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入行论》162课 Back

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入行论》162课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162课(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已经讲完了“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今天开始讲“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壬一、辩诤: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这是小乘与大乘之间的辩论。现在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小乘声闻宗有各种分类,比如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此处作者辩驳的对象,就是增上慢声闻。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关于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个别小乘宗认为,只要证悟了这十六种行相,便可解脱三界、出离轮回,用不着现见大乘所讲的法无我空性。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

下面对他们进行回答。

壬二(答辩)分三: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

癸一、以教略说: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中观宗回驳:你们的说法不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脱。在大乘《般若经》——《大般若经》十万颂、《中般若经》二万五千颂、《小般若经》八千颂,还有《般若摄颂》、《心经》等中都说明了,凡是获得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管你是求声闻果、缘觉果,还是法王如来的果位,都必须依靠般若空性,断除对相状的执著。佛经云:“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的真正来源,就是般若佛母,因此弥勒菩萨在造论之前,恭恭敬敬地顶礼空性智慧。

颂词中的“慧”,指空性智慧,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颂词中的“菩提”,从广义上讲,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因此,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这一点,大家务必要记住。现在有些人认为闻思空性是多余的,想解脱可通过其他方法。有些声闻宗说“见真谛即解脱,何需见空性”,有些密咒师说“见大圆满即解脱,何需修空性”,有些净土宗的人说“念佛即解脱,何需见空性”,有些禅宗的人说“参禅即解脱,何需见空性”……但是依据佛陀的教义,要想真正得到解脱,一定不能离开般若空性。


当然,证悟空性是因人而异的。极利根者,如六祖禅师或印度、藏地的个别大成就者,依靠上师的表示,马上即可明心见性。而我们一般根基的人,必须要遵循道次第,依靠闻思修行而获得证悟。

空性是真正的甘露法,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妙法当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空性法门。因此,我们今生遇到和听闻空性法门,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缘分,为了听受这样的法门,粉身碎骨、付出一切也是值得的。我自己每次传讲或听闻这些大乘殊胜佛法,都是法喜充满,有无比的欢喜心。希望大家也一定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作为出家人,除了闻思修行、弘扬佛法以外,应把全部精力用于这方面;作为在家人,虽然时时听受佛法有一定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还是应该精进修持。

我在汉地遇到了很多老菩萨,六七十岁了,从《入行论》开讲到现在,将近160多堂课,一节课也没有落,甚至有些人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听课,一直没有断过传承。听到这些之后,我打从心底里高兴,就算自己辛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你们对佛法和这个法本怎么样重视,就会得到怎么样的加持和利益。如果认为“这只是一本书,这只是电视上的东西,谁都能看、谁都能听”,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那你的结果也是无所得。

过去的高僧大德为了求法,付出了一切的一切,有了这种希求的精神,最终才能证得无上境界。倘若没有认识到佛法的殊胜性,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那就非常可惜了。诚如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所言:“譬如见珍宝,不别则不爱,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虽然见到珊瑚、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但不识宝者无动于衷,觉得只是一块石头,同样,虽然听闻到大乘妙法,但不了解佛法殊胜者,也生不起爱重之心。

我认识一个居士,多年来他一直为学院发心,发心也非常殊胜,每当我们出一本新书,他就喜形于色,那种欢喜心真的难以描述。如果我们对佛法也有如是信心,就会得到不可言说的利益。

现在科学非常发达,法本、光碟等学佛因缘很方便,但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真正找到最珍贵的无上至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认不清楚的话,后果可能令人堪忧。大乘佛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空性法门,通过它的威力和加持,人人皆可得到不可思议的证悟,因此一定要欢喜般若空性。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刚从地狱、饿鬼、旁生中“毕业”出来,听到空性法门有点害怕、畏惧。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地忏悔,尽量调整自相续,然后再去闻受空性法门。我们学院正准备讲《入中论》、《中论》,很多人都有听受大乘空性的机会,这个福报相当大。世间人觉得拥有轿车、别墅很成功,但我却认为能够闻受大乘佛法,才是难之又难的福分,大家务必要珍惜!


癸二(以辩答广说)分三:一、不成立之诤辩;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三、修持胜义正道。

子一、不成立之诤辩:

子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分二:一、反诘;二、破彼回答。

丑一、反诘: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

大家都知道,当年龙猛菩萨从龙宫里取出《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在人间弘扬,一些小乘根器者听到诸法无自性的法义,惊恐万分,说“魔加持的龙猛比丘在弘扬魔法”,各种谣言四处传播。因此,小乘宗认为大乘空性法门不是佛说,弘扬大乘法者,他们也认为不是圣者。在这种情况下,引用大乘教证来说服小乘,他们是不承认的。

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

在辩论的过程中,必须要举一些真实理由,否则像吵架一样没有必要。关于这个问题,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专门讲了一品“安立大乘经为佛所宣说”,对大小乘之间的辩论讲得非常细致,有兴趣者不妨参阅。


丑二(破彼回答)分二: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

寅一(破教之理由)分二:一、破是教之理由;二、破非教之理由。

卯一、破是教之理由: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小乘宗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1]、《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驳斥: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小乘宗又辩驳:“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黑色、大三千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

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2]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学习它们论典的人也特别多,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

小乘声闻宗对大乘不承认,其实没有正当的理由,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偏执。由于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再加上信心和根基比较低劣、实有的执著比较强,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大乘佛法信口开河。

未完待续......



[1] 《四部阿含》:《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

[2] 吠陀: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最根本的教典,在藏文文法中,对其见解有简略介绍。吠陀有许多具体的经典,其中主要有“四吠陀”,分别为《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其他经典,如《奥义书》等等。

推荐阅读:满愿如意宝——《入行论》161课 上

                供佛能得福——《入行论》161课 下

           不见如来金色身——缘起赞第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