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界,这种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大乘无量寿经》的争论。
由于从唐代至今,汉文的《大乘无量寿经》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版本,因此很多人都对此作过汇集。夏莲居居士也曾将《大乘无量寿经》的九个不同版本汇集一起。虽然净土宗基本上支持夏莲居居士这种做法,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汇集本仍然是净土宗内部争论最大的一个焦点问题:有人认为,夏莲居居士不应该将不同版本的经典内容全部汇集于一处,因为夏居士毕竟是一个在家人,在家人没有资格汇集经书;而以黄念祖老居士(除了修持禅宗,他也修持密宗和净土宗)为代表的很多人又大力弘扬这个汇集本,而且在很多论典中也赞叹《大乘无量寿经》是前所未有的善说。黄念祖老居士认为:虽然夏居士是在家人,但共同参与这件事的还有一位公认的高僧大德(好像是明惠法师),他应该有汇集经书的资格。大家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以前还有一位王居士也作了一个汇集本,但遭到了印光大师的驳斥,说你们这些人没有理由将佛经断章取义地汇集在一起。)
我个人认为:虽然很多大居士对佛教作过一定贡献,但如果真正要汇集经书的话,还是应该对不同时期的版本予以详细说明,将每个不同版本原原本本地保留,然后汇集一处。如果只是将这个版本的内容加在那个版本上,再将那个版本的内容加在这个版本上,这样虽然读起来很完整,但可能不大合适。不过,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示现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也不好说什么是合适不合适,我这样的人可能没有资格去作评价,在相信自己分别念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造下很严重的罪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慎重,最好三缄其口为妙。藏文中也有《大乘无量寿经》,1993年上师如意宝也给我们念过《大乘无量寿经》的传承。我曾想:如果将这部经翻译出来,可能很多人的争论会自然消失,但也许他们不一定承认,而认为藏文的这个经典也是伪造的,因为这个经典与现在的经典内容也有一些出入。如果这样,也许我的译本就成了有些人造作舍法罪的因,那就更麻烦了。神开法师在三国时期也是非常有名的,虽然他的译本比较古涩,但也不可轻易否定。所以,在类似问题上,大家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如果别人问你或是学院对汇集本的看法,你却环顾左右而言他:我们学院对这个汇集本的看法是很好的,嗯,今天会不会下雨呢,我看这几天我们生活过得很好,各方面地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啊……这样的回答恐怕就不太适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现在佛教界有哪些焦点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详加思维,不能以自己所贪著的宗派观点为依据,而应该以诸佛菩萨的教证、理证,和传承上师的教言、理论为依据,再加上以自己的智慧分析的结果,然后建立自己的观点,再给别人提出建议。如果没有非常可靠的论据,就不要轻易断定一个问题。如果今天认为这个问题肯定是对的,但明天也可能觉得自己的分别念也不可信。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没有得地之前,凡夫人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会经常发生改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被这些分别念所欺骗。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认为,自己的玩具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后来看见一些小朋友的遥控汽车等玩具时,又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了,但年纪大了以后,无论看见多么高级的遥控汽车,也觉得没什么好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觉得这个答案非常可靠,任何教证理证都不可能破斥,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一定会这样认为。法王如意宝也一再强调,除了圣者菩萨外,凡夫人是很难建立一种观点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说话时,尽量不要毁谤他人,如果自己没有可靠的依据,就不要随意驳斥他宗。一方面,实修很重要;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也要加以重视。要了知该如何区分鉴别不同的观点,否则,不要说弘法利生,可能在自己的修行中,也会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心经》版本那么多?到底哪个版本是合理的?……所以,佛法需要长期闻思。有个法师曾经告诉我说,在他出家五、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对佛经是半信半疑的,有些经典他看,而有些却不看,有些高僧大德的论典他接受,而有些他又不接受,心里始终对佛法有一些怀疑。然而,过了十几年以后,他开始接受所有的佛法和经典,认为佛经所说都是对的。在座的道友当中,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