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系列五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藏传佛教的超胜特色】
经过对比,我认为藏传佛教在辩论传统、系统闻思和次第修行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这些尽管在历史上受到一些破坏,但迄今为止,仍然完好无损地继承了下来。如今差不多每个藏传佛教寺院都有完整的学习体系,可以说是一所学校。依靠这种院校模式,藏传佛教和藏文化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弘扬。
相对而言,汉传佛教的弘扬并没有那么理想。尤其是商业介入宗教之后,寺院很难摆脱经济的浪潮。有些寺院是住持、佛教协会、旅游部门共同掌管,功德箱的钥匙就有好几把。这样一来,寺院应有的佛法的学习和传播就成了问题。
我想,汉传佛教的大德、僧人和居士,以及研究佛教的学者应该从藏传佛教中吸取精华,学习系统闻思等优秀方法,令汉传佛教进一步发扬光大。
—— 节选自: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2013年9月29日华南农业大学演讲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读懂辩经的真正意义
现在很多人喜欢去藏传佛教寺院,尤其爱看喇嘛们辩经。边看边拍很多照片,还一边说:“哇!藏传佛教辩论很好看啊,你看喇嘛的动作像舞蹈一样!”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只有一两个动作而已,任何一个小县城文工团的演员,都会跳得更好。动作不是藏传佛教辩论的特色。
我们不能把辩论看成一种稀奇好看的表演。它的真正内容和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更需要知道的。
表面上看,藏传佛教的辩论好像是为了获得胜利,实际不是。佛教的辩论是为了辨别真相、发现真理。
人生于世,有很多事理我们根本不了解,还有很多事理,我们一直犹豫不决,说是也不对,说不是也不对,存在许多怀疑。现在人问题特别多,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没有认真地学习,另一个也可能确实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疑惑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除了未知和怀疑,第三是,还有很多颠倒的见解。比如:一切万法本来是无常的,但是因为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认为有些法永远不变;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却认为因果不存在;本来前世后世是存在的,却认为前后世不存在;等等。这些颠倒的思想叫做邪见。
我们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断除未知、怀疑和颠倒的执著,把这些心态一一推翻。所以辩论非常有意义。
尤其在现在末法时代,科学极其发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分别念非常复杂。此时,很需要一种特别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推翻我们相续当中对佛法的各种怀疑、成见和邪执,之后,再树立真正如理如法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目的不对,辩论就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仅仅在词句上辩论,一直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而不去深入意义,这是没有价值的。藏族有一句谚语说:“有口才的人,让别人寸步难行。”别人说一句话就给他挑一个毛病,这不叫辩论,叫刁难。
真正的辩论,是基于意义的辩论。藏传佛教所有关键的辩论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把释迦牟尼佛证成为量士夫。喇荣佛学院每年围绕这个题目都会开一些研讨会。它的意思是,释迦牟尼佛是否是通达一切真理的人,是否能作为正确的标准?很多人经常产生类似的怀疑:佛说的话正确还是不正确,可信还是不可信?要想断除这种疑惑,首先要学习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的论典,学习他们树立正量的智慧,然后再进行推断。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因明辩论是为了深入意义
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是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高僧。他们把释迦牟尼佛的真理,以因明的道理广弘于世,是位列“二圣六庄严”的大祖师。
当然,想学习这些论典要一定的时间,先要学《集量论》和《释量论》等因明七论,还要学相关注疏,然后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些论典中,最重要的是《释量论 •成量品》。《成量品》全文依据《集量论》的第一句颂词,从顺逆两种次序证明了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这句顶礼颂是:“顶礼定量欲利众,大师善逝救护者。”
最初,陈那论师开始造《集量论》的时候,在山洞里写下了这个偈颂,然后出去化缘。回来时发现偈颂已被人抹掉。他不动声色地又写了上去,但是化缘回来发现字又被抹掉了。到了第三次,他说如果没有必要,请不要擦掉,如果此举有目的,请站出来与我辩论。后来一个外道就走了出来,跟他进行辩论。但是外道辩不过他,反而用神通烧他的资具。陈那论师产生极大的厌离心,想:这些众生如是刚强难化,不如自己入涅槃好了。这时文殊菩萨亲自显现,赐予安慰,并告诉陈那论师:“你这部论典,将来会成为世人的眼目,它的光芒会照耀整个世界。”于是,陈那论师继续撰著,完成了这部论典。
后来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藏地,陈那论师的这部著作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弘扬。汉地的法尊法师晚年曾翻译过《集量论》,并作了相关的注疏。还有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法尊法师也翻译过,同时根据僧成论师的讲义作过比较短的解释。总的来说,《释量论》比较难懂。前几年,我按照麦彭仁波切的《释量论大疏》,把《释量论 • 成量品》翻成了汉语,并在佛学院给部分人传讲过。
总而言之,因明辩论是为了深入意义。现在藏传佛教当中包括喇荣佛学院,有极少数的人经常不在意义上探讨,只是在字面上辩来辩去。这不是佛教辩论的真正目的。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辩论还是一种修心的锻炼
我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觉得佛教的教理不可思议,对它生起了不可退转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外境所摧毁。
这些修学中的点滴体会,我非常希望你们也能得到,并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探索真理、修学真理,这样的人生才有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否则,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的观念、行为很容易被染污,堕入邪见的深渊。
当然,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包括因明、中观方面的辩论传统,足以摧毁每个人的各种邪见、怀疑。这方面,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若能与藏地的佛学院、寺院经常沟通,就会揭开很多领域的神秘面纱,真正通达超乎想象的境界。
佛教辩论既不是为了争胜负,也不是为经济纠纷,而是为了获得真理。而且辩论还是一种修心的锻炼。如果没有经过这种锻炼,就会像现在有些佛教徒那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别人说几句自己就受不了,非常痛苦伤心,从此之后,再也不跟其他佛友交往了。因此学习辩论很有必要。
——节选自:2011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击掌空声——佛教的辩经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网络
欢迎关注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