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佛子行》第1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一、什么是佛子?
佛子有三种:身佛子、语佛子、意佛子。身佛子就是佛的亲生子罗睺罗尊者;声闻是通过佛陀的语言修行成就,叫做佛的语子;意佛子就是能够接受佛的传承、具有佛陀血统——大悲菩提心,因为佛陀是通过大悲菩提心而证悟的,真正相合于佛的意而修行的,就是菩萨。能够继承佛统、血脉,最关键的是大悲和智慧,所以菩萨要引发大悲心、无二空正见的智慧。只有内心具有了大悲、智慧,才是契合于佛意的意子。此处真正的佛子绝对是指菩萨,因此佛子行可以理解成菩萨行。
二、什么叫菩萨?
菩萨有两种,一种是登地以上,断除一定烦恼、证悟一定功德的,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称之为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还有一种,以《入行论》为标准,只要是发了为了救度众生而成佛的世俗菩提心,也可以叫作菩萨。按照《入中论》的标准,佛子应该是一地以上的菩萨;按照《入行论》的标准,轮回中的众生,谁发了菩提心就可以称为菩萨,科判“名义转移”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以上是佛子的含义。
三、顶礼的必要与方式。
总的顶礼,可以遣除造论和弘扬佛法过程中的违缘,让自己得到本尊的加持,能够相应其中的意义,所以在开始有必要这样作顶礼。
顶礼的方式很多,有些是赞诵上师身语意的功德,有些是赞诵上师智悲力的功德,有些是以上师和某某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方式来赞叹,有些是以祈祷加持的方式来作顶礼,有些是从圆满六度、证悟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的方式来进行顶礼。
四、分析诸法本来无来无去。
如果这个法要来,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已经来了吗?还是正来呢?还是未来呢?它的本体是通过什么来的?比如一个人来了,是身体来了,还是心来了?身体是如何显现的?如果是因缘法显现的身体,本身无自性。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分析,从粗大分析到微尘,微尘也是无自性的,由此知道身体是不存在的。心也是一样的,显现上面生起了烦恼、善心,但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大到小,再到无分刹那,最后无分刹那也是空性。因此,身和心的本性都是无来也无去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可以来去的本体,没有基。如果连本体都没有,何来何去呢?谁来谁去?就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身体和心无自性的方式,来了解无来无去。比如在《入行论•智慧品》宣讲法无我的时候,身受心法四念住,身和心都是空性的、无来无去的。就像一个人坐着汽车来,但是汽车的本性也是空性的。
五、虽然学习了空性,但却还会有烦恼?
如果能够现前无来无去的空性,内心不会产生分别念和实执烦恼。我们觉得学了空性不管用,原因是我们只是通过比较总相的方式,了解了万法空性的道理而已,还没有现见。如果没有真正地亲证,虽然道理上知道了万法空性,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还是没办法控制,仍然不断地产生实执。如果已经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是不会有烦恼的。通过证悟空性的力量安住在寂灭法界当中,能够息灭一切众生三界的烦恼和痛苦。所以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就超越了整个轮回。
六、菩萨怎样断除寂灭边?
菩萨的悲心非常强烈,因为了解了万法空性,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众生感受的无明、业、痛苦、烦恼,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众生都安住在本来的空性当中,但是他们却不了解,所以菩萨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大悲心,想让他们觉悟,从无明、烦恼、业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菩萨进入轮回,到众生的身边,给他们讲法,跟他们结缘,而且引导他们,让他们发菩提心、生出离心等等,通过很多事业去精勤利众。
如果一部分众生暂时没办法产生想要解脱的心,菩萨就告诉他们修十善,令其暂时转到天界,获得增上生的果;如果有些众生的根基成熟了,可以接受解脱道的道理,就宣讲出离心,令其得到小乘的果位;如果有些众生大乘的善根成熟了,就宣讲大乘道,令其修佛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成熟有情、利益众生。这就是以唯有精勤的方式去利益一切众生。通过大悲断除了涅槃的边,这是菩萨的殊胜境界。
七、顶礼怎么可能恒时呢?
在修持上师瑜伽时,身体会进行顶礼。语言经常性地念诵祈祷文、咒语,这些和上师的本体是一样的,也是一种顶礼。还有意,经常安住在信心当中,走路的时候把上师观想在右肩,安住的时候观想在头顶,吃饭的时候观在喉间,睡觉的时候观在心间。这样恒时没有忘记上师,都在顶礼。
八、众生想获得殊胜利乐,要依靠佛陀。
“依靠佛陀”有很多种理解。一方面,宣讲获得利乐方法的教言来自于佛陀,因为已经证悟了万法的究竟实相,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宣讲了如何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的教言,众生依靠这些教言修行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利乐。另一方面,佛陀本身也是获得利乐的来源,赞叹、顶礼、供养、观想佛陀,念诵佛号、心咒等等,都能产生巨大的善根,必然获得利乐。还有对佛祈祷,得到佛的加持,内心当中产生巨大的证悟或殊胜的功德,也可以获得利乐,所以佛陀是一切利乐之源,一切众生利乐的根本来自于佛陀。
九、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无论是从获得暇满的因缘,还是从比喻、本体、数量等角度来讲,暇满都是非常难以获得的。获得暇满人身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修持五戒十善,现在非常难以行持。此外还要做布施、修安忍等,这也很困难。再加上发清净的愿,愿自己的善根在后世获得暇满人身。如果没接触到佛法,怎么才能发愿获得暇满人身?这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修行善法的人比较多,但是真正有几个人懂得发愿后世获得暇满人身呢?很难。就是因为很难的缘故,所以获得暇满人身的很少,成为佛弟子的也很少。基督教的教徒有十几亿、几十亿,伊斯兰教徒有十几亿、二十亿,甚至印度教徒也有几亿,而佛教只有两到四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获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太不容易具足了,能够转成暇满人身的人,当然就很少。
虽然登记皈依的人可能有三亿、四亿,但是愿意去修解脱道的就更少,有没有几百万?不好讲。不要看这么多佛弟子,愿意修解脱道的人的确不多。我们自己是不是特别想解脱,也要观察分析。如果不是特别想解脱,可能仅是一个追求后世人天福报的佛教徒。如果是这样,自己还不是标准的暇满人身。因此,暇满人身特别难得。
十、要修行佛法,心态的平稳非常重要。
如果经常处于大喜大悲的状态,要保持佛法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经常和亲友在一起,过度地喜悦、贪执,让我们的心难以平静。打坐、闻思时候,也会想到亲友对自己的好处、观想亲友的功德等,自己的心不能平静。经常观想怨敌对自己的伤害,嗔恨心不能平息,也无法修法。心态起伏很大,对修法是非常不利的,让自己的心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远离故乡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十一、如果不能远离故乡,如何调伏贪嗔痴的烦恼?
如果没有办法远离故乡,就要多观想贪恋亲友、嗔恨怨敌、交结愚友的过患,尽量避免这些过患。除了必须接触的亲友之外,尽量不要和很多的亲友经常接触,避免令自己生起过度的贪心;碰到怨敌的时候,尽量以慈悲心去观待;对于有邪见的人,尽量少去交往。从这方面减少一定的违缘,从修法上面多下功夫,去观察贪恋亲友、 嗔恨怨敌、亲近恶友的过患,逐渐对他们不再产生贪心、嗔心或者愚痴。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