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修行不能进步的主要原因
备忘录【闻法轨理】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三殊胜实修引导
上士之等起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发心
虚空界里有无量无数的有情
他们都不知道三殊胜的法门
而且都在无意义的轮回 受苦
所以
我本人一定要如法学好三殊胜
然后
把一切有情都安置在三殊胜的轨道里
让他们全部走最具有实益的菩提道路
因此
我要在自心上首先认识三殊胜的走法
接着还要想
为了把一切众生
都安置在三殊胜的妙道里
我发心每次都按照三殊胜作实修
心里要这样真正发心
Motivation
什么是上士的发心
(三)上士之等起者:彼下四种等起,都毕竟(归根到底)是欲求成办我自利的意乐、加行故,从即日起,彼欲求成办我自利的意乐、加行,观为敌、视为过、破除它,非为我自利而为一切有情脱离苦因苦果二者,求不住二边之圆满的正等觉佛果位的意乐,彼者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
上士之等起:比它低的四种等起,也就是求现世的不善的等起、无记的等起、求来世的等起、求解脱的等起,说到底都是欲求成办我自利的意乐和加行。
这种以自利为重的心,恰恰是进入大乘道的根本障碍。
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把欲求成办我自利的意乐和行为看成最大的敌人,看成非常大的过失。
它一出现就不给它余地,一定要消灭它,不允许它出来挡住我入大乘的道。
我们在大乘道上进步不了的原因,就是自利心过重。
现在着重要起这样的分别:我不再以自己为重,而是做什么,都要为一切有情脱离苦因苦果二者来寻求佛果。
这种以众生的利益为重,要把一切众生都安立在佛果的意乐,就是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
这时完全超过了前面四种等起,到这里才有了真正的发心殊胜。
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按这个标准来修等起。
由于以往的习气很强,我们常常还会不自觉地陷在以自身利益为主的心态里,所以要一直不松懈的检查,一旦发现就要根除它。
做任何事都要把众生放在首位,是发最大的心,想把一切众生都安立在佛果上。
这样的意乐才是广大,以这个等起就真正入了成佛之道了。
实修的重要
在相续中生起它需要修知母、念恩等,此外,上师貌似而说“为了利益遍及虚空界的一切有情……”,弟子也貌似地想想后,双方都目光热切地说“很可怜啊”,之后二者发出空洞之言,没有任何实义。
当今时代,有些自以为是上师、弟子的人,无论谁的相续中不用说其他功德,就连一念善心都没有,特别容易出生如此的事故。首先对于自己的老母修知母、念恩、欲报恩、欲求安置于遍知佛位,彼等需要一一地思维。
如果没有实际地修心,只是学着说两句动听的话,那只是空洞的语言,没有实际内涵。
只有通过修心,发展出了菩提的誓愿,才能每一次都发起心来,才能发起心来往佛道上走,往利益一切众生的道上走。
因为这是真实的誓愿,所以永远不会忘记。每一次修法都会为此付出行动,每一次做功德都是以这个广大意乐来摄持。
这才真正转入了上士道。
而没有经过知母、念恩等发起这样的意乐,虽然口里说得来,但是不成为真实的缘起。
所以龙多上师强调,如果没有经过修心,上师也是貌似地说“为了利益尽虚空界的有情……”,弟子也是貌似地想一想,双方都目光热切地说“很可怜啊”,看起来挺像的,其实没有内涵,假的毕竟不能充当真的。
打个比方,老师和学生都说要孝顺父母,但从来没有修过孝顺,那只是说空的,心里没有孝的内涵,这样内心不会有丝毫进展。
世间做知识的都会说大话,说得比天还高,行为比地还低。
又比如说,求解脱的心没有真正发起,口里天天说“要求解脱、要求解脱”,心里根本就不求,只见他求的唯一是轮回里的享受。
再进一步,说是说利益众生,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心,就像骗人说“我爱你”,实际根本不爱一样,当然是更大的空话了。
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如果还不去重视修心,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笃实的行者,也就只会做些表面功夫,到了某种场合、某个地方,仪式性地说些大话。
现在自称是上师、弟子的有些人,不必说其它的功德,连一念善心都没有。
特别容易出现这种事,所以我们更要着重修心。
很多人轻视下士、中士的修法,从未生起过下士、中士的心,但是又听了各种大法,心上却什么也发展不出来,最后就成了非常难治的油子。
高不成低还不就,他已经不愿意从下下的开始修,导致他连一念善心都没有真正发过。遇到境的时候连一念善心都发不出来,口头上却说得越来越好听。
这样学得越多、慢心越大,伪装也越多,还不如一点没学过的的人,心还有一分诚实。
知识分子的大问题是,学得越多心越复杂,越慢心大架子高,伪装的心越浓。
就是一直只在口头上做、脸面上做,真实的修心从没经历过。
所以要避免这个过失,就要依次第真正把上士的等起修出来。
做法是:首先对这一世的母亲修知母、念恩、欲报恩心以及扩大到想把母亲安置在遍知佛位的心。
而且发展到为一切生的母亲,也就是一切的有情,这样着想。
想到最后自己心里已经决定了要按这样做,认为这是最有大义的事,它成了心里最突出的主导性的心,这才真的有了第一个“发心殊胜”的内涵。
因为你已经成了立志行这个道的人了,这个愿是不动摇的,每件事都会以他为等起。成了坚决行此道的人了。
所以一定要按修心的轨道逐渐的思维来发展出真实的大乘心。
修菩提心之前,先要认识什么是菩提心,也就是要知道修心的目标,之后要懂得怎么发展出这样的心来。
如果连菩提心是什么样的心都不知道,那就像生产时,不知道产品的规格、要求,那怎么去生产呢?
所以,知道菩提心的体性就明白了要修的目标,知道要修出哪几分德相,在致力于开发他的修行。就会在自身上实际发生出现它,也就是有了具体的修量。
菩提心具足两分德相
现在广大意乐菩提心之体者,具足二分或二义者即是菩提心之体。弥勒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故,需要以第一分或第一义——悲心缘有情,是为一切有情脱离苦因及苦果二者而以第二分或第二义——智慧缘圆满之正等觉菩提,是欲求获得圆满之佛果。
先要知道,具足两分德相的心是菩提心。
第一分德相:以悲心缘有情,立誓让一切有情脱离苦因和苦果。
如果没有出现这个德相,就不叫做广大的菩提心。
这就知道,先要在心上修出这样的德相,要有不忍众生苦,发誓救拔一切众生苦难的心。
第二分德相:以智慧缘圆满的菩提,是有求佛果的心。
也就是智慧很深远,知道圆满正等觉佛地是无上的果位,就有愿要成就这个佛果。
为了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的力量,必须求这个佛果。而圆满地利他也是要把一切安立在这样的佛果上。
在以智慧做了抉择后,就会出现求佛果的誓愿,这就在心上出现了第二分德相。
所以菩提心含有悲和智的两分德相。
悲上是念念希求利他,智上是心心希求佛果,两分的和合是为利他欲正等菩提。
修出了这样的心,一切时引导行为,就唯一在成佛的道上走。无论修什么法,都成了成佛的道。
这样一来,修成佛的远道、近道、速道。每一天修善根都以这个等起来趣入,就是真的在走成佛的道了,不会再有别的结果。
就像有上下两条道,走到上面的道上了,就不会落到下面的道了。
现在应当明白了,为什么以广大意乐的菩提心摄持,做任何一点善根全都转成了成佛的因。
以这个最殊胜的等起,让心真正在往成佛的道路上走,也就不会走到别的地方。
这才知道三殊胜中的第一个——发心殊胜的涵义。
菩提心与一般慈悲心的区别
与悲心不相混和与慈心不相混者:想到“为利他”,然未生想安置于佛地,则仅仅是普通悲心;尽管想到求获得佛果,然没有想到“为利他”,则除了仅是普通慈心之外不会超胜故,是为一切有情脱离苦因及苦果二者而当得圆满之正等觉佛的果位。这是广大意乐菩提心。
接着要区分菩提心和一般的慈悲心,不然就会发生错认。
常见到说“他很喜欢帮助人,他发菩提心很好”,这都是在随便说。
现在要把菩提心跟一般的慈悲心区分开来。
如果只生了利益众生的心,但没有生起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佛地的心,那就只是普通的悲心。
世间善人也有悲心,不忍别人饥寒困苦,会布施别人衣服食物,有这样的利他心。
但在做这个善行时,没有生起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佛地的想法,这当然不是菩提心。
甚至你能生给全世界人解除病苦的心也不算是菩提心,因为你没有生起把一切众生安置在佛果的心。
另一方面,虽然你想到了求佛果,但没有想到要利他,也就是要把一切众生安立在佛果上;那最多只是一般的慈心,不会有更殊胜。
也就是说只是求自己得佛果,没有想到把众生都安置在佛果;这样即使有心给众生安乐,但没有发到最大程度,只是一般的慈心,算不上广大意乐菩提心。
所以发了心要做到:让一切有情脱离苦因苦果,都得到圆满的正觉佛的果位,这才是心发到最大了,这叫作广大意乐菩提心。
特别要体会“广大”两个字的涵义,不能混为一般的慈心和悲心。
这在世俗分别心的量上,是达到了极点的量,在缘起上开展到了最大量,这就是殊胜的涵义。
它的确是广大——境上达到了最广大,为法界一切众生;愿上达到了最广大,发心要把一切众生都安立在圆满的正等觉果位。
如果起了这样的特殊的分别,成了主导性的心,那就成为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也就唯一走在成佛的路上。
应当需要这样先辨别清楚,然后就知道按这个标准的德相,来修等起。
思考题
1、解释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德相。这与一般的慈心、悲心有何不同?
2、以此等起修十善业道最终的结果如何?
3、仅是心想:“为了利益尽虚空界的有情我发誓成佛而修法”是否成为上士等起?
4、怎样才算心里有了发心殊胜的内涵?初学者一开始能否生起此心?如果达不到怎么办?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