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03 * 甘露丸
堪为净土法门的法器
听受净土法门的人必须具备这四点:
第一、对上师和净土法门要有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佛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莲花生大士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上师和佛法产生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否则不可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不可能生起一切善法功德。
第二、无有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有些人秉性不正直、极其狡猾,他们在求法过程中欺骗上师和道友,说话不真实,做事情没有良心,以狡诈的手段谋求自己的私利,这非常不好。我们应尽力避免这些过失,最起码也要有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格。
第三、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有些人认为:净土法门是老公公和老婆婆修的法,并不需要太高的智慧。其实净土法门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具足强烈信心的个别人不闻思也能往生净土,但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闻思,否则连遣除往生违缘的基本方法都不懂,那也不可能顺利往生。所以一定要有智慧。
第四、对净土法门要有希求心。如果像在老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净土法门兴趣索然,那也不是所化的根机。有些人就是这样,即使阿弥陀佛来到面前,或者将殊胜的净土法门双手送给他,他也无所谓;但一听到歌声、一看见食品就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种人也是非法器。所以我们应该观察,看自己对净土法门到底有没有兴趣,如果没有,那想依净土法门来获得成就也非常困难。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意思是,心术要正直,还要有通达法义的智慧和对正法的希求心,只有具足这三条,才堪为真正的法器。
励力杜绝以无记的心态听法
如果仅仅知道前去听法,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后,心里既无善的分别也无恶的作意,只是直愣愣地坐在那里,就像一块石头安住在听法的行列中一样,这就是无记的发心。既没有对正法的强烈希求心,也没有求生净土的心,当然明显的恶心也没有……其实,这和安住在听法行列中的山羊、牦牛等并无太大差别。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以无记的心态来听法不会成熟异熟果报,只是种下一点点善根,所以大家应励力杜绝以无记的心态来听法。
安住在听法的行列中后,应反观自心,如果发现自己处于无记心态当中,就应马上提醒自己:“这样傻傻呆着毫无用处,一定要生起善心。”此时要么转变为菩提心,要么转变成出离心,或者安住在信心、恭敬心和希求心等善心所当中。如果心里能想: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他们随时都以大慈大悲心来观照我,在末法时代听受这样的大乘法非常难得,所以我一定要专心听法,能这样忆念的话,这也说明闻法者具有信心和难得之想。只有这样,听法才有真实的意义。
以信心摄持闻法
从一个人听法的态度上,也能看出他信心的大小。比如,在我面前听法的人当中,每个人的表情都不相同,有一部分人听每一句法都有强烈的恭敬心,心也很专注,讲到一些重要问题时还会马上记下来;而有的人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听到什么样的话都没有反应。当然,这也不排除有些人具有强烈的信心,只是表面上显得无所谓,可能也有这样的大菩萨。
听闻佛法极为重要,闻法机会极其难得,而如法的听闻又不可缺少,故应以如理的闻法方式来听闻佛法。而心乃万法之根,故应以善心闻法,最起码也要以信心来摄持。
三殊胜摄持一切善法
大家一定要牢记,一切听法、修法等善法都不能离开三殊胜,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其实,三殊胜的窍诀并非藏传佛教独有,因为这在佛经中有明显记载。如《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讲得很清楚,前面要发菩提心,中间要一心一意修持善法功德,最后还要至诚回向。虽然汉传佛教的大德并没有这样明显地提倡,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如是行持。因此,在修持任何一件善法时,大家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
要学修结合
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听课,也就是说一定要圆满传承,同时还要常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果大家能这样学修结合,那一定会获得殊胜的加持。
边学佛边念佛=杂修?
个别人可能觉得,一边学法一边念佛,会不会变成杂修?但我认为,一边学大乘法一边念佛,绝对不会成为所谓的杂修,因为以经论印持的念佛,根本不会有任何过失。奇怪的是,很多人只排斥纯洁无垢的佛法,而对自己净土思想中所混杂的世间八法的毒却全然不觉。但我想,既然有时间和精力来排斥佛法,那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贪嗔痴好好清洗清洗呢?
如果这样的提倡是杂修,那很多祖师也是杂修。比如弘一大师,他是汉传佛教公认的大德,但他的佛学思想是:“以《华严》为境,以《四分》为行,净土为果。”也就是说,他的见解依《华严》,行为依《四分》,往生净土为此生修行的归宿。那这是否也成为杂修呢?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这样说。还有印光大师和蕅益大师,深入他们的著作我们就能看出,这样的修学绝对不是所谓的杂修,他们都是在广学各宗的基础上导归净土的。
有一个没智慧的人说:法王如意宝最后都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就说明修学密法很难成功,所以密宗一定要向净土宗投降……其实这并不是什么过失,因为我们的见解是大圆满或大中观,行为则按照小乘的别解脱戒来行持,最后往生极乐世界。但很多没有深入闻思过的人始终觉得这不合理。我确实想奉劝这些人,如果你们在见修行果上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的话,那就最好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妄下结论。
往生的资粮?往生的障碍?
大家一定要深入闻思,因为闻思佛法并不会成为往生净土的障碍,相反它还是往生的资粮。那往生净土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呢?比如诽谤密法,乃至诽谤其他传承的教法,以及相续中充满五毒为主的种种烦恼,这些都是往生的障碍。在相关净土经论中,往生的障碍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务必了知,否则极易造下此类恶业。
一心念佛就能往生净土吗?
有些人认为,往生净土需要发菩提心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为数不少。其实,如果你认真看了《无量寿经》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发菩提心。我记得在《无量寿经》中有三辈往生的说法:上辈往生者必须出家,还应发菩提心一心念佛,并修积大功德,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便会亲来接引;中辈往生者虽然不要求出家,但也应发菩提心一心念佛,并随力修积供僧等善法,临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前来接引;下辈往生者虽不要求广做善法,但也要发菩提心一心念佛,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得以往生。三辈往生中,虽然后者的神通、功德、智慧等远不如前者,但都要发菩提心。
往生极乐世界要具足众缘
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讲,大家普遍与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较深的因缘,所以历代高僧大德皆普遍弘扬净土法门,往生者也络绎不绝。对于与法王结过缘的在座道友来讲,大家已经具有极殊胜的往生因缘,因为菩提金刚曾经这样对法王作过授记:“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法王的上师喇嘛罗珠与嘛呢喇嘛(即观音上师)也对法王作过授记,即:“你在晚年将广泛弘扬净土法门,依此可使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根据这些授记,法王六十岁后就开始普遍弘扬净土法门,他老人家先后在色达、道孚、新龙等地,举办了规模极其宏大的极乐法会,每次人数都达数十万。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法王如意宝开极乐法会的实况录像,当时的场面真可谓人山人海,确实这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我深信,依靠阿弥陀佛与殊胜上师的发愿力,无数众生皆可轻而易举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机缘,而认真修行净土法门。
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根
善心很重要,但要令善心变得广大,那就必须以方便摄持,也就是说一定要具备加行发心殊胜。《宝蕴经》云:“心乃一切诸法之前行。”故心广大,善根就广大;发心渺小,善根就渺小,正如《入行论》所说的那样:“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意思就是说,他的善根终将耗尽,果报成熟后就再也没有了,因为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之故。
《功德藏》亦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意思是说,任何法只能以动机的善和恶,才能确定它是有功德还是有过失,根本不能以善恶的形象来判断功过的大小。《入行论》亦云:“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以前两母女一起过河,当时河水突然暴涨,在接近淹死时她们都互相生起了善心,结果都转生到梵天界当中。这是在说,仅仅生起一念明定之心,也能获得梵天之果。相反,如果只是表面身口的善根极其广大,而善心却很微弱的话,那功德也绝对不会广大。
可见,善法和恶法皆乃心之所造。如果我们能以菩提心摄持,那表面上再小的善法,也是异常广大的善根。对此大家一定要产生定解,否则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多善法,那也不一定有很大功德。
有些佛教徒表面上也在修行、发心,甚至还干了很多年,但结果并未显现应有的功德,其实这就是自私自利心束缚的原因所致。有些人从早上四点钟开始,一直声嘶力竭地念阿弥陀佛,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休息,但都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或者女儿身体健康、女婿生意成功……那这样的念诵也没有多大的功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了自己和家人暂时与究竟利益的发心,来闻思修行净土法门,以及行持一切善法。
如果能以为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进而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来摄持闻法修法,那功德就非常广大。《入行论》亦云:“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意思是,菩提心的妙树能恒时出生果实,它不但不会耗尽,反而功德会越来越增上,就像汇入大海的水滴,在海水未尽之时它就不会穷尽一样。因此,在闻法修法乃至做任何善事时,大家都要调整自己的心,也即一定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一切安乐之源——菩提心
如果现在唯一为了他利而闻法修法,那自利同时也可成办,最终必将成就真正利他的佛果。譬如,为生火而点柴,火点燃后,虽然不求烟,但它也会随之而生。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拼命追求,但如果他们能真正帮助众生,或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名声和地位。世间当中,很多人都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帮助他人上,他们不但从未为自己的生活发过愁,而且名声地位还蜂拥而至;而有些人始终拼命为自己奋斗,但自利根本无法成办,他利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利他乃非常殊胜的窍诀,也是不可违背的规律与法则。
寂天论师亦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在认真观察了这二者的差别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利他乃一切安乐的源泉,利自乃一切痛苦的根源。麦彭仁波切也说:“何人最初能发起,菩提根本菩提心,彼之功德无有量,无等佛亦言不尽。”意思是:在最初时,谁能发起菩提根本的菩提心,那他的功德就无有限量,即使无等佛陀也宣说不尽。所以,在行持任何一件善法之前,大家都要励力发起一切安乐之源的菩提心,这非常重要。
当然,我更希望修学净土法门的广大信众都能发起菩提心。念佛人中,有些人是以自私自利心来念佛,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获得安乐;可能有的还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后,能成为阿弥陀佛手下非常了不起的眷属,那时再来人间报仇,好将敌人统统消灭……而且,很多念佛团体内部还勾心斗角,竞争也极为激烈。所以,只要大家能真正反省,那就会坚信:在修学的旅途中,菩提心绝对不能缺少。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利他的菩提心,这样念佛也能成功,参禅也能成功。
修菩提心的七步曲
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等七重因果的教授来次第修行。首先必须了知,一切有情都当过自己的母亲。当然,这并非口头上说说就可以,内心一定要生起这样的定解,这样菩提心才有落脚处。
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首先要认识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在讲述这个问题时,都会通过大量的教证理证来让大家产生信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所以大家在没有生起定解之前,一定要反复观修,到一定的时候,相信大家看到任何众生都会作母亲想,而没有认真修学过这样殊胜法门的人,就很难做到这样了。就拿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来说吧,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可是让她关心怨敌或他人,那几乎不太可能,真的非常可怜。如果她们都能以爱子之心来爱每一个众生,那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获得解脱;可惜的是,很多母亲只关心自己的孩子,爱护其他人的想法丝毫也没有。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