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五 | 《次第花开》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Back

有声读物 五 | 《次第花开》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第一部 珍宝人生





第三章 从玉树说起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缘起




玉树地震以来,一些弟子向我表达心中的困惑: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为什么在佛法兴盛之地也会发生灾难?佛法的加持力何在?为什么修持佛法还是不能避免无常?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


我没有立刻给予解答。一来,现在仍然是为地震死难者念经超度的共修法会期间,我希望大家都能专心为逝者念经回向,不受其他事情过多的干扰;其二,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而且自去年底以来我便一直在病中,每天吃药、治疗,体力脑力均不济。我想,灾难频发,我们的确应该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一些问题了,而不必急于给出简单化的答案。


所以,近一个月来,我断断续续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请身边弟子记录下来,最后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我并不认为文章对与灾难相关的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试图去回答一些弟子提出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澄清疑惑,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有意把大家观察的焦点从表面的灾难引向灾难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希望这种尝试能激发大家去思考,去提出更多更精辟的见解。


关于这篇文章,我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我发现弟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他们对无常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所以文章便从无常讲起,讲到什么是无常,如何看待无常。然而,光讲无常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为什么会有灾难,还得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文章第二部分就自然讲到因果。


在这一部分,我着重讲的是因果不虚的道理,而没有一条条具体地列出灾难形成的原因。那很不现实,除了佛陀,没有人能做得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去思考灾难的成因了。我只是想请大家注意:任何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不可武断、简单化、孤立地分析问题。文章第三部分仍然在讲因果,讲到事物的相互关联,人们短视的行为造成的种种问题。第四、第五部分讲的是为灾区、为这个灾难频发的世界,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不仅是一时的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律和培养慈悲心。


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须放下我执,建立空性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谈到空性,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证悟空性还有待时日,而在证悟空性之前,仍然有很多事值得去做,比如自律、助人,比如培养基本的伦理道德,参与建设有利于众生共存的祥和环境等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众生的痛苦,增加众生的快乐。


我们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细微之处取舍善恶因果,另一方面要精进不辍闻思佛法,努力建立空性的见解。证悟空性之后,痛苦自然止息,菩提心自然坚固。


让我们把修持善法的功德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希阿荣博

藏历铁虎年三月二十二日

2010年5月5日


一、无常




灾难,猝不及防。


尽管我们听闻过有关无常的教言,明白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人生不免在得与失之间起起伏伏,可我们还是难以接受生活以这样猛厉的方式揭示无常的真相。无常,为什么不能来得温和一些?


时间也是空间,隔开了灾难与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


无常似乎总是不够温和,因为我们只有在面对强烈的痛苦、分离或死亡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无常。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我们能理解这层真理,但落实到个人体验上,无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们的预期或喜好发展时,令人懊恼、愤慨的状况。


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应当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恒常性,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地震后,有些弟子问我,为什么在全民信佛、寺庙遍布的藏区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出于虔诚的信心,很多人会想:凡是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应该能够凭借某种神秘的力量而逃脱无常的定律。


看来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在二元认知的范畴内存在一个恒常的东西,期待自己敬仰倾慕的人,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和状况永远保持让人满意放心的那个样子,然而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即使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在佛陀的教法下,具足地道功德和神变的结集经教的五百阿罗汉,以及后世无数的大成就者,四大自在,水不能溺,火不能焚,远离损害,最终也都一一趣入涅槃。


当年学者云集、盛极一时的印度那烂陀寺,曾是佛法传播的中心,后被外道侵占、摧毁,如今只剩下荒野里几处残垣断壁。莲花生大士开光的桑耶三层宝顶宫殿,遭受火灾,毁于一旦。阿育王兴建的佛塔,美轮美奂,现在也化成了风中的粉末,消逝无踪。


佛陀传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无数的经典,一部部都将失传。光芒万丈的教法,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引导我们究竟解脱的具有不可思议加持力的教法,终将示现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之中。


三宝的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自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从此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怀着这种心态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我们只会更脆弱。


三宝的加持,关乎我们内心的转化。不论通过何种形式表达对三宝的皈依,如果我们的内心因此而不断地向着良善的方向转化,空性的见解和菩提心不断地增上,那便是得到护佑和加持了,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坚韧、宽广。


有人说这次地震,震区的藏族人面对家破人亡,表现出了别样的悲伤:没有恸哭、没有呼喊。街边的废墟提醒着地震的刚刚发生,而整个城镇的氛围却是平静的。


人们积极地自救,互相帮助。年仅几岁的孩子靠着一双手挖,硬是把压在废墟下面的奶奶救了出来;有的人自己家里遭了灾,失去了亲人和房子,但是和活下来的人一起步行了近一个小时,去帮助另一个朋友;帐篷医院里,年轻的母亲用藏袍兜着一岁大的女儿,见有人向孩子表示友好,她转过身让小孩离问候的人更近一些。由于语言不通,她只回头轻轻地笑,而她的丈夫在刚才的地震中去世了。


十一岁的邬金丹增和三岁的妹妹成了地震孤儿,妈妈去世,爸爸不知在哪里。他每天照顾受伤的妹妹,陪她玩,哄她睡觉。他说自己要想办法养活妹妹。趁妹妹睡觉的时候,他去安置点的空地上同小伙伴踢球。他说:“如果我妹妹一醒,我就不能陪你们玩了,快点踢。”他背着妹妹去已成废墟的家里把妈妈喜爱的塑料花挖出来。他希望妈妈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幸福。


有的家庭谁也不提逝去的亲友,但每晚睡觉前,都各自躺在帐篷里默默地念经,不想打扰其他人。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死去的亲人。


大多数家庭都有亲人去世、财产损失,有的一贫如洗,但是他们说:“只要别人会好,我们就会好。”


……


于佛法的熏陶,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的很多人,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关于无常,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叫乔达弥的妇人,她年幼的孩子病逝了,她非常伤心,到处问有没有药能让她的孩子起死回生。后来,她找到佛陀请求帮助。佛陀说,我可以为你制这种药,但需要特殊的配料。你去城里找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向他们要一些芥菜籽拿回来给我。于是,乔达弥高兴地去城里挨家挨户打听,却发现所有人家都曾有人去世。她终于意识到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她再次来到佛陀面前,佛陀悲悯地开示:你以为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实是一切都是无常。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无常,都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我不知道怎样的痛苦和死亡才算温和。也许是因为我身份的原因,周围认识我的人如果亲戚朋友遇到不幸、灾难之类的事,总会告诉我,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帮助,所以几乎每一天我都会听到一些“坏”消息。这给我很好的机会,让我熟悉人间的苦难、世事的无常,也让我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


大多数人面临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极度惶恐的。他们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他们很少考虑过。


人的一生即使不经历大灾大难,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转眼就过了。也许是日子太平静,人们轻易就忘记老之将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说年轻人,连很多老人也是这样,好像相信自己能够一直活下去。


前年春天,我在札熙寺见到那里的老喇嘛日嘉,八十岁了,修行还是不怎么精进。他可能觉得自己是索南嘉措上师的外甥,与众不同,不必为死后能否解脱的事担心。我当时说了他一顿:“死亡近在眼前,你一定要抓紧时间修行。”没想到当年秋天,他就去世了。由于长期接受佛法的教育,面对生活中一般的变化和痛苦,我想日嘉喇嘛应该能够坦然处之,但死亡是极其剧烈的变化,伴随巨大的恐惧和痛苦,我不知道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他该如何面对。


面对死亡,顺利地走过死后中阴的陷阱,是藏族人生命中的大事。


只有修行成就很高的人才能做到死生自如,在死亡来临时自主地决定何去何从,而一般人在感受到死亡的剧烈痛苦时,都不免惊慌失措,全然忘记平日的修行,丧失对中阴境相的判断力而误入歧途,失去解脱的宝贵机会。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一旁安慰、提醒、指导亡者克服死后的惊恐,镇定下来,清晰无误体认自性之明光,或者辨认其后出现的诸佛菩萨清净刹土之显现,那么亡者即可获得解脱。诚信佛教的藏族人在亲友死后,一定会想办法为亡者超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死后中阴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这次地震中,家里有人不幸遇难的话,活下来的其他人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多悲痛或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而是一定要想尽办法找到亡者的尸体,为他们超度,因为活着的人还有机会修行,还可以继续为解脱做准备,而死去的人若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再循业流转,以后还有没有这么好的解脱因缘就很难说了。


无论天葬、火葬或其他丧葬形式,都有特殊的超度仪轨和安排,不是简单地把尸体处理掉。对佛教徒来说,帮助亲人获得解脱就是对他们最有力、最有意义的关怀。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要面对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变故,要一次一次痛苦地面对亲友的离世,最后是自己离世。


如果能认真把佛陀的教言融会于心,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更从容一些。


二、因果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无限的因果相续中有限的某个片段。当事物的来龙去脉在空间或时间的跨度上超过了目前的认识范围,人们很自然就会怀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我们要知道,细说从头,连神通广大的阿罗汉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啊。


据说佛陀有一位叫周利盘陀伽的弟子。他当初想出家,却被佛陀其他的弟子拦在门外。佛陀问:“为什么不让他出家?”那些弟子都是有神通的阿罗汉,对佛陀说:“观察过这个人,他五百世都没有跟佛结过缘。”佛陀就说:“你们只能看到五百世之内的因缘,五百世以前他曾投生为一条狗,无意间供养过我,跟我结了缘,所以这一世会跟我出家学法。”


南瞻部洲是业力之地。投生到这里来的众生,绝大多数是被往昔的业力牵引而来,所以这一生的际遇不仅与此生的身心活动有关,而且反映出前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有些果报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几世、几百世之前,但是不论时间隔多久,果报都不会自动消失。拿恶业来说,清净恶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地积植德行、忏悔、清净业障,或者被动地等因缘成熟、果报显现,显现后因果自然了结。


当年,舍卫城的帕吉波国王率军进攻释迦部落,大肆屠杀释迦族人。佛陀的声闻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保护佛陀的亲人,用神力把他们装在铁钵中举到半空,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劫难,可是等敌人退去,铁钵拿下来一看,里面血肉模糊,所有人还是死了。可见因缘一旦成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果报显现。


即便是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和阿罗汉,显现上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在帕吉波国王杀戮释迦族人的同时,佛陀也头痛起来。众弟子请问原因,佛陀说:

以前释迦族人以捕鱼杀鱼为生。一天,他们捕到两条大鱼,没有立即杀死,把它们系在柱子上。两条大鱼感受无法忍受的干燥之苦,在地上辗转翻跳,它们发愿将来一定要报仇。以此因缘,两条大鱼后来转生为帕吉波国王和玛拉洛大臣,被杀的其他鱼类转生为二人的士兵。今天他们要将释迦族斩尽杀绝。我当时投生为一位渔夫的小孩,看到那两条大鱼受苦的情形,禁不住笑了起来,以此业力感得今天头痛。假使我现在没有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今天也将被帕吉波国王的军队杀死。


这个世界看上去千头万绪、混乱无章,充满不可思议的巧合和令人费解的冲动,但其实每个人都被业力牵引,各自造作因缘,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不会有错漏。


这次地震,我听说有一个叫香巴的德格生意人,在玉树安家落户。不知为什么,地震那天凌晨三点,他突然跑出家门到外面的旅馆去住。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完好无损,家里人都没事,他住的旅馆却塌了,他被压死在里面。香巴的妹妹怕后面的余震伤到孩子,决定带孩子回德格老家,谁知就在临行前与亲友告别时,她一不留神,孩子被车轧死了。另一个我认识的人地震时却是因为外出住旅馆而逃过劫难。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业是动态的。在梵文中,业的原意是“行为”,行为产生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因缘加入其中。虽然其整体趋势很难改变,但新的因缘(即新的行为)却能增强或削弱它的力量。


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习空性,本来后世将转生恶趣的业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为人尚有取舍善恶的自由时感受恶报的痛苦,了结一段恶性因果,以后便不会再受此一报。同时,因为此生受恶报时,内心怀着善意的发心,也就开启了新的良性的因果。


如果新的因缘本身力量足够大,完全改变业的趋势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业,本来一定会堕入地狱,但他后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坚定决心,精进修持正法,不但没有堕地狱,反而即身成就了佛果。


当我们看见别人在灾难中死亡、受苦,不要认为这一切都是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们咎由自取。


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萨,以死亡和苦难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示现无常、无我和慈悲。有些人通过积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变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轻罚。有些人了结了某些因缘,将要去往别的刹土……


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热情。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Vivien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