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恩欲报,怨欲忘”: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尽量报答他的恩德;他人与我有仇怨,应该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别人的恩德,不管是佛法上还是生活上,自己一转眼就忘了;而与别人的怨恨,如他打过我、骂过我,甚至三年前说的一句重话,直到临死时都牢牢记着。这是不合理的!
“报怨短,报恩长”:人应该及早忘掉仇恨,忆念恩德。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要短,而报恩之心要长存不忘。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而儒教中虽提到了报怨,但时间也是越短越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他只是个世间人,可能没有宗教思想,所说的话却很有哲理。)但现在人与此正好相反,他们的原则是:人家帮我,莫记心上;我帮人家,永志不忘,即使只是一点点事,也会不断提醒人家:“我原来如何如何帮过你,你怎么忘了?”
所以,对于别人的恩惠,我们要铭记于心;而对于别人的危害,我们则应尽快忘掉。世间也有这样的人,受了伤害不但不恨别人,反而还生感恩之心。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是如此,据说有一次他家失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可能跟我们有些不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弘法时,讲一些特别好笑的公案,他们一点都不笑,满脸严肃的表情,而不该笑的却哄堂大笑。一次,上师做“杰珍大圆满”灌顶,其中的四灌顶包括“有戏灌顶”、“无戏灌顶”、“极无戏灌顶”。当时翻译是个叫秋吉尼玛的美国人,他的藏语很不错,他一翻译完,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而且一直笑个不停。我想这没什么可笑的,后来就问了一下,可能是他稍微有点发挥,加了点自己的理解,但我还是觉得不好笑。也许这就是思维上的差异吧。
话说回来,儒教强调的“报怨短,报恩长”,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跟佛教比起来,确实还是略输一筹。曾有则故事说:一天傍晚,有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
和尚恳求道:“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人家,还是请你行个方便。”
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要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说老爷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老爷的名字,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寺庙上香祈福,老爷便陪她一起出门。到了庙里,老爷忽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就向一个小沙弥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沙弥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冒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这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并让他早日离苦得乐。至于详情,我也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试问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这样做呢?当别人不帮你、甚至伤害你,你还愿不愿意关心他,用三年时间为他念经加持呢?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对怨敌不但不能报怨,还要想办法施恩予他。正如安德鲁•马修斯所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大家应当细细体会、琢磨。
对待怨敌的态度,在古代,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即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老子则提倡“以德报怨”,如《道德经》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即对我有恩的人,我用恩情去回报他;对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恩德去感化他。这跟佛教的“沙门四法”基本相同。
所以,如果翻阅古圣先贤的教典,很容易挖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言。只可惜现在很多人志不在此,他们天天搞生意赚钱,千方百计想提高“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只是留在形式上,空有一些文字,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