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佛网 >> 上师语露集萃 18.12
Back
上师教言
世上的很多人很可怜,他们拼命赚钱,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老了、病了等等做准备,但最后真正用到的,其实很少。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接触的现象和感受,而佛教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也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是更深层的内心活动。内心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外在世界。
真正的“我”并不存在。如果用最究竟的智慧来观察,身体是不是“我”呢?并不是,因为当身体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出现在梦境中的其他地方。所以,通过对身体、对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我”虽然在显现当中存在,却是空性的。
大家今后遇到善知识、朝拜圣地、参加大法会时,在三宝所依面前,要好好地磕头发愿:“愿我乃至生生世世,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殊胜觉性菩提心。”这个非常重要,菩提心和菩提行这两者,我们永远也不能舍弃。
在与人交往时,理应谨慎应酬,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对上者要尊敬,对中者要和睦相处,对下者要以慈悲心维护。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人格 ,与别人合作时就会经常发生矛盾。这样的话,就算你有再过硬的技术、再绝伦的才华,最终也无用武之地。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今天有没有修行,有没有做对众生有利的事?如果没有,反而还生嗔心害众生,那不是一个大乘佛教徒。
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佛教修行人,如果没有看淡名、权、利,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有一些成就,最终也不一定快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获得灵感,从而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因此,内心宁静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也可以在修行中生活。这就像科学研究一样,科学家会在茶余饭后思考科学问题,同时又可以在工作中体会生活。同样的道理,在佛教修行中,如果能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融会贯通,时时刻刻都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