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10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在精进品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何为精进的本体、怎样断除精进违品,即三种懒惰;为了增上对治精进的违品,我们还学习了对治懒惰的四种助缘——欲坚喜舍,即信解(希求心)、自信、欢喜、放舍;之后,寂天菩萨便告知我们如何依助缘精进地修持,这部分内容从两个角度进行宣讲,分别是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以及断除罪过之方法。上一节课已经分别从勤持不放逸和勤持正念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如何精进地修持对治违品的方法,本课开始宣讲断除罪过的方法。
🔹要断除罪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尽量不出现罪业(109课内容);其次,出现罪业要制止;此外,就是成办同品之事,相顺于精进的作意和修法就是同品,反之便是违品。具体而言:
1. 眠懈是大敌。懈怠睡眠等烦恼毒蛇会不时地爬进自相续的怀里,这时如果不立刻惊醒,以正知正念摄持,以最敏捷的手段消除这些烦恼,便免不了为懒惰烦恼毒蛇所咬而中毒,到时烦恼毒液流遍全身,自己的功德慧命便一命呜呼!精进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之因,如果让懒惰烦恼所制,则精进无法生起,所以懒惰是修行人的大敌。(详见颂词1)
2. 及时忏悔改过。在修行过程中,由于恶习及外境恶缘的影响,一般的凡夫修行人很难避免犯错。有时偶尔失坏正知正念,烦恼怨敌便会趁机作乱,催动自己犯过错。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要作深刻的反省,严厉呵责自己的恶业习气。如果能在上师三宝前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过错生起悔过,并发誓不再重犯,以此誓愿力,一定会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增强自己忏除恶业习气的力量。(详见颂词2)
3. 护持正念和依止善知识,是修持精进的关键。在一切时处,修行人都应精勤地护持正念,一方面使自相续与善法相应,另一方面清净无始以来的恶业习气。而要做到恒时不放逸地护持正念,必须依赖善知识的引导和加持,之后依教奉行,精勤修持,就一定能圆满成就道业。(详见颂词3)
接下来,本课开启增上对治的第三个科判,即“主宰自己”,在华智仁波切的科判中,就是控制力的意思,控制自己的身心能得到自在:
4. 为了能让自己胜任一切的善法,我们应该在行善法之前,首先忆念不放逸的教言,让自己的身心振奋欢喜而行。(详见颂词4)
5. 通过修持调整,相续变得柔和轻安,犹如轻盈的柳絮,风一吹便随风到达任何地方。同理,修行人的身心如果振奋,那么一切善法都会容易成办。(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颂词1-1
消文释义
如果稍稍出现过患,就会导致严重的危害发生,因此应当像怀中进入了毒蛇急不可待站起抖掉一样,出现懈怠睡眠等时,要迅速加以制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重点难点
1.本颂用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人在平时,懈怠睡眠等烦恼毒蛇会不时地爬进自相续的怀里,这时候如果不立刻惊醒起来,以正知正念摄持,以最敏捷的手段消除这些烦恼,便免不了为懒惰烦恼毒蛇所咬而中毒,到时烦恼毒液流遍全身,自己的功德慧命便一命呜呼!精进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之因,如果让懒惰烦恼所制,则精进无法生起,所以懒惰是修行人的大敌。
2. 此处的“眠懈”并不单单指睡眠和懈怠。睡眠包含了散乱或者昏沉,“懈”主要是指懈怠懒惰。因为昏沉睡眠就无法清醒地修持善法,因为懈怠对善法也就没有兴趣。所以“眠懈”代表了一切贪嗔痴以及杀生偷盗等罪业。眠懈产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种警醒的态度:不仅要对罪业和烦恼产生畏惧心,还要快速消除它,就像害怕蛇的人一旦发现蛇入怀,就想马上把它抖落一样,而不是拖延。因为,眠懈是能够引发更重罪业的因。
颂词1-3
教证公案
1. 华智仁波切说:“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蛇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
2. 奔公甲格西每当生起烦恼时,马上就会意识到,坚决不与之同流合污。有一次他在施主家偷茶叶,突然提起正念,大声呼喊:“我这个人正在干偷茶的勾当,快来把这只手从手腕处砍断。”还有一次,施主在僧众中供养酸奶,他看到前面的人分走了大量酸奶,心想:“这么好的酸奶轮到这里,似乎没有我的份了。”当萌生这样的念头时,他马上惩罚自己,当即把碗扣下,不再接受供养。
3. 堪布根霍在《入行论大疏》中,引用了罗钦(大译师)仁庆桑波(宝贤)的修行方法:大师于晚年时闭关七年,从来没有出过山洞。他在洞口做了三道门,每道门上写有不同的警策句,最外面的门上是:“如果我生起一刹那的恶念,请护法圣尊惩罚我,断绝我的命根。”中间的门上是:“如果我生起一刹那的自私自利,请护法圣尊惩罚我,断绝我的命根。”最里面的门上是:“如果我生起一个执著分别念,请护法圣尊惩罚我,断绝我的命根。”他老人家尚且用这种方式来要求自己,我们具有各种烦恼的凡夫俗子,为什么不需要精进呢?
颂词1-4
思维讨论
精进最大的违品就是懈怠和散乱,尽量详尽的分析自己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精进违品(比如睡眠过长,再比如沉迷于追剧等),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颂词2)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颂词2-1
消文释义
虽然这般努力,但假设出现少许过患,那么每当犯错误之时,都应当自我谴责,并屡屡思维,无论如何我从今以后要尽心尽力做到不犯罪业。(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重点难点
1. 在修行过程中,由于恶习及外境恶缘的影响,修行人很难避免犯错误。有时偶尔失坏正知正念,烦恼怨敌便会趁机作乱,催动自己犯过错,做不如法的事情。这种过失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相续中如果充满了过失,就无法有力地修持菩萨道;另一方面,相续中的罪业会直接引发后世的痛苦。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作深刻的反省,严厉呵责自己的恶业习气,并作自我检讨。
2. 修行人要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深感惭愧而自责,再三思维发誓:“不再犯这种过失。”以这种有力消除习气过失的方便法,便能踏踏实实地将习气过错一次次作改正、消除。如果能在上师三宝前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过错生起悔过,并发誓不再重犯,以此有力的誓愿力,一定会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增强自己忏除恶业习气的力量,再重的习气恶业也能渐渐减轻,变成一名优秀的修行人。
3. 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深深地自责,这种自责就是四对治力中的厌患对治力。对自己所造的罪业自责,就是一种不认同罪业、不想与罪业共住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我们远离罪业的前提。如不想让罪业在相续中扎根、成长,除了自责外,还要思维:从今往后,我不再犯这个过失。这种心态属于四对治力中的返回对治力。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在忏悔罪业、制止罪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颂词2-3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一位俞公,人虽聪明,但一生中灾祸不断:五个儿子四个夭折、一个失踪;四个女儿也只剩下一个;妻子伤心过度两眼哭瞎。后来俞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以前虽做了些善事,但都是表面求虚名,心中的意恶太重。于是他在观音菩萨像前叩头至流血,发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私自利心则永堕地狱。从此,一言一行皆如鬼神在旁而不敢欺肆。并于每月最后一天,对该月行为作总结。后来因三宝的加持,命运有了明显改变:走失的儿子回来了;妻子的双目复明了;事业等方面也非常圆满。可见,行持善法的功德无量,今生如此,来世亦如是。
颂词2-4
思维讨论
在念金刚萨埵心咒时,有没有用四对治力摄持?出现过失或者不慎造了业,有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并立即如法地忏悔?
(颂词3)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颂词3-1
消文释义
尽可能不出现罪业,当出现的时候立即予以制止,总之于一切时分,依靠所谓精勤修习对治这一正念之心的此因来值遇彼因——善知识,或者圆满完成正道的大业。关于正道,《大疏》中解释为获得正道业,意思是说通过善知识教诫,为了从堕罪中解脱,根除罪业,而欲求修成正道。(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重点难点
1. 在一切时处,无论行住坐卧,修行人都应精勤地护持正念,一方面使自相续与善法相应,另一方面清净无始以来的恶业习气。对修行人来说,时刻精勤修持正知正念,护持自相续是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断除过失、增长功德必需的修行。要做到恒时不放逸、护持正知正念,必须依赖善知识的引导、加持,求得修持不放逸正知正念的教言,然后依教奉行,精勤修持,就一定能圆满成就道业。
2.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前面讲到我们要精进对治,同时防止罪业出现,“故于”是承前启后;“一切时”指无论早上、中午、晚上,还是今年、明年,乃至于成佛之间,都应该精勤修持正念。这里,时间是一切时间,方式是精勤的方式,所修是正念,从三个方面强调应随时保持正念,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善法的希求和欢喜的态度,也是精进的同品。
3.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此”即正念,在正念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寻求明师。正念是自己相续当中的一种因,“求明师”是外在的助缘,如果我们内心有正念,外面有殊胜的上师善知识给我们引导,如此里应外合,就可以圆满成办菩萨正道的大业。佛陀为了表示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在经典中和阿难尊者有一段对话:有一天阿难尊者对佛说:“现在我知道了,我们修持解脱道,大部分依靠上师善知识。”佛陀回答道:“其实你错了,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依靠。”
4. 通过上师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内心当中会产生求道之心,从最初因了知寿命无常、轮回过患而产生厌离心,到了知持戒的功德,了知如何生起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等,总之从凡夫到圣者,从菩萨到成佛,都是通过上师善知识的引导而逐渐成办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内心产生的所有功德,都是来自于上师善知识的恩德,因此佛陀说“是全部依靠善知识”。内因是自己的精进,外缘是上师的引导,内因外缘和合,便能迅速成道。
颂词3-3
教证公案
1. 《现观庄严论》云:“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三种精进断除三种懒惰。不耽著精进,断除耽著劣事懒惰;不疲厌精进,断除同恶懒惰;诸道摄持精进,断除自轻凌懒惰。
2. 《札嘎山法》云:“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
3. 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后,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
4. 阿底峡尊者说:“修行人当日夜不放逸,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
5. 宋朝的莹珂法师,不守寺院的清规,破戒造作罪业。但他深信因果,想到自己所作所为必堕地狱,便生大怖畏,看过《往生传》后痛哭流涕,发心求生净土。关上寮房门,不吃不喝,一句佛号念到底,三天三夜便迎来阿弥陀佛获得往生。阿弥陀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好好修行,临命终时我来接你。”莹珂请求:“我劣根性很重,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么强,再活十年的话,不晓得又造多少罪,有没有往生的把握也很难说。十年寿命我不要了,现在就跟您走。”阿弥陀佛听了他的话点头同意:“好!那我三天以后来接你。”三天后,他洗了澡,换了新衣服,高高兴兴地跟着阿弥陀佛走了。此公案告诉我们,如果有大决心、发大愿,前世的因缘又殊胜,即便即生中造了恶业,也有解脱的机会。
6. 《净土教言》中也说,只要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愿力,定有机会获得解脱。
颂词3-4
思维讨论
分享自己做到的时时处处念念不忘善法的案例,或者是自己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后,善法得以圆满的案例。
(颂词4)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颂词4-1
消文释义
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具备精进行持这所有善法的能力,并要忆念不放逸的一切言教,自己振作精神,极为欢喜而行持。(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重点难点
1. 控制力即是在行持善法前,调整控制自己,使身心进入最佳修行状态的力量。我们做任何善事前,不管闻思、闭关、绕塔、诵经、放生等,在行动之前应忆念有关不放逸的教言,以正知正念观察身口意三门,使自己能如理如法、充满欢喜地趋入善法。
2. “堪”是堪能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胜任。为了让自己的心能够胜任对一切善法的修持,我们应该在行持善法前做一些加行和准备。比如事前忆念不放逸的教法,阅读大德们的苦行传记等等,以策励自己的决心、信心与欢喜心,经反复思维、观修,使身心振奋有力,然后在正行修习中能始终不退,事半功倍,迅速圆满善法。反之,如果不做这样的加行,不忆念任何教言,懒洋洋去做某件事,遇到一点阻碍,就容易生退怯之心,给自己的今生后世带来严重的恶果。
颂词4-3
教证公案
1. 法王如意宝讲过:“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观察自己的心,若是无记心或恶心,就干脆不做,若是善心就一定要做。去做的话,前前后后要考虑周到——这样做会不会半途而废,最后会不会成了自私自利的心。决定完以后,做的时候一定要用欢喜心。”
2. 《法华经》云:“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众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有欢喜心、爱心、恭敬心,假如有了这三种心,则肯定有非常大的意义。
3. 《影尘回忆录》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说:“见月律师,虽是中兴律宗的一代祖师,可是在他的叙述中,并没提过自己怎样享受、怎样露脸,完全是说为法怎样受罪、怎样吃苦、怎样受委曲忍耐。同时也没提出什么理论来叫人行持,完全是以身作则。可是他在字里行间,已暗示后人:要想做出世间的大业,必须在种种艰苦生活中挣扎,在种种拂逆的环境里奋力。俗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家人为的是了生脱死、住持正法,令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并不是为享受而来,也不是为露脸而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绝不能肩荷如来家业;没有斩钉截铁的毅力,绝不能成就出世道果。”
颂词4-4
思维讨论
尝试详细描述一下:如何完整、如理如法、圆满地完成一个善法(比如四十万遍金刚萨垛心咒,比如一座观察修等)?
(颂词5)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颂词5-1
消文释义
其必要是,就像极其轻飘的柳絮随风驾驭而来来去去一样,心喜善法而运用自如驾驭身体与语言,如此一来,所有善法轻而易举即可成办。(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重点难点
1. 修行人的相续,通过修持调整,变得如丝絮一样柔和轻安后,就能如是随意趋入善法,毫无困难地投入自己所计划的善业,做任何善事都能随顺欢喜,不会生厌烦心,也没有退缩、牢骚之类的麻烦,结果总是圆满成功。
2. 修行人必须做到调驯自心,无论心相续有多么粗暴、狂野,只要能依止善知识,再三地修习,不为任何挫折和困难所动摇,就一定能调伏自心。当我们能控制自心,三门一切行为能自在而转时,就能远离一切烦恼羁缚,生起无退的精进。
3. 佛陀是因为身心振奋的缘故成佛,菩萨也是因为身心振奋的缘故修习善法而成就,因此,作为凡夫的我们,要获得菩萨乃至成佛的果位,也应该如同精进品中所讲,让自己心喜于善。如果心喜善法,对闻思修行充满欢喜,则“众善皆易成”,无论是行持六度万行,往生极乐世界,还是成就佛菩萨的果位救度一切众生,在不久的将来都可实现。
颂词5-3
相关教证
《中观宝鬘论释》中说,轮回是痛苦的自性,快乐只是暂时的、虚伪的。《中观四百论》中也讲到,轮回的本性是一种痛苦。
颂词5-4
思维讨论
观察自己在闻思修行善法时心中是否总是充满喜悦之情?如果不是,原因何在?如何调整和改进?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