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这位壮士,您是求财吗? Back

这位壮士,您是求财吗?


大年初四啦!家家户户准备迎财神,佛教的财神爷了解一下?







《地藏十轮经》中记载,地藏王菩萨能够满足众生的所愿,比如想发财、升官、保平安,任何众生有什么样的愿望,只要祈祷地藏王菩萨,都能够获得满足。


法王如意宝讲过:

 

“祈祷地藏菩萨,今生能长寿无病、拥有财富、如愿以偿,对后世来讲,也是命终后能即刻同与自己结缘的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不共近因。不仅如此,如果祈祷地藏菩萨,究竟而言,自相续中必定会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无上功德与智慧。大的方面,想获得最高成就佛果,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小的方面,为了吃的、喝的、穿的应有尽有,为了运气亨通、心想事成,也没有比祈祷地藏菩萨更好的了。”





藏传佛教有黄、白、红、黑、绿五位财神,其中黄财神是诸财神之首。索达吉堪布在著作《苦才是人生》中给出了一幅黄财神藏巴拉护身卦佳玛坛城(下图),并讲解道:“此坛城殊胜功德之处,可具足长寿,祛除疾病,财运亨通,与众和睦,声名远播,增加福报资粮,得享世出世间一切利乐。如将其敬供于佛堂、住宅中,可速疾增倍生财、得财、聚财、护财,如同供奉一枚世间稀有、能满足一切心愿的如意宝一般,速积福报。”



有了以上两大法宝,小伙伴儿们的求财大计是否信心满满了呢?

且慢!先别走开,后面更精彩。



“其实要拥有财富,必须自己要有福报,若没有福报,黄财神也不可能以非正当的方式在别的地方抢一些东西来给你。以前有一个修单坚护法的人,因为他的福报浅薄,护法神也只能在他碗里扔一块油脂,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所以大家皆应积累福报,这非常重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想发财?要先布施


世上的事物皆遵循因果定律,福报也不例外。


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只能让你以往种下的善因加快成熟,若你没种过福报的种子,再怎么加持也不可能长出财富的苗芽。


所以,求财这件事,归根结底来说:


“壮士,你只能自救。”



因果律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头捶打墙壁,虽然墙壁没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识,但依靠自然规律,我的手还是像被还了一拳,很疼痛。

 

同样道理,我们今生的财富并非无缘无故得到,而是来源于往昔的布施利他。就像手机昨天充电了,今天就可以用。为了明天能继续用,今天还得充电。如果根本没有前世的资粮,则无论再怎么供财神,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如果我们现在拥有财富却舍不得布施,未来将不得不感受贫穷,这就是因果不虚的规律。



近来心理学界风靡的“吸引力法则”,本质上就是因果关系。如果我很吝啬,不愿把钱财布施给任何人,这叫“穷人心态”,以这种心态就会吸引来贫穷;如果我非常慷慨、宽容,经常布施别人财物,给予别人帮助,这叫“富人心态”,以这种心态会吸引来财富。

 

春秋末年的范蠡曾三次散尽家财接济百姓,又三次再度成为巨富。他死后被人誉为“陶朱公”,也就是现在大家经常拜的“财神”。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不但常年位居全球首富,也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之一,每年投入慈善事业几十个亿。他还宣布,死后财产不留给后代,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

 

“股神”巴菲特在2006年宣布,将陆续把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比尔•盖茨夫妇慈善基金会,其价值高达370亿美元。

 

周润发宣布自己百年之后会捐出99%的财产,并说:"钱不是我的,我只是暂时保管它。生活中最难的事情不是你赚多少钱,而是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一种简单而无忧无虑的方式度过余生。" 



我们希求“因”比希求“果”更重要。有一个人总抱着黄财神像说:“黄财神,我很想发财,你快给我财富!快给我财富!”听说她在佛堂里天天磕头,一直把头贴在黄财神身上。其实就算黄财神的威力不可思议,但你若没有种布施之因,也不能得到财富之果。所以,布施对今生来世的功德非常大。

——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新的一年,


一起超越“猪圈理想”吧!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的人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没有快乐了。二十多年前,中国人物质条件一般,却有不少休闲时间。可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已成了一种奢侈品。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每天一早就开始奔波,直到深夜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一进屋就像尸体一样倒在床上。到了第二天,又愁眉苦脸地离开家…… 

 

从根本上讲,幸福是内心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有了内在的满足,就算物质条件再简单,也会过得非常快乐。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物质享受当作生活目的,这叫做‘猪圈理想’。”他的话很有道理。我们知道,猪除了吃饱喝足以外,再没有其他追求了,如果人除了物质的希求外,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跟猪就没什么区别了。 

 

佛法中有一句名言——有漏皆苦,也就是说,物质享受带来有漏安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因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超越对饮食男女的耽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你若布施,金钱自来;

你若心善,乐受不断。

 

壮士

聪明如你

求财时也不要走弯路哦



——恭录自《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演讲》

——恭录自《扎根于内心的财富——

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演讲》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索达吉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