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接上文)
那位弟子说:“我的上师传授给我吠陀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他说,我的上师已经年迈了,而且对我恩德很重,他的身边没有服侍的侍者,所以我想给上师供养侍者,像你讨要你的王妃、王子,用你的王妃、王子作为上师的侍者。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荒唐的要求,有这么多人,你找国王随便要一个一般的人也可以,开口要的就是王妃、王子,这些人应该是除了国王之外,最尊贵的人了,国王最亲近的人也就是王妃和王子了。
他来讨要王妃,可能是因为王妃、王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所以想要供养上师,觉得其他的人可能不合适,想来想去王妃和王子作为侍者是最好的。
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国王也答应了。他长时间修持布施,布施的习气非常的重。修持布施主要是放弃我们所耽著的东西,如果内心有所耽著,我们成不了佛,也没办法获得觉悟。我们要从外而内、由轻而重地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慢慢都要放弃,布施供养就是放弃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我们对上师三宝做供养,或者对其他人做布施,主要还是让我们放弃自己执著的资具。如果我们耽著在上面,就没办法真实的现前完全自由开放的佛性。
国王同意了,这个人就把王妃、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以前我们也分析这样的情况,我们过去学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想法,现在的很多道友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最容易生起的想法就是感觉王妃和王子太可怜了,他们根本没有丝毫的自由,一个人来了给国王说,我要把你的妻子和儿子带回去去供养谁,他就同意了。征求过他们的同意吗,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呢?我们的脑袋里面容易一下就蹦出这些思想。
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他有没有布施的权力?以前我们也分析过这个问题了,上师老人家以前也讲过。以前和现在的环境不一样,风俗也不一样,在当时的环境当中,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儿女都是属于他的财物,从当时的观念来讲,他是有权力供养布施的。在这种背景之下,全部都在奉行这种条例,没有人觉得这是不合适的,王妃和王子从小就受这种教育,没有觉得不合适。这个时代的人觉得应该这样,没什么不合适。之所以他直接向国王来讨要,也是受了当时观念的影响,当时就是这样的风俗。来要的人也是正大光明的,我要你的妻子和儿子,国王也没有觉得这个人大逆不道,你竟敢要这个。王妃和王子也没有觉得这样对我们不公平,他也没有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这是当时的背景决定的,我们一定要了解当时的背景。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件事情,那就不得了了。会不会被人告发,会不会说上法庭等等,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用现在的情况来看以前的故事,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就会出现很多的想法;如果了解了当时的场合、背景之后,就不会有什么想法。假如佛陀处于在现在的时代,在座的修行人当中,当然有未来的佛,现在就是在因地修行。如果在中国,或者欧美的环境下,不允许这样做,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在以后的故事当中就不会出现这一段了。为什么呢?肯定要符合当时候背景做,在现在场合修布施的时候,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当中,不违背法律,不违背道德观念的前提之下,做该做的事情,布施该布施的东西。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很多公案都是这样的,没有人认为不合适。父母不能布施,大家都认为父母不是属于你的财物,然后妻子、儿女,都是属于你可以自由使用的,可以卖掉,也可以送人,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风气就是如此。不管我们现在觉得多荒唐,当时就是这样的状态,不仅可以做布施,而且被布施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想法。我们关键是从这方面理解之后再看公案的时候,也就容易理解了。
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真正来讲,只要是环境允许的,可以布施的,都布施了。大家都认为父母不能布施,我们看佛陀的公案从来没有布施过父母,但自己的身体、血肉,布施的特别多,子女、妻儿就少一点,必定是他相续,被布施的这些人,有些时候也会有一下想法,基本上不会有反抗。虽然不高兴或者不愿意的想法可能有,但是不会去抵抗,原因就是这样的。他能够做的布施、供养都做了,基本上就把自己所珍爱、拥有的已经做了上供下施。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难忍国王在宴会上面看到了宝象之后,特别喜欢,他回去之后,就派人捎信说必须要把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答复说:“我已经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宝髻国王把宝象给了梵车,如果没有给梵车,国王肯定不会耽著的,马上会布施掉。既然已经给了,没办法再要回来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难忍国王不听,觉得可能是在骗他,是不是国王舍不得?因为他太喜爱宝象了,所以就不惜发动武力。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为最大的仇敌。”
宝髻国王特别伤感,以前他们是很好的朋友,现在为了一个宝象,发展到这步境地。他唉声叹气说,由利欲熏心所牵制,因为众生对财物很耽著,利欲熏心的缘故,所以最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
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他想,如果我要率兵打仗,非常容易取胜了。他对自己的福德、武力都非常有信心。这样肯定会伤害很多众生。毕竟他显现上还不是金轮王,金轮王、银轮王都不需要作战,不会伤害众生。虽然他是一个福报很大的国王,但是他功德也没那么大。虽然肯定可以打胜的,但是会伤害很多众生的生命,即便不死也会受伤,受伤之后也会持续的痛苦,他不愿意这样做,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到了林间。
正在想的时候,有四位独觉降临在国王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机缘到了,就让他到森林里面去,然后依靠神变把国王带到了林间。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当时宝髻国王手下的大臣,到了仙人那里索要莲髻王子。因为国王走了,没有一国之主不行,所以把王子要回来。仙人看到这个情况也归还了王子。后来王子作为首领和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当时难忍国王品质恶劣、行为卑鄙而导致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
因为难忍国王行为不端、品质恶劣的缘故,通过自己的罪业,在领土当中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和疾病。
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这些婆罗门就是国师,相当于国家的智囊团一样,国家有什么事情也要问他们。因为很多婆罗门也是修行人,有些婆罗门会打卦,有些有些神通,或者各式各样占卜的能力,就问他们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消除饥荒和疾疫?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应该前去索求。”
婆罗门观察之后说,宝髻国王的顶髻可以奏效,因为他的顶髻里面流出来的液体触铁成金,对于各种疾病也会有效的,可以有效制止饥荒流行。因为饥荒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庄稼就会不生长,然后库存的东西也会发霉变质,各式各样不吉祥的事情,想都想不到非常规的事情都会出现,还有莫名其妙的传染病也会在没有任何因缘的前提下冒出来。有时是天人不高兴,国王很恶劣,导致了天人发怒,制造了很多传染病、饥荒等等,这些和天人、非人的能力也有关系。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
国王说,如果在战争之前去要有可能,自己有脸去要,宝髻国王可能也会给。刚刚发动了战争,而且还惨败了,也是自己挑起的争端,就觉得这种情况不会给吧!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
他们回答说,大家都知道宝髻国王无所不施,没有不布施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会给,如果要他的顶髻,他也会给。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他派了一个使者去索求顶髻。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
国王的智慧和福德都很大,因为有很深的智慧和福德的缘故,在位的时候不会耽执这些安乐,一旦失去之后,也不会有什么不适应的。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上师们讲的出离心的状态。虽然他也会享受,但是从来不会耽执,失去之后不会痛苦,这方面就是典型内心当中对世间不耽著的表现。
他在民间,虽然所有的都失去了,像以前的宫殿、眷属,还有美妙的饮食、服饰等等都失去了,但是仍然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地漫步,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
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
王妃作为仙人的侍者,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寻找饮食。寻找什么饮食呢?就在林间到处寻找可以食用的东西。比如有些树叶可以食用,就采摘树叶;树根可以食用,就采摘树根;树果可以食用,就采摘树果,反正她的工作之一就是这些事情。
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这时候遇到了危险,有个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处境非常危险的时候,王妃就大声的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且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菩萨们,自己有很大的福报,也有神通力。如果显现上面没有这些神通,也有很多护法和天神通过很多方便来保护国王和国王眷属。其他的经典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听到了哭声之后,就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猎人看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而惊慌逃走了。
猎人看到了国王从远处走过来,他很害怕,因为听说森林里面有苦行者和仙人,看到国王从远处来,认为是不是苦行的仙人来了,因为害怕恶咒而惊慌逃走了。当时苦行的仙人,他们的咒语很厉害。经典当中记载,仙人发怒以后,他就会做一些诅咒。比如说愿你的手,或者头掉在地上。因为他们有苦行的功德,也有禅定,修持了很少善行,也成就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语。毕竟他有一定的福德,说了之后一下就会应验。因此很多人非常害怕恶咒,看到他来了之后,抢在恶咒发出来之前,惊慌失措地跑掉了。
婆罗门有婆罗门的咒语,现在我们念的咒语都是佛菩萨的本体,我们应该对这些从佛菩萨的智慧大悲当中显示出来的咒语具足信心,经常去念诵,然后我们也可以逐渐相应于佛菩萨的本体。要清净罪业,一定可以清净罪业;想开发智慧,就可以开发智慧,咒语的力量的确很大,尤其是佛菩萨咒语,虽然我们见不到真实的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真实的本尊我们是见不到的,但是有种方法可以跟他们相应。他们的咒语我们可以念,咒语本身和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本体是一模一样,这是一个善巧方便。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虽然没有办法直接交流,和他们相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念咒的方式直接和他们相应,咒语本身代表的就是佛菩萨的本体。因为咒语里面蕴含了所有本尊的智慧、悲心、福德,全部信息都有了,如果我们了解之后,再去念的时候,不单单就是几个字。我们应该对咒语有信心,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只要我们通过清净心念诵,就像一个密码一样,通过信心把咒语的密码打开之后,很多功德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可以呈现出来,而且和佛菩萨相应的方法就是经常性持诵佛号咒语。佛号看起来就是几个字,但是佛号里面包含了所有,比如说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三个无数劫所有修行的资粮、大悲心、证悟的功德和智慧都包括在里面了。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佛号里面,念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相应、可以获得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是什么?就是信心,你一定要通过信心去念诵。如果有了信心,相当于找到了密钥,有了密钥之后,我们再去念诵咒语的时候,咒语的咒力、佛号的威德力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出来。
国王看到曾经拥有国政、无比安乐而如今感受如此痛苦的王妃,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以前王妃拥有国政,而且无比安乐,如今王妃这么痛苦,吃穿也很差。加上无助的痛哭,他感到很悲伤,说一切有为法没什么可信任的,这也是给我们说的,好像这是当时他的感叹,或者也是给王妃讲的。我们在看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就是给我们讲的。无论如何,一切有为法都没有什么可信的,现在我们的快乐、青春、财富等等有为法没有什么可靠的。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迟早的事情。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没有什么可信的。真正可信的就是现证心性,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才是可信的,只要我们还在轮回当中漂流,不管这一世非常富裕,长得好看、有很高的位置等等,都是不可靠的,只要在轮回当中漂流,后面还有很多困难、痛苦,各式各样的畏惧会排着队,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出现,了知这些之后,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追求解脱上,才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后,索要顶髻。
这时候国王的使者也到了,讲述了难忍国王国境中发生了种种不吉祥的事情,又是饥荒,又是传染病流行,很多众生都在感受难以承受的痛苦。国王派的婆罗门可能是一个非常会说的人,肯定会把国家中各种悲惨的事情描绘得非常清楚。现在我们的国家是这种情况,婆罗门观察了之后,只有您的顶髻,能够帮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因此需要你的顶髻。
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
国王没有什么犹豫的,既然需要我的顶髻,你们自己斩断拿走就好了。
婆罗门砍断顶髻后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所有的疾疫与饥荒。
婆罗门就砍断了顶髻,带回了国内,我们不知道后续是怎么样处理的,顶髻到了之后自然消除了,还是用顶髻配了什么药?就不知道了。有些时候只要这个东西到了,所有的事情马上解决了,就像莲花生大师当年在尼泊尔修真实义本尊的时候,非人做了很多的障碍,又是饥荒,又是干旱,莲花生大师派弟子回印度去取金刚厥本续,这个法本取回来之后,一到尼泊尔,所有的灾难当时全部平息了,是不是这种情况?顶髻过了国界线,马上平息了,还是带回去之后,又做了什么?后续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怎么样,反正难忍国境内所有不吉祥的事情都遣除了,人民又恢复了快乐。
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于昏倒在地。
国王的顶髻被斩断之后,非常的疼痛,通过疼痛为缘对于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很强烈的悲心,最后就昏倒了。他不是因为疼痛而昏倒的,而是悲心难以忍受。按照这里的描述,再配合《入中论》的教证,似乎这个因地的菩萨还没有登地,有可能是加行道。在《入中论》当中讲,“于彼割者忍更增”。加行道的菩萨在布施自己身体时,如果感受到很难忍的痛苦,可以观想地狱的痛苦,这样就可以忍受了。从后面谛实语的侧面来讲,大恩上师说似乎他是初地的圣者,才有谛实语,两个方面都有可能。
通过这一段描述,从《入中论》的颂词和讲记来讲,真正初地上的菩萨如果布施自己身肉,不会感觉到痛苦,在注释当中也是引用了佛经的观点。就像一大片娑罗树林,如果有人来砍其中一棵树,其他的树不会想,他在砍掉别的树,不会有分别。同样菩萨布施身体的时候,也不会生起分别念,他在砍我的身体,也不会有痛苦,而且甚至于还有乐受的存在。《入中论》的颂词注释当中也是有这样描述,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布施自己身体的时候不会有痛苦的感觉,而加行道的菩萨可以通过悲心来布施,当他很疼痛的时候,会想热地狱的痛苦然后生起悲心,这样就很符合这里描述。但是从后面说谛实语的侧面来讲,大恩上师说有可能是初地以上菩萨,两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去了解,也许是示现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太清楚。或者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虽然真实来讲说谛实语一地以上的菩萨最灵验,但是如果他的悲心很强烈,接近登地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谛实语。也许不一定经常使用,也有一定的能力。也可能他是一个初地的菩萨,示现割顶髻的时候很疼痛,从这些方面来解释都可以。
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
这时出现了祥兆,大地震动、天降花雨等等很多的祥兆纷纷出现了,因为他的悲心很清净、强烈,所以天界震动,通过他的善心,也是招感了很多吉祥的瑞兆。因此感召了很多天众从天上下来,国王的很多眷属也是自然云集在这里。
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
国王站起来,稍微擦了一下血。他们问什么事?他回答说,难忍国王把我的顶髻要去了。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恒时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真实的菩提心就是这样的,他没有什么自私自利的想法,一心一意想要遣除难忍国境所有众生所有不吉祥的事情和痛苦。“但是恒时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除了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之外,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
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他说,我做这个事情,希望能够救护一切众生,就是说虽然现在我做的事情是救护了难忍国境当中的众生,但是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这个善行救度除了难忍国境之外的一切众生。
我们修善法的时候也是这样,虽然有时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事情,也许给几只鸟喂了几粒米,好像表面上只是利益了几个众生,但是做这个事情,我的想法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时候这样小小的善法可以通过菩提心无限的放大,到底能够放大多少倍?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阶段?纯粹是看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有多清净多强烈,如果菩提心越清净越强烈,善根深厚;如果菩提心很弱,或者没有菩提心,就没办法达到放大无数倍的效果。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后悔之心?”
国王说:“并没有生起追悔之心。”
眷属说:“看到陛下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眷属问他有没有后悔的心?国王说,我没有后悔心。眷属说,我们看你的样子好像很痛苦,而且很疲惫,你说没有后悔的心很难让我们相信。因为一般的人后悔的时候就是这个表情,他们觉得后悔的时候就是非常疲惫、难受、痛苦,你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表情。由果推因是不是你也是后悔了?他就是单纯的疼痛而已,或者对众生产生了难以忍受强烈的悲悯之情,他说,并没有后悔之心,眷属们都不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
这时候就发了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没有产生后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他说了这样谛实语。因为他的内心很清净,的确没有产生丝毫的后悔之心,通过内心当中强大福德的缘故,话音刚落身体就恢复如初。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通过这个记载也是说明他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一地以上有真实的谛实语,所以一地以上的菩萨经常通过这样的谛实语恢复自己的身体。也有很多的公案,布施完自己身体之后,没有说谛实语,也没有恢复,他直接舍身了,然后转生的情况。
以前我看到一个法本当中,在拉萨有一个修行者,菩提心修得很纯熟。有一年拉萨河发了很大的水,威胁到很多寺院和人们的住房,非常的危险,很多人加持都不起作用。他就在一个木牌上面写了几个字:如果我的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菩提心,愿洪水马上退下去。写完之后就把牌子扔到河里,水马上就退了。这也是谛实语。如果是我写一个扔下去,可以水就暴涨起来了,这没有什么力量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杂念,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心看起来很清净,应该没有什么杂念,亲属隐藏在我们心里很多的杂念都在抗议,说明根本没有那么清净。
如果内心非常清净,就写个牌子,如果我的心中已经真实地生起了菩提心,愿水马上退掉,写完之后扔下去,水马上就退了。很多大德的的确确内心非常清净,很多不可思议的瑞相、加持力都会出现。看到这些的时候,也是非常的仰慕,但愿有一天我们的心也会这样清净,并不是我可以显摆,也能够施展一下。如果有这样想法,还是不清净的表现。如果有这样的清净心,的的确确可以帮助很多的众生。
法王如意宝在夏威夷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的火灾,他老人家在念经以后,通过谛实语加持,火马上就熄灭了,菩萨们有很多示现,这些都是修行清净的体现,虽然我们现在还差得远,但是为了生起清净的自他轻重的菩提心,现在有了方法之后,我们要花时间去修,为了生起菩提心,也要积资净障,做很多的准备,精进地观修。如果我们去做了,真实的菩提心是绝对可以生起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佛性如来藏的缘故。如果我们坚信有佛性,菩提心肯定生起来,只不过要通过一定的精进和勤奋,还有很多的顺缘,持续修行绝对可以生起来。
国王的话音刚落,身体便恢复如初,顶髻重新长出来了。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既然事情已经平息了,国王的顶髻也重新长好了,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了,这些眷属祈祷国王重新回王宫执政,但是国王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他前面感叹了两次,第一次感叹是最亲近的挚友,为了利益马上反目为仇,觉得没有什么实义。第二次感叹是看到王妃的时候,感叹一切有为法没有什么可信。了知了这些问题之后,就不愿意再回去了。
这时四位独觉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如今理当回归国土。”
先前把他带离王宫的四位独觉又来到他的面前,独觉都有很大的神通。它们来到他的面前说,既然你可以把顶髻割下来饶益怨敌,为什么要舍弃亲友呢?现在亲友需要你,你应该回去,后来国王也听从了四位独觉的劝请。
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无比的利乐。
这只是暂时的利乐,究竟的利乐我们就不用讲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成佛之后在因地所有和他结缘的有情,都给予了最殊胜、最清净的法布施。比如五比丘、八万天子,还有很多其他以前结了善缘的眷属,直接就利益了。给他们传法,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该证阿罗汉的证阿罗汉。成佛之后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利乐,这是究竟的利乐。
菩萨在因地布施顶髻的缘故,也利益了我们。我们现在学这个案例的时候,也对于我们修行的启发,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利乐。我们看了之后,也会触动内心深处的菩提心。如果触动了内心深处的菩提心,我们也会随学佛佗精进的发心。开始要继承佛陀的种姓,对于真正利益众生的血脉准备承接这样的传承,因此对我们来讲,利益非常大。
现在我们如果发菩提心也会直接、间接的利益所有的众生。这就是菩萨修行菩提心的时候那种自轻他重。自轻他重到底怎么样体现?就用这样的案例直接说明,应该这样去作意。虽然对我们来讲,初地菩萨的境界现在想学也没有办法,但是也要知道,自他轻重是这样的,自己总有一天要达到这样的标准。现在我们一步一步的修,慢慢从自他平等来修,然后是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自轻他重先从小的方面,损失自已一点点的利益开始,因为大的利益现在我们还受不了,只能主动通过损失我们一点点的利益来满众生的安乐,这样逐渐的训练。菩萨要训练很长时间,逐渐把心修圆满。
从密乘来讲,可以通过很多的窍诀方法,来开显我们佛性的功德,如果佛性的功德开显了之后,菩提心的这些方面也可以被我们完全消融,因为自私自利的心本来就是一个妄执,我们珍爱自已的心,这种我爱执本来就是虚妄的分别念,当我们通过窍诀了知了真实的时候,虚妄分别念也是没有办法扎根的。而且它们本来就没有根,这些虚妄分别念、我执、烦恼等等,哪里会有坚实的基础呢?本来就没有。当我们从了义的方面了知了实相,也是有助于我们看破轮回,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耽著的,实相当中不存在这些东西,实相当中没有我执,实相当中也没有这些状态。
如果能够通过密乘的窍诀知道一分的本性,也是有助于我们放弃对轮回的耽著,或者对我执紧抓不放的执著。因此基础的法可以帮助修成高层次的法,高层次的法也可以帮助低层次法圆满。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些时候上师会让我们把基础打好,有些时候也会说基础打好了,修一段的时候,还是要尝试修一些比较深的东西,返过头来,深法也可以帮助基础的法迅速圆满。
比如我们对空性有了认识,虽然出离心还不是强烈,对轮回还有执著,没有修到量,但是我接触到了空性,继续往前修,修到空性,对空性有了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再返回头一看,对轮回有什么可耽著的?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虚幻的东西,加入了这个因素以后,可能以前不圆满的出离心,一下子就圆满了,真的放弃了,没有什么可耽著了。就是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了空性见解之后,返过头回来一看,菩提心也会容易生起来。下面的法和上面的法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帮助都可以生起的。
以上我们就讲完了愿菩提心的学处,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