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从能诠所诠谈交际沟通的本质 Back

从能诠所诠谈交际沟通的本质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8-19

文|释圆楞


通过分析所诠能诠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分别念以自相与共相混为一体的方式,耽著对境而具有错误的成分,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的本来面目,了知对无真实对境耽著的过患和从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


关键词:沟通;所诠;能诠;分别念;无真实




01

认识所诠能诠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各种表示,不断地进行着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沟通看似极其平凡,许多人都习以为常,却很容易被显现的各种假象左右心情,不断地陷入喜怒哀乐反复无常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不断地被我执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所折磨,究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沟通的本质。


所以,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对所诠能诠有深刻的认识,就显得极为重要。



02

解释所诠能诠

什么是能诠所诠呢?


“所诠”就是依靠名称所了解的内容。其中的名称,是指人们为了便于沟通而对各种事物所立的名言,名称的范围极为广泛,它可以由语言、文字、图画等不同因素组成,它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这些表达方式,可以让人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意义,这就是所诠;


“能诠”则是能理解所诠意义的名称。通过语言、各种动作等,凡是能够起到表达一定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都称为能诠。


所诠分为真实所诠和耽著所诠,能诠亦分为真实能诠和耽著能诠,无论从言说者还是运用者的角度均有四类。


真实所诠,是指分别念前显现的义共相;

耽著所诠,则是外境中具有自相的法;

真实能诠,是指分别念前显现的名言共相;

耽著能诠,是指外境中自相法的名言。


在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或人与外境的信息传递,都离不开所诠能诠。那么,能诠到底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所诠?也就是沟通的传递和反馈过程,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了解所诠能诠的定义和分类后,再举例说明这个过程。


例如,我在咖啡厅中向服务员要一杯咖啡,那么从我讲话者的角度而言,首先生起想要咖啡的念头,心前浮现“咖啡”的义共相(真实所诠),然后对着服务员说出“请来一杯咖啡”的声音(耽著能诠),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耽著的是外境中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真正咖啡(耽著所诠),当说出“咖啡”声音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真正已经表达了那杯咖啡,其实真正能表达到的只不过是咖啡的名言共相(真实能诠)而已。


从服务员听者的角度来看,最初听到咖啡的声音是耽著能诠,然后他内心浮现一杯咖啡的义共相是真实所诠,他认为我已经清楚表达了自相的咖啡,其实我是不可能说出自相的咖啡,他不过是一厢情愿而耽著所诠罢了,真正咖啡的名言共相才是真实能诠。


在这个活生生的沟通例子中,分析整个过程似乎显得有些复杂,在平时人们依靠语言来沟通时,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总是把真实的能诠所诠和耽著的能诠所诠误认为一体混合运用的,所以总是感觉在直接言说事物的自相,其实就是一种错觉。然而即使是错觉,但依靠错误体性的分别念作为枢纽,人们也能通过沟通准确无误地得到外在的自相事物,这无疑是人们长期以来串习相同、迷乱习气所导致的。



03

所诠能诠没有真实存在

可惜大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口口声声坚持说我们是直接表达自相的事物,外境自相就是所诠。如果自相的事物不是所诠,那么当有人说要一杯咖啡时,服务员不可能只是理解共相的咖啡,不然他怎么马上把自相的咖啡端过来呢?以此说明,人们并非是在事物的共相上交流。


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不合理,从两个方面可以遮破对方的观点。如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自相分开而确定,无边无法立名称,纵是运用名言时,亦难获得初自相。”


以日常生活中通信工具手机为例,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手机是不可计数的;从地点来分,有国内外东南西北不同区域出产的手机;从行相的角度,也同样有各式各样不同品牌的手机,要想给无际无边的所有手机都逐一地安立名字,即使能力再大的人也无法做到,因为有为法刹那刹那不停地生灭,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未来的还没有产生,现在的也无法驻留,所以对自相的事物无法立名。


哪怕有能力给无量无边的自相的事物均安立上名称,那么也难于在生活中称呼与应用,因为一旦命名之后,自相的法在下一刹那已经灭完了。不仅有以上过失,如果语言可以直接说出事物的自相,例如我一说火,那么将有自相的火从嘴巴里冒出来,嘴巴定被烧坏掉;而且我将应有尽有,只要想拥有什么东西随便一说,自相的事物立即现前,显然这是黄粱美梦。


还有,我不必学习其他语言,便可跟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无碍沟通,环游世界、弘扬佛法从此无需担忧翻译,因为你们承许言语和自相的事物有直接关联。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其原因是自相法的本体在外境之中,都是毫无关系,互不混杂各自独立存在的。将能诠声与所诠意结合起来,必须依靠分别念遣余识。


由此可知,所诠绝对不是外境自相的法。如果没有通达这样的道理,没有经常如是串习反观内心,当各种对境现前时,我们将被牵着鼻子转,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耽著能诠时,若误认为是在诠表自相的对境,往往会生起不必要的烦恼,犹如宋朝苏东坡在黄州时做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看到时,却提笔在诗下面写上“放屁”两个很大的字,后来苏大学士看到便勃然大怒地说:“太侮辱人了,岂有此理!”当他气急败坏地冲向方丈室找禅师理论时,却发现门上贴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纸条,此时他如梦初醒,感到极为惭愧。


在这个公案中,苏大学士没有及时醒悟,认识到那两个字只不过是能诠字而已,真实所诠的含义没有真实性,却认为能诠字“放屁”深深地侮辱了他本人,贬低了其才华和否定修行境界,不由生起无明嗔火扰乱身心。


又有些人说,当我们观察事物——瓶子柱子等外境时,内心的显现就是识本身,即心识自相可以承许为所诠。当然如果从世俗究竟观点唯识宗的见解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因为“识之法相即明知”,它属于自己独立的法相当中,自相的识刹那生灭,所以同样存在无法立名以及难于运用等过失。


如蒋阳洛德旺波尊者在《量理宝藏论释——开显因明七论灯》里所说:“识也是指自身的独立法相,所以对独一无二的它同样不可能命名。”其实,无论是外境的自相法还是识自相,都不能承许为真实所诠,而义共相和名言共相,仅仅是在暂时随顺众生分别念的角度建立名言时,可以说为是所诠,但是无论义共相还是名言共相,都只是分别心所产生的思维概念,属于无实法,不是真实存在的。



04

生活中的能诠所诠

现实生活中,人们正是由于缺乏深入理解能诠所诠,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最终也会酿造成大祸害。


2015年10月上旬,网络上报道了“为了三分钱微信红包,竟然闹出人命”这一骇人听闻的事故。据警方透露:某午夜,被害者在生前经常玩的一个抢红包群里,抢了一个三分钱的红包,因打算睡觉,就没有再按照群里的“规则”再次发送红包,而因此遭到微信网友的不满,二人由争吵到谩骂,事情发展到后来双方互相斗殴,最后被他人用刀捅伤至死。


错误执著所诠表意义三分钱,发生不愉快的语言和行为冲突,最后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人命。可见,人们总是容易被虚妄的能诠言语所欺骗,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结果令自己和他人感受无量的痛苦。这些现象是否值得我们深刻冷静地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该如何面对?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真实的所诠。既然真实所诠不存在,那么真实能诠也不复存在。所以前面所说的从言说者和运用者分出的八种能诠所诠,都是在分别念的范畴当中运作。而分别念的特征遣余,可以一体执为多体或把多体执为一体,或从它不能缘取自相对境来说,它绝对有错误的成分,由此可知,凡夫人的沟通以及认知的方式方法、内容都是假的错误的。众生就是这样一直活在迷乱的世界当中。


那么,在如此迷乱、如梦如幻的环境内,我们的沟通以及行为又该怎样取舍呢?古先哲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有涵养懂得忍让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海更大的是天,比天更宽的是心,即是所谓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门中寒山、拾得二大士洒脱自在的处世秘诀,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说: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暂且不说两位大士高深莫测的修行境界,仅从世俗名言的角度来看,这最精彩的两段对话,无疑是能诠所诠无真实的最佳写照。


如果有人说这般是贤圣之道,我等凡夫怎行得了?当然,一下子要求真正具有此境界,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我们从道理上明白了,再再努力串习,终会有一天做到,因为其是有为法的体性之故。犹如《入菩萨行论》云:“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结语


从无始以来,一切众生总是在虚妄分别当中捕风捉影、颠倒迷失、心随境转,当身临种种对境时,由于贪嗔痴等烦恼随眠种子的因缘没有断除,一旦具足非理作意之颠倒想的增上缘,烦恼将非常容易随增。正如《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说:“由具尚未断随眠,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所以欲不产生烦恼远离染污对境非常关键,但是置身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很难避免不接触各式各样的对境。


所以,通过分析,深入理解能诠所诠的内涵以及分别念错误的体性,认识到串习、染污、习气根深蒂固而导致错误地把自相与共相混为一体,耽著并进行沟通、取舍的规律,那么人们就会逐渐淡化在生活中产生的种种分别念和执著,在生活中相互交流也会越来越和谐融洽,对如梦如幻的世间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心将从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真正开启内心安宁的幸福之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