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6)
仁 波 切 传 讲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诸佛所遮止的四种辩才是什么呢?佛陀不开许的、加以制止的四种辩才是什么呢?第一个所遮止的辩才是,所谓非利益相应。不管做什么事、修什么法,对众生和自己今生来世没有任何利益,不与利益相应,甚至可能有损害的法,这是佛陀所遮止的。
第二、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与经教里面的正法不相应,与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与断除烦恼的正法一点都不相应,与各种造恶业的杀盗淫妄的非法相应,这是第二个辩才。
刚才讲到不与利益相应,世间当中确实有一些人辩论、演讲、口才特别好,甚至可能像美国选总统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口才,看他演讲的表达能力。但是虽然演讲得特别好,实际上任的时候是否能做到很难说。即使做到了,很难说内心对众生是否有利益。从全世界各个国家来看,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都很重,虽然口才很好、辩才很好,但与众生的利益毫不相干,与正法毫不相干,反而增长烦恼,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通过今年的疫情,很多国家比较丑陋的一面也暴露出来了,像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以前大家都觉得他们自由平等,但现在看来各方面却不怎么样,有时候很多自私的面目暴露无遗。东西方都差不多,尤其如果没有真正的利他心,虽然依靠言论、势力等等,打造的团队特别大,但可能作出各种事情,结果对全球有没有利益很难说。
第三、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从整个全球来讲,如果众生相续当中没有这么严重的贪嗔痴烦恼,没有对自方的贪心、对他方的嗔恨心、不会做事情的愚痴心,而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资源共享,这样的话,在地球上生存的众生都会快乐。像今年那样的疾病来时,大家都很难面对,这是众生的共业所现。但除此之外的很多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说本来一家人有吃有喝,家庭平和的话还算可以,但是天天吵架、天天打架,有何快乐呢?不会有的。我们看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有很多烦恼导致的冲突、矛盾、不开心,甚至连最珍贵的生命也会失去。
所以,佛陀所遮止的这些辩才,与法不相应的,与烦恼相应的,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的。像你的宣传、你的辩才,是增加烦恼、增长自私、增长嗔恨心,与灭尽烦恼不相应。
第四、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与生死相应,与不断流转轮回比较相应,永远在轮回里出不来,而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一切佛所遮止的四种辩才。尤其是现今不懂因果、不承认前后世的人很多,会说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但其实只是世智辩聪,只是盲目的世间聪明而已,对整个人类、对所有众生的今生后世、对自他有多少利益呢?后人可以判断分析。自古以来的人类历史也是如此,翻开历史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如何冲突、如何争斗。可能这个比喻有点过分,所有人听了都不会高兴——但人有时候确实像一种特殊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也比较可怜。
所以,佛陀遮止这些辩才。很多成功学讲如何赚钱、如何超越别人,但很难说到底是出于善良的心还是恶心,还是需要好好思考人的价值观的定位。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拓展内容【1】
《维摩诘经》:“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六祖坛经》讲记: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这个教证以前也引用过很多次,这句话与密宗里的甚深道理极其相似。
善知识,凡夫是佛,烦恼是菩提。前面没有认识自心时的念头是迷乱的,也可以叫凡夫,后面通过善知识的直指,认识以后的境界就是佛;前念耽著对境是烦恼,后念离开对境就是菩提。
这一点与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讲的完全相同,所有了义的经典中,也是这样讲的。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中说:“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凡夫和贤者圣人,平等没有高下,此处讲得很清楚。
密宗中将贪嗔痴等五毒烦恼说成是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有些人便对密宗进行诽谤,说密宗是强调欲望的性力派等等,这样说是连自宗的汉传佛教也不懂。这种较高的境界,完全是无有取舍、无有垢染、无有净秽的境界,一般的世间人能不能达到呢?不能达到。
所以,每个众生具足佛性,在实相上可以说我们就是佛;或者说当下我们心的本体就是佛,当我认识了它的本来面目时,就已经现前佛果。为什么说凡夫是佛?我们要知道,认识本性就成为佛。
我以前在《密宗断惑论》里引用过“烦恼即菩提”这类教证,还有一些汉传佛教的此类教证。因为密宗中经常会出现“降伏”“双运”,和“即身成佛”这样的名词,汉地个别人不是很认可,甚至有一些诽谤。但是如果你对这些佛教的专用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要说密宗,显宗也很难解释。对于“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在《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麦彭仁波切引用了很多显宗的教证。去年我讲过,烦恼就是菩提的种子,烦恼就是菩提的舍利等等,引用了很多来论证。
此处也已经讲到,烦恼是菩提,烦恼与菩提只是认识和不认识之间的差别而已,可能前一刹那你是凡夫,但后一刹那就变成佛。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弥勒,我今天反问你。通常说是同等理反问,在没有正式回答之前先问一问你,随汝意答,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随意回答。如果有人说,菩萨想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分法、想圆满菩提的功德而接受轮回,菩萨经常不放弃轮回,转生到轮回里就像入花园一样;又说诸烦恼对菩萨而言是对自他相续有利益的,认识烦恼本性的时候,烦恼确实对菩萨有利益。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跟利益相应还是非利益相应?与法相应还是非法相应?如果对正等觉有利,轮回要不要舍弃?如果对自他有利的话,烦恼要不要舍弃?我反过来问你,你怎么回答?
佛教的反问,基本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对方提问的方式反过来问:那你对这件事情是怎么回答的?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您说得对,刚才我好像考虑的不是很对。世尊,若正说者,如果按照正确的方式来说,我不得不承认与利益相应,如果能结束轮回、得到菩提,那肯定与义利相应;如果烦恼对菩萨真的有利益,也可以说是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因为能令菩萨圆满菩提分法的缘故。弥勒菩萨跟佛陀辩论失败了。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下面佛陀开始宣讲原因。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说菩萨想圆满菩提分法接受了生死轮回,一切烦恼如果对菩萨利益众生有利益,如是的辩才实际上是所有的佛陀所宣说的。这里是佛陀真实回答:烦恼对菩萨有利,轮回对圆满正等觉有利,那这样的辩才是佛陀所宣说的。
刚才你不是说是所遮止的吗?为什么现在又说是佛陀所宣说的呢?何以故,原因是什么呢?弥勒菩萨你好好听一下,因为诸菩萨获得了法自在,初学者的菩萨跟智慧行的菩萨不同,得到刚才这种境界的菩萨是慧行菩萨,慧行菩萨实际上是得到法自在的菩萨。这个很重要的。我们讲十种自在时,菩萨已经对法获得自在了,已经对所有的万法了如指掌、通达无碍。所起的烦恼无有过失,真正烦恼转为道用的菩萨,获得法自在,贪嗔痴等烦恼对他而言根本不成为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就像孔雀吃毒对它身体没有任何损害,而乌鸦吃毒药会当场死亡。同样,菩萨行持烦恼之事,不但没有损害,反而获得更多力量,而这些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
显宗经典当中也有烦恼转为道用的道理;密宗最高的境界当中,在行为上有双运、降伏等把贪心、嗔心直接转为道用的方法。
《大宝积经》里面讲大悲商主的公案,佛经里也称为大悲导师,他当时杀害了一个短矛黑人,这里黑人是恶人的意思。当时,大悲商主为了救五百个商人的命,以强烈的悲心把短矛黑人杀了。看起来杀人的罪业应该很严重,但由于他怀着强烈的悲心,没有嗔恨心,不但没有罪业,反而超越了好多劫的生死轮回。
《大宝积经》里面还讲到星宿婆罗门的公案,他又叫宿提,他在寂静地方住了好多年修持梵净行,后来为了一个贪欲特别强盛的女人,与她一起共同生活了十二年,最后这种行为没有成为道障,反而积累了很多劫的资粮。
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两位是智慧行菩萨,没有自相的贪心和自相的嗔恨心,他们的心完全是利他的心。
拓展内容【2】
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
在汉地《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均有详细描述。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黑人”是恶人之义,“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杀死,故因此而得名。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人掠财。
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
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大宝积经》云: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道理: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在善恶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这就是密宗中常讲的“降伏”,即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可以杀害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因此,显宗也有 对降伏的开许,跟密宗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极个别人对密宗一点都不了解,甚至觉得密宗有些行为不如法,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这样认为,那他对显宗的《大宝积经》,也值得重新审视了。
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
从前,星宿婆罗门四十二亿年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去极乐城化缘,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非要与他成婚,否则就会欲绝身亡。刚开始他一直拒绝,不想毁坏多年的道行,但他走了七步以后,不由得对她心生悲悯,心想:“如果我没有接受她,她就会因我而死;若是接受了她,我就会犯戒堕于恶趣。算了,宁可我自己受苦,也不能让众生受苦。于是他和婆罗门女结成夫妻,十二年中一起生活。正是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此外,《华严经》中还有个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也说,除盖障菩萨去求六字大明咒的传承时,那位法师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净粪所染。但是佛陀告诉他:对这位菩萨,千万不要生邪见。
《大般若经》还记载,宣讲般若法门的法涌菩萨(即法胜菩萨),常与六万八千侍女共相娱乐。常啼菩萨去求般若法门时,对此也没有生起邪见。
道理:因此,在大乘经典当中,有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行为,最后也都成了积累资粮的方便。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倘若你对此完全不认可,非要以别解脱戒来衡量,那这些公案就说不过去了。这些菩萨虽示现为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众生。这种行持,绝不像世间人那样贪心特别强烈,在感情的罗网里逃不出来。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身语表面上是罪业,实则皆为善法。诸如此类的方便行为,都是可以开许的。但若为了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否则,现在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作双运、降伏,但完全是自相的贪嗔,以嗔心杀害众生、以贪心与别人享乐,这样势必得不到善果。因为善与不善,关键是以心来决定,心善就会有乐果,心不善就会有苦果。佛经中也说:“又彼诸有情,造作善不善,于乐及非乐,决定当获得。”
其实,除了极其愚笨的人以外,每个人都爱自己,不可能对未来一点都不关心。那么,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在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之前,就千万不能以各种借口去造恶业——当然,假如你有一些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显宗《大宝积经》中也有讲述杀生和双运行为的公案,只不过这样的道理不是很明显的开许,比较隐蔽。汉传佛教以前对藏传佛教的行为不太接受,这也情有可原。因为藏传佛教虽然有很高的境界,但很多人并没有如此高深的境界,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却装成有境界的人,做各种非法行为——这是经典和续部都不允许的。不过,我们也不能断定所有这些行为全部是非法的,否则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显宗里讲到的这些道理也无法解释,所以应该明白这些取舍。
如果菩萨获得了法自在,那起现烦恼就没有任何过失,全部是以善巧方便来摄持。
拓展内容【3】
A. 藏译本是“甚至不能成为下劣善根之因”,藏译本有一个否定的,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
佛言:“弥勒!以是义故,汝当知一切佛所说皆是佛辩,应如是见。若有所说言诸烦恼,满足菩提分故,为菩萨说当作利益,赞叹取生死流转者,为利益菩萨故。所以者何?弥勒!被烦恼菩萨应如是见,此菩萨不犯此烦恼罪,以于义自在,以于法亦得自在故。此是诸菩萨善巧方便于彼处,非是声闻、辟支佛地。弥勒!若有烦恼无有利益,不满菩提分因缘,不为善根门因。于中彼菩萨不应惜身命,亦不得随彼烦恼。所以者何?弥勒!得智力菩萨别有攀缘者,见有烦恼别著有为者。”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C.树根决定树叶的性质,《出曜经》中也讲过一个故事:从前,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棵苍翠茂密的大树,来园中游憩的人都喜欢在树下休息乘凉。可凡是在那里呆过的人,要么头痛欲裂,要么腰脊疼痛,要么甚至会在树下送命。后来,园丁发现这是一棵毒树,就把它的枝叶全部砍掉了。
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叶,长势比先前更为盎然,吸引了更多人来树下休息,也有更多人因此而感受痛苦。
园丁见此情景,经年累月不停地砍,但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有个智者见到后,好心地提醒他:“当尽其根。”这一句话,让他当下恍然大悟。于是他从根本上下手,去掉了毒树的根,它就再也没有生枝长叶了。
由此可见,树根若是毒,枝叶也必定是毒。同样,心如果是恶,行为上装得再好,实则也是恶的循环,不可能有善果。因此,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时,应像前辈大德所讲的那样,先要观察自心有没有贪嗔痴烦恼。如果是在烦恼的驱使下行持,果报肯定不会好;倘若是以清净心、欢喜心、利他心摄持,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实际上也是功德无量。
所以,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在善恶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鉴于这个原因,对没有自私自利、内心清净的菩萨而言,身语七种不善业有直接开许的时候,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一样。
——《前行广释》
拓展内容【4】
太阳照耀每一个人,不会有分别;镜子映现每一个人,不会有取舍。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只有摘除一切“凭主观喜好对事物评判好坏”的标签,才能爆发出本有的潜质,彻见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糟糕的事情,其中一部分是真正发生的,更多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有人曾问一位大德:当千姿百态的美女、令人恐惧的妖魔同时出现在你面前,当你看到五颜六色、纷纷扰扰的外境,你如何对待?
大德回答:让青色归于青色、黄色归于黄色,让看只是看、听只是听。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佛家禅宗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参禅的时候,必然经历的三个过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字面意思,看见山,就认为是山,看见水,就认为是水,这不是废话吗?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刚来到世间,对世间万物最初步的感受,就如一个懵懂可爱的小孩,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杂质,他们的心灵没有受到社会的玷污,看见的一切,都是最初的本真状态。
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从未经受过什么大风大浪,他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眼睛看到的任何事物。
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后住在一个破烂的屋子里,当别人看到他的住所时,第一印象除了破烂,没有其他,这就是这间屋子本身的特质——陋!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字面意思,看到山,觉得山不是山,看到水,觉得水不是水,这是人生有了一定的经历之后,产生的变化。
当这个小孩成长,学会了思考,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就不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面了。这时候,我们会有好奇心,对一件事物进行剖析,或者怀疑,而当我们揭开它的面纱时,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它。
公孙龙说白马非马,白居易说花非花、雾非雾,刘禹锡写出《陋室铭》,证明了陋室其实不陋。这是因为,当你怀疑过后、思考过后,才能通过陋室的外在,走进陋室之中,看到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面上陋室之陋,并不代表它真的陋。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你经历了稚童时期的童真,经历了壮年时期的怀疑,你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你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肤浅认识,也不再怀疑眼前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已经看穿世事。
你会发现,当年你所怀疑的一切,你努力要撕开面纱探寻的真相,其本身就是一种蒙蔽,你认为的真相,往往并不是真相,只是被世俗的眼光包装过后的,虚假的真相。
今天学习这部经的内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道理,大家最好不要忘记,不管是自己修行,还是对别人宣说,都很有意义。很多人在修行当中遇到的问题,佛陀这里直接给你回答,自然解开相续中的疑惑。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拓展内容【5】
A此藏译本不生怀疑见下图倒数第一行红线
拓展内容【6】
索达吉堪布:平时发朋友圈,应该注意些什么?
现在的信息传播非常迅速,国外的消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就传到国内。因此,如果你发出来的信息是劝人向善、具有正能量的,那么这条信息就非常有意义。这一点和古代的信息传播非常不同,也是当前新鲜事物所带来的优点。
但因为很多人心里经常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抱有不满,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而且这样的人往往比较能说会道,于是很容易让人们对社会失望。既然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工作者”,而且大家都有发布新闻的权利,那我们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逐渐改变这些不好的现象。
首先,在当前令人眼花缭乱的环境里,我们要有一些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和觉察力,能辨别是非善恶。一旦发现了对个人和社会不好的舆论,我们应该制止。
我听说有一个人,每天发的微博、博客、微信中,大多数内容都是与吃吃喝喝有关。当然,这一类的内容很多人都喜欢,但这个人经常发哪里的狗肉好吃,哪里的海鲜好吃等等。我觉得发一条这样的微博,可能导致很多人都去那里吃海鲜。
其实这些海鲜也是有感受的,但因为一条微博,每天都会有很多生命被杀害。因此,我想劝大家在发布任何信息时都应该再三观察。
这条信息发出去,是否对自他的今生来世有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情负责,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今生和来世产生果报。不论你是否相信因果,它都是自然规律。
《六度集经》里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国家的太子出生后十三年内都没有讲过话,人们以为他是哑巴,觉得有一位哑巴王子对王室的种姓不利,于是计划将他活埋。就在这个时候,王子终于开口了,他说其实自己并不是哑巴,只是不敢说话而已。
原来,这位王子可以回忆起前世的情景。他回忆到自己在前世一直行持善法,但有一天听从了仆人的建议,杀害了很多动物去款待客人,仅因为一句话,他在六万年当中堕入地狱,感受痛苦。
现在大家都在使用各种微平台,这种趋势谁也改变不了,而且我们也没必要回到古代的生活方式。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观察一下自己的语言,因为言语不当而造成的后果真的非常可怕。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微平台呢?我认为可以传播一些对自他都有利的知识,而佛教就恰恰可以提供断恶行善以及心态调整等方面的知识。
昨天我遇到几位天津的老师,他们也认为有必要提倡一些正能量的教育。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本来考取大学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却纠结、焦虑、自杀,甚至有些大学生约定一同自杀。如果我们能在生活当中有一些正能量的教育,我想很多宝贵的生命就不会这样逝去。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但我觉得现在的主流文化好像并没有教人们懂得生命的价值。
比如说,年轻人经常听流行歌,很多歌词往往都是描述令人绝望的感情,而年轻人每天就像念经一样不停地唱这些歌,一旦自己在爱情中遇到挫折,就自然而然用歌里的内容去对号入座。如果歌曲中有一些佛教的道理,比如无常、随缘等等,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听说有个人在读书的时候特别受同学们羡慕,因为他的家境比较好,每天上学都有奔驰接送,后来他成家立业后,生活得也不错。但突然有一天,他的父亲落马,以前的亲朋好友全部都离开他,甚至连妻子也带着孩子移居国外,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因为他在读书期间特别顺利,没有体会过所谓的痛苦、压力,一旦遭遇到这些困境,心理没办法调整。如果他在读书时接触过无常的道理,那在面对困境时可能就不会这么脆弱。
拓展内容【7】
《宝星陀罗尼经卷第六·陀罗尼品第六》
尔时,世自在主大梵天王,以大梵力境界庄严变为女人,于无量寿佛前坐,第一端正色相圆满胜过于天,第一具足衣服庄严、华鬘塗香持用严饰。时世自在大梵天王,即从座起,合掌恭敬作如是言:“世尊,当拥护我圆音演说?如是音声悉能遍满一切佛刹,普得闻知而无障碍。如我今者如此咒句,善能护持说法法师及听法者。若于后时,若魔若魔眷属,若天若天男女,或龙、龙女,或龙父母男女眷属,乃至毗舍遮女、毗舍遮父母,男女大小并其眷属人非人等,于说法师及听法者伺求其短,实作怨家诈为亲友,于说法师及听法者,乃至恼害损触一毛,或夺精气,或毒气嘘,或恶心视,乃至一念顷,我于彼等人若非人,诸魔鬼辈禁止断除,令彼昏浊与其要誓。我当拥护诸佛世尊圆音演说,能以法声满诸佛刹。唯愿世尊当念助我!”时无量寿佛默然受请。
时大众中,有一释天名曰持髻,以金天冠胜妙光明庄严其身,在于佛前不远而坐。尔时,持髻释天告自在如是言:“姊妹,勿以染污之心于无量寿如来座前而坐,勿恼世尊!何以故?乐戏论者是凡夫法,如来世尊永无戏论。有为暂现是起尽相,一切名色句差别如如。汝若如是,惑倒如来。姊妹,如来平等无违无诤,一味如如等虚空界,虚空亦不妄置。三行尽相,如虚空不分别无分别,诸行如是。如来如是,诸欲功德,不为戏论,不分别无不分别,而无所住不受不取。如是无命、无生者、无养育、无人、无阴界入、无取、无戏论。姊妹,汝今云何于如来前而作戏论?”
尔时,无量寿如来告天主言:“汝应审谛然后发言,勿作不如法语,令汝得罪受不爱果。此是大善丈夫,为无量诸佛之所注意,于诸佛所种诸善根。又此善丈夫,为欲供养如来事故,现女人相妙饰庄严。汝勿于此说言是女!”
时,持髻释天白世自在梵天言:“善男子,当起慈悲摄受于我,施我欢喜,莫令我今以此粗言得恶果报。”
尔时,怀乐菩萨白无量寿佛言:“世尊,若此释天不悔此语时得何果报?”
时,无量寿佛告怀乐菩萨言:“善男子,今此释天若不悔过,于未来世八万四千生中,作草驴身为他轻贱。是故,善男子等,常须慎意护此口业。”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拓展内容【8】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依现观而得法眼净。虽区分两种方法,但这是入门之差别,而非证悟的内容不同,因此圣典记载:“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于参与了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不堕法(avinipata-dhamma),确立戒行,不犯恶事,不会再造恶果报,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正定聚(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罗汉不受后有,无生死之条件而永脱轮回。
得到须陀洹果,有三个条件:断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烦恼。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
断戒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
佛告诉弥勒菩萨,慧行菩萨也是一样,虽然其贪嗔痴的习气没有断,比如一地菩萨已经断了粗大的烦恼,但习气还没有断,尤其是细微的所知障,七地以上才会断,但还是与初业菩萨有很大差别,初业菩萨连粗大的贪嗔痴烦恼都没有断。为什么呢?因为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跟凡夫没有什么差别,如同凡夫不能出离。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有些成就者的行为不太如法,对他自己不会有障碍,而真正的凡夫人造的业就是业。
佛告诉弥勒菩萨,慧行菩萨所造的杀人、邪淫等世间当中的一切重罪,以他智力的缘故悉能摧毁,依靠智慧的力量也不会堕三恶道。
拓展内容【9】
《清净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至于佛经,则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谛观四大本空,烦恼何处著脚?转三毒为三解脱,回烦恼为菩提。如此则三业清净,万德周圆,有何过恶之可言耶?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那么,如何断掉烦恼呢?应当用智慧的慧眼来断。通过慧眼来观察烦恼,它没有去的地方,也没有住的地方,本体、形状、颜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么会是对我加害呢?关键是我内心怯懦缺乏精进,如果具足精进,所有人都可以对付烦恼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不懂窍诀,对治烦恼非常困难;如果懂了窍诀,对治烦恼易如反掌。”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佛陀也好,阿难、舍利子等小乘阿罗汉也好,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乘菩萨也好,印藏汉三地公认的大成就者、瑜伽士也好,他们都是通过智慧的力量,断除了相续中的自相烦恼,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所以只要用智慧来破析烦恼,任何烦恼都不堪一击,就像纸老虎一样。
有些人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就吓得要命,认为自己非常坏,十分的沮丧。其实我们若懂得了对付烦恼的窍诀,就不用这么害怕了。犹如屠夫擅长杀生,不管是多大的动物,他都能知其命根所在,一刀刺入马上毙命。降伏烦恼也是如此,要么用显宗的空性见解,要么用密宗烦恼与智慧本体无二无别的窍诀,不管烦恼怎样可怕凶恶,我们也能将这个“纸老虎”消灭无余,取得究竟胜利。尤其是遇到非常厉害的修行人时,由于他的毅力相当强,决心也非常坚固,这样的人来对治烦恼,再强的烦恼也不在话下。
与烦恼作战需要精进,有了精进的话,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心,福慧二种资粮因。”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假如有了精进,消灭相续中的烦恼并非难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肯精进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办的。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六课
拓展内容【10】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二卷·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迦葉,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迦葉,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则有利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慧行菩萨讲完了,离我们比较遥远,那作为初学者菩萨,已经出家后,没有得到的智慧想要得到,该修什么法?该断什么法?没有产生的智慧如何产生?已经产生的智慧如何增长?
有些人刚刚出家的时候说:我头发已经剃了,那现在应该修什么?要想没有产生的智慧令其生起,已生的智慧让其不断增上,我应该修什么?下面佛陀告诉你。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初学者菩萨既然已经出家了,想要令智慧得以增长,一定要了知名闻利养的过失,了知以后应当舍离。
作为初学者来讲,这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有一些利养,刚开始可能看不到其过失。我最喜欢《大智度论》中的一个教证:“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对于恭敬利养,自己虽然没有很大的嗔恨心,只是一种爱,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软贼,意思是我们发现不了的一个贼。自相续当中的智慧、信心等已经被名闻利养断了,但初学者根本看不出来。希望刚刚出家的人,最好自己不要有很多名闻利养。我很看不惯有些半路出家的,真的不是很好,他们可能是自己的习气,刚刚出家就到处找施主,以前也没有很好地闻思。我认识一些居士,他们的福报很不错,以前做大生意、做大官,但是出家了以后,依然不好好闻思,不好好修行,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衣服而已,减少了头发而已,除此之外基本跟以前一模一样。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发心人员,刚刚出家,建议四五年当中先放下一切,好好闻思,因为刚刚出家时有一个热心,那时的心比较迫切,有一点动力,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以后永远都不一定再有这种机会。我以前认识一些很有福报的人,刚开始出家很高兴,但后来,以前是商人、出完家以后还是做商人。如果做寺院的主持,整个闻思修行的制度,若能建立起来那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闻思修行,只是每天跟政界谈判。另外,在寺院建筑方面,自己有些福报,可能好一点,但是真正的智慧很难增上。所以,如果你是初学者,最好还是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好一点。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利养。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拓展内容【11】
A, 藏文当中没有分两部分,一次性讲的,见下图。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拓展内容【12】
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说:“人死时,一己之躯尚无法携行,何况名利眷属呢?”
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
佛陀时代的给孤独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闻天子,还有四种转轮王,包括当代的比尔·盖茨、李嘉诚等,虽然他们的财富令世人羡慕,可死时一针一线也无法带到后世。举世闻名的明星、歌星、球星,生时地球人都在呼唤他们的名字,用掌声迎接、用美言赞叹,但死时名声也无法一同携行,最珍爱的身体也要火化处理。
《格言宝藏论》中说:“不因赞叹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藏族人常说:“人生之路漫长如同朝拉萨,高低不平的山岭、河川必定会有的。”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用为此而生喜。”对此法王如意宝说:“在我的一生中,有时会听到别人赞叹,有时会听到别人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默念这个偈颂,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说:“了知赞毁均为空谷声。”
《善逝入境经》中说:“犹如住于猛兽中,始终不可得安乐;如是依止凡愚者,亦无获得喜乐时。”
麦彭仁波切之教言:“心中有烦恼分别念,就如同家中有位泼辣的妻子,始终得不到安乐。”
拓展内容【13】
贤明君主勤度过,白昼上夜及下夜,
睡时亦非徒无果,于中夜具正念眠。
龙树菩萨对乐行国王说:贤善明智的君主啊,你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时刻在修行佛法中度过。现在很多人生活没有规律,凭分别念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真的跟动物没什么差别。有些人虽然信佛教,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佛法的成分。当然,山上的修行人受环境影响,天天还是能跟佛教结上缘,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个别道友恐怕也会每天看电视、吃吃喝喝,除此以外,不会产生一丝念经、参禅、行持善法的念头。
现在很多人见解特别恶劣,贪心、嗔心、邪见极其丰富,而佛法的无我见、空性见、大悲见以及出离心、菩提心特别微弱。其实就算你是出家人,穿一件袈裟也并不代表佛法,佛法不在于外面的形象,而要看你内心有没有佛教的正见。寺院金碧辉煌,有好几个和尚,不一定就是佛法兴盛,也许这些和尚根本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或者修证。包括有些居士,整天忙于名闻利养,尽管有皈依证,受过三皈五戒,可是对每天的生活从早到晚一观察:早上起来时像牦牛从圈里爬起来一样,晚上睡觉时如同老猪倒下就睡,平时除了吃吃喝喝,从来不念咒语、不参禅、不修行,说出来的话跟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世间废话满口都是,这种生活真的没有意义。
因而,龙猛菩萨对国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你在白天应当神清气爽,最好不要睡觉。晚上也应该分成三时,上夜行持善法而度过;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早一点起来修行。在入睡的过程中,不要一直酣睡,虽若不具备高深境界,入光明梦境比较困难,但一般来讲,临睡的时候应作狮子卧,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发光融入自己,或按密宗上师瑜伽的修法,忆念把自己的头躺在上师怀里:“上师您好好给我加持,我睡觉了啊!”(嘿嘿,上师一直不睡,你却睡得很香。)这样做有很大的功德。睡觉本来是无记法,没有什么善根功德,但若在临睡时这样行持,观想要做善梦、明早很早起来,并在睡前念诵一些咒语和祈祷文,便能将无记的睡眠转为善法。
很多人造恶业时随心所欲,吃肉喝酒肆无忌惮,行持善法时却很害怕——“上午可不可以念咒语?下午可不可以念佛号?”有很多不必要的顾虑,这是不懂佛法的愚痴所致。其实,行持善法怎么样都可以,只要能与佛菩萨结上善缘,什么行为都没问题。如果依照上述的窍诀,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早起想而入眠,善根会日日夜夜增上,睡觉也不会浪费时间。
这一点,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而是不做。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个头,很多人两三个月内还可以,但至今仍坚持的极为罕见。有时候看见一些末法时代的人,真的心生厌离,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边唠叨,就算给小学生讲一两次威仪,他们比较听话的也会永远记得。我以前讲《入行论》时,一直很拼命地讲:希望你们早上起床时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晚上睡觉时也不要忘了磕三个头。但现在多少人没有断?其实,磕三个头的时间很短,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太值得惭愧了!当然,城市里的人琐事特别多,成天跟这个烦恼、跟那个生气,睡时没有处于嗔恨心的状态中,算是很有福报的了,对他们也不敢要求什么。但住在山里的修行人,每天连磕三个头都做不到,还好高骛远地希求即生成就,这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没有惭愧心,口气特别大,而行为实在令人厌烦,最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对自己的希望还特别高,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言归正传,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耽著睡眠,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碍。现在世间人特别强调睡午觉,汉地的很多学校一到中午就让孩子必须睡下去,所以他们慢慢就习惯了,长大后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会儿,不然就迷迷糊糊的,下午工作没有精神。他们认为睡午觉对身体好,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压力,晚上也有力气熬夜,到舞厅去通宵达旦。但对修行人而言,白天最好不要睡,麦彭仁波切和有关经论中都说,白天睡觉对身体有损害,会使记忆力衰退。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早上也要早一点起来,因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睡眠难改。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了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例如,懈怠懒惰:你若喜欢睡觉,闻思修行什么都不行,每天早上也想睡,中午也睡,晚上就更不用说了;身体沉重:喜欢睡觉的人身体很笨重,不爱睡觉者身体轻快;颜色憔悴:很多人都认为睡觉能美容,自己会越来越漂亮,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睡得特别多,你会变得越来越丑;增诸疾病;食不消化;体生疮疱;增长愚痴;智慧羸劣;非人不敬;皮肤暗浊:很多人说睡觉是漂亮的根本因,美人都是睡出来的,倘若睡觉这么养人,那老猪肯定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好看的了,因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觉,此外根本没有其他事情;憎嫌精进;烦恼缠缚……讲了很多很多过失。如是详细观察,可知欲界众生贪执睡眠的过患很大。彼经又云:“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有智慧的人应当恒时精进,尽量远离睡眠,虽不能像金厄瓦那样一点都不睡,但也要守护菩提的种子——毕竟菩提的种子不可能从睡觉中开花结果。
我经常这样想,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但我以前年轻时特别精进,每天睡三个小时就足够了。不过现在有点力不从心,很多医生都劝说睡觉对身体如何有帮助,不睡觉如何不好等,但即使睡得再多,也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否则我觉得太可怕了。你实在不行的话,可以睡八个小时,再不要睡下去了,否则肯定对修行有障碍。
我们应该效仿有智慧的人,看他们早上怎么样精进,晚上怎么样精进,中夜虽然睡一点,但不会过得毫无意义,始终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可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呢?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还可以,从小对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点串习,但有时候也特别惭愧,觉得连没有发菩提心的人都不如,天天睡觉的话,怎么利益众生!怎么行持佛法!因此,希望大家听了这个法之后,文字上懂得还不够,行为上一定要长期行持。
——出自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拓展内容【14】
《入行论》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好,今天讲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