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7课
教理广说中分了七个问题,现在讲的是第一个见解无遮或非遮。这七个问题都是从空性的侧面提出来的,说明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管从自空方面讲,还是从他空方面讲,对于空性的了达、修行非常重要,否则所有的佛法都会成为影子一样,无法真正了知佛法的精要,而进行实修。显宗当中一切无我空性的修法,密宗当中的生圆次第、大圆满的修法,实际上都是和空性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空性,只能成为一种相似的修法而已。
我们抉择万法无自性的过程中,不能承许他空,一定要承许万法自性以自性空。如果自性不空,以他而空,那么在抉择胜义当中有了一个不空的法,就会很容易变成外道不可思议的神我。这些有承认的观点对于打破我们的分别心,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有时候觉得外道的观点非常不合理,认为内道和外道完全是对立的。从一个方面讲,外道没有抉择万法空性,而内道抉择了万法空性,有解脱道,似乎是对立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外道抉择的神我、不空的法,或者有些宗派抉择的不了义观点,只不过是在我们分别心面前,认为他对于万法的实相、法界没有做抉择。实际上除了一个有解脱,一个没有解脱之外,平时社会上所谓的好坏、敌我这么严重的问题是没有的。我们在学习宗派的时候,从大空性的角度来讲,这一切都是平等的。在抉择的时候,虽然破斥了他的观点,但是不能以敌我的态度进行安立,或者像世间的怨敌一样对待,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学习中观是为了打破实执,如果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又增加了一些无谓的敌我,或者自宗他宗的分别,就不是麦彭仁波切、佛菩萨宣讲空性,或者辩论的初衷了。所以我们在抉择的时候,首先从是不是空性的角度观察,然后主要对照自己有没有抉择到空性见,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余的真实意义了。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壬二、如水月般无二双运人皆得证
如果按照对方的他空方式来解释水月的无二双运,就太简单了,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证得。
如说水月非真月,
天月空与水月现,
若是无二之双运,
谁皆轻易证双运。
比如按照对方他空的方式,或者柱子以柱不可空,来解释水月的比喻,就和佛经、内道当中的双运很难以证悟的观点完全矛盾了。比如“水月非真月”,“水月”就是显现在水中的月影,它不是真月,大家都知道,这是假的月亮。“天月空与水月现”,这里抉择了所谓的现空双运。对方说,这是现空双运,怎么现空双运呢?天上的月亮在水月上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是“天月空”。水中月影明晃晃地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水月现”。二者和合起来就是现空双运。因为在水月上面根本找不到丝毫天月的本体,只是有水月的显现。这时候对于水月的显现本身不用观察空性,水月上面没有天月是空性,所以二者和合起来就成了现空双运。
“若是无二之双运”,这是我们给对方发的一个过失,如果这是无二双运,“谁皆轻易证双运”,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地证悟现空双运了。只要他有眼识,有一些初级的思辨能力,都可以了知这是双运。只要你稍微给他讲一下:“你看这里不是有一个水月吗?”他说:“是有个水月。”“水月上面根本没有天月。为什么?天月在天上,水上没有真正的月亮。”他说:“是,水月上面绝对没有真正的月亮。”“天月是空的,水月是显现的,二者之间是现空双运。”稍微讲一下,很容易就证悟现空双运了。实际上这样的抉择方式,并不是非常究竟的说法。
在这个比喻中,“天月空和水月现”,对照前面柱子以柱子不可空的观点来看,这个地方的“天月空”对照实有空,“水月现”对照柱子不空。柱子以柱子不可空,柱子以实有空,和这个地方讲的水月以水月不空,水月以天月空,就是一个意义了。或者对照前面的法性以法性不空,法性以柱子空的观点,“天月空”就是柱子等法,“水月现”就是法性等法,法性以法性不空,法性以柱子空。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双运的,如果是双运的话,很容易就可以证悟。这方面指出了对方所谓安立现空双运的观点不是非常了义的观点。
辛三、对此赞叹应成非理
如果这么容易就可以了知空性,那么佛经论典中佛菩萨赞叹证悟了双运空性非常稀奇的说法,就是不合道理的。
牦牛非马人皆知,
现量目睹牦牛现,
为何诸大尊者说,
证悟此义极稀奇?
“牦牛非马人皆知”,任何人都知道牦牛是牦牛、马是马,牦牛非马。“现量目睹牦牛现”,如果眼根没有毁坏,可以现量看到牦牛的显现。和第一句合起来,牦牛不是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他又现量看到了牦牛的显现,见到牦牛上面根本没有马,或者牦牛不是马。这是不是现空双运呢?是不是就证悟了牦牛的空性了呢?实际上这方面见到了牦牛的显现,对牦牛的显现仍然是有执著的。
牦牛上面没有马,这方面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来讲,牦牛不空,牦牛以马空,或者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这样就是证悟空性的话,“为何诸大尊者说,证悟此义极稀奇”,“诸大尊者”就是指佛陀以下的成就者,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了,要证悟空性是非常稀奇的。证悟空性实际上就是证悟实相,证悟实相就是证悟万法的法性了。佛陀在证道之初就说,他不愿意说法,因为佛法太深了,“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对谁说都没办法了知,所以佛陀最初四十九天不说法,安住在丛林当中。为什么佛陀不说法呢?因为现空双运、空性实相的意义太深了,所以给众生宣讲无法接受。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呢?如果你解释了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实有空,就是佛陀的密意的话,那么佛陀当年四十九天不说法就没有必要了。为什么没有必要呢?因为牦牛非马人皆知,如果你现量目睹牦牛现,上面没有马,或者牦牛不是马,所以说牦牛是空的。如果从这个方面能够了知空性,随便找一个人都可以了知。佛陀何必在显现上这么神秘呢?
尤其在宣说《妙法莲华经》等了义经典的法会上面,舍利弗尊者问世尊,佛性的究竟观点是空性的时候,连续两次佛陀都没有答应传法,第三次才答应说法,而且在佛陀答应说法的时候,五千弟子立即退席了,如果这么容易了知,退席干什么?为什么劝请三次才说呢?这么简单的话,根本不可能的。佛经当中没有必要赞叹说,证悟此义极稀奇。佛陀也没有必要说,我法妙难思了。有什么难思的呢?龙树菩萨也说:“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果你所讲到的柱子以柱子不可空,或者是牦牛非马就是观空性的话,没有什么自害的,这不是太简单了嘛。还有龙树菩萨在《五次第论》中,讲到了知空性当中可以缘起是非常稀有的。这些赞叹证悟现空双运的词语全都成了没有必要的。
对照科判就是对此赞叹应成非理。因为如果按照你的方式解释空性,就和经论所说的空性极为稀有的意义完全矛盾了。这方面指出了如果安立空性很稀奇,就不能按照你们的观点来安立,否则连一些很愚笨的人都能很轻易地了知,这方面是不合道理的。所以抉择甚深空性的时候,不能这样抉择,或者不能说这是了义的观点。以上对他宗的观点做了破斥。
对于他宗的观点做了破斥之后,我们至少应该了知两个问题。第一个,他宗的观点是一个不了义的说法,不能把不了义的说法安立成了义,如果安立成了义,上述的过失就无法避免;第二个,学到最后会给我们一个感觉,好像他宗一无是处,不能这样想。因为此处我们从最了义的观点,站在真实空性的角度,往下俯视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相违的地方。在讲过失的时候,似乎每一个都是过失,你这样抉择空性完全没有意义,或者你加成实的简别一点用都没有等等。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一点用都没有呢?不是这样的。虽然站在究竟胜义谛的角度来观察,似乎是一点用都没有,但是如果按照对方自宗的观点,尤其针对的对境是直接能够度化的众生而言,有很大的作用。
因为所度化的是一些实执心非常严重的人,他们对万法有很强的实执,如果给他讲万法都不存在,实际上有无是非都没有,这些人根本就接受不了,完全不愿意趣入到佛法当中来,不愿意修空性了。这时候给他讲世俗的法不空,还是有的,就给这些人一个安慰:所谓的空性不是我想象中这么恐怖,显现法还保留着,只不过上面的实有不存在。通过这个思路,把他的心安定下来之后,就可以借用他们的思路,通过离一多因,或者大缘起因,对实有的法观察、破斥,这方面也是能够打破实有执著的方式。首先修持单空,打破相续当中非常严重的实执。既不让他落入到完全的实执当中,也不至于对空性产生恐怖,中间折中的方式——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对于这类众生的根性来讲非常合适。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宗派一无是处。
这些大菩萨转生的祖师不可能宣讲一无是处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了知的时候,不能完全偏在一方,必须要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观察、抉择。学习这些观点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就容易落在宗派的偏执当中,最后就会变成这个宗派非常好,那个宗派非常不好。这方面不是宗派好,或者不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是不是了义的观点。了义的观点就是了义,不了义的观点就是不了义,但是不了义不等于不好,不是要完全抛弃,因为针对某类众生来讲,只能这样说。像佛陀这样的大遍智者,在观待不同众生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都是按照最究竟的空性来讲,而是针对不同的根性宣讲四谛等很多不了义的法门。因为众生的根性只是这样,而他又是佛陀可以调化的有缘者,怎么办呢?佛陀讲法会折中。所以我们说一些教典是不了义的并不是对佛陀本身的诋毁,不是对佛陀的智慧不认可。不了义就是不了义的,但是不了义不等于不好。我们学习完之后,实际上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不单单是这个问题,在整个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都要抱有这样的心态,千万不要落到宗派的实执当中。否则,我们学完以后,只是增加了对于宗派的偏执而已,真正要打破的实执没有打破,反而增加了这些实执。这不是佛菩萨宣讲这些问题的初衷,这方面是非常需要了知的。
戊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分四: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己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
故自宗许观水月,
水月本性毫不得,
无而现见水月时,
虽是无遮却可现。
前面讲了很多他宗不合理的地方,别人就要问,既然他宗不合理,那么你们自宗又是怎么样成立的呢?下面首先通过比喻来说明自宗观点,使用的也是水月比喻,说“故自宗许观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故自宗”就是把他宗的观点进行破斥之后,自宗也是承许“观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不是说水月上面没有天月,所以水月是空的,我们直接对水月本身做观察,正在明晃晃显现的当下,水月有没有本性?水面上也好,或者水中、水下、水底也好,真正观察的时候,得不到丝毫水月的本性,所以“水月本性毫不得”。
“无而现见水月时,虽是无遮却可现”,“无而现见”,在得不到水月的当下,可以现见水月,叫做“无而现见水月时”。这方面我们可以说现和空是双运的,也就是所显现的本性就是空的,空的本体也是现的,所以它不是在两个法上面,观察一个现一个空,而是在显现当下显现的本体就是不可得的。在不可得的当下,是不是实有的不可得呢?不可得也不可得。从哪个方面来安立不可得呢?不可得的不可得主要从它的显现,在没有的当下完全可以明晃晃地显现出来,所以说“虽是无遮却可现”。
虽然我们可以肯定水月的本性是无遮的,但是在无遮当中,没有舍弃无遮的当下,完全可以显现出来。这是通过水月的比喻来了知现空双运。
很多地方都是高度赞叹水月的比喻,《三摩地王经》、很多中观的经论当中都使用水月的比喻。因为水月的比喻是非常容易了知的,对于了知现空无二非常有用。如果我们对于万法现空双运还有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就要好好思维一下水月的比喻,使用这个比喻比较容易让我们通达。我们看水月的时候,尤其是在秋天晴朗的夜空中,显现在水中的水月非常明显,就像真的一模一样,正在显现的时候,你观察这个水月到底有没有月的本性呢?真正观察它的本性,水月本身除了一个缘起和合的假象之外,根本得不到丝毫实有自性,你怎么样观察都得不到它的实有自性。不管是站在水面,还是到下面去观察,都得不到丝毫水月的本性,这方面就是讲到水月的本性是空的。没有舍弃空的时候,它可以在你的眼识面前明晃晃地显现出来。这个方面讲的是,虽是无遮却可以显现。
通过水月可以观察到万法的空性。除了水月的比喻之外,在《般若经》当中还讲过其余的比喻,通称幻化八喻。像梦、幻术,此处的水月,还有阳焰、毛发、回响等的比喻,都是现而无自性的比喻。有时候我们对水月的比喻比较容易相应,有时候对梦喻、毛发喻、空中花的比喻比较容易相应,总会找得到一个和自己相应的比喻。也许是以前自己串习的哪个比喻多一些,会比较容易相应,然后你通过这个比喻作为入手处,再观察万法的时候,就会了知这些法和自己所相应的比喻是一模一样的。
下面我们就把水月放在万法上观察。所谓的水月是一个很明显的假立法。佛经当中很善巧,用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假立现象来做例子,让我们去类推万法。通过水月比喻什么呢?水月比喻的就是现实生活当中一切万法,我们的身心实际上都是这样的。白天的时候,从梦中醒来之后,这些法对我们来讲,非常明显地显现,而且我们觉得在使用这个法,身心、想法、行住坐卧,似乎都是真实的,即便正在明显的显现,通过胜义理论观察,哪个法都得不到。对身体观察,最后得到空性;对心观察,最后得到空性;对万法观察,都会得到空性。这时候就像“水月本性毫不得”一样,所以万法的本性丝毫不可得。这时候是从显现抉择为空,现即是空就可以抉择出来了。得到一个空之后,是不是万法就是这样空的呢?不是,这个空也是假的,只是一个阶段的本体而已。再观察的时候,空即是现,所以空也不是真实的空。“无而现见水月时”,就是无而现见万法,在没有的时候就可以现见万法,所以这个空也不是万法的自性。
现也不是万法的自性,为什么呢?现就是空的缘故。空是不是万法的自性呢?空就是现的缘故,也不是万法的自性。到底什么是万法的自性呢?什么都不是。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现,也不是空,这叫现空双运、现空无二。
平时我们认为这个法是有的,落入一种分别念状态当中。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说这个法是没有的,没有总是万法的自性了吧?我们说这也不是万法的自性。为什么呢?因为空就是现的缘故,说明它不是真正的万法自性。如果它是万法的自性,空就不是现,但是佛经没有说现就是空,空不是现,而是讲现就是空,空就是现。实际上万法的显现是假立的显现,通过这方面观察可以了知。空是不是自性呢?佛陀说,空就是现,说明空也不是万法的自性,如果是的话,佛陀就会讲空不是现了。既不是现,又不是空,那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什么都不是,再再提到什么都不是。虽然我们执著的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有和无、现和空。离开了现和空还有什么?没有了,所以我们执著最严重的就是现和空、有和无。如果把有和无打破之后,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可以执著了。佛陀说像这样什么都不是的本体,就是万法的本体。
我们说万法是空性的空,是不是现就是空的空?万法是空性的空,不是现就是空的空。现就是空的空是单空,是打破有边的无。万法皆空的空,应该是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空,打破了有和无、现和空的空,什么都不可以耽著的空,这是万法皆空的空的意思。
我们如果把水月放在万法上面,通过例子进一步观察,这时候就可以了知万法的的确确是现而无实有的,显现的时候没有本体。平时我们认为这个本体是什么?我们说没有本体,本体可以是它的显现。如果没有抉择空性的时候,一般的凡夫人认为万法的本体就是有,这是不对的;或者认为它的本体就是无、就是空,在脑海当中会出现一个空洞洞的空,但实际上也不是它的本体,万法的自性不是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实际上打破了现、空之后,就是万法的本体。
为什么说当显现的时候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就是说,在我们面前正在显现的法当下是不可执著的。这个显现对你来讲,现也可以,不现也可以,是无所谓的,它已经成为这样一种状态了。现的时候它也是离戏的,就是没有有无,没有现空的自性;不现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自性,所以是“无而现见水月时,虽是无遮却可现”,对万法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从难易的程度来讲,水月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把这么容易理解的水月空性放在万法上面,就会稍微困难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执著很严重的,就是我的身心、房屋、受用、名声,在我们的感觉当中,觉得这些是实实在在,而在我们的概念当中,水月本来就是假的,的确容易理解,因为在我们的想法当中,已经把它打入到了假立的东西中了。而和它完全不相同的,就是我们所谓现实的东西。平时我们说梦是假的,醒来是现实的。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梦、水月,这很正常。关键的问题在于,能不能通过梦和水月的比喻,来了知现实当中的万法就是梦、水月、毛发。这方面要通过前面的比喻入手,然后观察万法。水月的显现是缘起和合的缘故,没有丝毫的自性。和水月显现的过程一模一样,我们现在的身心、一切的有情和器世界,也是缘起和合,也是无自性的,在理论上面没有丝毫的不同,都是缘起和合无自性。水月是缘起和合的缘故,无自性,万法也是缘起和合的缘故,也是无自性的。
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当中,抉择梦、幻术和现实世界一样的时候,都是用这样的方式,从显现的因上面去抉择。梦需要有白天的经历和睡眠作为因,其他作为缘,就可以显现梦境。万法也是这样的,有无明作为因,其他的种子作为助缘,也可以显现万法。实际上幻术也是一样的,需要这些木块、石块,才能显现幻马,而现实的世界当中,也是需要业力、执著来显现万法,这是一样的。真正展开认真观察的时候,万法都是幻化的,现而无自性,无而显现的,全都一样。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必须把水月的比喻,放在其余所有我们执著的,尤其是执著得很严重的法上面,再再去观察,它就犹如水月一样,现而无自性、现空双运,这时候就可以达到泯灭执著的状态。
如果能够和现空双运的意义相合,我们绝不可能有粗大的烦恼。粗大的烦恼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再再讲过,来自于实有的执著。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了现空双运的正见,哪里还能找到实有执著的影子呢?如果真正相应,绝对不可能产生实执。没有实执,自他的分别也不可能有了。自他分别没有了,哪里来的三毒,哪里来的造业呢?这些方面是完全不会存在的,是以连根拔的方式来遣除烦恼的。
现在我们学习空性的时候,一定要把现空双运学好,再去串习,得到一点感觉的时候,能够对调伏自己的心起到一点作用。我们不能说虽然现在已经抉择空性了,但我还是有烦恼,所以这个空性是没有用的,不能这样草率地下结论。因为这只是一种观察,而且观察是不是已经究竟了,还是打问号的。这时候你还不是了知万法像梦一样。我们可以说你了知了梦,但万法如梦,还没有去观察。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梦、幻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真正来讲,不一定理解了万法。实际上我们对梦的态度是什么?稍微好一点的梦在你的相续当中,停留一两天就过去了,不会太执著;一般的梦就是想一下,然后就放下了,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但是对现实的态度就不是这样的了,对现实的实执非常强。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学了空性对调伏烦恼没有用,不能这样草率下结论。
首先,要观察你对于万法空性有没有非常准确的认知,也就是说,你的空性见是不是已经非常准确了。如果你的目标正确,是不是通过思维产生定解,没有丝毫疑惑了,这方面还要观察。有时候你的目标是正确的,抉择空性的方式是对的,但是真正的定解还没有产生。有了定解之后,还要进一步观察,你有没有去串习,内心当中有没有产生真正的觉受,有没有去感受空性。如果真正感受了,差不多大的问题都解决了,很多粗大的烦恼,困扰我们修道的障碍,这时候就完全可以扫除干净。我们要把水月的比喻放在万法上面去详尽观察,最后就可以放下万法的执著就像我们了知、放下梦一样这么自然。
因此,现在我们第一步必须要抉择正确的见,第二步必须要去串习,否则把次第搞乱了,没办法真正在学习空性方面获得很大的收获。
实际上,这方面是需要时间、精力的,很多大德在修行的时候,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上师仁波切在讲义当中讲到,宗喀巴大师十六岁开始学习,四十岁的时候显现上才通达了空性。像这么利根的人也学了这么长时间,我们说自己在两年中闻思就可以了,如果是非常有缘的人,根性也好、智慧也好,也可能两年当中能够抉择一个空性。但一般的人来讲两三年当中,很难以抉择一个很圆满的空性。所以这方面必须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串习。
空性是非常深的东西,就像前面所讲的,它是很稀奇的一种自性,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这是一般人很难以通达的。相对于我们的分别念来讲,空性是非常陌生的全新领域,想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掌握得很清楚的确是很难的。除了个别的利根者,绝大多数的人需要长时间的串习才能真正了达万法无自性,显现为空性之间的关系,否则非常困难。这方面我们就讲到了把空性扩展到一切法上面。
实际上平时我们说万法是空性的,身体是空性的,心也是空性的,产生烦恼的时候,烦恼的本身也是空性的。不管这个烦恼让我非常烦恼、让我非常不舒服、或者让自己非常痛心,但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它的本性没有任何差别。烦恼的本性和你产生信心的本性是一模一样的,它的自性都是本体空。产生烦恼的时候,认知烦恼的本性空;产生信心的时候,信心的本性也是空的。对万法来讲都是平等的空性。我们在产生烦恼的时候,应该马上观烦恼的本性,没有一个自性可得,有并不存在,无也不存在。这样一观察本性的时候,烦恼就难以延续下去了,马上就会消亡。
如果我们生起了烦恼,不认识烦恼,随顺烦恼,烦恼就越来越重了;有时候想要对治烦恼,觉得不能生烦恼,通过强制性的方式去压制,也会越压越强。稍微弱一点的一压之后就过去了,但老是这样压它,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方法;有时候通过戒律对治,戒律的对治对身语方面的约束力非常强,但是如果在内心当中没有完全了知,仅仅依靠戒律也是很困难的。佛陀在讲完戒律之后还要讲人我空性,讲很多四谛十六行相的观法,所以佛陀讲法的时候,也不是说你单单靠戒律就可以把烦恼对治了,这个也不行。
还有一种方式,在生烦恼的时候你观它的本性,看它的本性在哪里,认知了本性的时候,它的把戏一下子被戳穿了,慢慢就消亡了。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要有一点点定解的时候才可以。反复观、反复观,安住它的本性,肯定会消亡的,这方面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当我们生烦恼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空性的方式去对治。
忏罪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平时在听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听法的时候也是打瞌睡,或者老是集中不了精力,觉得自己的业障很重。从某种角度来讲,的确是罪障比较重。有时候一上座就打瞌睡,有时候一背书就开始胡思乱想背不下去。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罪障太重,肯定没办法修法。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罪障再重,它仍然是空性的,你就可以把罪障本身作为一个观察的对境。观察一下,这个罪障是有的还是没有的呢?实际上罪障在显现的时候,什么都不是,还是本体空的。所以你如果能够把它的本体看清楚,这样念咒、忏悔的话,那么就非常容易把罪障清净掉。按照实执的状态忏罪,和了知它的本性去忏罪是完全不同的。在修念金刚萨埵的时候,其中有一点是非常着重对实相护持,对实相护持的忏罪力量相当强大,对于我们修持忏罪方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还有我们在修信心、发菩提心的时候,如果有实执心去发心,力量也不大,因为发心的力量已经被你的实执局限在某个范围当中了。你磕一个头,有实执,磕头的功德就被这个实执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当中。修任何善法,有实执,都会被实执局限。如果你修的时候,了知它的本性空,就没有被实执局限,所以功德也就无量无边不可限量。
在修善法的时候了知它的空性,也是对实相的直接相应,善法就直接成为证悟空性的助缘了。在了知空性的时候安住空性当中,如果是恶业它会逐渐消亡,阻止恶业的生起;如果是善法,它的功德会无限的扩张。这方面也是一种缘起,所以了知空性的修法对我们修行正法的人来讲非常非常有必要。
“虽是无遮却可现”,我们说万法都不存在,那是不是就是断灭呢?绝对不是断灭的,一切万法在无遮当中可以显现的。怎么显现呢?就看你具备了怎样的因缘。万法在空性当中是平等的,但在世俗当中,什么样因缘就会显示什么样的法。总的来说,如果是染污的因缘,一定是显现染污法;如果是清净的因缘,就会显现清净法。当我们平时生起一念的烦恼,如果没有对治,你的烦恼是一个染污的因,后面所产生的果也就是染污的、痛苦的。如果你产生一个信心或者空性的因,它的因是清净的,果也是清净的。
空性当中一切可以显现、转变,基于缘起。为什么空性就不会错乱呢?这来自于显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因。如果一个染污的因,一定是染污的法了。如果你做了轮回的因,肯定是轮回的法;如果你修的是涅槃的因,那就是涅槃的法。基本上来讲,你是自作自受的。如果想要轮回就不要去观修空性,你经常去生起贪欲心,因是这样的,修了之后再再串习力量强大了,肯定会轮回的;如果你想要解脱的话,平时发心、作意,包括起心动念的时候,你所有的因都要相合于涅槃去作意,第一个就是出离心,然后是菩提心,以及所有善根方面的法。如果想要解脱,平时却耽著于世间八法,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起心动念都耽著世间八法,这个解脱是无法实现的,肯定是轮回,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我们把空性当中显现缘起的法了知透彻,自然而然就会和正道相应,自然而然对其他的法就没有兴趣了。这方面虽然本体是空性,但是它会显现,显现的法不会错乱,关键看你的相续当中以什么样的作意、意乐去相应它,如果是烦恼、染污的作意,结果一定是烦恼;如果是清净的作意,结果一定是清净,这就是空性当中显现万法的道理。
己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
现空双运是不是谁都没办法了知呢?实际上不是。瑜伽现量的圣者对于现空无二大本性是完全可以现见的,所以它并不是不可知、不可证的本体,完全是可以现证的。
空性显现凡夫前,
虽似相违于现见,
诸智者以奇语赞,
说此双运真奇妙!
空性当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时候是空性,这种自性在凡夫面前虽似相违的。为什么在凡夫面前是相违的呢?因为凡夫无始以来串习、习惯了实执,所以对他们来讲,显现的法一定是实有的,空性的法一定是不存在的。我们在最初抉择空性的时候,可能都有这个想法。毫无疑问显现法肯定是实有的,空的法就是不存在的。这方面显是显、空是空,显是不空的、空是不现的,所以空性和显现在一般的凡夫人面前就是相违的。不单单是没学习过宗派的人,即便是对中观学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精通的人,脑海当中都还有这个概念:显现就是显现,另外一部分不存在的东西叫做空。所以显现和空性在凡夫人面前一定是相违的,心里没办法认为二者是双运的,显就是空,空就是显,这方面没办法了知。在凡夫面前现空相违,没办法双运。
凡夫人的这种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呢?不正确。虽然在世间当中说眼见为实,但是凡夫人对于法性来讲没有办法眼见为实,所看到的就是虚假的。有时候说我看到了还是虚假的吗?很多人不承认。但实际上真正通过圣者量,以究竟的观点观察,凡夫人的所见所闻全都是相似、虚妄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因为他对于显现和空性双运的问题根本没办法体会。既然凡夫人看的是假的,那是不是就没办法认知了呢?并不是的。对于圣者来讲,可以现见空性和显现双运的本体。
下面讲“于现见,诸智者以奇语赞”,“于现见,诸智者”是什么意思呢?圣者或者智者获得圣者果位的时候,通过瑜伽现量就可以现见万法的无二双运。见到了无二双运之后,智者就以奇语来赞叹,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万法自性非常的稀奇。“说此双运真奇妙”,说双运真正是非常奇妙的,就像龙树菩萨所赞叹的空性非常稀有的赞叹方式一样。
圣者所见到的双运怎么理解呢?圣者所现见的双运大概可以从他入定和出定的境界两方面进行安立。
从入定的境界来讲,圣者现见的现空双运,单单从空分方面抉择的时候,显现是空的,空也是空的,就像前面我们所抉择的一样。显现的自性是空的,空的自性还是空的,这方面现和空一味,现也空、空也空,这就是真正的双运,真正的一味。它没有一个现、一个空的别别存在,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丝毫不一样的地方,完全是一味的。圣者在入定的时候,恰恰就见到显也空、空也空。第一个前提是入定,第二个前提如果只是从空性方面来讲,安立成双运、一味。
还有不单单从二转法轮,如果以真正符合于圆满的实相来讲,在什么都不是的现也空、空也空的空性当中,在现见空性的时候有一种显现,这就是大光明的显现。实际上这个大光明的显现就是智慧本身,空性本身就是大光明,只不过二转法轮不抉择而已。虽然不抉择,但是当你证悟空性的时候,空性本身就是光明的。
否则空性的本身不是光明的,不是智慧的本性,当你入定的时候凡夫人的分别念没有了,智慧也没有显现出来,这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了,入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当中。很多人说,我不愿意入根本慧定。为什么不愿意入根本慧定呢?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不愿意入,当然他想入也入不了。这说明他对于空性、根本慧定有一种抵触、害怕的想法。我们说这完全不是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虽然凡夫人的分别心息灭了,但息灭之后,了知空性大智慧的本性就会完全显现出来,这方面有一种光明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讲,光明和空性是双运的。
所以我们前面说的入定的前提,如果从空性方面抉择的时候,现就是空、空也是空,这是双运、一味。如果入定的前提,从符合于真正法界的实际情况讲,大空性同时有个光明,大空性本来就是光明,这在二转法轮不抉择。因为担心一些众生会认为在胜义谛、根本慧定当中还有一个光明的自性是不空的,为了怕众生引发歧途的原因不抉择。虽然不抉择,在安住空性的时候,它的光明的本体一定会现证的,这方面就是究竟来讲的现空双运。以上是以入定位为主来讲的。
如果以出定位来讲,也是现见双运,这时候双运就是缘起法和空性的双运。因为在菩萨出定的时候,分别心起现了,还会有山河大地、身心的缘起法显现,但是菩萨了知在缘起法显现的当下,它就是空性的。这时候不是和离四边的空性双运,而是显现的时候是无自性的,相当于是单空、如梦如幻的状态。这方面也是在出定位的时候的一种双运,在《新月释》当中讲,这是一种现见暂时的现空双运。入定的时候,现见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空双运。所以不管入定也好,还是出定也好,都是双运的。
“说此双运真奇妙”,他们赞叹双运的确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凡夫人没办法了知,但是圣者现量见到了,就可以赞叹双运非常奇妙。一方面的确这样的现中是空,空中可以显现,这是一般凡夫人难以思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奇妙的;另一方面从圣者的角度来讲,了知万法的空性,现见万法的自性,这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己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
若从空性分衡量,
无有丝毫不空故,
虽可断定说无有,
然而于无之自相,
未曾失去之同时,
不灭之中可显现。
未失现之自相时,
安住无基大空中。
科判讲得很清楚,不堕常断边。不堕常断边是“若从空性分衡量,无有丝毫不空故”,如果从空性部分衡量的时候,没有哪一个法是不空的,丝毫不空的也没有。“虽可断定说无有”,在没有丝毫不空的时候,虽然可以断定说万法是不存在的。“然而于无之自相,未曾失去之同时,不灭之中可显现”,但是无的自相、空的自相还没有失去的同时,没有离开空的时候,“不灭之中可显现”,在显现不灭当中,万法就可以显现出来。所以这样一种显现,不是离开了空的显现,如果是离开了空的显现,就不会说“于无之自相,未曾失去之同时”了,而离开了无的自相的显现就不是双运了。所以“不灭之中可显现”,没有失去空性的时候可以显现。“未失现之自相时,安住无基大空中”,没有抛开显现自相的时候,万法的本性完全安住在没有一点实有现基的大空当中。
这方面观察的次第是,我们对万法做观察得到了空性,没有失去空性的时候,就在空性当中显现万法,没有离开显现的时候,万法本身就是空性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认为的空性,一定在没有显现的时候是空性的,比如说瓶子当中没有水就是空,这不是空性,不是稀奇的东西。
这方面讲得很清楚,“没有丝毫不空故”,远离了常边;无的自相没有失去的同时,不灭之中可显现,远离了断边。远离了常断边的缘故,没有安住在常边,也没有堕入到断边当中,这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中观、中道。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法,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通达,因为在所有的所知当中,这是最为关键的所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是再再教导过我们,如果要真正了知万法的实相,一定要把现空无二、现空双运的道理了知得清清楚楚。
了知现空无二、现空双运的时候,一方面是远离常断,即没有常、没有断。还有一个问题是无现无空,或者说无有无无,或者说现也不是、空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状态,这些都是在描绘空性。有时候我们说现空双运,没有单独的现,也没有单独的空,我们的思想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歧途当中,会认为没有单独的现、没有单独的空,那就是现和空都有了,我们就一直在有现有空当中反复纠缠。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所谓的空性就是打破执著的,不是让你安立一个东西,而是让你打破一切。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我的思想走入歧途了,把现空无二安立为一种“建立”了。实际上你认为现也是有的,空也是有的,这方面就是一个建立论,而不是空性教法当中的破除论。如果我们学习空性学到最后的时候,究竟见是建立了一个显,又建立了一个空,这是佛经讲空性的密意吗?我们会发现自己错了,搞了半天搞到了一个有方面去了。如果从这方面觉得现空双运难以了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换到另外一个方面,比如空性是破执著的,空性是破因。当你换到这个角度,再回头看自己的观点发现也许不对,这时候怎么办呢?所谓的现空无二,就是现也是没有的,空也是没有的,它是把现和空都打破,最后得到一个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不是的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检验自己的正见是不是正确。离常离断到底是什么?中间有没有呢?这些都要好好地去观察,好好地去思维。通过不同的名词、不同的侧面,用很多检验的方式,逐渐可以了知。
以上就是说在大空当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时候无自性,实际上就是什么都不是。万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我们说它是显现的,但它的本体什么都不是,是离戏的自性,就是这样去理解的。
己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分类此空以此空,
此现此空永不得,
于此彻底了达时,
觅义寻者未得义,
非但不生失望心,
反得快乐真稀奇!
前面讲过,有些宗派“分类此空以此空”和“此现此空”,我们说你这样的分类是“永不得”的,得不到“此空以此空”和“此现此空”的分别。实际上“此空以此空”和“此现此空”两句话,就是讲前面两种主要他宗。
“此空以此空”,就是前面讲到的柱子以柱子不可空的观点。“此现此空”就是讲法性以法性不可空的观点,法王仁波切大概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此空以此空”,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此空就是他要抉择瓶子和柱子的空。此空是以什么空呢?按照自宗观点来讲,这个空就是以他自己空,但是他说“此空以此空”,瓶子以瓶子不空,柱子以柱子不空,以此空是以实有而空。第二个“此”字,就是实有的意思,以实有空,他自己是不空的。第一个此空的“此”字,就是讲柱子、瓶子。也就是说,要抉择柱子和瓶子的空性,以什么空呢?以实有空,是从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以实有空的方面来抉择的,这是空性的一种分类。
第二个“此现此空”,是说法性以法性不空,法性以柱子空。“此现”就是法性,比如如来藏、依他起。“此空”就是它上面的客尘,比如说柱子、瓶子等客尘。
真正讲空性的时候,分成“此空以此空”、“此现此空”,实际上“永不得”,这不是真正的空性,这样分别是得不到的,这样安立最后得到的空基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就是在进一步归纳观点的时候,把前面的两种他宗排除掉,说这不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空性应该是在显现的当下无自性,无自性也是显现,这样一种现空双运的观点。
把这些排除掉之后,“于此彻底了达时”,对于这样的大空性彻底了达的时候,“觅义寻者未得义”,“觅义寻者”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一个修行者想要追求解脱道,去寻找万法的自性、胜义谛,叫做“觅义寻者”。追寻者是追求意义的,结果找来找去最后“未得义”,没有得到一个真正可以得到的东西,最后发现万法都是空性的,是现空无二不存在的意义。
“非但不生失望心,反得快乐真稀奇”,这个人什么都没有得到,非但没有失望的情绪,反而非常快乐,这是很稀奇的。为什么说很稀奇呢?因为一般的人如果丢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寻找,找到了会很高兴,如果没有找到,就会非常失望。但是寻找胜义谛的修行者,他找来找去如果最后没有找到,发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不会失望,反而是非常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了知了万法什么都不存在,在空性当中没有任何可执著的,这就是万法的胜义。这方面就符合了《般若摄颂》当中讲到的,一切不住就是住,一切不得就是得的观点。不住就是殊胜的住,无生就是殊胜的生,像这样不得就是殊胜的得的观点找到了,这就是究竟的实相。没有意义,什么都没有得到,这就是最殊胜的意义。
了知了这些,相续当中打破了实执,产生了空性的觉受,他会非常的快乐,而且非常的稀奇。回头一看的时候,我所抉择的万法不存在、一切无所缘的观点,和佛经、中观的论典、这些大德的窍诀非常吻合。在修道之初就找到了真实的道,对于真正想要寻求解脱道的人来说,当然是很高兴的。没有入歧途,现在就找到了一个真正通向于大涅槃的道,当然是非常快乐的。
如果你得到了一个法,最后去寻找胜义谛的时候,得到的是万法承认,但是一看佛经中却说万法什么都没有承许的,如果有承许就是歧途,这时候可能会非常的沮丧。因为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最后却得到了一个佛陀呵斥的观点,当然会沮丧了。但是如果什么都没有得到,真正了知了万法什么都不存在的观点,并且看到是佛陀赞叹、佛陀欢喜的道,当然会非常快乐。最后我们通过空性来了知的时候,应该得到一切无所住、无所缘的见解,就可以真正在相续中产生法喜“真稀奇”,最后说现空双运的观点真是非常稀奇的,而且在凡夫人相续当中,能够产生这样的正见,也是非常稀奇的。
想想看,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这么多的众生当中,我今天找到一个正见,不是很稀奇吗?在这么迷幻、复杂的轮回当中,居然找到了万法无自性的本体正见,非常稀奇,非常快乐。
以上就讲完了这个问题。我们归纳一下,实际上阿字无生的法门,就是讲万法都是无生的空性,而且这个无生的空性不是单空,不是他空,一定是大空性、大无遮的正见。
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抉择大无遮的空性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没有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的理论,让你去一步步抉择,而是通过窍诀的方式指出了:如果以单空的方式,没办法抉择到真正的空性;如果用他空的方式,也没办法抉择到真正的空性。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最后指出真正的空性一定是离戏空性。
虽然本论没有讲万法怎样空的理论,但是已经把窍诀性的问题讲完了。如果我们有了《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的基础,再看这部论典的时候,的确就成了窍诀。里面把这些该遣除掉的问题遣除之后,安立了一个真正无垢自宗的观点,对于我们学习,或者进一步确定定解来讲,作用是非常大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