果呢,他说:“别人说我,那我不客气!我一定会让这件事情水落石出,否则别人对我的看法不好,别人对我的印象不好。”
其实,所谓的名声也好,别人说你也好,如果你真正懂得一些菩提心的教义,就不会太在意。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好不好,作为凡夫人来讲,肯定是有这方面的执著。但是,当你修行的境界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别人对你赞叹,你也没有任何的欢喜心,别人对你挖苦、诽谤,甚至无因诽谤——现在世间当中有很多很多的无因诽谤,也许一辈子都是不能洗净的,但是有一些修行境界的人面对这些时,心态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可以从这方面看出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有些人经常说:“我可能开悟了,我应该很不错了。”但是,当听到别人对你的谣言、诽谤时,你的脸色会不会改变?如果真的不变的话,也许有一点点境界,如果很快就变了……要是有些人说“我开悟了”,你们就故意试一下,说他、诽谤他,看看他证悟的境界怎么样。如果他真的没有什么,那还是很好的。
藏传佛教的个别高僧,以前是在国际上很出名的,后来住在山洞里面。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照片,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有时候还是很羡慕的。如果他们在世间弘法,依靠名声确实也是能吸引很多人,但是当时他们还是选择了一种比较寂静的行为,也是过一种非常自在的生活。所有的赞叹、诽谤,所有的亲怨全部都平息,可能在雪山里修自他交换的心,这也是部分人的一个选择。
其实学习佛法应该深入,不管是哪一个道理,如果一个道理学得很深的话,自己的各方面应该会处理得很好。
以上讲的是舍无量心的境界。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这是修舍无量心的后得。修中观的后得跟这里的后得不同,前面讲了修舍心,它的后得是对众生没有什么执著,而且最后将所有的众生观如自己的心——所有的众生是以心造的。然后心也如同虚空一样,在胜义当中无有任何产生,远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远离一切戏论当中安住。
所以,关于出定和入定的方法,有时候是安住在如虚空般的空性中入定,出定时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为众生回向,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是,入定时观舍无量心,出定时观空性。也就是说,大悲和空性二者(大悲空性藏),如果修大悲心,那么从大悲心当中出定叫做后得,此时可以修空性;如果修空性,那么从空性当中出定的时候,也叫做后得。所以,这两者没有一个固定的修法。有些人可能想:“在修空性的时候,怎么还要在大悲心当中入定啊?”总而言之,我们最好都获得这种没有执著的境界。
《中观宝鬘论》里面也讲了:“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如果有了执著,就都不合理的,因此在出定的时候,入于一种无有任何执著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是修悲心的后得,也是修空性,这两个可以互相轮番。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生起深寂之证悟。
这样修舍无量心,在相续当中一定会生起非常甚深、寂灭的证悟。
因为,大悲心和空性见解其实是互为缘起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真的有了空性见解,那么对众生自然而然会生起大悲心;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也会对空性产生一定的定解。所以,修舍无量心的利益,就是对证悟空性很有帮助。
有些人想:“我很想证悟空性,要快快证悟空性!”刚才我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人,他说:“我一定要大圆满虹身成就,您要快给我传!”我说:“你先修加行。”“修加行时间太长了,我很想快快虹身成就。我以前看过您的《密宗虹身成就略记》,很羡慕,很想飞!”但可能还是要修菩提心哦!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那么,修舍无量心的结果是什么呢?从世俗角度来讲,就是对亲人没有贪著、对怨恨的敌人没有嗔恨,没有这样的染心;从胜义角度来看,就是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不可思议法界的、无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甚深寂灭的境界。这就是修舍无量心的果。
其实修这样的舍无量心也可以证悟空性,也可以虹身成就,也可以不修加行就在空中飞,所以这也是一种……(众笑)“没有时间修加行,很想虹身”,不过很多人可能也这样想,因为修加行很累,要磕十万个大头,不如还是磕几个头以后就飞起来,飞到什么清净的刹土,在诸佛菩萨面前自由自在地听课,多享受、多快乐啊!但最好还是按程序走吧。
所以,世俗当中会远离一切贪嗔之心,胜义当中任运自成,证悟实相的意义,这就是修舍无量心的作用和结果。
颂词背诵打卡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无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如是舍心之修量,生起深寂之证悟。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知识类】
1、请简要说明,如何修舍无量心,修舍无量心的量、后得、利益和果分别是什么?
【修行类】
1、如果不能达到真正亲怨平等的境界,至少应如何做?必须要修成舍无量心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吗?为什么?
【生活类】
1、请以公案说明亲怨不定的道理。了知此理后,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许多关系?这对做人方面有哪些帮助?
2、修学大乘佛法者,应如何对待身边的人?你是如何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