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93课 Back

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93课

1.发愿不贪执财食与亲友。

断除贪执。

A.平时发愿断除贪著:“愿我对饮食、财产、亲朋好友等世间的一切无有贪著。”

B.高僧大德舍弃王位而修行,如释迦牟尼佛曾经如丢唾液般舍弃了王位而出家修行,最终成佛,邬金莲师也是放弃了继承父王恩扎布德的王位而获得金刚持果位,王子都能舍弃荣华富贵而出家修行,我们更没有什么可贪执的。

反复思维“贪著子孙不仅自己解脱不了,而且对子孙没有任何好处”来减轻对子孙的执著。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往生,子孙后代才会受益。

应关爱众生。

学习了对亲友不应贪著之后,有些人对家人和亲友漠不关心,这是不合理的。断除贪执与大乘佛法的慈悲,比如关爱他人、照顾家人、对众生有慈爱心等,并不冲突。作为大乘佛子,要把众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至亲一样包容爱护。心里有众生才能度众生,如果心里没有众生,修行就没有所依,肯定会出问题,在断除贪执和不舍众生这一点上,大家要把握分寸。

2.新龙的长官因暂时的违缘舍弃家室,修行得了解脱的公案启示。

①公案内容。

新龙(藏区一地名)的长官因为意识到“做官也好,享受荣华富贵也好,终究无有实义,自己反受其累”,故而出家修行

②启示。

未必每人都有出家的缘分,居士有在家修行的方便。在家人和出家人相比,除了戒体不相同之外,在见修行果方面不比出家人差,通过修行也可以成就

3.临命终时的道障——贪恋亲友。

①要想获得解脱,一定要放下对子女的牵念,否则,临命终时 ,对亲友的贪恋就会变成道障,一念之错则万劫不复。   

针对不同方面的耽著,要仔细思维法义,使法义融入自心,以减轻执念。因为无论执著哪一方面,都会影响临终时的解脱,所以要尽量地看淡、放下,最终断除贪执。

4.贪执饮食障碍解脱的公案启示。

①公案内容。

A.雅多老僧人执著生前一腿肉,死后无法解脱,华智仁波切将此肉做烟供布施给老僧人,老僧人放下对此肉的贪执,获得解脱。

B.小孩儿执著生前放在油桶里的烧饼,神识一直不离开,上师用烧饼烧焦烟作回向后,小孩儿才得以超度。

②启示。

如果临终时放不下生前所执著的东西,中阴时就可能障碍解脱,因为心里有贪恋,所以,不一定有强烈的念佛心。

5.寺院监院执著藏在地藏菩萨华冠中的八十两银子的公案启示。

为了断除亡者的执著,要将亡者执著的东西给他(比如烧施),或者为其作广大的佛事,然后把功德回向给他,亡者的福德会很快增长,从而有机会从恶趣中脱离,乃至直接解脱。

补充延伸:

为了断除对钱财的贪执,修行人可以早立遗嘱,但行为要如法,以免让世人生邪见,如果自己的行为总让别人讥嫌,甚至让别人对佛法生邪见,那真的会有过失。

立遗嘱不是目的,目的是放下对财产的耽执,调整好心态,临命终时心无挂碍地往生。

6.因贪执而堕落的公案启示。

①舍利子前世因为贪著金瓶而转为毒蛇,后来以毒蛇身将金瓶供僧并听闻佛法而生到三十三天的公案启示。

A.今世用钱财作上供下施,来世的福报将更加广大,而贪著钱财将转生恶道。

B.父母省吃俭用,为子女存钱,这种心念很危险,属于对钱财的执著。如果长辈也在学佛,要经常开导他们,让他们放心、释怀,不要惦念这些东西。

②一位比丘贪著钵盂转为蛇身后导致一日内三次燃火的公案启示。

A.性格刚烈、嗔心强烈的人,过硬则易断,会有把自己气死的情况。

B.不要贪恋身外之物,否则无法解脱,还要在轮回中感受痛苦。生生世世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

③一位比丘贪著松耳石,死后转生青蛙的公案启示。

身外之物确实能给自己带来无量的麻烦,所以该舍的时候一定要舍,该放下的时候一定要放下。

④哲蚌寺的一位僧人贪著银币而转成蜘蛛,经上师的开示,在一位屠夫的帮助下得以解脱的公案启示。

A.这位屠夫是一位大成就者的化现,通过一口吞下蜘蛛将它超度,这种方式就相当于蜘蛛把自己的身体作了极大布施——把自己的身体直接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借用这种方式跟它结缘,将其神识超度,令其解脱。

B.密宗的方便方法直接有效,但是一般人没有能力去行持。虽然大成就者的行为可能让大家觉得毛骨悚然,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让它解脱的最快方式——以身肉作极大布施来增上它的福德、清净业障,再借用大善知识强有力的超度力量,直接就解脱了。

⑤比丘贪著法衣转生为蛇的公案启示。

A.出家人有三衣一钵,如果对自己的法衣产生执著,同样障碍解脱。

B.修行人不能过于执著容貌,但是也不能过于随便——每天邋邋遢遢,看着脏兮兮的,这样对佛教的影响也不好。

C.衣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无论是哪种身份,都要穿得体的衣服,不应在衣着服饰方面过于执著,但也不要让他人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怪异。

⑥萨巴施主的妻子贪著自己的相貌而转为毒蛇的公案启示。

A.除了对财产、受用、亲友等不可过分执着,对美色也不可过分执著。

B.修行人要把握中道:对外在的形象和言行方面,要有正常的要求;心里面对身财受用、相貌饮食等不贪执,这属于正常心态,不会障碍临命终时的解脱。

C.外相上要随顺众生,如果能够断除过分的执念,就不会对往生造成障碍。

D.上师经常用开玩笑的方式督促出家人的个人卫生应该如理如法,最起码衣着要清净,才能让他人生信心。

E.贪执充满业惑不净物幻身无有意义。

a.不净物幻身指我们的身体。身体的外皮下充满脓、粪、血、脂肪、肝脏等种种臭秽不堪的不净物,并不值得贪执。

b.对身体的装饰不要过于耽著,也不能过于不在意,形象上像济公和尚一样,这会对佛法起到负面的影响,绝对要遮止。

7.贪执微不足道之物而堕落的公案启示。

①一个牧童因贪著石簧而转生为石簧蛇的公案启示。

牧童喜欢石簧,导致死后转生为旁生,感受旁生的痛苦。

②老人因贪著打火器而变成形似打火器的乌龟,还被铁器穿刺的公案启示。

A.打火器是古时候珍贵的的点火必备用品,所以会比较执著。由此可见,贪执任何事物都是很危险的。

B.果报是不仅要感受旁生的痛苦,还要感受被铁器所刺伤的痛苦。

总而言之,作为修行人,必须断除各方面的耽执,否则终会障碍解脱,修行不会成功。

审核:定解E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