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死亡?
问:我们要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个问题?
索达吉堪布答:
死亡对很多人来讲,都比较陌生。我遇到的一些同学,根本不敢提,也不想提死亡。他们觉得,死就死吧,现在不要提,我愿意活着。但实际上,即便你愿意活着,也不可能不死,最终一定是会面临死亡的。接近死亡的时候,自己特别害怕,家人去世的时候也不敢面对。其实不应该这样。
佛教当中对死亡的看法是快乐的、正面的,因为提前有了准备和训练。人活着的时候要知道,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离开这个世界呢?离开以后,心识依靠业风飘荡,“心路”历程又该如何面对?
其实,这是有一定规训的。我特别希望人们,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要多多地思考死亡,比如,我死的时候怎么办?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这在佛教里面叫“人生无常”。无常好像是一个不吉祥的词,很多人说,这是消极的,我还是愿意过着幸福的生活,不愿意提什么无常、出离心、轮回。有些甚至说,这只是为了让害怕死亡的人得到一些安慰而已。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总会死的,但死亡的窍诀,的确也只有修行人才有。很多来自乡村的佛教徒,知识有限,甚至可能连字也不认识,但他们死的时候很安然,在任何状态下,都死得没有恐惧感。而往往一辈子搞科学研究的人,或者一辈子当大学老师的人,有成千上万个学生,桃李满天下,但对死亡却不敢提及,最后自己在恐惧、痛苦中去世,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年轻的时候,应该要想一想:我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心能随着善业而去,这对来世是很重要的。就像有些人说,今天重要,但明天对我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修行。为什么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非常畅销?因为这本书以现代人的口吻和想法,把莲花生大士对中阴、对死亡的这些窍诀讲得比较透彻,所以很多人通过学习,明白了其实人生的终点是需要考虑的,而并不是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完了就完了。否则,人来到这个世界,如果只是这样一个过程,恐怕是太短了。
——恭录自台北大学问答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