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反观内心,寻找宁静
Back
【大学演讲】反观内心,寻找宁静
大学演讲
科学研究提倡客观的态度,这和佛教的思想很接近,因为佛教不支持自赞毁他,并且提倡客观公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这让我们很难客观地看待事物。比如说,我认为很好吃的食物,别人不一定喜欢。这些个人感受,是自身业力所决定的,取决于前世的习气、种子和今生形成的主观意识。
科学主要分析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接触的现象和感受,而佛教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也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是更深层的内心活动。而研究这些意识,需要修证,需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因此,我希望科学家不但要认识外在世界的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内心的本来面目,因为内心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外在世界。
诸葛亮去世时留给儿子一句教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只有淡泊、清净的生活才会产生远大的志向,如果没有内心的宁静,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佛教修行人,如果没有看淡名、权、利,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有一些成就,最终也不一定快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获得灵感,从而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因此,内心宁静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年轻人,他对未来生活有一定的追求,罗列出了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权力、名声等等。他把这些内容拿给导师看,导师称赞他的目标很明确,但同时告诉他,里面还缺少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什么呢?导师拿出一支红笔,把年轻人所列的内容全部划掉,然后写上“宁静的心”。
我们很多人也像这个年轻人一样,追求着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可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会幸福吗?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摘自喧嚣中的宁静之道——中国科技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