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甘露 || 国王啊,你也没有死过,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会灭的呢?
1
下面第三个见性不迁,见性无有迁变的意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这个时候阿难还有大众都得到了佛陀在前面自性不动的道理,讲完了以后,这样的教诲听到了以后,阿难为主的这些大众“身心泰然”,“身心泰然”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身心有一种安全感,比较舒适,藏文翻译的是身心都比较舒服。
不像前面一样的,前面的话佛陀也不认可,自己也好像没有什么......我们有些道友的话,比如说听到密法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完全开悟,但是觉得自己活着很有意思,自己“确实是得到这个法我特别特别感恩,特别有意义的!”好像一种法喜充满的感觉。阿难和他们当时也是,因为前面破除妄心讲了七处,然后在直指心性的过程当中也基本上知道自己的心都是不动摇的,这个时候就身心比较坦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他觉得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实际上是失去了我们自己本来面目的这颗心,然后“妄认缘尘分别影事”,“妄认缘尘”意思就是执著、攀缘外境,因为外境是虚假的外境,对虚假的外境产生实有的执著,然后“分别影事”,随着这样的外境自己产生种种的分别念。
如梦如幻,或者是如影像般的这个外境,随着这个,这是红色、这是白色、这是漂亮、这是丑陋等等,产生各种各样的,随着外境的攀缘,产生种种分别念。我们失去了本心以后,一直在轮回当中这样纠缠,这样地流转。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今日依靠佛陀的开导,“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就像失去乳汁的婴儿,突然遇到了自己慈悲的母亲的话,那肯定很开心的。
我们也是遇到上师特别特别殊胜的教言的时候,确实是失去母亲的孩子最后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中那样,特别地有感受的。所以当时阿难尊者好像是——虽然这是一种显宗的直指方法,但确实也是《楞严经》是很深的,一直是讲心的本性——所以他今天开悟就像是漂泊的婴儿回到了慈悲的母亲怀抱当中一样的。
【合掌礼佛,】
然后阿难尊者特别地感恩,他就合掌礼佛,因为得到这个法之后特别地感谢、礼佛。
其实这个里面可能翻译的原因吧,藏文里面翻译得更有些词比较清楚,他就开始祈求,祈求什么呢?
【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愿闻如来”我愿意听如来的教导,他再次地感谢,不断地求法,“显出身心”阿难刚才也是身心坦然的,他自己显出身心,有恭敬心的,有欢喜心的,我们这种身体的姿态也好,内心的表情也好,显出一个特别坦然的姿态,然后求一个什么样的法呢?让佛陀把这个道理——真和妄、虚和实、现前生灭和不生灭,这些两种的“发明性”。
这个“发明性”有点不是很好懂,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带着特别坦然的身心,请求如来,祈愿佛陀给我们讲,讲什么呢?讲真和妄,真和妄一般指胜义谛和世俗谛,真是胜义谛,妄是世俗谛;虚和实,世俗当中有些也是虚妄的,像如梦如幻一样的,有些是实有的,名言当中的一些真实起功用的法;还有现前的生和灭,世俗当中的生和灭,胜义当中就是不生不灭,这些两种发明性。蕅益大师也觉得“发明”是一种动词吧,意思就是说他就明说刚才两种法,胜义法和世俗法,不生不灭、生和灭这样的,明示两种心的法,因为前面真和妄也是相反的,虚和实也是相反的,生灭和不生灭也是。
意思就是阿难说,能不能佛陀给我们多讲一些胜义世俗啊、真妄啊、生和灭啊、不生不灭啊,归纳起来就是,您给我多讲一下胜义谛和世俗谛,或者说凡是二元对立的这些法能不能给我们多讲一下。他就开始请求这样的道理。
2
这个时候,佛陀还没有来得及给阿难说的时候,波斯匿王就来了,国王来了肯定阿难很害怕的,他毕竟是一个小僧人嘛——其实有时候我们讲经也好,学经典的话,好像是我们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场合,我们在现场的感觉,可能如果我们身心都比较投入的话,好像我们自己也是在看阿难和佛陀两个在辩论——然后阿难还没有说完的时候,波斯匿王,现在他们演的波斯匿王是很庄严的一个国王,波斯匿王本来前面也是迎请佛陀的,和佛陀同年同月同日生,很有福报的一个,跟佛陀同岁的国王,他也叫做月光王。有些大乘经典里面说他的境界是很高的,四地菩萨还是什么的。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
当时波斯匿王他就站起来白佛言,他说我以前没有接触到佛法,没有接受到佛的教诲之前,他就见了“迦旃延”,不是佛陀十大弟子里面的迦旃延,波斯匿王以前依止外道迦旃延,还有“毗罗胝子”,好像六本师当中的两个吧,他以前遇到这些外道的大德。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那些外道都统统说,我们这个身心离开以后实际上是已经断灭,这个断灭称之为涅槃。其实现在也有,印度教里面很多身心离开以后,名称叫作涅槃,但实际上身体已经入于地水火风,心入于虚空当中,这个就叫涅槃,他们现在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波斯匿王说,我后来遇到佛法,我还是有些地方有些疑问,有些怀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然后他就开始问佛陀,刚才阿难的问题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方面的,波斯匿王也问得比较相同吧,他说那您能不能给我开示解释“证知此心”,要认识到这个心的话,怎么是不生不灭的境地?
我看哪个问得好?阿难问得好还是波斯匿王问得好?
其实那个时候的佛陀、国王这些很好,现在全世界的很多国王都是什么核武器啊,什么生化武器啊,天天都是这些方面的问题。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他说,不仅是我,现在我们在座的大众,好多凡夫人,好多有漏者——藏文里面翻译“有漏者”是凡夫人,有漏者也可以叫凡夫人吧——所有的这些凡夫人,波斯匿王可能他自己当作是凡夫人,其他的阿罗汉、文殊菩萨这些的话不用听这些,所以他说我们这些凡夫人还是想听佛陀给我们解释。
3
【佛告大王:】
这个时候“佛告大王”,你看佛就不管阿难尊者了,虽然他也问问题了,但是佛陀也比较重视大王,呵呵。
【“汝身现在,今复问汝:】
现在你作为国王的身份,我今天也是再次地问你。
本来佛陀是应该给他直接传法,但是他这个传法的方式比较特殊,波斯匿王想问的时候,佛陀先反问波斯匿王,问什么呢?
【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我问你一个问题:波斯匿王你的这个肉身,是像金刚一样一直常住不会坏灭的吗?还是坏灭的?
佛陀就故意问这个国王。其实我们也有时候是,世间上的国王也好,领导也好,应该如果他们来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哪里的人啊?你有没有身份证啊?”这样的时候,你就问:“我先问你,你的身体是不是金刚一样......”呵呵,然后他就气坏了,呵呵......
这个时候国王说——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国王说,世尊啊,佛陀啊,您老人家肯定知道的,我的这个身体终究是会灭的,是无常的。这个是没有什么说的。
因为国王他以前是学外道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后来他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个法王,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好朋友,他说终究我的身体肯定是会灭的,他无常观还是可以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陀说:国王啊,你想一想,你也没有死过,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会灭的呢?佛陀应该是一个明知故问。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国王回答:世尊啊,我的无常的变坏的身体,虽然我这一辈子当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死过,但是“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这个是国王的见解。他说虽然我还没有死,但是我观察我的前前的念头产生后后的念头,前前的念头旧了,新新的念头也不住的,这样前前后后、生生灭灭的我的这种心念来观察的话,最后“如火成灰”,就像火烧了以后变成灰一样,渐渐渐渐全部都是销亡的,销亡不息这个是非常明确的,无常的,一刹那也是不可能停留的,最终一定会是死的。
在这里国王他自己对佛陀讲自己的无常的见解。就像《大般涅槃经》当中也是说:“过去与未来,及以今现在,无有诸众生,不归无常者。”过去也好、未来也好、现在也好,凡是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归无常的。这也是我们佛教当中基本的观点。我们有时候看历史也好,看很多史实的时候,过去的这些人也是为了生存而奋斗,现在也是这样的,未来也是这样的,都其实是离不开无常的。这个是《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
《解忧经》,我看当时大圆满翻译的时候叫《解忧书》,当时藏文当中一直没有找到,但是现在汉文的大藏经里面,跟这个教证比较相同的,应该是一样的,可能当时藏文的译本有点不同。“大地及天上,三界与四生,未曾得见闻,不受无常者。”在我们这个大地上,或者是天上,所有的三界四生的众生,没有一个见到他不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听到他不是无常的。确实自古以来帝王将相也好,高僧大德也好,所有的这些人、其他的动物,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无常的。
所以在这里国王也是讲到,不管怎么样,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无常,但是全是生生灭灭的,全是“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最后的话,你看我们所有的身体也好,所有的住处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到最后的时候肯定会示现无常的,这个没有什么说的。
国王在这里讲了这样的一个无常的时候——
【佛言:“如是,大王,】
佛陀又认可了,国王的无常观点,佛陀也说:是这样的。
确实也是,这种无常观点我们现在世间的一些理论当中真的没有。所以有时候看到世间人的时候,的确是有点觉得可怜,本来是无常的身体、无常的地位、无常的名声、无常的一切的一切,世间人为什么是那么那么地去执著,那么那么地去奋斗?其实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无常的、现而无自性的这个世界也没有必要特别地去实执。
这是刚才第一个问题,他的身体是不是坏灭。
敬摘录《楞严经》讲解15
(完整笔录请登录网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