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路漫漫,行者无疆|《解义慧剑》沙龙终场报道 Back

路漫漫,行者无疆|《解义慧剑》沙龙终场报道

智悲沙龙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11-10

Lesson 8

善恶浮世真假界,尘缘聚散不分明。金庸往矣,江湖何在?


心若无明,处处皆是纷扰,处处皆是江湖。

心有大智,处处皆是清净,江湖亦是桃源。


11月4日晚,怀着对智慧的希求,学员们再次相聚空中道场,跟随法师的脚步探寻《解义慧剑》的奥秘,总结前七场沙龙所学的内容。




一、《解义慧剑》讲了什么


《解义慧剑》是一部通过思维的方式了达意义要点的论典,论中含摄了一切万法的意义。怎样了达一切万法的意义呢?需要先了解二谛。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包含了一切万法。万法有现相的部分,也有实相的部分,如果不区分二谛,则难以认清各自的特点。


有些人以为只有世俗谛,没有胜义谛;有些人认为光学习胜义谛就足够了;也有些人认为二谛是割裂的,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


了知了二谛的本体后,就能趣入二谛的实相,从而掌握修行的方法。何谓世俗谛?所有成为世间名言之心的对境,就是世俗谛的对境。何谓胜义谛?所有出世间智慧的对境,就是胜义谛的对境。简而言之,万法现相的部分是世俗谛,万法实相的部分是胜义谛。


想要认清二谛,唯有通过二量。所谓二量,就是名言量和胜义量。在观察世俗谛的时候,通过名言量来观察;观察胜义谛的时候,则通过胜义量来观察。二谛如车,二量如缰绳,我们若想把车赶好,就要通过二量衡量二谛。


量,并非简简单单地观察,它一定是清净的,没有错乱垢染的,才能称之为量。量,有标准、称量的意思。


《解义慧剑》通过四理的方式详细解释二量。四理,即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理。本论在讲述四理的时候,首先对前三理进行了观察,前三理是从缘起的因、果、体三个角度进行讲述的。学习四理前,要先了知一个很关键的概念——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性空,就是当因缘具足的时候,果会自然现前。从显现的角度,它是缘起,但观察实质,则全部都是空性。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生的,缘起性空是万事万物本来的规律。


缘起,又可以从因、果、体三个角度作分析。从因的角度,讲到作用理;从果的角度,讲到观待理;从体的角度,讲到法尔理。


对于作用理,颂词云:“因缘齐全故,起生果作用。”所有内因、外缘齐全的时候,果会必然显现。而观待理,则是从果的角度而言的,颂词云:“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因此,有果必有因。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该如何以因果取舍行为了。


法尔理则是从缘起本体的角度而言的。法尔理即自然的规律,分为世俗的法尔和胜义的法尔。何谓世俗的法尔?例如,为什么诸法是缘起生的,为什么水是潮湿的,为什么火有热性等等,这些都是世界的自然的规律,又称法尔的规律。还有一些比较深奥的规律,也属于世俗的法尔理:例如,为什么万法都是刹那、无常的,为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规律也属于世俗的法尔理。所谓胜义的法尔,即万法空性,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


其后,是第四种因——证成理。如何了知缘起的规律?这就需要证成理得出结论了。证成理,包括现量证成理和比量证成理。证成理在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的公式推导,证明的过程就是证成理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证成理分为现量证成理和比量证成理呢?实际上,证成的过程离不开现量比量。先观察现量证成理,所谓现量,就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无误地感受法的自相,如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通过根现量,就能了知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讲到现量证成理的时候,讲到了根限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现量。例如,眼病病人看到的物体和正常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现量有不同的层次:通过仪器观察,现量会更加细致;天人也有异于常人的现量;圣者有清净的现量,或净见量。总之,通过无患的六根,可以产生现量,通过现量可以加以证成。这就是现量证成。

另一个,是比量证成。如果没有前面的现量,我们可以通过比量,即推理的方式了知。例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眼睛看到了烟,进而推论山上有火。这就是比量证成的方式。比量证成的好处是,对于隐秘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现量去了知,但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以比量的方式加以证成。当我们用三相推理去做比量证成,论式往往非常严谨。虽然,三相推理是严密的法则,但后人在运用的时候,由于智慧有差别,因此不一定能推导出完全正确的结论。


《解义慧剑》在阐述证成理的时候,讲到了名言量和胜义量。名言量分为观现世量净见量。何谓观现世量?现相和实相不一致的显现的部分,就是观现世量。何谓净见量?净见量则是圣者清净的显现,净见量不是凡夫的境界。


胜义量同样有两种:相似胜义真实胜义。相似胜义,是指凡夫可以抉择的境界,抉择相似的空性。例如:通过理论的观察,抉择一个法没有生、住、灭,抉择无眼耳鼻舌身意,通过理论对此加以了达,这就是相似胜义,是单空。实际上,从万法究竟的角度而言,万法不是单空,一切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万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它远离了四边,是大空性。这就是真实胜义。


随后,《解义慧剑》讲到了四法依。如果没有四法依,我们就会像盲人依靠盲人一般,在学佛的时候遇到困难。随后,法师一一回顾了四法依——


1. 不依人而依法,是指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不要去崇拜人,重点在法上。

2. 不依句而依义,是指不能停留在词句上,而要抓住意义的要点。

3. 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佛陀根据众生根基,宣讲了众多法门,其中有的是不了义的,有的是了义的。我们要通过不了义的法,渐进地趣入了义的法。

4. 不依心识而依智慧。最最了义的法界实相,往往不是心识的境界,它是离分别的、离勤作的。但是,心识是求证智慧的方便,所以我们在学习四法依的时候,要通过前前的法引导出后后的法。


修学佛法所获得的果,就是八辩才。八辩才是相续中佛法的智慧,是弘法利生的能力。接下来,法师一一介绍八辩才——


1. 正念藏。颂词云:“先前闻思义,不忘正念藏。”所谓正念藏,在《方广大庄严经》云:“念藏,无忘失故。”意思是,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显密教法之后,对它们全部念念不忘、记得清清楚楚。

2. 智慧藏。颂词道:“彼彼深广义,尽辨智慧藏。”在《方广大庄严经》中,第二个辩才叫“慧藏”,即“善能分别诸法相故”,也就是能够善巧辨别一切诸法的相。

3. 了悟藏。颂词云:“所有经续义,通达了悟藏。”也就是对显宗的三藏十二部以及密宗的四大续部全都通达无碍。八辩才似乎相似,但侧重点不同。正念藏对应闻慧,智慧藏对应思慧,了悟藏对应的则是修慧的功德。

4. 总持藏。颂词云:“无余所闻义,不忘总持藏。”第四个叫总持藏,是指所听闻的意义一点也不忘记。这里的“总持”指陀罗尼,包括忍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和能加持密咒陀罗尼。所谓忍陀罗尼,是指对法界的实相,能够真正有所领悟。法陀罗尼,指文句、词句不忘失。义陀罗尼,指对法的意义不忘失。密咒陀罗尼,指证悟之后可以通过密咒加持众生。

5. 辩才藏。颂词道:“善说令众生,满足辩才藏。”第五个叫辩才藏,也就是说,此人所说的符合实际道理的教言,能令许多众生生起欢喜心,即让很多众生都心满意足。

6. 正法藏。颂词云:“妙法大宝库,普护正法藏。”正法是指从内心当中对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法生起正见或信心,愿意护持、弘扬,宁舍生命也愿保护珍贵的佛法如意宝,这就是正法藏。

7. 觉心藏。颂词云:“三宝之种族,不断觉心藏。”第七个叫觉心藏或菩提心藏,意思是三宝的种族不间断,继承如来家业。如来传下来的,不管是菩提心、智慧,还是善心,这些佛陀相续中的功德在众生心中一点一滴传下去,就叫继承如来遗教。受持正法、培养僧众、保护僧众,这都是继承三宝的种性,不间断三宝的种性就叫菩提心藏。

8. 修行藏。颂词云:“无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第八个叫修行藏,也就是对空性等不可思议的法门完全能接受,或通过修行完全现前这样的境界。何谓得法忍?就是在听到万法皆空等深广教义之后,不会像劣根者或小乘根基者那样,马上生起恐怖心,这就是法忍,也叫修行藏。


以上八种功德,就是八辩才。前四种是因,后四种为果。凡夫可以通过相似的方式获得八辩才,八辩才离不开平时的修行积累作为因。当我们的修行获得成就的时候,相续中自然会获得八辩才。


总而言之,《解义慧剑》给我们指明了修行之果的相貌,也指明了修行路径——通过四理抉择二谛,产生定解后不断修学,在此过程中依靠四法依,最终必定能获得智慧,获得功德的宝藏。通过解义慧剑的学习,以其中的理证思维,我们可以对佛陀、佛语、佛道产生定解和信心,乃至对佛教的见修行果认清方向,拥有不退的定解。



二、要这宝剑有何用?


通过解义慧剑的学习,以其中的理证思维,我们可以对佛陀、佛语、佛道产生定解和信心,乃至对佛教的见修行果认清方向,拥有不退的定解。


《解义慧剑》如此深奥,能用在日常生活中吗?


法师讲了一个故事:在《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叫朱平曼的青年,他想学一门大家都不会的本领。他四处求艺,苦学三年,习得屠龙之术。他高兴返乡,乡邻们问他都学了什么?朱平曼说:“我学了杀龙的本领。”讲了一通以后,乡邻又问:“龙在什么地方呢?”朱平曼愣住了,回答不上来。别人就说:“你学得再精通,也是一文不值。”


我们所学的《解义慧剑》是不是屠龙之术呢?不是的。其中的智慧,在生活中时时能用得上。


学习二谛以后,我们明白了世界既有显现的一面,又有实相的一面。如果我们被事物困扰,不妨想想,事情本身还有另外一面,这时候难过必将减轻。又或者,当我们以贪嗔追逐财富名利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些辛辛苦苦追求的东西,是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当我们陷于生活当中,要学会以胜义进行观察,这时候一定会选择另一种更有意义的活法。


而四理,则与生活更息息相关了。一切万法缘起的道理、因果的规律,对于我们来讲太重要了。通过缘起性空,我们知道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掌握了规律,则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内因外缘,认清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种下一些遵循规律的因,以此静待希冀中的果。是以古人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佛教也常常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而对于那些隐秘的事情、道理,我们则需要用证成理了知。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喜欢粉饰太平的世界里,看不见的阴暗,不代表不存在。又或者,因为心的缘故,我们见不到真实。例如,当我们讨厌一个人,就只会看到它的缺点。故而,法师希望我们能多角度想问题,客观认识问题。


那么,比量又有何作用?人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发表观点。但实际上,很多人只是站在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言,各讲各的道理,没有客观可言。如果我们能以理性的方式(如三相推理)观察,一定会有更客观的结论。古代许多宗派都声称自己拥有真理,他们会通过因明的方式,找出对方的错误,战胜对方,捍卫真理。现代社会运用比量证成同样重要,例如鸡汤文化,乍眼看说得那般动人,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稍稍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不成立。如果通过量去剖析,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了。


至于四法依,就更常用了。例如,我们为何依止上师?因为他名气大?因为求保佑?还是以求法、求解脱为目的?有些人学佛学久了,越来越迷茫。如果以四法依为指南,则很容易找出问题所在。


最后,是八辩才。学佛为了什么?为了巨额财富?无敌神通?快乐幸福?学佛的果不在于此,拥有佛法的智慧以后,我们要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这才是修学之果。


法师希望,大家学完《解义慧剑》以后,能以它作为指引。用智慧的宝剑斩断世间种种纷纭迷乱,而不要把这部法束之高阁。



三、剑在手,何处却是江湖


一个人拥有了绝世的宝剑,就要寻找能施展才华的江湖。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法师认为,有追求的人的地方才有江湖。


许多人对未来比较迷茫。不少年轻人正处于以下四种状态中:

1. 消极型。他们似乎看透了社会真相,悲观面对人生。

2. 积极型。积极的背后,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我们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 迷幻型。对生活迷迷糊糊,对未来充满幻想。这类人比较善良天真,总是老老实实地,没有特立独行的行为。

4. 混合型。前三种特点全部混合在一起,每种特点都有,但不会很极致,是积极的废人。


很多人都是这般浑浑噩噩地过着相似的人生,在惯性中迷失了生命的价值。被生活的“温水”煮成了不想出离的麻木的“青蛙”。


对此,法师布置了本期的实战任务——规划未来,寻找属于你的江湖。



四、路漫漫,此生我们都是行者


无论此生我们有没有宗教信仰,人生路上,我们都是修行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最后,法师表达了几点希望:

1. 希望大家以智慧看待世界,在生活中保持清醒和坚持,以实现生命的价值,不要丢掉善良。

2. 即使遇到困难,也能从佛法的角度想一想,对生活有另一番领悟。

3. 不要以为离开了校园,就可以不用学习了,离开校园也许才是学习的开始。

4. 不要忽视内心的修行。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坚持自我磨炼才能破茧成蝶。

5. 最后一个希望,希望大家发愿:以后有能力了,要努力帮助有需要的所有生命。


不知不觉,《解义慧剑》沙龙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绚烂的秋。在这个秋天里,我们铸造了一把世所罕见的智慧宝剑。


仗剑天涯,我们可以行侠仗义,扶危救困。

漫漫江湖,我们可以一展抱负,不负此生。


暂别了,朋友。明年沙龙,我们再会。



-  SEE U NEXT YEAR  -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沙龙第八课音频、录屏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